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摘抄
《列宁在一九一八》是一部由Mikhail Romm执导,Boris Shchukin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一):列宁同志……他病好啦!
毛概作业,选择这部是因为年代比较久不容易和大家撞车,没看评论之前觉得很不错,列宁在剧中很生活化,也有很独断的一面,或者说很坚持自己的主意,是一个掌控力比较强的领导者,但黑白影片看着确实很累,人名又好长,全片只能认出列宁一个人。对苏俄的历史没有太多了解,刷评论才知道这部电影把历史都篡改了,嗯,历史是上位者书写的,抹黑对手表彰自己,不过抛开历史和政治,单从电影拍摄来看,技法还不错的。如果不是很感兴趣,不太推荐观看。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二):历史是个小姑娘
先看了译制片,再看网上下载的俄语版(1951年),很大差别:
俄语听起来虽然有点刺耳,至少把列宁同志的革命家本色表现出来了,列宁同志的演讲,极具感染力(煽动性极强),如果按照上译版的水平,列宁同志连中学生演讲比赛都没资格参加。
1939年拍的这部《列宁在1918》为了突出和神化斯大林,违背历史地硬塞了不少斯大林的戏,但是网上下载的俄语版却把斯大林的内容统统删去了,显然这不可能是1951年删的,那时候斯大林同志还活着呢……
这跟文革时把林彪硬塞进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一样,当然后来又删掉了,李敖说国民党手淫台湾,意淫大陆;斯大林同志可谓是SM当代,QJ历史了。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三):必胜的信念,坚强的意志。
影片是在斯大林时期按斯大林的旨意拍摄的,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提法也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致。影片的看点在于面对外国列强企图扑灭苏维埃革命,面对国内各种敌人,内歼,白军残余的叛乱,列宁以他无比坚定的苏维埃革命必胜的信念和意志,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影片生动地描绘刻划了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与他和苏维埃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鱼水感情。当他听到那小女孩说她妈妈饿死了,就立即下令枪毙那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歼商;当高尔基来看望他时,他尽管自己还非常虚弱,趁机开导高尔基对阶级敌人必须实行专政:他藏好了一本书却骗医生说书已全收起来了,等等,都是影片中很精彩又生动的细节。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四):枪毙粮食贩子
封面这个镜头是列宁在克里姆林宫遇到一迷路的小女孩娜栅纱,把她带到自己办公室。
娜栅纱在沙发上画画,列宁在后面和她说话。
列宁:娜栅纱,怎么你妈妈不给你补衣服啊?
娜栅纱:我的妈妈没有了。
列宁:她在哪?
娜栅纱:我妈妈饿死了。
列宁(扶住娜栅纱的肩膀):哦,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娜栅纱:没有人了。
列宁沉默了几秒,把娜栅纱抱了起来,似乎想说什么。然后又把娜栅纱放下去。疾走了几步,然后给捷尔任斯基打电话:『在你们那里被捕的这批粮食投机家们,我们必须立即把这伙人枪毙掉。并且把这件事广泛通知人民。要说明以后若是捉到任何制造饥荒的投机家,就像最坏的敌人,立刻就枪毙。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立即要用全部力量来救护我们的儿童……』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五):台词摘录
台词摘录
*他是个纯粹的科学家。——不不不,好朋友,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 别让怜悯的锁链缠住了你!现在正是多么尖锐的斗争。你还是把这种怜悯丢掉吧!他们用眼泪蒙蔽了你的眼睛使你看起是非来就分不清楚。把怜悯丢掉吧!
* 同志们,要维持一个政权,比夺取它还要难。我们的革命正在前进,正在发展和成长,可是我们的斗争也在发展着成长着。
* 同志们,当革命还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是说当整个阶级在灭亡,他和一个人的死亡根本是完全不相同的。人死后尸体可以抬出去,但是旧社会在灭亡了的时候,很可惜,资产阶级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把他一下子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他把毒气传染给大家,他在发散着臭气!
* 我们让资产阶级们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工人同志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加上三倍的警惕和小心,还要忍耐。大家应该守住自己的岗位。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为了她们,我们对待敌人应该是无情的。她们将来生活不会像我们这样,会比我们好的。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六):斯大林同志是列宁同志的亲密战友和继承人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海燕》,这篇课文我是背过的,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已不记得其中的字句,只有作者的全名依然能够脱口而出——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我还能背出列宁的全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斯大林好像就是约*维*斯大林,这个“约”似乎是“约翰”的缩写。
上译的版本是没有字幕的,当听到列宁称高尔基“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其他人则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来称呼列宁,相信全中国能听出来的没多少,在我这个年龄段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至于斯大林,还是”斯大林“,在察里津,大伙叫他“委员”。当时的红军司令托洛斯基的命令只能导致红军的不断撤退,如果没有人民委员斯大林同志著名的批示“我们不理睬他”,红色政权就危险了……
在片中,刺杀列宁的阴谋布哈林、托洛斯基都有份参与,捷尔任斯基则能够通过眼睛识别“叛徒”,并敢于背对着拿枪的叛徒,敢于让叛徒在背后开枪,不愧是契卡的首任领导……
列宁不仅不喜欢而且当面批评布哈林,在病房里更不想见到他,病危时列宁想见的只有人民委员斯大林,能够给列宁带来好消息的只有亲密战友斯大林,能够继承列宁同志的无情的、“刚一般的”专政路线的只有斯大林。
开场高尔基同志穿的西装一身过于宽大,而且他似乎只有这一件西装,斯大林同志穿的是风衣,但是演员身材不够挺拔,穿不出效果,结尾那个人潮澎湃的场面很不错。
上译的配音太差了,列宁同志、斯大林同志作为革命领袖的感觉没出来,那个小姑娘居然配出两湖口音。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七):面包会有的
评价一部电影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它的影响力,当今天还有很多人说着“面包会有的”这样的台词时,《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了。
作为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红色经典,《列宁在1918》里列宁标志性动作和电影的台词曾经成为当时孩子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在物质和文化生活都非常贫乏的当时,看一场电影对大人和孩子都像过节一样。关于那个时代,我本身没有什么记忆。当我追寻着文章的只言片语和老人对从前的回忆努力去复原当时的情景时,我隐约听到了电影院中列宁的激昂的演讲,看到了观众凝神观看的表情。或者,他们只是在露天电影院,散坐在空地上看俄国的那段革命史。
即使从今天欣赏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仍会因其故事性和表演艺术而得分不低,虽然落后的拍摄技术和保存手段已经让这部黑白片画面有些闪烁,音效不尽令人满意。
故事中塑造的列宁形象和瓦西里的形象一度影响了众多年幼的孩子。以至于在多年以后的今天,王朔和叶京拍摄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部电影的痕迹,而且是重重的一笔。“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面包会有的”还有列宁每句话后标志性的重复语。
列宁在故事中睡在地板上的一幕戏,还有列宁抱着饥饿的孩子的一幕戏都曾经深深感动过当时的观众。其中还有一段经典的芭蕾舞片段,更是为当时精神饥渴的观众所津津乐道。因为这是故事里面社会革命党观看的娱乐节目,当时很多人估计是带着愧疚甚至负罪的心理边骂边欣赏的,为了看这一段而看过几遍的观众也是大有人在。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那些人物面孔和名字都曾经耳熟能详,那些长长的俄罗斯名字,也曾是他们经常喜欢谈论的内容。
一部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八):FIFF9丨DAY3《列宁在一九一八》:历史都知道
第9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列宁在一九一八》,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风云人物的挥洒乾坤的评价了!
球球糖:
啥玩意······
飞檐:
历史的外衣,虚构的情节,宣传意味太重。
果树:
说实话里边对领导人的宣传没有让我觉得太大问题,但全片的结构让我觉得非常不对。
法罗岛岛主:
不清楚为什么会为意识形态撕起来,这玩意儿流水账的来我都不想分析政治上的东西。
kc512:
古式宣传电影就不评论内容了,但看到三十年代苏联电影蒙太奇以外的另一种风格表现:常用远景或把人物放置构图下方/角落,譲空间显得更寛松空旷,也是颇有趣的。
我略知她一二:
几个群戏片段拍的不错,总体上乏善可陈。有一个集体暴动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不得不说煽动群众是永远的主题,但是作为政治宣传片还比较有良心,服化道都很精致但是也仅限于此。
K:
这部苏联时期的人物传记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政治宣传任务,也难免在正反面角色的刻画上较为脸谱化。可取之处是塑造了一个对敌人绝不手软,对事业鞠躬精粹,却也在私下有鬼马可爱一面的领袖形象。而每当镜头对准群众时还能找到一些蒙太奇运动的蛛丝马迹。
#FIFF9#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九):经典台词
1、与高尔基的谈话
总之,阿历克谢·马克西姆维奇,我现在要跟你说的就是,因为,你是在做着伟大的事业,从前所有这些人这些人他们只是你的绊脚石这就是我所要跟你说的话。
阿历克谢·马克西姆维奇我敬爱的高尔基,你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别让怜悯的锁链缠住了你!现在正是多么尖锐的斗争。你还是把这种怜悯丢掉吧!他们用眼泪蒙蔽了你的眼睛使你看起是非来就分不清楚。把怜悯丢掉吧!
2、对富农的驳斥
啊你画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可是你画得太坏了。原来你到我们这儿来是为了向我们宣战的。那么好吧,请你记住告诉那些派你来的人不是后台也可以的:苏维埃政权是稳固的,工人和农民建立这个政权是永久性的,谁也不能妄想要他开倒车。当你们这些富农存在一天,就必须得要给我们粮食吃,你要不给就强迫你们给,你要用武力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我们真正的工人和农民的真理。请你记住吧
3、在工厂的演讲
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一端。这些个暴动都是因为全世界的帝国主义的金钱所供养所支持的,是由社会革命党与孟尔什维克所组织的。这里就有一个证明,你们都已经知道,普列夫斯基同志今天在彼得堡被暗杀了。这种卑鄙的把人暗杀的行为,正是社会革命党党徒的特色,还有富农的暴动和捷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所有这些想我们进攻的战争,象北方、象东方与南方,一切战争都是统一的战争,他们要攻击我们的苏维埃俄国。我们在流血,我们惨痛的伤口在流着鲜血。我们正处在,我们正处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源被切断了。……啊关于粮食的问题等一会儿我再回答你好吗?同志们,要维持一个政权,比夺取他还要难。我们的革命正在前进,正在发展和成长,可是我们的斗争也在发展着成长着。我接到一张纸条子,你们大家来听我念一念:“你们的政权反正是不能维持的,你们的皮将要剥下来做鼓面。” 安静一点,安静一点同志们。我看出这些字不是工人的手所写的,恐怕写这张纸条子的人我看他未必有胆量敢跑出来站在这儿,……对的同志们我猜他是不敢出来试一试的。同志们,当革命还正在进行的时候,就是说当整个阶级在灭亡,他和一个人的死亡根本是完全不相同的。人死后尸体可以抬出去,但是旧社会在灭亡了的时候,很可惜,资产阶级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把他一下子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他把毒气传染给大家,他在发散着臭气!普列夫斯基的被刺杀,说明了反革命对我们的白色恐怖。安静一点同志们,安静一点同志们。被人民意志判决的叛徒们,一定要无情地消灭他们。我们让资产阶级们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工人同志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这样的。加上三倍的警惕和小心,还要忍耐。大家应该守住自己的岗位。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列宁在一九一八》观后感(十):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卡尔,马克思认为革命将会首先发生在工业化国家而不是殖民地。他指出,西 方资本家将剩余资金投资于殖民地是因为在那里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与当时其 他社会主义者一样,马克思也认为这些投资将会继续下去,殖民地将会与其西欧母 国一样实现工业化。他在其出版于1867年的名著《资本论》中写道:“工业化发达国 家展示了欠发达国家未来的图景。”同样,马克思预期,随着殖民地变得日益工业化和更加繁荣,西方的老制造业中 心将会逐渐落后并造成大量失业。而这反过来将最终迫使西方工人揭竿而起,建立 社会主义国家。因而马克思得出结论: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事实上,马克思在 致其好友恩格斯的一封信〈1858年10月8日〉中还表达了一种担忧^他认为当欧 洲变成社会主义之后,繁荣的殖民地国家仍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并会进攻和“粉碎” 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恰好与 马克思的预言相反。革命首先发生的地方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如今被称为第三世界 的前殖民地国家。因此可以说历史颠覆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首先,西方的工人赢得了选举权和组织工会权。他们运用这些权利增加了工 资,组织了福利国家。由于福利国家会在发生诸如事故、疾病、失业的状况下向工人 提供帮助,因而西方工人对现状较为满意,从而也就成为了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 其次,处于第三世界的各殖民地并未实现工业化。由于西方制造业者不希望看到来 自海外的竞争而积极反对在殖民地发展工业,因而殖民地仍保持着西方工厂的原材 料供应者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者的身份。这种格局的问题在于,自1880年以来世界原材料的价格跌势不止,而制成品的价格则持续上扬。同样数量的原材料所能交换 的制成品数量在1938年比1880年时下降了40%。
这种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倾向(经济学家称其为“贸易条件”)是造成今天 第三世界经济问题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导致这些经济问题的产生。而最终结果就是,富国和穷国^发达的第一世界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人均收入之比不断扩大:1800年时这一比率为1/3,1914年变为1/7,1975年则变为1/12。
这些数字也解释了为何历史未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发展。在马克思预言之前,所有的重大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都发生在西方。但是到了 20世纪,所有的重大革命都发生在第三世界:1917年的俄国革命、1949年的中国革 命、1975年的印度支那革命、1976年的葡萄牙非洲革命、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尼加 拉瓜革命,1980年的津巴布韦革命。而在20世纪90年代则发生了一件更加令人惊 奇的事件,它再次颠覆了马克思主义^由于计划经济的失败,1917年以来在第三 世界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相继倒台。苏联、东欧及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政权解体 后,正在狂热地寻求能够替代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