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精选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是一本由[日]丸山一彦著作,后浪 | 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一):了不起的“单位”图鉴
如何向孩子解释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单位,这实在是个让人颇费思量的问题。要用语言描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计量单位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譬如“光年”,如果告诉孩子这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走过的距离,这么抽象的回答肯定无法令他们满意,大人可能会继续遭遇孩子的连环发问,直到无奈地败下阵来。浪花朵朵编译的《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书如其名,以可视化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单位”的魅力。
带孩子“看见”各种单位本书详细介绍了36种单位,涵盖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以及数字时代不可不知的网络单位——字节、dpi等。在每一节开头,是一个简要的标题和摘要,然后就进入了图文并茂的介绍,通过大量实物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各种单位。
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书中将种种单位尽可能地以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我们都知道1米=100厘米,但这么告诉孩子,等于什么都没说。书中用图片展示了,1米约等于身高100厘米的小朋友双臂伸展开后的长度。而1米的1/100,即1厘米,差不多是成人中指指甲盖那么宽。而1m³这个容积单位,书中不仅展示了一个1m³的框架,还演示了1m³的空间能容得下8个小朋友,容积为4m³的Mini Cooper汽车里能装进28个成年人这样的图示让孩子能迅速理解1m³的大小,这样的说明方式可谓妙趣横生,将抽象的长度和体积单位转化成了孩子可以看见和比划的实际事物,甚至可以按书中的图示,让小朋友自己伸开手臂或是钻进汽车感受一番,想必再说到这些单位,孩子们的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书中的图示吧。
让孩子了解万事万物既然说到度量万物,书中自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比如在介绍什么是“吨”时,书中展现了北非公牛、黑犀牛乃至小型丰田车等约为1吨的东西,相应的,书中还展示了世界上最终的动物——蓝鲸,它有100-200吨重,这让孩子在理解“吨”这一单位的同时,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可好奇宝宝也许会问,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庞然大物有多重呢?没关系,这页还讲述了如何测量大象的质量——“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回答宝宝的疑问。
再如前面提到的“光年”,书中介绍了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光年,这就使孩子能清晰地知道这是个距离单位,而不是易混淆的时间单位。并且,在介绍这一天文单位的同时,书中配有银行系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能令孩子意识到宇宙的浩瀚。
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解读,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尺度”,还了解了“万物”。
为孩子拓展自然知识书中还有大量拓展知识,诸如与该节单位有关的背景、单位名称的由来,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场自然科学知识之旅,带孩子们简要了解了人类科学发展史。譬如“马力”,原来就是它字面的意思,发明了蒸汽机的瓦特为了展示蒸汽机出色的能力,用一匹马的牵引能力作为单位来计算蒸汽机的工作能力,这一直沿用至今。在这里,家长不妨进一步讲讲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乃至英国的工业革命。再如很多单位都是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像牛顿、安培、焦耳,这一个个名字见证了人类科学的进步,书中在相关章节,也专门介绍了这些名字被作为单位名称的人,家长也可以顺道讲讲这些科学家们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书中很多知识不仅对孩子,而且对成年人来说也富有趣味,是一本能够培养孩子对自然好奇心的优秀绘本,适合亲子共读、寓教于乐。带着孩子一起,去认识万物的尺度吧。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二):趣味认知单位 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本书用图鉴的方式帮助你理解近80种单位,让抽象的单位也能带来具体的感受,让你能够更深入理解世界,清晰的条理和版式,分类详细介绍36种单位,并介绍约40种相关单位。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命名的,节、马赫、加仑、桶、磅这些单位有什么方便?关于单位的一切,应有尽有,满足你对这个萌萌哒的世界好奇心!
书封表达的多元性和知识的触类旁通是本书一大优点
小孩子都是有很多小问号的,我家小侄子就是个标准的好奇宝宝,比如我曾经试图给他解释什么叫1立方米,他能乱拳打死老师傅般生出无数个是什么和为什么?经常能问到我耐心告罄,而这本书比如在解释“一立方米表示什么?有多大呢”,书中有很多种解释,首先提出了定义1立方米=长宽高都为1m的立方,这就做到了科学释意;然后又通过4个小生活案例形象的解释了1m³的空间具体大小=可以容纳8个以上的小朋友的空间;日本厕所空间一般是2m³;4m³的车子可容纳28个成年人;1m³的水是1L;这就多种维度且形象生动的解释了这个1立方米的具体大小已经生活应用。在看完这本书后,小朋友甚至还学会了举一反三:那我的房间就是4个卫生间大小,也就是2+2+2+2=8立方米。【老阿姨当时的内心OS是真喜极而泣,我小侄子看起来并不笨,搞对教育方法是很重要滴】。这本书是真的做到了帮助小朋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本本明面上是分篇章介绍了36种单位,但在解释这些单位时又衍生了出更多生活案例,知识触类旁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这本万物的尺度,相信小朋友能学会更加元多化的表达。
万物的表达多元化可视化图文呈现,帮助拉动学习兴趣是本书第二大优点
这本书通篇都是图文呈现,对每一个单位可视化进行了划时代的尝试。介绍了在案例中图文并进的方式就能很好地帮助形象化理解。这样既介绍单位及单位的日常应用,通过照片和图画,让抽象的物理单位巧妙地内化在日常生活里,枯燥的单位化解成真听真看真感受,数理化也瞬间亲切起来,数理化也没那么枯燥呆板,超级拉动学习兴趣。这本书既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也可以作为趣味的课外延伸读物,有利于培养科学头脑。
万物的科学趣味,启蒙好读本都说数字和单位,是我们度量世界的方式。这本书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墙裂推荐这本书给爸爸妈妈们,是一本非常棒的数理化启蒙和课外兴趣读本,是亲子阅读不可或缺的读物;当然这本书也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好奇心炸裂的成年宝宝,对这个世界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超级cool的万物的尺度,看完更爱这个趣味的世界了。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有好奇心的成年人们,一起打开这本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呀!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三):看得见的“单位”,或许“量”一下更直观!
“我的体重是()kg or斤?” “我的身高是()米or厘米?” “我的家有()平方or平方公里?” 这些都是小朋友们在初次接触单位时会遇到的问题。这是小朋友们在探索这个世界万事万物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 或多或少会闹出一些笑话,但是这些美丽的误会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便是孩子们在单位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一个视角,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 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理解每一个单位背后蕴藏的能量,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不同单位的重要性,更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死记硬背更加轻松的学习这些知识,这本《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应势而生,真正凭借一本书让孩子告别死记硬背的“单位”学习。
一、直观对比:带我们理解单位的意义!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小时候学习单位的时候老师说的那句最简单的啊,记住啊手臂张开就是1米,这个不需要理解,给我牢牢记住就行。 但是在这本书里却有了不同的一面。单位探险队在生活的周围找到了各式各样的一米的东西,种类繁多。50枚1日元硬币连起来是1m,双臂打开有1m,6个跳箱叠放起来也是1m,鱼缸的长度也是1m。 探险队员们找到很多长度为1m物体的同时也找到了很多1m的东西,由此引发了不同的问题,除了米之外肯定还有很多其他单位。由此开始了后续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作者通过和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让米这个单位更加赋有立体感。1米等于100厘米,而1厘米就相当于成年人中指指甲盖儿那么宽;而1米的1000倍则为1km,相当于人们步行15分钟的距离。通过这两个单位的换算,孩子们可以清晰的对比出米究竟有多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们更可以带着孩子们亲身的去感受一下一起散步15分钟,亦或者拿着尺子和孩子一起测量一下指甲盖的宽有多长,通过具体的测量让孩子更加轻松的理解了米这个单位。 除了米这个单位以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速度,物理类,化学类,文字类的单位共记36种,每一个单位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讲解并配备了相对应的立体化插图,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二、科普读物: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 这本书的用心之处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首先打开这本书我们就可以看到十分详尽的阅读方法,第一时间提供了方法论缓解了父母和孩子的阅读焦虑情绪。 其次,内容全面。书中关于每一个单位的讲解不仅配备了对基础定义的诠释还增加了拓展知识和小知识的小栏目块儿的设计,从不同的角度逐渐插入了关于单位讲解的不同层面的知识。
比如当我们看到瓦特这个单位时,孩子们可以看到为什么瓦特这个人名会被命名为单位,更可以看到一些常用家电的功率,了解到电费是怎么产生的,从而产生了节约用电的意识,从这一层面来说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其实比父母唠叨成千上万遍都管用。 其次实拍图加类比图的组合模式更加具有可读性,通过不同类型图片的组合在丰富孩子视野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些生活百科类的学习充裕。 三、寓教于乐:不用死记硬背也可以学会一些知识点! 我们小时候学习单位时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是对这个单位的理解却不深刻。 所以说,这本书就是从源头上为孩子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让孩子不再依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单位这个知识点。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借由一幅幅生动的图片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单位在孩子小小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大概的范围,再结合一些有趣的对比实验加深了孩子的印象,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既教会了孩子知识又带给了孩子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单位是可以看得见的,但是想要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或许亲身去探险一下,亲手去丈量一下万事万物会更加直观!
《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读后感(四):单位也能“看得见”,让孩子爱上科学
相信已经成为父母的人一定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娃娃们简直就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会随着知道的东西越多也会产生越来做多的问题,针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为什么刮风下雨”“为什么有白天黑夜”之类,解答起来或许还没那么困难,但是对于抽象的单位来说,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才能让他们清晰地去感知。
“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要节约用水,她说,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要流掉1~6立方米的水呢!可是,什么是立方米啊?”
儿子放学回来问我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让我一下子懵掉了,我该怎么跟他形容一立方米呢?长宽高都是1?还是用手比划比划“大概这么大”?
不行,绝对不行,这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实在太抽象了,这样不仅不能帮他们解答疑惑,还有可能带来误导。
如何将抽象的“单位”具象化的让小朋友理解,一时间似乎成了我的一个大难题,浪花朵朵的这本《万物的尺度》刚好帮我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万物的尺度》是一本专门介绍“单位”的科普绘本,一本书讲透近80种单位,让抽象的单位在生动的图画和讲解之下变成一种看得见、易理解的东西,让孩子们可以更清楚地去度量这个世界。
书中介绍的单位非常全面,除了详细介绍的36种单位之外,还介绍了约40种相关单位,从我们熟悉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温度等等,还有不太熟悉的功率、压强、分辨率等等,其中很多内容连我们大人都需要一起学习。
全书以一个小故事引出,先从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米有多长”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虽然“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长度单位,但其实我们并不清楚它的定义是从何而来,《万物的尺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并不是死板地去向读者灌输定义、强行科普,而是将科普知识趣味化,不仅以生动丰富的例子加以说明,还会介绍这个单位的历史、制定方式等趣味小知识,让小朋友们可以从内到外地吃透这个单位。
譬如说1厘米有多长?书中举了一个超级简单又方便好用的例子——一个成人中指指甲的宽度,就是1厘米左右,这样一来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
常见的单位尚且难以清楚地解释,更不用说一些“冷门”的单位了,比如亮度单位勒克斯,我想很多大人也不一定清楚1勒克斯的亮度究竟有多亮,《万物的尺度》就提供了一种非常形象的理解方式——1勒克斯就是1只萤火虫发光的亮度。
看,有了这样形象的解释,那些枯燥抽象的数理化单位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有趣又易懂了呢?
小的单位可能用手比划一下就能向孩子形容出个大概,可是大的单位又该怎么去解释呢,我们自己可能都难以去想象,恐怕“应付”起孩子的各种问题也会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发挥出《万物的尺度》里这些海量图片示例的重要性了,哪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单位,也能轻松上手,孩子除了不断地提出“为什么”,也会自己解答出更多的“为什么”。
各种各样的单位真的是五花八门,原来,那些知识也没有那么枯燥嘛,让孩子对这个世界保持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吧,不要被各种“未知”吓跑,科普读物同样可以生动有趣,抽象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图画和照片变得形象易懂,赶走枯燥,拥抱科学。
好奇心是孩子们发现和探索这个奇妙世界的最强大力量,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提问,不要轻易地就用“不知道”去敷衍他们,也不要以错误的解答误导了他们,一本生动有趣的科普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培养兴趣,寓教于乐,不仅不会浇熄孩子心中求知欲的小火苗,更会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持着好奇,这在他们之后的成长道路上,都将是一笔珍贵的隐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