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摘抄

2021-05-01 03:2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摘抄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是一本由[美] 承现峻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一):《连接组》全书读书笔记

  声明 我在阅读过程中整理了全书的重要概念、重要理论和有意思的点,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直接看我的笔记。 如果有空我还是推荐阅读原书,作者的叙述方式是为读者精心考虑过的、例子也举得非常生动,最打动我的,是那种科技乐观主义的热情。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二):神经元连接系统

  1.大脑内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都向四周扩散分支连接起来,形成密密麻麻的网络。 2.受到的刺激越强,连接就越强;刺激越弱或无刺激,连接就越弱。 3.技能的熟练本质上就是因为大量重复练习不断强刺激神经元连接,最终使连接无比牢固。 4.每一个动作都是上一个神经元传递信号到下一个神经元,下一个神经元接收信号后又发出自己信号传递出去的结果。 5.精神类疾病的本质是大脑神经元连接错乱。 6.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大脑的神经元连接网络系统。即“你就是你的连接组”。 7.从神经连接的维度看,冷冻身体几百年后再复生这个方法成不成,关键在于冷冻能不能保存大脑神经元连接系统。如果冷冻过程中大面积连接断裂了,那将来即使复生也没有意识了。 8.如果能用虚拟机器模拟所有的神经元连接及连接的动态变化,那么人类可以上传“意识”,得到永生。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三):你想永生吗?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40-《连接组》-承现峻 2017.8.17 今天听的《连接组》是一本关于脑科学的书,挺烧脑的,可是我很有兴趣,正好这一阵看的有关亲子教育主题的几本书中都涉及到一点点脑科学的知识,还挺有意思的。 于是想好好系统的了解一下,所以不但下单了这本实体书,还买了好几本相关的脑科学的书,具体书单待会附在后边,感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起看看。 《连接组》这本书的作者,承现峻,韩裔美国人,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目前就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与计算机科学系。他的研究涉及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领域。 2010年,承现峻在TED论坛上以“我是我的连接组”为题向全球听众发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从而将“连接组”这个概念带入了大众视野。 在本书中,承现峻教授首先回顾了大脑功能的研究历史、近年来连接组发展,连接组目前的作用,以及未来连接组如何影响人体冷冻和意识上传这两项推动人类走向永生的科学。(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四):活在当下,放眼未来

  我读这本书的心情分为三个阶段,刚翻开书,感觉书的内容相对简单,于是把它定位于简单科普,一目十行;看到中间,作者的术语和引用越来越多,我看得昏昏欲睡;看到最后,又偶尔被作者一些特别接近人心的话语和展望所打动。但是,讲一句真话,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我曾经吃过的那些猪脑花,有烧烤猪脑花,火锅猪脑花等等,这是我的神经元调出了猪脑花的美味记忆,并给我的唾液细胞下达了一个分泌唾液的命令。

  放下书时,我仿佛又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楚了一分。我开始把自己的大脑具象化为一个个神经元,其中生长出一条条长长的轴突,它们从众多的白质中穿过,到达大脑皮层的另一端。途中,它会遇到无数其它神经元的轴突,它们之间会接触,如果在外界的刺激下,比如说我在学习钢琴,让它们间产生了反应,于是接触地地方就会慢慢产生突触,于是,“火花”就在两个神经元中间产生了,突触间不断地释放和接受化学信号和电信号,我又可能获得了一项新的技能。而如果我不断地练习我的钢琴技能,那么突触间的联系可能越来越多,突触可能也越来越多,而我的技能就越来越熟练。

  连接组理论想要把大脑里所有的神经元、轴突、树突、突触都查得一清二楚。在目前的技术情况下,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人类对大脑的研究,在过去的两百年内,在黑暗中艰难地摸索,很长时间才可能前进一步。人类对真知的求解都是在猜测和验证中前行,靠的是运气。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人类觉得自己越来越能认识和掌握到身边的世界,越来越能把控自身,但据今为此,人类还是初学爬行的婴儿,在真知的高山脚下,仰头望不见云雾缭绕的山峰。于是,敬畏之情由然而生。

  书中提出,人是由过往的经历所组成的,基因先天决定了人的物质基础,而连接组后天决定了人的灵魂,即使基因是一模一样的克隆人,在他们分别开始思想的那一瞬间,他们的连接组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使得他们分别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人,处于自己所在的时间、空间里的那一点上,前一点和后一点的自己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人最无助的,莫过于无法了解自己为何处于这一点上,也无法预测下一点将是什么状况。这是生命的奇妙所在,也是给予所有人提醒:

  过去的已成事实,无法改变。

  当下的值得珍惜和享受。

  未来无法预测,却可由当下进行引导。

  这也稍微给予了无助的人类些许对自己命运的小小掌握了。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五):连接组(Connectome)一书短评

  在连接组学萌芽之前,颅相学对脑区的划分和功能分析已有很久的沉淀,它依赖于原始的神经刺激和神经活动测量。较新的技术是MRI和fMRI无法从更精细的观测,从而难以发掘更精确的神经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连接主义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说之上,即“一个神经元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它和其它神经元的连接”。由于其涉及大脑中神经元的微观连接关系,目前的最大瓶颈是观测和分析技术的受限。

  连接组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经历共同塑造的。基因组的先天作用决定了神经元的分裂、移动、伸展和初始连接,即构造了连接组,为后天经历所引起的神经活动提供了基础。如果把连接组类比于河床,神经活动类比于河水;连接组使得神经活动能够流动,而神经活动可以缓慢地塑造连接组,包括重新赋权、重新连接、重新连线和重新生成。连接组和神经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对大脑功能的塑造相辅相成。

  连接组学作为一门新的、行成中的科学,它的基本假设和核心思想的验证依赖于观测技术的突破。这也是目前认知科学理论的难点。在2013年完成本书前,科学家们花费10余年只完成了300个神经元、7000个连接的C. elegans线虫的完整连接组测绘,其连接组规模只相当于人类的1000亿分之一。但是连接组的测绘技术正在飞速突破,主要包括了对脑的显微成像技术和海量数据分析技术两方面。

  如果能够完成精细的连接组观测和分析工作,绘制出大脑的区域连接组和神经元连接组,就有可能破解结构与功能的映射关系。而如果连接组分析技术证明连接主义基本理论的成立,就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可能:破译大脑记忆组织方式从而读取记忆,通过药物等方式引导连接组的重新赋权、重新连接、重新连线和重新生成,预防、控制和矫正神经疾病。甚至可能在基于原子“控制世界”和基于基因组“控制肉体”的基础上,基于连接组“重塑心灵”。

  最后,作者探讨了基于连接组实现“终极幻想”的图景,保存大脑信息,即人的心智。使用冷冻/塑化重新活化技术或者实现数字化的意识上传技术。但是,对于后者,作者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存疑:因为如果发现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出了突触的范畴,就不得不推翻“你就是你的连接组”这一假设,对大脑的模拟将需要精确到原子尺度,而无论是从计算规模、微观尺度的测不准原理、还是作为复杂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无限敏感性,都使得完全复现变得不可能。

  在AI超人和奇点临近“理论”盛行的今天,合上本书,我理解本书兼顾了认知科学的科普和基于较严密分析的未来学,解读了连接主义和连接组学的基本思想、作用和实证方法,有利于加深对(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发展和革新的理解。但对于未来学的部分,如何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最后都上升为对技术爆炸的期待或者信仰。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六):纯阳书评第375期《连接组》

  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思维,还有我们的个性到底由先天还是后天决定,这是多年以来科学界争论的话题,先天派祭出的法宝就是基因组,而后天派的有力武器就是连接组。显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连接组远比基因组更为陌生,更为新鲜,也更为令人难以直观想象,所以一本解读连接组的科普读物就成为了爱智求真人士的刚需,而这本书也就成了满足这种刚需的一个好产品。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个好产品,是因为它做到了三好。

  第一、框架好

  要想写好一个科普作品其实不容易,也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其中第一关是要框架关,就像盖房子一样,设计一个好的框架结构是盖好房子的基础。写科普作品也一样,第一步也需要作者根据学科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设计合理的框架,尽管说一千个人眼里边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框架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有的框架设计合理,有的框架相当蹩脚。而作者的框架很见功力,从大脑的尺寸讲起,转向连接主义,顺势到了先天和后天,然后进入了连接组学,最后以超级人类收尾。这个框架结构,既符合科学研究的历史顺序,又暗合了人们的认识发展逻辑。尤其是最后一部分以超级人类来收尾,为连接组研究这个领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同时也让这种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

  第二、选材好

  框架是基础,选材才是关键。想盖好房子,光有好设计还不行,还得有好材料。框架好,材料也得选得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达不了标。要想把连接组的前世今生介绍清楚,作者必须要拎清楚哪些内容是框架必需的,或者是相得益彰的,而哪些内容又是框架所不需要的,甚至是有损于框架的,必需从一大堆材料里边把合适的材料选出来。作者这个功课也做的很好,比如在第五部分“超级人类”,作者选材很有意思,一口气选择了阿尔科的冷冻法、德雷克斯勒的腌制法和可能的大脑上传法,这样的内容选择既切题,又开脑洞,令人大开眼界。

  第三、表达好

  作者说了什么很重要,但是读者看懂了什么才是更加重要的,好的框架构思和内容选择至多只能让一本科普读物成功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取决于这本书的表达方式。连接组即使不能说比基因组更加抽象难懂,至少不比后者更加容易,所以要想把这种生僻的东西灌倒读者脑子里边去,作者一定要下一番功夫。

  作者的办法是举高水平的例子,打高质量的比方。举例子和打比方貌似人人都会,但是能想出作者这种化复杂为简单、化生僻为熟悉妙喻的人必然不多。比如作者在描述人们在没有工具能观察到神经元之前研究大脑时所面临的困境时,打了一个相当精辟的比方,就像在阅读一本由尚未掌握的语言写成的一本书,而且更麻烦的是根本看不清楚书上的文字,有了这个例子,读者会觉得豁然开朗且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作为一本有关连接组的科普读物,这本书框架设计好,内容选择好,表达方式好,所以是一本好书。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七):沿着科学的足迹去追寻终极的哲学

  连接组,这本书可以称之为自私的基因的姊妹篇,阐释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对人类大脑储存信息、思维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作者讲到,基因通过其“自私”的天性,为了获得生存繁殖的能力,控制着我们人类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通过基因之间的动态博弈去实现的。读罢此书,让人感觉些许悲观。而本书作者认为:人不仅仅被基因组决定,更被连接组决定。基因组代表先天因素(nature),我们从遗传而来无法轻易改变,连接组象征后天因素(nurture),是我们在这个缤纷世界中经过武术外界信息塑造后的大脑。我们后天的经历,改变我们的神经元,进而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首先让我们在对连接组进一步理解:一个连接组,就是一个神经系统中各个神经之间的连接的全体。跟基因组一样,一个连接组不是一条连接,也不是很多连接,而是所有的连接。这个连接组非常复杂,也就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你。神经元在任意时刻的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化学物质,这些信息编码成了你在这一时刻的思考、情绪和感觉。心灵和思维之不同,正是因为连接组之不同。一个人的任何改变,比如提高素质,少喝点酒,或者挽救一段婚姻,其实都是对连接组的改变。连接组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经历共同塑造的,大脑的连接结构是我们成为我们,但反过来,我们也在影响我们的连接结构。

  本书四部分结构,先破后立,深入探讨,最后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将读者引向终极的哲学。

  第一部分,颅相学关注与大脑的尺寸、区域的划分,认为不同的尺寸思维、智商不同,不同区域部分,分管着不同的功能。但作者认为,这些假设结论存在统计学上的偏差,统计学是根据有限个体的案例统计,观察到两个现象的相关性关系,就得出了结论。这种结论不涉及本质原因,尺寸和区域的结论是比较容易找出反例的。

  第二部分,作者开始论述,其比较认可的解释大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如何产生思想的学说——连接主义。脑区不是一个基本单位,而是一个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这个网络的众多连接,使其中的神经元产生复杂的活动模式,而我们的思想和感觉就蕴含在这些模式当中。经历可以影响这些连接的组织结构,因而催生学习和记忆。

  第三部分,补充论述,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还受基因的影响,论证就比较充分。你之所以为你,不只是你的基因组还有你的连接组。

  第四部分,连接组学,过往的发展、研究成果。作者已经开发了一些新的技术,怎样去运用到连接组的研究中。比如,类似于颅相学那样,根据连接组,将大脑分成不同的区域,类似植物学家将树木分类那样,将海量的神经元分成不同的类型。我们去看清楚弄明白连接组的构成,然后在解码连接组,读取蕴含在其中的记忆。有了这些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对连接组进行:重新赋权,重新连接、重新连线、重新生成,训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让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加高效。

  第五部分,作者将连接组学,推到逻辑的极限,带我们去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超人类主义”找出一套改善人类命运的方案,可行吗?低温将人体冷冻,期待他们复活,可以吗?把你的思维移植到计算机网络中,脱离肉体而存在,你是否不朽?我们用大脑创造出科技,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大脑。

  圣经说,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费尔巴哈说,人类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超人类主义者说,人类终将把自己改造成为上帝。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八):漫步在大脑的森林里

  

我所理解的宇宙层次,从微观到宏观:

- elementary particles

  - atom

  - molecule: DNA (基因组); protein(蛋白质组)

  - virus; cell

  - brain(连接组)

  - life: ecosystem

  - consciousness

  - society: economy; politics; etc.

  - civilization

  - solar system

  - galaxy

  - galaxy groups; observable universe

生命的基本子系统

  对于生命里的理解中,有三个领域我一直很好奇:基因组、蛋白质组、连接组。

  它们在我脑海中对应着三个概念:(压缩的)信息、(信息所描述的)实体、(实体所进行的)计算。

  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 - DNA是一堆压缩的“类”储存在“磁带”(染色体)上

  - 蛋白质是这些类所映射的“对象”运行在“计算机(细胞)里

  - 连接组是这些对象所构成的运行中的“商业系统”(大脑),处理外界流入的信号,然后输出计算出来的结果

大脑的复杂度

  我很早之前,在TED上看到本书的作者 Sebastian Seung 的演讲,他看起来非常乐观,但是 PPT 里描述的工程量(近千亿个神经元)看得人心里一凉。我完全认同他的方向,但是完全看不到现实可行性。是的,机器学习看起来势头正劲,Google、微软所建造的系统规模非常大——但那是顶级公司的商业系统啊。 Sebastian 可能会拉到10亿、100亿美元的投资去做同等规模的系统用来解析连接组吗?

  后来,看到孙天齐把这本书翻译了,我就迅速的上京东买了本看。书包含了TED演讲的那些内容,同时横向和纵向扩充了很多新的信息。

  反过来,乐观的想,按照他所说的,可以先从一些特定功能的脑区开始,定向的解析一些很小的、与其他部分关系没那么大的脑区,获得深入的理解。如果,能够通过这种理解,解决、或者部分的解决一些大众的痛点问题:抑郁症、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那么,到时候可能就会有足够媒体流量和工业界资金的注入了——Sebastian 可能就会像 HInton 一样,被媒体称作“连接组教父”了吧。

  脑洞再开大一点:现在的神经网络只是非常粗略的对大脑的仿生——如果连接组能够通过展现一些人体神经元的某些神奇特性,启发出更强大的神经网络的设计,那么也是极好的。

  这是一个完美的正反馈:研究人类神经元,启发人工神经元;人工神经元帮助人类更深入的研究人类神经元,启发出更强大的人工神经元……

内外

  我很喜欢作者在书里的一个比喻:河流与河床。他借此来表达一种想法——连接组决定了意识的流动方式;意识的流动反过来也会缓慢的改变连接组的静态结构。

  事实上,“认知行为疗法”看上去也是这个思路。再延伸一些,也许不同的自然语言不仅仅是编码方式的差别,还会潜在的塑造使用者的感情和思维呢?

  人真是一个耦合得非常严重的系统啊……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九):你是你的连接组

  光看标题,实在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读完全书后,确实会对思考方式有新的启发。

  理解标题时,首先要知道下列概念:

  树突——神经突的一种,又短又粗,从胞体散发出多条,分成很多分支,延伸到周围。是突触的接收端,膜上含有受体分子。树突的电信号总是朝向胞体传递。

  轴突——神经突的一种,只有一条,又长又细,发送端,分泌神经递质,向其他神经元传递信号。

  动作电位(电锋)——轴突的电信号,一种短暂脉冲,每个脉冲持续大约1毫秒。总是沿着轴突向远离胞体方向传递。

  突触——把一个电信号传换成化学信号,然后再把它转换回电信号。两个神经元接触的地方,可能就会有一种叫做突触的结构,神经元就是利用这种连接来通信的。不是每个接触处都有突触,突触通常要传递化学信息。作为发送方的神经元,会分泌一种称为神经递质的分子,传递给接收方神经元。突触还有办法“回收”神经递质,通过把它们吸收回来,或者是把它们变成失活状态,让神经递质几乎没有机会乱跑。

  信号在通路上如何传递呢?

  作者机智地用“投票”来做比喻。单个突触通常很弱,不足以使一个神经元产生电锋,但是多个突触聚合起来就可以。胞体把电流叠加起来,相当于计票。如果总票数超过一个阈值,轴突就会产生一个电锋。这个阈值的高低,决定了神经元是更容易做出决定,还是更难以做出决定。只有在胞体记完所有投票后,电锋才会出现在轴突中。树突中的电信号是连续梯度的。

  突触的激活会产生电流,而电流的方向却是正反皆有可能。兴奋性的突触会使得电流流进接收方的神经元,意在“激发”一个电锋;而抑制性的突触则会使得电流流出神经元,企图“阻止”它产生电锋。

  神经外科医生Itzhak Fried和神经科学家Christof Koch在一次合作实验中,给几位患者看一组照片,并记录患者颞叶内侧部分的神经活动。发现当患者看到Jeniffer Aniston的照片时,有一个神经元就会产生很多电锋。而当患者看其他明星、普通人、著名地点、动物或其他物体的照片时,这个神经元都几乎或完全不产生电锋。这就是著名的“珍妮佛•安妮斯顿神经元”。也就是说,“珍妮佛•安妮斯顿神经元”的阈值很高,它只有在所有的局部神经元都产生电锋时,自身才会产生电锋,而只有珍妮佛才能造成这样全票通过的情况。

  连接主义学说认为,一个神经元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它与其他神经元的连接。一个连接组,就是一个神经系统中各个神经之间的连接的全体。而大脑的功能高度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当受孕的那一刻起,基因组就已经固定。但连接组在人的一生中始终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神经元会调整彼此之间的连接,使它们变得更强或弱,从而给这些连接重新赋予权重——重新赋权

  2、神经元还能创建新的突触,或者去掉一个突触,这样它们就能重新连接,它们还能通过生长新的枝条或收回原有的枝条来改变连线的结构——重新连接、重新连线

  3、新的神经元会不断地产生,旧的神经元会不断地死去,这些会使连接发生重建——重新生成

  神经元之间详细的连接通路是怎样的?连接使如何影响记忆的?脑组织损伤疾病,如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等,是否会由连接组的变化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心智的变化是连接组的变化吗?这些问题目前还无法回答,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尔基染色法——电子显微镜下的突触图像——切出50纳米厚切片的超薄切片机——2004年“连续立体表面扫描电子显微成像”25纳米——自动卷带收集超薄切片机,只要有了正确的问题和正确的研究方向,想必总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答案。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读后感(十):Connect the dots connectome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做过一场演讲,其中提到了connect the dots的概念,即虽然你现在可能看不见未来,不知道你现在所拥有的,懂的,了解的能带领你到什麼样的境界;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蓦然回首时,你才能将所走过的路串起来,进而发现到你之所为你,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所造就出来的。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标、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达到乔布斯那样的成就,但乔老爷的connect the dots的观点,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还真是有几分道理,并不能简单打上鸡汤的标签对其嗤之以鼻。有句老话相信不少人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段段的选择所拼接而成的,我们的性格在潜意识层面左右着我们的每一个关键选择,从而导致每个人都走上了独一无二的道路,最终造就出与众不同的你自己。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独一无二并不代表你一定会成为成功人士。

  哲学家们一直在苦苦追问和思考:我是谁?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你就是你的connect the dots,但这个答案并不严谨,无法证伪。随着科技的发展,脑科学研究上的突破,一些脑科学家们给这种人文式的解答一个更加有科学根据,也可能更加准确的答案:你就是你的连接组connectome。这个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注明神经科学家承现峻教授,在他的著作《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里提出的。虽然目前的科技水平离我们彻底弄清大脑的构造及运行机制还有相当程度的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们在脑神经科学领域得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对一些生理现象的猜测和推论都是错的。任何科技理论,都是先由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分析,推理,猜测,得出结论,再在实际环境中检验证伪,最终通过证实的成为公理推广开来,成为公众认可的科学标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于2009年启动的“人类连接组计划”是个包含了人类历史上最大信息量的艰巨工程,目前2015年才刚刚模拟出仅为人类脑神经元数量百分之一的大鼠的大脑。这条试图通过研究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机制,机理,从而得知我们大脑中存储的信息,思维模式甚至如何思考的科研之路,或许并不能给哲学的终极问题划上完美的句号,但至少它能部分解答人们对于我是谁,为什么我是独一无二的追问。有些问题,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完美无缺的答案,而是在追寻这个答案的过程中,我们能跨越当下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成长完善起来,从而进入更加广阔,更多可能性的下一阶段。问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答案,还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解决它的过程。  

  脑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的自我意识来源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出现损伤,某些认知模块就可能出现问题,如果脑死亡,则这个人也被医学判定为死亡,其自我意识也已经烟消云散。那么大脑内部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大脑里面的上千亿个神经元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承现峻教授在《连接组》一书里,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向脑神经科学的外行大众们,描绘出一个奇妙复杂又令人眼界大开的大脑运转模型。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内都拥有上千亿个神经元,它们就像很多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树。每颗神经元树都有着多个分支,这些来自不同树的分支之间如果形成了叫做突触的交会点,与之对应的两棵神经元树就建立了连接,我们的脑波信号可以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有连接的其他神经元上去。而这上千亿个神经元所组建出来的神经系统,则被脑科学家定义为连接组connectome。一个连接组不是指一条或某些连接,而是大脑内的所有脑神经元连接,所以,你是你的连接组至少在脑科学领域而言是基本正确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每个人大脑中的连接组是基本相似的吗?它是一经发育成熟就固定不变的吗?

  虽然本书没有给出完美无误的答案,但它用科学的态度和一些科研成果,给我们指出了部分答案。我们每个人之所以都是独特的,正是应为我们每个人的连接组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个人的连接组还可能随着你的生活经历不断地发生变化。虽然我们的先天基因会影响我们的连接组,但是我们的后天经历,我们的神经活动,还是可以部分的重塑我们的连接组。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意识流,即意识就像一条河流,始终在心灵当中流淌。但是詹姆斯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的河流都需要河床,如果没有地上的哪些凹槽,水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流。正是连接组提供了路径,才能使神经活动能够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它称为意识河床。不仅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也会慢慢的塑造河床,正如神经活动会塑造连接组。

  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段路程,我们在路途上的每一段经历,我们在那些时刻做出的选择,所有的这些综合起来,逐渐塑造出当下的你,但是当下的你并不是固定在某个时刻无法改变的,还会随着你随后的经历,选择,不断的发生变化,可能你当下还没有办法看到这些微小的变化所造就出来的新的未来,但其实你大脑中的连接组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有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蓦然回首时,才能将这些经历串接起来,发现你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正是因为当初那些不起眼的dots,改变了你的连接组。

  最后这本书的末尾聊到了让人脑洞大开的话题,是将大脑冷冻等待未来科技发展后再解冻重生,还是把你的大脑连接组原样复制再另存到另外一幅躯壳中去?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我们实现永生的梦想吗?记得13年春节同学聚会,我和一位关系要好的朋友聊起《三体》中云天明的复生。他提了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假如克隆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完美复制,而且克隆出来的人也可以苏醒过来和人一样正常的生活,那么按照当下的你克隆一个副本出来,他的生理物理状态和你完全一样。可以把他称之为你吗?如果这个时候把你杀死,他可以完全取代掉你吗?当时我的答案是,即使我的克隆是和我之前的某个时刻完全一样,但是自从他苏醒的那一刻起,我和他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人”,因为之后我们两个的经历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我们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不能说他就是我或者他可以完全取代我。当然,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但如何证明我的观点是错的,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连接组的科技研究深入下去,这个问题是可能找到答案的。

  不得不说,人生真的很奇妙,在过去的经历中,我们的选择的确能改变了我们当下接触到的人和事,而正是这些看不见未来的选择,改变了我们的连接组,造就出与众不同的你,我,T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