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者的读后感大全
《伤心者》是一本由何夕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伤心者》读后感(一):我想给6星。5颗星,再加一颗我的热心。
之前一直写短评。第一次写评论。
很短的一篇软科幻,却包含了很多的内容。
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很伤心很伤心。一点也不科幻。也许说它是预言,更准确些。
希望能来一个天才的导演,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为了凑字数。。。故事是这样的:天才的何夕,不能被社会所承认,也不能为自己的天才得到相应的回报。女友,老师,母亲。。。所有爱他的人知道他的天才,却爱莫能助。老康,出版社,学校。。。有能力却根本不在乎他的天才。
《伤心者》读后感(二):草率谈谈
用一段话总结这个故事出来,你会觉得这个故事还可以,但是具体到情节和人物的形象构造,我不会先考虑哭不哭的问题,我会先想这个故事怎么这么假。我本身是学数学的,学了可能连皮毛都没有,但是里面的人物让我觉得太违和了,主角和我们一样是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的,他不会不知道伽罗瓦吧,他如何可以这么脆弱,这也得解释吧,人物的塑造我认为挺一般。
科幻是什么?不是加几个元素就能成为科幻小说的,这样的行文略显僵硬。它完全可以不用科幻,用其他写作技巧和人物视角将会是更好的表达方式。
《伤心者》读后感(三):并没有哭
看完了《伤心者》,我没哭,但我也没感觉自己不正常。 总有一些天才是我这种凡人拍马也赶不上的,根据小说中发现何夕论文的奇葩设定,这个世界上被遗忘的天才太多了。 感情戏我读不下去了,江雪的信实在是不忍看,如果老康是主角,就会觉得,这才是追女孩子的方法啊死缠烂打死磨硬泡,慢慢的就会接受的。
与其说何夕,还是妈妈更让人心疼,虽然我没哭,却不代表没有怜悯之心,小说还是太短,我觉得感情还没有铺垫完全,一切就戛然而止了。
看过大刘和天年,还是第一次读这种忧郁的科幻
《伤心者》读后感(四):科学不能浮躁
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探索意味着寂寞 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何夕作为主人公,为了完成那个时代人们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的理论,女朋友离开他,没有人理解他,在研究的路上是孤独的,而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一直在默默支持,直到最后何夕没有语言能力。耐住寂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世界还有几人?
《伤心者》读后感(五):致敬母爱和科研工作者
尙只拜读《伤心者》一文。
的确,读后很难不落泪。虽然情节存在附会硬伤,但文中,何夕母子间的那份情,一直的,满满都让我联想到我的母亲。以子为傲,口中提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就会满足,不问对错,甚至全世界都否定了他,母亲也会认为错的该是世界。母爱真是最傻最蠢的爱。
还有文中对学数学等基础学科遭遇的感慨。我是个现实的人,理论研究工作,我曾经毫不犹豫地弃选,自然而然地认为能赚钱的才是上佳,无关喜恶。但至此,请让我表示对基础理论学科研究者最崇高的敬意,我只是历史长河里一碌碌的平凡者,多我少我,无关痛痒,而整个世界的车轮是由你们推动的,未来人类,会铭记你们的名字的,并不是我的。
《伤心者》读后感(六):不同人之间的共鸣
再读《伤心者》,与数年间相比,竟有了别样的、不同于以往的感触。在此之前,还在高中的我,还在为了大刘的《超新星纪元》和《乡村教师》心生感慨,如今也会为了何夕那“软软的”科幻写下这些话。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人之所以能够感受、与外部世界产生一种联系,便是“共情”、情感的共鸣穿针引线的效力。经历的多了,内心也不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浪漫,对世界还充满着好奇、热情和理想,现实的引力逐渐把我们从想象的无垠空间中拉回来。但这真能完全改变一个人吗?我不知道,至少我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片区域,还能为一些难以名状的事物所触动。《伤心者》可以说触到了我的心,使我心惊......
写不下去了,就先这样吧[呲牙]有缘再更
《伤心者》读后感(七):《伤心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幻小说
《伤心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幻小说,其中贯穿的两条主线是母爱和超越时代的科学思想。主角何夕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科学天才,他潜心研究科学,提出了划时代的微连续理论,但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这种理论在当时并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这也意味着何夕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由于何夕对科学近乎偏执狂的热爱,引发了一系列的强烈冲突——爱情、友情、师生情谊,世俗最终站到了何夕的对立面,与他格格不入。
何夕最终因为他的执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疯了,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毕加索那样,最终死去。
《伤心者》采用第三人称,以一个看不见的“我”,讲述主角的故事。导师的不认同,相爱女友的逐渐远去,社会各种恶俗弊端的冲击,让人预感到主角的悲剧结局,但伟大的母爱成为挽救一切的关键。当结尾讲述无数伤心者的故事时,让人为历史上无数超前于时代却不被时代认同,但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肃然起敬。而文章最后的一句“妈妈”,无不让人潸然泪下,也让人看到了世界上最美最无私的爱,力量的源泉以及永恒的希望。
《伤心者》读后感(八):读完伤心者
看完《伤心者》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在这个自私的世界里,依然有些东西,它们是那样地洁白无瑕;
何夕的《伤心者》,告诉了我们其中三样:
一是父母的爱;
二是对真理的追求;
三是埋在心底的梦想。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经,或依旧保有这样一个“伤心者”吧。
放弃吧。一个浑厚的声音说,他没救了,现在是十点零七分,你记下时间。好吧,一个年轻的声音说,我收拾一下。年轻的声音突然升高,听,病人在说话,他在说话。不可能,浑厚的声音说,他已经二十年没说过一句话了,再说话也不可能有力气说话。但是浑厚的声音突然打住,像是有什么发现。周围安静下来,这里可以听见一个带着潮气仿佛已经锈蚀多年来的声音在说着什么。
quot;妈-妈——"那个声音有些含糊地喊到。
quot;妈——妈-"他又喊了一声,无比的清晰。
静静地感受吧,这是爱的回报。
《伤心者》读后感(九):没让我伤心的《伤心者》
下载了伤心者的电子书,封皮上赫然拓着宣传词“中国科幻界三驾马车之一”,单从书名不容易让人意识到这是部科幻小说,用些零碎的时间翻完了,不知何夕老师是不是有点儿起名障碍,这是本以“何夕”为主角的短篇小说集。
我大概不属于百度百科中塑造的所谓大多数读者,提不出类似“看了《伤心者》,不哭的话,正常吗?”的反问句。看完《三体》不久,我有了一点点心得,对于科幻小说的文字部分不必苛求,若过于矫情,那就会错过作者精心编排的情节。这点小经验提醒我不要介意书中那动辄两行多、不带一个标点的句子,也许和阿甘的妈妈讲的道理类似,不读下去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篇巧克力,嗯,故事,是什么味道。
这本《伤心者》与大刘的科幻属于两种风格,大刘的科幻更加宏观,创造性的构造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体系,刻画的是整个人类乃至不同宇宙文明之间的冲突。何夕老师的作品更加关注人性,他的焦点集中在某种科幻场景下的人,他在科幻的氛围里捕捉到与科技同样琳琅满目的人的剪影。
这样的马车会把中国科幻带去哪里?这和大刘的科幻并不在一条路上,套用《飞驰人生》中的桥段,两种都是交通工具,可一个是空中的飞机,一个是地上的汽车。统观全书,小说集中后面的几篇是更有吸引力的故事,想来科幻小说原本就不是件要运转的货物,不必问“要去哪儿的”浑话,科幻作品仅仅是一种表现的题材罢了,他们都是花园里的花儿吧,带不来冬天,也带不走夏天,只需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放异彩就好。
至于读者,不过是各花入各眼,没让我伤心的《伤心者》依旧会有人为之落泪吧。
《伤心者》读后感(十):写给自己的散记
有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母爱常常让我困扰。一方面,我深知母亲已经付出了太多,一方面我又觉得无法回报一个人的青春,爱畸形而又沉重。现在我明白,爱是不需要回报的,相爱的过程温暖而充满希望。如果以后我有儿女,我也希望如此,一起走过一段美好的旅程。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如果读一本书能记住一句很美的诗,也是值得的。
“我常想这就好比人类建造了能抵抗深海压力的高科技潜艇,来到大西洋海底烟囱观察那些靠硫化细菌生存的管虫,如果管虫中也有悲观派的话它们一定会惊呼糟糕了人类来抢我们的硫化氢和美味酸水了。”
那些曾经出现但最终消失了的部件并不是无用的,没有它们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人类。
人也一样。我不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只知道确实伤害了他人,过去确实在为自己找借口。我正视自己的错误,正视自己的贪婪与自私,我愿意用余生去弥补去改变。但我不想懊悔了,没有人愿意在同一个时间点静止。没有无用的人生经历。我愿意好好生活。
伤心者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但文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实在糟糕,糟糕到让人觉得受到冒犯。希望科幻作者也可以在小说之外窥探真实世界,感受世界另外12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