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可夫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朱可夫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9 12:39: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可夫的读后感大全

  《朱可夫》是一本由[法]让-洛佩兹 / [格鲁吉亚]拉沙·奥特赫梅祖里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54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可夫》精选点评:

  ●去除了政治和朱可夫本人对事实的编造,客观描述了朱可夫与生俱来的特质,生硬、暴躁、虚荣、渴求荣誉,也描述当时政治局势和苏联的军事局限性,在不避讳元帅的缺点和败绩的同时也充分肯定朱可夫在卫国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纯粹客观的朱可夫传。这才是读者们想看的朱可夫传,也是朱可夫应得的传记。

  ●作者对一个现代军事统帅的三大王牌(个人军事素质、战争的本质的精确认识、进入政治决策核心层)很清楚,作者说朱可夫没曼斯坦因足智多谋,他手段粗糙,视野狭隘,打胜一场战役也没法扩大战果,个人军事素质不如曼,但后两张王牌却让他不会输,战争本质上他知道对纳粹的战争是民族战争,民族主义将决定在希特勒斯大林中间的非俄罗斯民族立场,以这些中间势力来决定德军进攻是停滞或上升,希特勒的种族立场让中间民族不再视德军为解放者,打下的东欧领土不再是德军后勤地,在苏联展开斯拉夫民族主义宣传攻势后,希特勒像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最后是斯大林欣赏朱可夫的作风,让他有对战争的总体规划权,而曼是德国三大元帅里对希特勒最没好感的一位,希特勒也不喜欢他,曼对帝国整体布局了解不多,政治失败的曼也就无力继续战争这个延续政治的手段了

  ●想不到一个法国人和一个格鲁吉亚人能写出这么一本书,见识和文笔俱佳,时代背景铺垫能力超过英美同行,未来写国共军政人物传记时可以效仿的最佳样本。

  ●好看!可惜小错不少

  ●字体太小,排版像屎!但是仍然掩盖不了是一部极为优秀的传记,对朱可夫的历史地位及个性都有极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比看的上一本朱可夫传记《朱可夫 斯大林的将军》好太多!

  ●这才是一本有模有样的朱可夫传记。。。

  ●众多朱可夫传记中撰写最严谨、考究的一部,当初看到封面的法语拼写Joukov还感觉不太习惯,书到后不到三天就看完了一遍,拿在手上就不舍得放下啦~

  ●按需。如今时移世易,再回首当年,会发现,许多曾经感觉雾里看花的往事正变得逐渐清晰。《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的两位作者让·洛佩兹、拉沙·奥特赫梅祖里力图钩沉尘封的历史,为世人展现一个真实的朱可夫,因此翻阅并比对了大量苏联解禁档案资料,以及各方珍贵的历史材料,全力展现朱可夫完整的一生,揭示了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但也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

  ●5星。西方对朱可夫元帅的传记。朱可夫,生硬、暴躁、虚弱、渴求荣耀,也是个正直勇敢的人。唯一不怕斯大林,敢于直言。军事天才,苏俄里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战争方式方法,并带领苏军将领,在大清洗后又逐步从战争中锻炼出来走向舞台。从只知道“进攻进攻”,到懂得“防御、进攻相结合”,知道“纵深战略”。重视细节,要求下属极其严格,纪律性极强,对待不听命令甚至临阵脱逃的人,跟斯大林一样毫无人性地枪毙惩处。 另外,它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传记,也是那个时代苏俄的一个背景描述。

  ●内容详实,文笔流畅,军迷必读。期待国内引进作者的《曼施坦因》。

  《朱可夫》读后感(一):好书推荐

  从这本传记可以看出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这本最好之处是这是别人写朱可夫的传记,而不是自传,因此书中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出于对二战“解放者”和东线作战的崇敬,两位作者无疑将朱可夫这位战争大师置于二战史中十分靠前的位置。应该说这目前市面上最完整的朱可夫传记,记录朱可夫的整个军事生涯和个人生活。

  《朱可夫》读后感(二):国内已出版的最好的朱可夫传记

  相比于今年上半年甲骨文出版的杰弗里的《朱可夫》,这本才是战史爱好者必读之书(而杰弗里的《朱可夫》则实在是一部可读可不读的作品),个人这两天一直在读此书。本书引入了大量苏联档案,考证之处比比皆是,个人更是将其当做一部苏联将领回忆录的指南来阅读。

  在此,笔者想指出该书封面书评中的一点小瑕疵:

  这是迄今为止史料挖掘最深的一部传记,与目前已出版的各种语言文字的(朱可夫)传记相比,例如英国人David Glanz的著作,这本书的史料厚度和研究分析都更加深入。这本读起来一如小说一般精彩的传记,对于每一位喜爱苏联历史特别是二战历史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Guerres & Histoire 法国《战争与历史》杂志

  首先David Glanz(大卫·格兰茨)是美国人,西方论述苏德战争的研究者首推此人。其次联系原书评及本书成书时间,笔者有理由相信,原书评所指那部英国人的著作,极有可能还真就是甲骨文出版的那本杰弗里的《朱可夫》,因为以研究者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对比实不为过。

  另:

  纵观本人今年的购书计划,购得此书实是偶得。原因无他,实在是在今年二战纪念七十周年的大环境之下,不靠谱之作实在太多,而我购书的地方就是将此书与一大堆不靠谱新作放在一起,兼乎此书封面又是那么的普通,以致差点错过!因此自然希望国内同好不致像我一样差点错过!

  《朱可夫》读后感(三):一本近年来少见来自西方的关于朱可夫的公正评价

  1941年7月中旬,苏联164个师中,有89个师被德军部分或全部消灭。

  黑云压城,莫斯科陷入恐慌。

  而此时,斯大林下达了红场大阅兵的命令。

  1941年11月7日清晨,苏联红军列队走向红场接受检阅。他们中有刚从前线下来的老兵,有民兵,有斯大林的内卫部队捷尔任斯基特种兵,更有从远东调过来的西伯利亚师,这些士兵口中高喊“乌拉”走过红场,直接奔赴前线。

  看到此处,作为本书的编辑,我仍忍不住掩卷,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庄严而悲壮的场面。在那个大雪纷飞的莫斯科的早晨,苏联红军抱着必死的信念从红场走向战场,不知为什么,我的耳边总是回荡着一位苏联无名士兵的话:“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时的朱可夫,并没有参加红场阅兵。作为苏军最高统帅,他在前方殚精竭虑,他向他的部队下令死守莫扎伊斯克这个莫斯科最后的防线,决不后退!此刻的朱可夫已经枕戈待旦数月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了,缺粮食、缺弹药、缺枪炮、缺战斗机、缺兵力,这一切都让朱可夫焦头烂额,……保卫莫斯科,仿佛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可是,朱可夫顶住了压力,阻止了德军前进的脚步,并在1941年12月完成了大逆转,这不仅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真正深入了解朱可夫的好书。没有浮夸的语言,摈弃了政治上的偏见,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朱可夫。

  《朱可夫》读后感(四):一本近年来少见来自西方的关于朱可夫的公正评价

  1941年7月中旬,苏联164个师中,有89个师被德军部分或全部消灭。

  黑云压城,莫斯科陷入恐慌。

  而此时,斯大林下达了红场大阅兵的命令。

  1941年11月7日清晨,苏联红军列队走向红场接受检阅。他们中有刚从前线下来的老兵,有民兵,有斯大林的内卫部队捷尔任斯基特种兵,更有从远东调过来的西伯利亚师,这些士兵口中高喊“乌拉”走过红场,直接奔赴前线。

  看到此处,作为本书的编辑,我仍忍不住掩卷,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庄严而悲壮的场面。在那个大雪纷飞的莫斯科的早晨,苏联红军抱着必死的信念从红场走向战场,不知为什么,我的耳边总是回荡着一位苏联无名士兵的话:“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时的朱可夫,并没有参加红场阅兵。作为苏军最高统帅,他在前方殚精竭虑,他向他的部队下令死守莫扎伊斯克这个莫斯科最后的防线,决不后退!此刻的朱可夫已经枕戈待旦数月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了,缺粮食、缺弹药、缺枪炮、缺战斗机、缺兵力,这一切都让朱可夫焦头烂额,……保卫莫斯科,仿佛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可是,朱可夫顶住了压力,阻止了德军前进的脚步,并在1941年12月完成了大逆转,这不仅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真正深入了解朱可夫的好书。没有浮夸的语言,摈弃了政治上的偏见,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朱可夫。

  《朱可夫》读后感(五):一本软件极软、硬伤极硬的作品

  也是看了豆瓣上的评分,才趁着双十一京东活动买了这部书,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一字不落的全部读完。掩卷而论,作为一部翻译的著作,这部书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

  先说优点。这部书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它虽然属于军事历史题材,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这与我看过的有关二战东线题材的书(《通往柏林之路》《巨人的碰撞》)迥然不同。我想这大概是作者当中有一位精通俄语的人吧,他虽然不是俄罗斯人,但是对俄罗斯的文化非常熟悉。这使他的视野更为宽广,也更具深度,从而在一众的英美作家里脱颖而出。作为一部关于朱可夫的传记,本书以朱可夫的回忆录为主线,按历史进程的顺序,对回忆录涉及的内容逐一进行辨析,辨析时熟练的引用其他当事人(例如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两相比照。甚至能用当时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的会客登记簿作证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说服力。与其他英美军事历史作家只关注军事材料不同,由于作者对俄罗斯文化的熟悉,使得材料的来源更加丰富,包括记者、导演、乃至歌唱家等文艺界人士,他们作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与当事人颇有往来,因而能从另一个侧面切入进当时的历史事件,更好的还原时代的气氛,让历史更有质感,有利于我们去感知。

  再说缺点,毫无疑问,这部书的翻译是最大的缺点。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这部书的译者应该以翻译文学类的作品见长,军事类历史类可能是他的盲点(这一点从他的遣词用句就可以看出来:什么大捷遥远、时移世易、不遑多让、五洋杂处等等。另外,书的绝大部分都没有译注,唯独在诗人布罗茨基的诗作那里译者的注释密集出现),所以翻译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丘吉尔是英国首相,译者却写作“总理大人”。马歇尔是美军上将,却被翻译做“元帅”。就像豆友在短评中说的那样,师团,本应该出现在日本军队里,却在德国军队的编制中反复出现。有关日本军队的内容似乎尤其是译者的短板,比如152页,“在第28步兵师,一等陆尉Sadajaki拔刀出鞘,率领连队残部......”。且不说一等陆尉是个什么军衔?(个人感觉应该是大尉),日本人的名姓直接写成Sadajaki这样真的好吗?(本人日语只懂个皮毛,照字面假名应为 さだやき ,似为佐田什么的)。另外,第92页,“1929年7月,国民党的国军获日本暗中支持,夺去了苏联管理下的中国东部的铁路枢纽”。毫无疑问,这指的是“中东路事件”,但张学良得到日本的支持却真的是闻所未闻。这当然是原作者的锅,但译者在这里不用译注做一下说明,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再说注释,这部书的译注少得可怜,但是译注在这部书中真的很有必要。比如因为该书的另一个作者是法国人。所以里面提到了很多法国名人,如高乃依(法国悲剧作家)、甘末林(二战初期法军总司令)、福煦(一战法军总司令)、魏刚(甘末林的继任者)、圣鞠斯特(雅各宾派的核心人物)。这些人都应该做适当的注解,不然对法国历史不熟悉的人会一头雾水,但是译者却没有这么做。还有第4页,“从皮托卡利山上抛至塔佩岩上”,在这里作者没有注释,却在第516页那里做了注解,我有些不解。另外412页皮洛士式的胜利应该也做一下解释。

  最后提一下本书疏漏和待考的地方。首先是前后不一致,比如前面译作马兰京,后面又写成了马兰津”,但这个人一般叫做马兰金才对。然后是第七章《蒙古惊雷》里出现了日本空军,众所周知日本二战之前没有空军,只有分属陆军和海军的航空兵。第27页出现空军大校,据我有限的知识,苏联军队里似乎没有大校这个军衔。第97页,西蒙诺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这个名字是什么鬼?华西列夫斯基的全名为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西蒙诺夫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第307页,“瓦尔特·莫德尔.....对进攻的嗜好”?莫德尔是在二战中公认的防守大师,以至于网上给他的名号就是“莫不攻”,这里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出现纰漏。第430页,“丘吉尔想去柏林,尤其是不能让蒙哥马利第一个进入”。额,丘吉尔不想让蒙哥马利第一个进柏林,难道他想让巴顿第一个进柏林?这里也可以看出译者为了赶工,有些地方没有仔细推敲,翻的也比较生硬,有的一个句子甚至出现了五六个破折号。不知道语文老师看到译者这样奢侈的使用破折号会不会当场去世。

  总而言之,这部书确实有其难能可贵之处,跟同类英美作家单纯在战史上下功夫相比,的确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对朱可夫人生的各个维度——性格、军事才能、政治见识、乃至私生活爱好都有详尽的介绍。可惜的是译者的文笔有失水准,与军事历史题材翻译里的佼佼者小小冰人、陆大鹏相比,无法望其项背。但平心而论,法语作为小语种,自然比英语的翻译更稀有,何况军事历史题材的要求也更高,这样更增加了本书的翻译难度,因此译者翻译本书的困难自然可以理解。我本不该在这里长篇大论的挑骨头,只希望本书有机会再版,译者和编辑可以好好下一番功夫,若如此我就可以好好念几声阿弥陀佛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