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命不足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天命不足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4 16:48: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命不足畏》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命不足畏》是一本由高天流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一):盖棺定论容易以偏概全

  上册已读完。阅读起来不流畅,人物众多,讲到某人时增加一段背景介绍。感觉是大部头书的剪切版,对宋史有一定了解可能看起来会流畅一些。

  上册主要观点有两个:

  1、变法的目的、速度和涉及层面

  2、人分好坏,需具体到事。盖棺定论容易以偏概全。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二):只有想改革的人读了才会有感觉

  一个泥潭,其他人要么安于现状,要么根本无视。

  你是跟着这帮人后面走,还是把这个泥潭打造成一个天堂?

  这本书我正读到上册后半段,忍不住上网来查一下底细,竟然发现有如此多的人根本不是为了书中记载的改革的各种坑,而是为了几个人物,几段历史而纠缠不清。

  这本书,只对那些个想或者正在改变旧世界的人来说才有指导力。

  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到周围各种眼睛,算计和陷阱,哪怕我想改变的只是一个公司里的小世界。

  感谢作者和罗胖。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三):干政治必须心狠手辣

  心慈手软的人就不要玩政治了吧。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四):正史野史,傻傻分不清楚

  花了半天看完了整本书,整本书看下来的感觉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太明显了。

  文中一面倒的将王安石美化美化再美化,总结下来就是,新政是完美的,效果是显著成功的。看,我们搂上来那么多的钱。而后期由于司马光等小人作梗,推翻新政,才使得宋朝覆灭的。

  很多观点很独特,比如改革就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等,但是整体而言有些牵强。

  对于整体的阅读感而言,此书比较分散,连贯性比较差。虽然花了半天时间,但是中间停顿了挺多次,没有一气呵成的阅读感。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五):天命不足畏

  我其实挺喜欢像这本书这样,展示历史细节的书的。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到作者有强烈的主管情感在里面。如此立场鲜明的历史书其实不多见。 作者高天流云在书中写了很多人的“脸谱”,深入细节描写历史人物的这种方法,其实是很好的。当一个代表着他的阶级利息是,他的行为其实是非常有趣值得深思的。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唯一的一部有关宋朝的历史书,其中有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就是当时宋朝的官员在打击对手时,也就是新党和旧党争夺政权时,他们用的手段是毫无道德底线的。

  说宋朝的被这帮大臣搞垮的也毫不为过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的是,当时那些年岁已高,反映迟缓的老官员,他们占着官位不作为,也不让新进官员上任,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之一,但同时我也在想这个现象是否与现在一些国家与大公司内部有着一些相同点。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六):改革是为了战争

  通过罗辑思维的推荐买了这本书,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失望。

  一、故事缺少趣味。用通俗化的语言来写历史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否则就会暴露出白话文的随意性,让人感觉不够严谨。

  二、叙事不够连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突然来一段很大的“脸谱”,等看完了脸谱原来的故事也忘了,看着很费劲。

  三、评论不够深刻。说实话,为什么看这本书?是要分析这次变法有什么可取之处。作者没有站在当代的背景下来评论分析这次改革,实为本书最大的遗憾。

  在本书中看到的亮点是作者把改革的总路线图摆了出来:新法改革——积聚财富——出兵熙河——扫平西夏——征服辽国——产出利润。以前一直以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改革朝廷的统治弊端,却没想到战争才是终极目的。商鞅变法,汉武帝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些成功的改革最后都通过战争得到了最合理的解释。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七):关于改革,还有朋党

  高天流云是通俗史著《如果这是宋史》的作者。《如果这是宋史》我没有读过,之所以买这套书,一是罗振宇的推荐,二是恰好对那段党争的历史颇感兴趣。凭心而论,这本书写得只能算是还行,文笔并没有精彩到罗胖所谓“让人一个晚上读完”的地步,作者挺王安石贬司马光的观点我也不完全认同(听罗辑思维的那期节目,好像罗胖的观点与此也不完全一致)。

  但本书倒是引发了我的两点感想:

  一是关于改革。也许是因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太过成功,“改革”在今日语境中常常被赋予了某种神圣、正义、众望所归的内涵,变成了一个永远正确的大词,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也可拿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其实并非如此。就拿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来说,常有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本书作者就是如此),我却不那么认同。在我看来,评价一场改革的是非、成败、功过,不能简单地看改革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否完备,更要关注改革的实施路径、速度步骤和社会承受力等等,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对国家社会发展是否发挥了正面的作用。简单地用价值层面的是非来评价怕是显得有些肤浅了。

  二是关于朋党。朋党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是个贬义词,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也常常种下恶果。元丰元祐年间的党争和明朝的东林阉党之争皆是明证。欧阳修却对此有不同意见,他在《朋党论》中将朋党区分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提出“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欧阳修是身处朋党漩涡之人,他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成为中国主流,但“以同道为朋”的概念却与西方政治制度的一些概念不谋而合。将《朋党论》与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对美国结社问题的阐述并看,很有意思,很有启发。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八):我想和这个作者谈谈

  由《逻辑思维》第126期《一次体制改革的反面标本》推荐,购买了这套《天命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阅读完毕,虽本人不才,却要斗胆说这是罗振宇推荐的非常失败的一套书。观点如下:

  首先,作者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何出此言?我相信以作者对宋史的研究,一定不会出现如下错误:

  1.上册第2页:“赵祯更惨,他妈妈刘娥纯粹就是暴力型的。赵光义怎么说都是父亲...”,有问题吗?我想请问高天流云先生,我所了解的宋史中,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而宋真宗乃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赵光义是如何成为赵祯的父亲的?鄙人愚钝,百思不得其解。

  2.下册第276页:"(向太后)在她的一生里,至少见过三个这样病重致死的人了。宋英宗、宋神宗、高滔滔。这三个人是她的公公、儿子、婆婆...",向氏是神宗皇帝的皇后,神宗是宋英宗的长子,所以神宗是向氏的公公这没有错,而高滔滔是英宗皇帝的皇后,所以高滔滔是向氏的婆婆,这也没有错,可是我想请问高天流云先生这三个人当中到底谁是她儿子呢?

  由此,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次,作者对改革反对派的一味侮辱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在书中作者不惜笔墨对诸如司马光、苏轼、苏澈等人大放厥词,称他们为人渣、疯狗、猪。在下册第217页称苏澈“崇高你个眉山猪”,很好,不光对小苏进行人身攻击,还顺带搞一次地域黑。请问作者,面对这些,我们又该怎样称呼你呢?

  最后,在我看来,本书不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细节,而是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翻案。用一句毫不夸张的话:作者是王安石的脑残粉。在作者的眼中改革派就是好人,反对派就是坏人。作为后事之人的我们去评价历史的时候,或许应该对当时的情况有所了解,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方能作出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样会显得极为幼稚和可笑。当然了,作者原是天涯论坛的一历史写手,善于博人眼球的事情也自然不在话下了,但请问作者知否?这不是写历史的正确姿势。

  阅读的过程中,好几次我都想将其束之高阁,转念一想,即使再差,对于我来说也能觅的一滴甘露,遂坚持看完,结果就是这是今年内唯一一本让我看到愤怒的书,阅读的过程毫不轻松,至少远没有到罗胖所形容的能一个晚上读完的地步。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九):关于变法的主要政策与动机

  王安石变法是有前奏的。从1068年4月开始,神宗用了10个月与王安石朝夕相处,千头万绪,推敲着帝国政事上下牵系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深知国情和官场,直到1069年的2月,才精心确定了变法的顺序,一开始不能触碰官场嗨点,要保证不触及官场收入也要增加国家税收。

  均输法出台。

  均输法指向了开封的市场供给国营化,一出台就让国库增收颇丰。但是均输法动摇了之前秩序下大豪商的利,于是皇后太后大臣谏客就朝前幕后都来告王安石的状,奇怪,管他们什么事?科科!就这,一条均输法而已,还没动及农业呢。

  青苗法之前,帝国推行的是常平仓法。常平仓法是一条仁政。丰收的时候朝廷出钱稳定市价防止谷贱伤农,灾荒的时候低价售谷,救济百姓。书上说的直接,没有坏事,只有坏人。地方上有良心的,自己私吞了仓粮也罢。没良心的,灾年时倒给豪商,由豪商高利贷给灾民。灾民吃完了高贷粮,来年还得借种子呢。当时民间的平均年息为720%。还想留住你的家产吗,你可以卖儿卖女啊。你的中层、基层全是坏蛋,仁政不仁政,就不用在意了。

  免役法。

  青苗法强行规定了国营40%的年息,抽掉了全国豪商的油水。而免役法针对了整个特权阶级。在免役法之前采用的是差役法。该法把全国人分九等,最穷的前四等人最惨,如果你家赚了一头牛、多了几只猪、多长了几棵桑树,就需要服差役,导致没人敢富。而后五等人有特权可任行其事,表面上重农抑商,实际上是阶级上下永世剥削。免役法的措施交钱免役(类似所得税),九等人都交,豪强士大夫也要交。于是苏轼苏辙义正严辞跳出来讲,“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意思是老乡本来就该做差役,士人出身的就是要当官!名臣文彦博站出来讲到了真正的重点,天下不是皇帝与百姓的天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天下。

  变法的动机是最大的疑问,仁宗年间财政收入是11613万两白银,支出是12034万两。赤字率为3.6%,这是正常的财务状况。这个收入是盛唐的两倍、盛明的十四倍、盛清的三倍。从财政上看完全没有急促变法的理由。原因在于外患。西夏在经历了一阵宫廷香艳杀戮史后,开始对河湟吐蕃下手,河湟一旦落入西夏,陇、蜀、陕、豫都将成为新的预设战场,到时抵抗就得扩军设防,以帝国的烂根子很容易处处挨打崩掉经济!

  于是帝国决定在战略敌人动手之前先取河湟,否则就晚了。采纳均输法实际就是桑弘羊服务汉武帝战争机器的国营管制,青苗法就是晚唐为帝国筹集军费的手段。未雨绸缪,这么急促的变法节奏=就是为帝国尽快筹一座金山去打仗。

  :

  青苗法运转过程中很多基层官员为了巴结王相公,对百姓进行了强行摊派。春天借一笔秋天再摊一笔,导致伤民。而且青苗法利率低,一大批土豪劣绅就当起了二批商,自己在当地包揽了大部分青苗额度再依靠基层强行摊派的变法渠道高价摊给百姓。制造了比变法前更加凶狠的高利贷时期。

  而关于市宜法,在执行中对一大批商人赊销,最后政府四处派人催缴欠款,手段上直接了点(野蛮粗暴几本可以等同于抢)… …总之是把民间搅和的乌烟瘴气。

  另外王安石变法过程阻力很大,于是他起用了一批效率很高的中层~效率很高意味着手段野蛮不讲程序。这批人只对王相公一人负责完全没有真正的变法意图,甚至把变法理解成了针对反对者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后来这一大帮子人因此都上了奸臣传,公平的讲其实不冤。

  《天命不足畏》读后感(十):2016读书清单之17 《天命不足畏》【第25/26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