吴川是个黄女孩读后感锦集
《吴川是个黄女孩》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川是个黄女孩》精选点评:
●第一篇同名最长,还不错看。后面的短片短到完全没有好好收尾,不敢相信是她出版的作品。
●受了很多委屈,但终究是没办法痛痛快快地“报复”,只能继续爱下去,继续守护下去。幸好这份真心没有被辜负。
●神经病
●阿曼达
●第一次读严歌苓的文字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的 总觉得每个故事还有结局
●小人物在境外遇到的处境。
●吴川还不错,挺喜欢这种风格的。后面几篇不是很能看得进去。/
●故事在,就是欠了点儿味儿。【181223】
●不大了解严在去美国后碰到了怎样的苦难以及情感困境,她在小说背后隐藏的对两性关系尤其跨文化交流的绝望令人惊讶……喜欢最后一个故事里对【人们】这个面目模糊的群体的心理描写。这本常常觉得虎头蛇尾,可能我不太懂文学额 (
●好看 细腻
《吴川是个黄女孩》读后感(一):伤痕累累,爬起来还要找个人来爱
如题。这部小说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
《吴川是个黄女孩》的主人公“我”是个从小在母亲过错下活得很没安全感的人,在见到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的时候,尽管心里充满了怨恨,还是架不住骨肉亲情,血浓于水,一门心思愿意对妹妹好。这种纠结的人性其实在很多人身上都有,我们都曾受过伤,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会一辈子就这么舔伤口过去了,还是会继续去爱去接受,因为生活在继续,因为总会有人值得我们去爱。
这本书是原来版本的再版上市,新的封面很喜欢,底色是温暖的裸色,但是点缀了些许亮黄,还有那种迷失在森林中找不到出路的感觉,很符合小说的气质。
《吴川是个黄女孩》读后感(二):叫丹纽的男孩
热带的雨读完后,叫丹纽的小男孩一直印在我的心头。结尾自然大家都知道,丹纽死了,为了捍卫绷带里的学费死了,他尝到保罗手的腥咸味道,然后去了天堂而不是教堂。或许书里说的没错,被命运之手搭错了的男孩子,只适合待在那种地方。我无比仇视泛滥施舍善意的婷婷,仇视她的无知、浅薄、单纯甚至于愚蠢。如果你所可怜的那个人身处于另一个圈子中,你无法冲破圈子,也无法设法叫他逃离出来。那就最好捂住双眼。这个就是圈子政治,一个在圈子底层的人,如果无法走出来,那就会被一点点被吞噬。
人就是这样奇怪,当你在施舍一个乞讨者时,你以为你是救世主,其实你什么都不是,你仅仅就是把乞讨者拉入深渊的一只手罢了。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用物质去拯救他人,那么最好收住你的同情和怜悯,那就蹲下来,拍拍他的头就好了。
《吴川是个黄女孩》读后感(三):爱是克制不住
这结尾多少有些浪漫了,但不突兀,因为,人生本就是充满着“原来还会这样”的转折的。原来,吴川和“我”一样,吴川也是个地道的黄女孩儿。
大约神是这样完成造人的,在把婴孩投入到这世间之前,先往加入了不同材料的染缸中浸泡一番,让其染上特定的颜色,在出生时好归入不同的人种。神的心思不能妄猜,我们只好披着这与生俱来的皮,多多少少地活出不辜负那颜色的样子。
芝加哥自然是白色的,白得孤单,白得淡漠,好像一片寂寥的无边盐湖,偶尔倒影出一个个分离的渺小的人影。城市是拥挤的,但并不意味着它热闹或亲近。两百万人有两百人的孤独,在西方人的世界里,这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那个小小的唐人街,过于亲密的抱团,以及向别人生活投去的目光织就出的那张可怕的网。为什么不能保持一个得体的距离,舒舒爽爽地见面、交谈然后遗忘?
社会的密度将这个世界区分开,黄种人的世界总是浓稠的,仿若一锅永远煨着的粥,原本是一粒粒分开的米,最终化成黏糊糊的不能分开的一团混沌,在那混沌里,升腾出东方的气味。东方人的气味带着一点儿苦涩。爱得克制,却又屡屡打破那克制,一寸寸地侵袭,一寸寸地弥合,中间长出丑陋的蜈蚣般的疤痕,可疤痕又成了不能抛却的过去。我们无法忍受现代的疏离,总有着返租的冲动。
吴川想做个白女孩,或者说她曾经想做过白女孩,但她到底是个顶着假金发的亚洲姑娘,她的金是镀来的,不纯粹,还有些暴躁。她从香港那个东西混杂的地方逃到了彻底的西方,吸毒、打眉环、与得了疱疹的白男孩儿恋爱,厌倦了自己的中国母亲和富豪父亲,一心堕入恍惚的波西米亚氛围。但她所寻求的一切只是怪异的衣裳,而活着,无论如何掩饰,也到底是会有赤裸的时刻,即使把上等丝巾揉成抹布,即使瞒过别人去疯狂报复。
许多事情,终归是要暴露,尤其是当我们那虔诚坦白的爱在体内作祟时。因为,爱不是克制,爱是克制不住。
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我们都因这致命的需要而强硬不了”。
《吴川是个黄女孩》读后感(四):身体里流着她的血液,伤痕累累,爬起来还要找个人来爱
《吴川是个黄女孩》讲述了一对同父异母的中国姐妹在芝加哥的爱恨情仇。当吴川在如此一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遇到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旁白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时,吴川的内心出现了纠结。一边她不舍得失去这唯一的情人给她带来的归属感,另一边她又不想自由受到来自长辈的限制。从对这位姐姐的嫌恶,到当姐姐被欺辱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帮助,这本书展示出了吴川内心深处最传统的中国亲情意识。
从写作文笔的角度来说,绝对可以说是含情脉脉。作者不仅仅把每一个人物都写的饱满得好像读者很轻易地就可以触摸到,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最简练,最日常的叙述中就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矛盾和姐妹之间的矛盾编织的淋漓尽致。打个比方,作者说:“她笑起来总是手背一提,去挡她不太齐的牙。我仇恨自己这个动作。有什么可挡呢?我们没有美国孩子呢样齐得恐怖的牙齿,也就没有他们的塑料笑容“。经历了种族歧视,不难理解她为何会说出这番话。这恰恰也显示出中美一个极为日常的差距—在呢个年代,当中国医学还远不如美国发达的时候,有多少中国孩子整过牙?这番话也能描写人物心理,因为我相信这句话背后一定有少许自卑。
矛盾与人物固然表现的出色,但世上无完人,我认为她有些地方用词过于偏激了,打比方说;“肃清黎若纳留下的记忆和影响,外婆觉得是她一生中最成功的业绩。她就像子宫里从来没有住过呢个女胎儿,两腿间从来没有钻出呢个带一大堆黑胎发的标致女婴似的,再也不说,不骂,不伤心了”。她用了这么大一段需要追溯到她母亲出生的那一刻来告诉我们她外婆不想认这个女儿了,不得不说这确实让我不太欣赏得来。
我认为这本书里最让人心疼的一定是黎若纳的偏爱了。她对妹妹的偏心让人心寒。从逼迫姐姐去讨好,照顾妹妹,到姐姐黄疸肝炎都不闻不问,她无一动作不让人觉得难受。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凭什么?为什么这个妈妈永远照顾的都是妹妹?如果是因为更喜欢妹妹的爸爸,这也不能作为偏爱的理由。可是换个方法想,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非独生子女,在忍受偏爱?有些家庭偏爱男孩,女孩不免被冷落,有些家庭偏爱妹妹或者弟弟,哥哥姐姐就不免被冷落。这些不是孩子们想要的也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但是我希望爸爸妈妈们不管怎样都应该给每个孩子相同的爱。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别人的言语,评论并非如此重要。如果谁说的话让自己心里难受了,不听就好了。其次,这也让我理解了在任何情况下亲情的沉重性。不管是在妈妈如此对待姐姐后姐姐的反应,或者是吴川在亲情和自由中的纠结,都让我更加清晰了亲情是无法割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