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的认知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锦集

2021-05-06 04: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锦集

  《人类的认知》是一本由(美)司马贺 / 赫伯特·西蒙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5,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认知》精选点评:

  ●一本好书,通过认知来了解自我。

  ●语言简洁易懂,基础概念知识,认知科学

  ●看来人的大脑真的百分百开发了

  ●都是现在的认知教材里会讲的东西,这本书应该很经典吧。

  ●20171202:1983年北大讲座的文字整理。以今日发展来看,已不新鲜,但却精炼、简洁。

  ●不愧诺贝尔奖得主。前半本读得云里雾里,中途停了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里每日大量接触数学、物理和CS,自身也经历奇妙的思维跃进。以至于再读时,每段话都忍不住反复揣摩,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意思。

  ●一般

  ●跪 86年的武林至尊秘籍!计算机 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极简读本,非常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西蒙的理论脉络。

  ●认知心理学框架性读物,读完深思悠长,回味无穷。这就是和高智商的人谈话的感觉。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一):人不是机器,但机器是人

  这本硬核的小册子,我在淘宝上花了三百元才买到。它是由图灵奖得主司马贺站在计算机科学的角度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人的思维对信息加工的过程。这其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搭建了一套物理符号系统,使得智能的人和智能的机器之间,不再仅仅只是“比喻”层面的关系,而可以互相类比,最终达到互相连通。全书都在传递一个思想: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人像机器那样组织加工信息,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向机器灌注人的思想,搭建一个属于机器的类似人的思维框架。

  说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人的记忆构造和计算机的存储构造是天然联系的,而记忆是认知的基础。心理学记忆理论把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有不同的容量,记忆时间,刷新频率。计算机也有内存和外存,内存承担高负荷,高时间密集度的运算,同时调用外部存储,这个机制与记忆类似。心理学家们编出来个模拟记忆过程的程序epam,人与机器处理同样的记忆问题所带来的时间代价几乎一致,只有几秒上下。学过大计基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冯诺依曼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可见早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前,计算机的发明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带有“人化”的特点,是某种意义上的“仿生学”。既然它是仿生学,而又仿的是人脑的思维过程,两者连通即是可能的。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二):大师总是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

  喜欢看大师的作品,最近是西蒙,中文名司马贺,他总是可以根据自己跨学科的广博的智慧揭示出更普遍的规律,而且经常拿常见事物做类比,深入浅出。虽然是80年代的老书,内容绝对一点都不老套过时,这就是经典。

  科学总是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基本的过程和规律,了解基本规律可以更有效的指导自己,减少损失少走弯路,再好点提高效率。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三):这本书可以归到方法论一类

  认知心理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它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教育、人工智能等。

  这本小册子是司马贺1983年在北大讲授认知心理学的讲课稿,14万字,涉及科学哲学、一般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从理论上讲解了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科学理论的层次和规律、物理符号系统、满意的原则等理论,介绍了EPAM程序、启发式搜索、产生式系统、手段-目的分析、口语记录分析、语义丰富领域的高级思维过程、人工智能研究、关于创造发明的研究以及计算机进行创造发明的可能性。

  通过这本书可以理解人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原理,对高效学习和工作有很大指导价值。

  一些摘录:

  1.从简单走向复杂的研究方法是合理的研究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2.心理学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途径,也就是有三种不同的层次和水平。第一级水平是研究复杂行为,第二级水平是研究简单的信息加工,第三级水平是生理水平。

  3.人脑认知活动的机能:(1)人是通过搜索来解决问题的;(2)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般并不去寻求最优的方法,而只要求一个满意的方法;(3)人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可变的志向水平。人的一个特点是可以调节满足需要的程度。

  4.当我们在教学生某一门课程时,应交给学生最好的策略,使学生学习的时间最短,不给短时记忆造成太大负担,可以长期保持,同时又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5.凡是能被应用到的规则都是被意识到的。

  6.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

  7.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

  8.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别:(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而且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2)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尾到头地解决问题;专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搜集信息,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即是一种再认过程;(3)专家更多地利用物理直觉,即根据生活经验的表征解决问题;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规的方程式解决问题。专家解决问题的依据的经验中的基本关系是复杂方程式的基础。

  9.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我们能不能解决问题,就在于能否在内部产生表征,并用通用问题解决程序对内部表征进行加工。

  10.有人把人类称为局部有理性的动物。因为人们通常对于一个小问题能够得出首尾一致的解释。但是若把局部合理的问题扩延成生活中的大问题,往往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相互矛盾,前后并不一致。

  11.人类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是先过分的概括化,发现错误后再把概括程度降低,或从其它方面找到合适的概括水平。

  12.很多实验都证明,尽管有时事件的出现并没有规律,但人们总还是要去觉察顺序模式,搜寻规律。

  13.归纳推理是具有不肯定性的。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具体结论是肯定性的。

  14.在求证一个问题时,得到正确结论的过程是演绎推理的过程,而实际的心理过程却是归纳的搜索过程。

  15.人类认知有三类基本过程:(1)问题解决;(2)模式识别;(3)学习。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四):《人类的认知》:高阶学习者如何用符号思考?

  高阶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不用词语思考,而是用抽象的表征,或是图画或图表,但大部分是符号,西蒙正是如此。

  西蒙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系统的动物,语言是符号、文字是符号、声音是符号、文化是符号……符号系统几乎是最完美的人工事物,人类所有事物都可以符号表征。语言符号系统总是我们用来表征我们所处环境、用来作为思维的最重要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人类的认知》讲述的只有一个议题:如何用符号构建人的思维系统?西蒙在四个层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善用跨学科的思维;二是引用计算科学表征思维;三是建立人类认知的科学;四是将人视作符号系统。

善用跨学科的思维

  西蒙一生大问题是「人的决策」,想理解人的决策就必须先理解人脑信息加工的原理,传统的心理学要么是行为主义,要么是格式塔,但两个都有认知的局限,于是西蒙开创性地利用计算机科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此书名为《人类的认知》,实际上就是西蒙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与理符号系统学,将人脑视作一个物理符号系统,用符号来模拟人类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西蒙建立认知心理与认知科学的框架,并借助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出人类思维与认知的科学认识。最后,西蒙用认知心理与认知科学的知识反哺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试图让计算机也具有人的各种的认知能力。

  此书完整展示西蒙在多学科行走的思考路径:用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来解释人脑的运作,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来复现专家的技能。

  .S. 此书是西蒙展现他跨学科知识学习并解决认知问题的过程文档,二过程文档正是理解创作者思维方式的最佳方式,建议着重学习。

引用计算科学表征思维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观念、概念、能力以及认知加工的过程,抽象而不可捉摸,拥有数学基础的西蒙在一踏入认知心理学领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西蒙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将人的认知过程表征为可以客观描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

  西蒙采取的办法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提出「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该假设认为,任何物理系统的事件、过程或操作,只要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并能明确每时每刻的状态,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人类的认知过程与通讯信息处理过程类似,这样的人类思维中的各种抽象概念和符号也可以像物理对象一样可以复制、转换、处理和相互连接。

  借助计算机科学与物理符号系统,西蒙建立人的认知模型:接受信息、编码和存入记忆、利用记忆作出决定,指导外部行为。

将人视作符号系统

  人的认知模型将人视作有血有肉的机器人,那么,人类的认知活动与计算机的关系该如何表征?

  西蒙的答案是: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五):乔布斯的「创意剽窃」与不自觉学习

  《乔布斯》中屡屡提到乔布斯「创意剽窃」的问题:

  例子一:在大多数会议结束的时候,乔布斯都会宣布下一步要做的决定或是战略,通常用他简单粗暴的方式。他会说:「我有个绝妙的点子。」——即便这个主意是刚刚有人提出过的。或者他会说:「这简直烂透了,我一点儿都不想这么做。」偶然遇到尚未准备好处理的事务,他就会暂时放在一边。

  例子二:创意广告人詹姆斯·文森特说。你提出一些观点,他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之后他(乔布斯)又回来,说,「我们就这么做吧。」你会忍不住想说:「我两个星期前提出来的时候,你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但是你不能这么说,而只能说,「这点子很棒,我们就这么做吧。」

  例子三:苹果首席工业设计师乔纳森-埃弗(Jonathan Ive)说:「他在得知我的一些想法之后说,不好,这个想法不怎么好,我更喜欢另一个。」艾夫说,「然后我坐在听众席上听他阐述刚才的想法,说得就像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我格外注重一个点子的出处,甚至会用笔记本记满我的各种点子。所以,当他把设计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很受伤害。」

  例子四:他们把最保守的提案放在了桌子的最右边——白色背景中一张 iPod 的特写照片;而最左边的是最有图像感和符号感的设计——一个人边听 iPod 边跳舞的剪影,白色的耳机线也随之舞动。文森特说:「这幅图表达了人与音乐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他建议创意总监邓肯·米尔纳说,大家都要坚定地站在最左边,看能否把乔布斯引到这款设计上来。乔布斯一走进来,就马上走到了最右边,看着干巴巴的产品图片说:「这个看起来不错,我们来讨论一下。」文森特、米尔纳和克劳站在另一头都没有挪动脚步。最后,乔布斯抬起头来,看了看那张符号化的图片,说:「哦,我猜你们喜欢这一张。」他摇了摇头:「但它没有展示出产品,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文森特提出他们想使用这张图片,但是会再加上一句广告词:「把 1 000 首歌装进口袋。」这样就不言自明了。乔布斯又往桌子的最右边看了一眼,最终同意了他们的想法。不出所料,他很快就声称这是他的创意——要推出更多符号化的广告。乔布斯回忆道:「我听到一些怀疑的声音:这样的广告怎么能真正卖出一台 iPod 呢?这就到了 CEO 要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我要促成这个创意。」

  但乔布斯的这些「创意剽窃」的问题,都可能与「不自觉学习」有关。

  「不自觉学习」出自西蒙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原理》。

  不自觉的学习是意识不到的学习。问题是当人去学习一件完全新的事物是,他所能报告出来的过程的完整性如何?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是:假如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并且被试注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他应该有可能记住这一过程,并能完整、准确地报告出来;假若这个过程包含了再认的问题,既有对已熟悉材料的再认活动,那么他就不能把全过程一步步地报告出来。

  许多年以前,N.R.F Mai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做过一个著名的「绳子问题」的实验,K. Dunker 也做过这类实验。他们报告说,在实验中被试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学到了东西。

  绳子问题实验是在一间房间的天花板上悬下来两根绳子。被试的任务是把两根绳子的下端接在一起。但这两根绳子相距很远。被试拿到其中一根就够不到另一根了,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讲是相当困难的,时常是花费了好长时间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常是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上面放一些一定重量的物品,如锤子、钳子或锯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被试慢慢地会想起在一根绳子头上栓上一个工具,使这根绳子摆动起来,这样,他先抓住另一根绳子,等这根绳子摆过来读出,他也就可以抓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