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七年》的读后感大全
《美好的七年》是一本由[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一):民族标记
很多时候 埃特加像是一个上课开小差爱虚构故事的小朋友 情感细腻又敏感 犹太民族的烙印是他创作的一个标签 是基调 就像父母婚姻的不幸与争吵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与敏感的种子一样 扎根是必然的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二):美好的七年
《美好的七年》是一本非虚构作品,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在其中描写了七年间自己的若干经历和感想。那七年里,他经历了恐袭、战争、车祸、妻子流产、父亲去世,但他称之为——美好的七年。他举重若轻,用轻松诙谐的笔触为我们娓娓道来,令人笑中有泪,乐中有哀。
据说凯雷特是以色列“所著图书失窃率最高的作家”,还有书商给他写过信,请求他尽量在夏天出书,因为冬天人们都穿大衣,偷书更方便。这是我读的凯雷特的第一本书,我倾向于相信这个传闻。
另,我儿子还不会说话,但我能看出他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时老师推荐的作品,从未令人失望过,该少女太了解我们母子俩的品味了。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三):为作者打call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作者,数凯勒特莫属了。因为别人的推荐,本来是想看他的【银河系的小失常】,kindle还没有,先把作者的成名作读了,然后,然后便深深迷上了他的笔锋。
网上对凯勒特的点评是:以色列图书失窃率最高的作家。
散文的风格很轻松简单,感情细腻却不做作,由家庭的叙事性衍生到自我感悟,尤其【我的父亲】,让人读完想回家跟爸爸吃个饭,没有一丝煽情,却把情写到心坎去。
这几年,对以色列这个国度开始有些认识和体会,无论是出于文化,宗教,还是政治上。在这片文化扎根土壤深厚的土地上,作者的素养真的很高,文化的中立性使得阅读变得自在很多。
为作者打call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四):努力美好的活着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艰难时刻,尤其是到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处在事业上最辛苦的阶段,常常会觉得身心疲惫。
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却用幽默对抗沉重,用笑声稀释泪水,将人生中最艰难的七年赋予美好。
他的儿子是在恐怖袭击余波下的混乱的医院中降生,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显然是一个新手,对生命的奇迹——儿子感到好奇,儿子也没少和他斗智斗勇。
而面对父亲生病、衰老、离他而去,他虽然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悲伤,但当儿子问他“爷爷死了,谁来保护你呢?”他还是在离开儿子后哭了起来。
当炸弹飞过他们头顶的时候,他们一家玩起了“熏牛肉三明治”的游戏,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和妻子。
生活艰难,时有悲伤,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地美好活着。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五):努力美好的活着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艰难时刻,尤其是到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处在事业上最辛苦的阶段,常常会觉得身心疲惫。
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却用幽默对抗沉重,用笑声稀释泪水,将人生中最艰难的七年赋予美好。
他的儿子是在恐怖袭击余波下的混乱的医院中降生,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显然是一个新手,对生命的奇迹——儿子感到好奇,儿子也没少和他斗智斗勇。
而面对父亲生病、衰老、离他而去,他虽然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悲伤,但当儿子问他“爷爷死了,谁来保护你呢?”他还是在离开儿子后哭了起来。
当炸弹飞过他们头顶的时候,他们一家玩起了“熏牛肉三明治”的游戏,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和妻子。
生活艰难,时有悲伤,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地美好活着。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六):有趣的人总能把生活过成比现实更好的样子
以色列对我来说是迷一样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却有着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可能是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状态下更能珍惜及利用好每一天。而我总觉得生命似乎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埃特加对待推销员的态度很有趣,每天都以不同的看似荒诞的借口逗趣推销员,礼貌的推销员也总能不厌其烦的根据他不同的状态推销对应的产品。真是可爱又认真。
埃特加的父亲,热爱生命,即使疾病让生活质量降低也要努力活下去看着孙辈们慢慢长大。当没有什么可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
生活是一回事,但总有人可以创造成另一种有趣的样子。爆炸提前鸣警,所有人都要趴下。埃特加为说服儿子把它变成了三明治游戏。苦中作乐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儿子问他,为什么要保护他,埃特加回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很险恶,而只有每个生到这世界的人,至少有一个人会去保护他,才是公平的。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七):美好的小事
在废墟中,人们也能寻找到美好生活;在炮火中,人们也能找得到乐趣。这大概就是一种乐观的精神。
尽管时常被战争的阴霾笼罩,而且总是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各种不平等,名族间的冲突和不解,可是生活依旧继续着。
书中有多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接到推销电视频道的电话时,谎称自己掉在洞里了,第二次来电时说自己腿摔断了要截肢,等到第三次同一推销员再次打来时则是自己说自己死亡了。
投诉运营商,以为可以换来便宜的资费,可是却被对方颓唐说国家还在打仗,而“我”却只是关心那几个钱,不觉得可耻吗?当然,同样的招数也被“我”使用到出租车师傅身上。
被瑞典报纸污蔑后,总理出面要其道歉,可是没有被理会,于是以色列人们采取了常规性武器:抵制宜家。
在得知伊朗可能对以色列实行核武器时,好友关心的只是他那十四套房子的租户可能不会按时交房租。
“我”一本正经地解释“愤怒的小鸟”这款游戏的教育意义。
小孩贪吃借口说自己是一只喵,不受人类的法律限制。
不一而足。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八):以色列全国书店作品失窃率最高的作家
被作者『以色列全国书店作品失窃率最高的作家』这样的标签吸引,花重金*买了《美好的七年》电子版(BTW,亚马逊比豆瓣便宜3块)。分类的话,这本书应该分在眼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类,像是蔡崇达的《皮囊》,但文字上比较起来《皮囊》简直要好太多。可能是文化背景,又或者是翻译的原因,有些句子读起来比较困惑,容易让人联想到Google。
撇开书的好或不好单说作者的这些个故事,里面有一种好玩的玩世的幽默,比如说他在《来电与应答》里忽悠电话促销员说自己死了;比如说在《你,真诚的》里给读者签名说快点还钱,等等吧。读完我立马想到一个人,一个校友,总一脸憨笑的湖南翘臀男,因为他们的幽默感有着同样的tag。
和翘臀男虽然一切联系方式都是通着的,可已多年没有联系。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和别人失去联系。摘两篇翘臀男的朋友圈,看看我有没有tag错,这当然是未经允许的。
2016年3月7日
积云使出一记重拳
打得路人肚子咕咕响
2015年6月3日
我遗失了一截肠子
终生无法将你消化
祝幸福:)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九):幽默和痛苦
作者认为“”美好的七年”,换个人看,可能是不美好的七年:投资的钱打了水飘,父亲84岁生了癌症,割掉喉咙和舌头,后来去世,妻子流产又大出血,自己出了车祸,家乡因为宗教原因等,被炮弹攻击,随时有被击中的危险,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经常被偏见和歧视;作者妈妈来自波兰,经历了大屠杀,所有亲人都去世………
这些在作者的笔下不是主调,紧邻苦痛的美好友善是主调。
他写父亲时提到父亲和祖父母因为战争,躲在一个坑里很多很多天,最后肌肉萎缩无法动弹,被人搬出坑,因此对隐私极其看重。父亲竭尽全力带着家人换到大房子,因为不够钱买地板砖,想方设法和地板砖公司商量,让自己的房子作为地板砖的样板房,写出父亲的乐观坚韧。作者还写了父亲喝醉酒请吉普赛乐团作他私人乐团在大街上闲逛,并在使馆墙上尿尿,被警察盘查时,发现作者的母亲,立刻假装审讯官套问来作者妈妈的地址,很快追到手,显示父亲的聪敏机智幽默。父亲生癌症后决定割掉喉咙鼻子,又是坚韧果断的显现。父亲落葬日和作者的工作日冲突,他临行前和自己儿子谈到“爷爷去世了,谁再来保护你?”,对应了后面的一个情节。后面作者在母亲的劝说下带了一双父亲的旧鞋去工作,可因为住的地方发大水,行李被淹,他没鞋子穿,只好穿上父亲的新鞋,发现非常合脚。父亲去世了依然在保护他。这种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让人动容。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十):美好的一生
作者真是個很好的人並且很有趣,他的家人也是。這是我第一次讀以色列作家寫的書。如果按作者的媽媽的話說,他其實是流亡的波蘭作家。看到波蘭的情節的時候很激動,下次去華沙我也想去那街道看看。前幾日還在電視講二戰的紀錄片上看到華沙的猶太人區本來是一副很快樂的景象,年輕人對著鏡頭都露出了非常開心的笑容而後來戰爭奪去了他們的家人,家園健康,甚至生命。生活簡直不能再稱之為生活。
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他們淡然而又輕鬆的生活態度才是真真如鑽石般璀璨。記憶很深的是他們在警報拉響時做一個叫的燻牛肉三明治的遊戲,驅散了恐懼。還有很多片段,也有淚點,比如因為酒店水龍頭壞掉的原因導致他的行李箱全濕了,而在這之前他就把帶著的已故父親的鞋子放在了桌子上。情急之下只好穿上了父親的鞋子,像是命運般,又是那麼的合腳。
希望世界和平,愛真的能感化一切。突然想起作者的妻子希拉說的(大約是這個意思):這一天不過是漫長人生中很短暫的一瞬。實在抱歉,記不住原話是什麼了。我想等我之後在不開心的時候可以以這句話來度過難關。 還有像是當想流淚的時候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唱歌啊之類的。可是我真的是愛哭鬼那類型的,經常動不動因為感動或者怎樣就濕了眼眶。可能淚腺比較發達吧,下次可以試試唱歌的方法。
我對於世界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但我又是自己的宇宙。希望每個人都善良,都幸福。都能度過一個又一個,很多很多個美好的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