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锦集

2022-04-03 03:0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锦集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是一本由[美] 约翰·托兰著作,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1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一):2019#阅读记#45《日本帝国衰亡史·1·乌云压顶》

  这套书共分四册80万字, 第一册从1936年“2·26”政变写至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 作者约翰·托兰(John Toland), 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 1912年生于威斯康辛,参加过“二战”。 这本书出版于1970年, 1971年获普利策奖, 本书收集了极为丰富的史料, 材料皆出自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以及战时参战的各军政要人, 是迄今为止研究太平洋战争史料最丰富的历史作品。 暂时只阅读完第一册, 除稍啰嗦, 其他都还不错, 特别对日本人性的了解和研究, 作者的文字描述得非常有意思, 值得一阅。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二):战争是艺术,和平才恐怖

  我们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却忽略了战争滋生于和平,战争达成了和平。反而如麦克阿瑟在受降仪式上那段讲话一般,反而书中的一段评论点中主题:对美国来说,它的盟国(苏联)比对手(日本)更难以应付。

  到底鬼可怕,还是人可怕?

  到底失败可怕,还是成功可怕?

  最后关于催化了日本帝国衰落,又见证了现代日本重新赢得尊重的中国,我们是否该反思些什么呢?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三):日本智者群的努力——壮士断臂!

  1.日本发动对亚洲最大国家中国的战争动机,主要是想逃离那个日本人普遍认为危险的小岛;并且准备了一百年,隐形进攻了一百年而最终在中国极度虚弱之际强烈地爆发!对于主动进攻美国,则是在日本智者群体基本意识到它的图谋必将破产之际而壮士断臂之举,而且它还真的成功了!

  2.日本国和日本人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放弃这种图谋,但是它所将要强行搬迁去的去处或许已经不再是中国大陆!

  3.至于本书的作者认为美国是否有必要对日本进行那一场战争,则是不明白当时的美国智者或强者之心:现在的一超独霸之国际地位和实力,在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对日开战时便已经确立并行动;美国的智者强者群体从那个时代乱象中,便已经紧紧的把握住了它所等待或说忍耐了很久的良机!

  4.二战之中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失败是必然性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之世界列强多在中国大陆有强大的利益诱惑感,它们绝不会容忍日本独吞中国!而素来崇尚并善于合纵连横之任何中国领导群体都有这种意识和本能,当时之世界强国都可能是在中国被日本逼得无法独立抗战之下而投靠之国;苏俄或者美国或德国,一旦结盟便不是小小日本所能够真正抗衡的!再说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在中国大陆之扶持割据,小小日本又岂能真正独自进入中国!

  5.将来乃至还可能很久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日本进攻中国或美国这样的战争必然还会不断发生;非要等到象二战时之日本和中国历史悠久之北方游牧民族国家,可以以某种和平之方式进入或搬迁到他们想要去的去处之时不可!

  6.真正化解中东地区那种乱世之法,也必须要从在下所提的【5】来想办法!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四):从日本的角度看二战

  本书从日本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重点人物,日本与美,德,苏三国在外交上的猜忌与合作下手,以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还原了日本对美国实施珍珠港袭击的历史。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日,美两国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考量,日美两国人民的民族特性,国家体制机制的优缺点,时局是如何发展的,更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将日本带进了同美国的这场有去无回的战争当中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因将日本视为主要经济对手,在重定世界秩序时,就对其资源供给进行限制。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身资源缺乏,大量资源需要从东南亚等国入口。面对这样的制裁,日本人民生活质量很低,激进的日本少壮派军官,以下克上的方式,推动日本政府变革,对日本首相和军界高官进行暗杀,成为了一股叛军。而面对法院,因为其出于对国家的担忧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并没有受到严惩。日本通过占领中国东北,以弥补其短缺的资源。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同苏联,德国签订三国条约。而在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上,日方深知两国在军事实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日首相竭尽所能避免同美国开战,以求和平。陆军统帅部则认为,一味求和,只会贻误战机,美国无心谈判,只为拖延时间,等待时机成熟,美国向日宣战,日本将无一线生机,在同美国的谈判的过程中,这一观点也不断得到验证。日本首相同统帅部进行了深刻而火星四溅的讨论,最后制定了截止日期,假如到了此日仍无明显进展,日本将向美国宣战,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美方的猜忌和偏见,使得谈判毫无进展。日本作出的让步,在其眼中,也成了欺骗的计量,尤其是国务卿,不相信日本的诚意,天皇与总统未能有面对面的交流,美国提出日本全部军队撤出东南亚和中国,对日本而言,这就是自断后路。没了资源的供给,日本将不战而败,人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无论他是多么渴望和平,更何况日本这样一个民族荣誉感极强的民族。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五):当美帝国主义娶了日本老婆

  作者是一个历史学家吗?我觉得不是。历史学家要坚守学术的公平客观,而历史作家不用,我看作者是一个历史作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者的态度在第一册中已经表露无遗,即站在战胜的美帝国主义角度顺便帮战败的日本军国主义辩解。

  几乎所有美国人直到现在依然认为,1941年12月7日之前甚至是整个日本侵华战争都只不过是“局部冲突”,即便发生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至少作者承认了南京大屠杀),也只不过是在世界的边陲发生在东方人之间的野蛮厮杀,与文明世界并没有太大关系。

  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美日双方因为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以至于双方没有就一项协定达成共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毫不夸张地说,我看到这项协定的内容时,只想说:去。因为这项协定居然包括:日本用25年时间从中国逐步撤军。是的,你没有看错,25年!1941年当蒋介石看到这一条款时,和我是同样的反应,我相信所有中国人也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关起门来以牺牲被侵略国的利益为代价达成和解协议,这是什么?这是慕尼黑协定,这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

  如果说作者为没有达成协议而频频表示惋惜,那我只想说:谢天谢地你们没达成协议。

  作者娶了一个日本老婆。我承认,如果我也娶了个日本老婆,我也不希望她拿我写的书来砸我的脸然后晚上让我睡沙发。于是乎,书中到处充斥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辩护,当然,牵强附会,甚至错误百出。裕仁天皇是被军方牵着鼻子走的温和学者,而牵着他鼻子的东条英机大将是冷静而爱好和平的人。那到底是什么迫使爱好和平的日本人不得不把炸弹扔到美国人头上?哦,原来是他们在中国和印度支那的合理利益受到了美国的挤压。是啊,凭什么美国可以在美洲搞门罗主义而日本不可以?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这样一切都解释得通了。那怎么解释日本在中国的种种暴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跟佛教因果轮回有关系。

  我只能说作者夫妻感情想必不错。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六):进攻融入了二战日本血液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七):原子弹下无冤魂

  全书虽然标题是日本帝国衰亡,主题也是二战,但是还是以美军的身份来讲述,在太平洋战场,没有对于中国战场有过多的描述,几句话带过而已,但是太平洋战场了中国牵制住了日本百万的部队,这绝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带过的。

  作者观点有问题,首先天皇不处死人不代表亲善也不代表作为领袖仁慈,什么都代表不了,一个天皇不杀人不处死人但是却禁止所有日本国民吃肉导致饿殍遍野,这是不是好天皇。按照作者的说法是(白河法皇好像干过?)。

  对于莱特湾战役,不是很赞同作者。根据以往的文献,莱特湾日军航母的诱敌绝不是指挥官临时起意,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通过航母诱离美军主力,另两只部队汇合后歼灭登陆部队的战斗。

  这作者,放到现在就是一白左。总感觉作者对于美军在日本本地的轰炸有着负罪感。我很欣赏一句话“原子弹下无冤魂”。中国对于二战的军国主义日本是有着彻骨的仇恨的,日本对于中国人民造成的仇恨,是世世代代难以忘却的。尤其是在日本拒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下,不论是什么人什么作品都不会让中国人忘记或者去漂白日本人的行为。

  一颗原子弹,20W人,就让作者觉得血腥那南京那?一句话而已就不再表述了。虽然说中国战场在历代的外国文学中很少提及,但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双标的可以。

  整体看下来,作品过于注重文学性了,太重的小说的表达方式,让整套书缺乏说服力。会让人觉得,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就是没有真实感

  翻译有错误 标点符号 错字都太多。但是却要说,这部书比较全面的讲述了日军和日本政府在二战中的行为。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八):我不会起标题

  中文的翻译有些问题,但1200多页的书,翻译起来确实比较辛苦吧,翻译过几千字的论文到最后都有些力不从心,将心比心好了。有极少数的错字和别字,希望校对的编辑能及时发现吧。

  个人感觉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对部分场景下人物描写的细腻笔法。材料上,成书在六七十年代,战争过去了,但经历战争的人还在,按照战时统帅者的年龄推测,作者应该踩在了时间点上。再晚十几年,也许绝大多数战时作出过决策的人都不在了。据说托兰请每个采访过的人读过涉及自己的片段,不知真假,不做评述,但很显然,这些第一手的访谈资料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可能面对采访,有些人也会有所保留,但相信比之于转述的历史而言,应当还是比较可信的。

  不愧是最初写小说的,某些具体的场景描绘让人仿佛突然从冷冷的上帝视角瞬间置身第一视角,比如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相信有些是从当事人的口述中得知的,但很明显对于那些死在战场上的美日士兵而言,托兰只是在推测他们临死的心理。但不得不说,作者的推测是有根据的,也让整部书显得没有那么生硬和死板。

  场面是宏大的,看评论有人喷作者亲日,有人认为作者不关注在中国的战场,大家自己读过之后见仁见智吧,从书中读到无数个历史的巧合与阴差阳错,有人说是阴谋,但个人认为,生活中本身就有各种意外,历史的进程也是如此吧。

  东西方人的不同,书中也有提到,眼看打不过就投降错了吗?宁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绝不投降错了吗?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战争对双方而言总是残酷的。国内的抗日电视剧总把鬼子刻画成低级愚蠢的形象,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敌人都打了八年,还好意思说吗? 充满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不论他做什么都会更容易走极端。防守太平洋的日军用了无数人肉炸药包炸坦克,神风攻击队撞军舰,有人欣然前往,有人拒绝执行。走的和留的,都过了一生,谁能说谁对谁错,人心百态,人世百态。战争把人性中的善和恶都放大了,其实与其说放大,不如说给了每个人一个机会去表现,去选择。

  先这样吧,这是本值得读一读的书,推荐+1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九):向敌人致敬,向敌人学习

  《日本帝国衰亡史》,抗战纪念日前后买的书,从十一开始,磨蹭了两个半月,终于读完。总体感觉不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但却囊括了从最高决策层到普通日本人的视角,借助大量史料和对幸存者的访谈,对每个人物都尽可能做到了有血有肉的描述,生动再现了1936年到1945年这十年间日本面临每一个历史交叉口时亲历者之间的博弈和内心的挣扎。虽然不同意约翰托兰的观点,更不同情日本的遭遇,但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成功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太平洋战争和旧日本帝国的政治状况,值得细读。

  书看的慢的另一个原因是边百度边看,百度每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轶事结局百度每一个重要事件,借此了解了更多的细节。抛开作者的政治观点,从决策如何从对华战争中脱身到东条英机临终遗言,这帮狗杂种们对侵略从未有过任何道义上的思考,仿佛日语里从没有过和平一词。再考虑战后日本政府对旧日本帝国政府的继承,几乎可以肯定,今天的日本依然是我们不折不扣的敌人。

  不过,撇开道义只谈历史本身,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几乎拥有成功者应有的所有品质——聪敏、严谨、充满胆识和激情,卓越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近乎到偏执的执着。可能会有些夸张的说:日本几乎是败给了运气,在这十年的任何一个关键时刻,但凡苍天有一丝偏袒,今天的东亚版图都可能大变,是历史交叉口的许多细节带来的蝴蝶效应让这个疯狂帝国的霸权之路灰飞烟灭。今天的我们除了感恩先辈的浴血奋战外,还应感谢苍天,是天意使然才让今天的中国人继续拥有东北、拥有华北、拥有台湾和拥有一个几乎统一的国家。

  另外,书中客观的展示了日本民族是如此优秀,以至于到今天他们的后辈仍旧是亚洲最优秀的民族,他们创造的国家和文明依然让人醉心和敬仰,所以决定用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这段书评的结尾,以示致敬。这段文字描绘了1941年12月7日起飞前去空袭珍珠港的一位日本飞行员的心情:“首先驾机离开“飞龙”号的是中队长松村平太大尉……他从云中冲出来,向舰队左翼飞去……机群起飞后大约半小时,左方升起一轮红日。许多年轻的鱼雷机驾驶员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空中看到日出。在漫天霞光相映下,前面的飞机像刻在红底板上的黑影,景色是如此富有浪漫色彩,如此不合时宜,以致使他不敢相信自己正去参加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在松村大尉看来,日出是个神圣的景色——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历史虽然选择了另一种形式,但这一刻的确让日本自身以及亚洲各国共同迎来了一个和平繁荣新时代的曙光。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读后感(十):一部重现日本帝国主义兴亡的巨著

  文/严杰夫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近期正在热闹举行的上海书展自然也将这一主题当作推介重点,其中自然就包括一众相关题材的作品。不过,遗憾的是,在其“官方推荐”中居然遗漏了颇为重要的一部,那就是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衰亡史》(下称《衰亡史》)。

  托兰的这部《衰亡史》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初,但其中搜集到的资料文献和叙事视角,直到今天,都可谓是在太平洋战争史的研究领域中居于“魁首”地位。

  有意思的是,青年时代的托兰似乎从未预料到自己会走上历史书写的道路,百老汇的戏剧才是当时的他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不过,人生的走向恰恰就常常出人意料。在写作完一部有关大飞艇的历史作品后,托兰爱上了历史书写。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托兰是一位历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纪实文学作家。因为,托兰的作品大多聚焦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他最早的那部有关大飞艇历史的《天空中的船只》即是借助于他在空军中的服役经历,从而采访到了许多飞艇时代的亲历者。而他的其他历史作品也大多属于二战史领域,这同样得益于他自己曾参与了二战的经历。托兰借助于自己占有的资源优势,创作出的最经典的一部作品即是《衰亡史》。

  用托兰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发生了两件事情,我本来是不想写这本书的。这两件事情是日本人对自己不久前的历史所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及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文献。”这些重要的文献包括1937年到1941年间三次出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麿的日记、1940年至1944年2月21日担任陆军参谋总长的杉山元元帅的笔记,另外还有战时日本御前会议和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的记录等。

  除此以外,托兰还采访了大量的亲历日本侵略战争的日本政治家甚至于决策者。同时,托兰还走遍了美国、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多个国家搜集资料(据说包括陈诚的私人日记)。正是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文献资料,最终在托兰的手下被捏合成这样一部巨著。

  占有这么多独家第一手资料的托兰,并没有滥用“话语权”,而是以一种史家应有的态度对战争各方的责任秉笔直书。他在抨击和批评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时,也对被迫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给予了理解的同情。同样,对于美国,托兰则以一种冷静的警告口吻提醒道,美国战前所犯的错误也是间接促使战争爆发的原因,对此美国今天的政客们应当予以警示。

  所以,托兰的《衰亡史》不仅是剖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深刻原因,也是在告诫今天亚太地区各相关国的政治领袖,只有清醒地意识到区内的复杂性,才能有耐心去捋清其中的国际关系,也才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角逐中游刃有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