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怀生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追怀生命读后感100字

2022-04-03 03:0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怀生命读后感100字

  《追怀生命》是一本由伊沛霞 / 姚平 / 张聪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怀生命》读后感(一):谁说墓志是冰冷的?

  

如果用冰冷的语言介绍这本书,它是一部关于墓志的学术论文集。所收论文大多是从某篇墓志出发探究人物命运和历史背景。墓志是冰冷的,学术也是冰冷的。

但是这本书实际没有那么冰冷,首先说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个开本宜人的小精装,封面设计水平高出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常规水平。

其次,看一下所收的文章,绝大部分篇什都温情脉脉。就像其他很多汉学家的文章一样,这些文章大多都重视微观视角。比如《蒙古统治下的小吏升迁》,从墓志出发讲元代的苏志道从一个胥吏被提拔进入官员行列的故事。为他撰写墓志的是大书法家虞集。《妻子的深情致敬》讲清代晚期一位官员曾咏的墓志,墓志是他的妻子撰写的。曾咏曾经做过江西吉安知府,遭遇太平天国运动,在安庆入伍抗击太平天国,不久病故。妻子为丈夫写墓志,本身就是一段佳话。《自撰墓志铭》讲唐代王绩、王玄宗为自己写的墓志,我们从传世文献中看到为显旷达而自撰墓志铭的古人不少,但是出土的墓志并不多。这两方是出土墓志中比较早的自撰墓志。

墓志的兴盛是中国古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典型案例。曹操不提倡厚葬,禁止立碑,这个传统延续到魏晋两朝,但是厚葬之风在基层很难刹住。不让立碑,人们就把碑立在地底下,墓志遂蔚然成风。如今墓志成了研究中古史的重要资料,越发受到学者注重。很多进不了正史的人物、很多传世文献无法呈现的历史细节,都仰赖墓志在这个世界上保留了一丝痕迹。

记得前几年帮仇鹿鸣老师编《读闲书》时,书中收录了《复数的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墓志悬测》《题有剩意的上官婉儿墓志》三篇文章,从上官婉儿墓志出发探讨唐史问题,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兴趣,读来有味儿。

这册《追怀生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的一种。从勒口上的预告看,这套丛书分五个专题,“思想文化史卷”“妇女史卷”“宗教史卷”“上古史卷”“中古史卷”。小丛书从内容到装帧,都十分令人期待。

  《追怀生命》读后感(二):《追怀生命》:墓志铭的古往今来

  当我们的至亲因为疾病离开我们,为了祭奠他们,我们会为他们立个碑,每到清明就会去祭拜他们,表表相思之苦。

  对于早夭的孩子很少出现在家谱或父母的传记中,但父母却是墓志中被其父母和家人殷切怀念的对象。

  《追怀生命》的作者伊沛霞、姚平、张聪。三人合力著写了此书。书中分了三十二章的内容,有自撰墓志铭、有妻子写给丈夫的墓志铭,还有关于小吏升迁的墓志铭,作者用简单的话语,带我们走进古人的那段不平凡的一生。

  01最早的女性墓志铭

  《马姜墓志》成文于106年,1929年出土于洛阳,是至今出土最早的墓志铭。从其墓志铭上不仅提供了志主的生平信息,而且对于她的美德大加赞赏。在那时男权社会,女性墓志铭的出现是极其罕见的,更能说明墓主人的身份的不同寻常。

  02最早妻子追怀丈夫墓志铭

  03最早小吏升迁的墓志铭

  在蒙古军征服中国之后,一个小小的汉族文人,尤其是不起眼的小吏更能看出当时朝代的变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很少能找到有名有姓的胥历。他们道德低下,官员对于他们保持着戒心。他们欺压百姓,很是讨厌,但他们的存在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衙门小吏不需要科考,也不会像品官被调往外地。

  在墓志铭中的苏志道就是这样一位担任了几十年书历后被提升而进入官僚体制的人。苏志道德早期生涯是在华北度过的,在升任官职后,他就被调到江南一职。

  《苏志道墓志》反映了汉人的行政管理在蒙古境域是如何执行的,这也包括了向和林疏运粮食以赈饥荒,向当地的牧民和从内地迁徙至此的农民提供救灾措施。而在《苏志道墓志》中列出了他所从属的官员的名字,这就很好的说明苏志道已经自己作为了体制中的人。恰恰这说明了深受高官和要关信任的胥吏以他们与上司的关系为豪。

  写在最后

  不管是最早女性的墓志铭,以及妻子为了纪念丈夫的墓志铭,还是关于小吏升迁的墓志铭,能更好了解墓主人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让我们后人更能了解那段历史。

  《追怀生命》读后感(三):“乞一言以托不朽”:墓志铭是如何发展成名利事业的?

  《追怀生命》读后感(四):《追怀生命》勒石为记,他们从历史的幕后缓缓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