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窃油画的假设》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窃油画的假设》的观后感大全

2022-05-15 02:0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窃油画的假设》的观后感大全

  《被窃油画假设》是一部由拉乌·鲁兹执导,Jean Rougeul / Chantal Paley / Jean Raynaud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窃油画的假设》精选点评:

  ●拍摄手法即使以现在来说还是相当前卫,可惜如同法国新小说一般艰涩的台词防碍了观影的体验

  ●去解一个看似无从考虑的谜题,在两位观影引领者的一一剖析讨论之下,变得极其有趣。

  ●

  ●

  ●

  ●幸好不长

  ●看不太懂

  ●

  ●拉乌·鲁兹导演的一部像迷一样的黑白先锋电影,改编自皮埃尔.克罗索斯基的小说,以一种“活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一幅19世纪油画的晦涩莫测的失踪案。第一次接触拉乌·鲁兹的长片,艰涩的台词虽然令人晕乎,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导演通过活人扮演的静态画面重现画作,同时还展现了他的静态美学。

  ●画作和现实目光两面镜子间世界的猜想。导演的自语是让人似懂非懂的谜题

  《被窃油画的假设》观后感(一):没啥好影评的

  废话少说。

  来点思路。

  我看是讽刺和“机械论”“目的论”一类的假设罢了。

  凑字数,把第一次评论拿来。

  假设者的福音与狂欢,还是收藏家的无望与徒劳。 狂欢必须建立在徒劳之上。 画家是什么用意?收藏家的假设不成立,假设部分成立。 我们看到的那个新月形的映像已经存在了,一块新月形的镜子早已在反射着。 导演看得到,那个画家恐怕看不到了。

  《被窃油画的假设》观后感(二):层峦叠嶂的谜团 虚实相间的罅隙

  出生于智利、流亡于法国的电影大师拉乌•鲁兹,以晦涩的哲学思辨闻名于世,他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和追求创作自由的激情,着力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突破,张扬其静态美学和实验主义风格,是电影史上极其独特的存在,这些特点在其代表作《被窃油画的假设》中都一一呈现。

  倘若说拉乌•鲁兹以平移镜头表现《追忆似水年华》中叹息、梦幻、意识流动与无可奈何的失去,那么这部《被窃油画的假设》的镜头则基本是固定的,电影改编自皮埃尔•克罗索斯基( Pierre Klossowski)的小说,以“活人画”(由活人于台上扮演的静态画面)的形式讲述一桩被官方隐瞒的、引发轰动的、上流社会的丑闻。这桩丑闻被描述在七幅油画上,看似毫无章法、并无关联,其实暗含寓意,可惜少了关键的一幅,让事件迷雾重重,引起后来者无限遐想,因此可点睛“被窃油画的假设”。

  开场即是90度固定长镜,配以歌剧女声,引用的一段维克多•雨果言论,定下整部影片诡异、奇特、不安、神秘的基调。画外音旁白开始缓缓叙述,镜头扫过静止人群雕塑般站立的姿态和巴洛克式华丽大厅的穹顶笼盖,很难不联想起《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事实上这样阐述虚无和真实之间的关系,也的确有相同指向。作为解说者出镜的收藏家与画外音旁白构成互动,油画的实景复现,作为文本被解读的画作,形成三层嵌套(忽略画中复杂故事),观众的主观解读则是第四层了,心理空间豁然开朗。解说者充当摄影机(观众)之眼,不仅记录油画二维呈现的信息,还复现了油画3D效果的实景图,这种手法在当时法国现代派“新小说”中甚为盛行,悬疑气氛也暗合“新浪潮”,不难看出此片与彼时艺术风潮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一探究竟,收藏家首先引导我们观察细节,谜底在于——光!光源分别来自两边,昭示着有两个太阳,这有悖于常理,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一幅油画再现的实景——狩猎女神黛安娜在花园休憩的场景,在场的除了阿克戎,还有第三个人手执镜子,其反射出的光源正指向地下室里下棋的两位圣殿骑士团骑士(这些形象在丑闻中皆有真人对应),于是收藏家推断这些油画都由镜子反射串联而成(画与画之间的呼应),且因光线形成的新月型镜子是渎神象征。果然在第二幅画中,明暗法让一枚白色面具浮现于黑暗里,我们似乎在接近真相,但线索消失了,下一幅画不存在,即所谓的“被窃油画”。

  收藏家拿起一本当时的影射小说,我们不妨将书中情节与油画透露的信息对应。侯爵夫人I为了让两个贵族家庭联姻以达到资产重组,意图把侄女O嫁给外甥——男侯爵ET,但ET却被年轻的L所吸引,而曾是ET兄弟会好友的H也意属L,两人通过下棋来决定L究竟属谁。被O告知其姨妈I后,I开始酝酿报复计划。I先是诱惑侯爵ET失败,又暗示O其未婚夫L性口味特殊,同时和H勾结串通,故意让ET目睹重现印象派艺术家雷诺阿名作《女猎人戴安娜》一幕,L扮演着戴安娜,这让ET恼怒非常,破坏了曾与H达成的放手协议,并与H展开决斗,站在一旁的O却不巧受伤,痊愈后与ET解除婚约。因家族力量,H逃脱了法律制裁并成功越狱,在兄弟会帮助下劫持了L,L虽被救出,在监狱里仍离奇死去。

  现在我们再来捋一下油画与小说重合的部分,大概就能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了。首先是下棋的两位圣殿骑士无疑就是ET和L,白色面具是L受刑用具,其次是活人画《女猎人戴安娜》成为小说中戏剧冲突的转折点,也是发现油画中光源奇异处的始发处,那么这个场景究竟有何指代意义呢?雷诺阿原作中,戴安娜坐在枫丹白露森林中看着因渎神受惩罚而死的雌鹿,雌鹿正是L的化身,其结局也就是L的结局。男孩L缘何用雌鹿指代?收藏家在片尾提到一种雌雄同体的恶魔——Baphomet,肉身完美却没有灵魂,而这游离飘荡的灵魂却有希望转世,所以才导致H把L当作仪式的祭品(关于两性人的邪教仪式),在那第三幅遗失的油画中,应该会有上吊的L,承接第二幅的白色面具——线索终于街接上了!

  这些所谓线索就是真相吗?收藏家识破三个叠加的谜团,即丑闻真相、油画信息、邪教本质,但仅有这三层或许还不够,后人有幸能窥得其中一斑,全赖托内尔(Tonnerre)的画笔描摹。本片除了拼图解谜的乐趣,静态形体艺术和几乎静止的镜头也是一大看点,创建了一个模糊的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罅隙,极为完美地呈现拉乌•鲁兹静态美学的本质要义,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画面所能承载的信息远远超过一个想组织它的人的主观意志,它的信息量是无穷的。”完美诠释本片!解构艺术作品总是令人绝望的,从文本到文本,从虚无到虚无,导演另辟蹊径以静制动,以摄像机之眼代替观众之眼探寻真相,并以静态画和小说文本的方式被重新演绎阐述。纵观全片,所有推断都建立在收藏家“刚愎自用”的假设上,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谜的途径,假如拐入另一个方向,尽可以挖掘出其他更主观、更惊人的秘密。

  载于《看电影》2015.10

  《被窃油画的假设》观后感(三):解谜的乐趣

  用雨果的名句配上那年代舞台歌剧的女高音作为这陈旧电影的开头,多半无法阐述这的电影的奇妙之处。良知、欢愉和生命的宗旨,从头至尾虽也在全片中体现,但却并不是明确的主题;观众所需的情节提示和尖锐评论,也几乎是完全缺乏;而难以琢磨的剧情或者是逻辑混乱的旁白,大概是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这简直是在考验观众的思维!作为和作者来自非同一国度、非同一文化体系的人,有多少能轻易明白他那在脑海中酝酿已久但吝啬言语去解释的主题的意义?引导者说,我们现今就处在循环之中,那些想象中并不平衡的临界状态。这循环当然不完整!尽是隐晦、暗喻的意象,怎样以曲线去调配这些想象,如何拼凑我们现在所得到的零碎线索?那些人物的姿态,在最后被展示出来,配合手中不同的手势,不停的旋转似乎在共同面向一处,又好似分离,又好似对立。在观众只差一语便能抓住这些意象的时刻,那位阐述油画故事的人却匆匆离去。

  大概这就是留给观众或读者解谜的快乐。这世界上的谜题无穷无尽,上帝俯视着我们徒劳或有效的思考,或许永远都没有将他们全部解答的那一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