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1000字

2021-05-12 01:09: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1000字

  《城市学家启蒙》是一本由李玉峰 / 邱小石 / 孙晓鹏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一):好问题是成功的一半!那118个呢?

  

看这本书一下就想起大概一年前看的《建筑的永恒之道》,那本是洞主邱小石推荐,这本他是作者之一。

城市一向是我不懂却又充满好奇的领域,最早得益于“阅读邻居”的DIAO计划,跟读一年,阅读和讨论了几本关于城市和建筑的书,建立了一点感性认识。去年又跟着“读城”一年,边看边输出,隐约看到了一个拆解城市的光谱。

虽然断然不敢抱有城市学家的野心,但这本名为《城市学家启蒙》的书,翻来看看,对我这样的外行也是颇有启迪的。

本书按城市规划的12个维度总结了118个问题,针对每个问题都遵循学术逻辑、策略启发、问题延伸的框架,逻辑部分言简意赅将问题阐释清楚,策略启发部分或借助现实案例,或引用既有著作加以说明。如果沿着问题延伸指引的路径拓展开来每个问题都能生发出一篇学术论文。这种文本呈现方式真是新奇又高效。

还有一个喜欢的点,每个问题都配了一张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只可惜有的字太小,真想配个放大镜仔细咂么。如果还不过瘾的话文末附上了一百本推荐书单。算得上名副其实的给未来城市学家的启蒙读物了。

作为一本企业研究院的工作成果,这本书应该算是属于“爱迪生象限”的实践驱动的应用研究,但从中我却看出了基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的野心,应该属于“玻尔象限”了吧?(解读密码在本书211页)

  《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二):启蒙:如何远,怎样近

  

我想想如何来讲这本书。城市太大,谈庞大的东西很麻烦。这种麻烦在下不去手,《城市学家启蒙 问题与课题》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种解决这种麻烦的思路和范式。

在“城市”里,有人关注养老,有人关注教育,有人则关注的是旅游。我自己是因为热爱路边摊,而对商业和卫生方面的事情多有一些兴趣,便在二百多个题目中先圈出了带有“日常”“商业”“生活”等词的篇目。

然后来谈谈三点感受。

第一、在这些词句后加上一个问号。这原是翻开书一眼即可见的,甚至是在读过书名便能发现的,却是在圈了几个标题之后才留意的。《商业性格的成因?》《夜,如何生活?》,算是在学术和通俗两个方向上的代表。这说的是“启蒙”。

第二、不从贴得很近的地方开始。在书的后记《从开放到联系》里,作者邱小石提到:

……围绕城市规划要素的十二个方向全维度展开,每一个开题针对一组关键词,提出一个问题,严格按照“学术逻辑、问题延展、策略启发”结构撰写,目的是运用知识,搭接常识,启蒙“未来城市”之智慧。

所以,每一篇先是“学术逻辑”。在每一个问号下,不用作者提醒,感受和记忆便涌了上来。《商业性格的成因?》开头一句是“吸引人的街市,都有其鲜明的性格,能被言传”,第二句是“旗舰项目是街市活力的引擎”。不瞒各位,看见第一句,我想到的是前一阵子新源里菜市场手写通知、店招和价签的事情;而第二句,则是上海和特斯拉、杭州和阿里巴巴、深圳和腾讯。这些早来的事例,无一不是偏题的,或者说只是合了问题的一部分。更贴合的例子,在“策略启发”中,是Apple专卖店和三里屯。这些粗糙的印象与精当的总结之间的碰撞,说的还是“启蒙”。

第三、思考,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来检验。每一篇的最后一部分是“问题延展”。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至少要能解开“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才算对“路程=速度✖时间”有了认识。还是《商业性格的成因?》这篇,“问题延展”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涵养商业旗舰项目与其他次生项目的生态关系?”据我的观察,全书的“问题延展”部分,都带有一定思考如何去实践的倾向。在经历发问、寻据之后,避免凿空便是紧要的了。在实践机会不可多得的情况下,“再想一想”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以上三点,算是对“知识”“常识”“智慧”的一些个人的思考,不可避免地还是偏了许多。最后要说的,还有两条:第一、“延伸阅读”部分一股脑地开列一百多本书,是恰当的,城市怎么说也是一个系统,一个题目推荐几本书,可能会辜负触发和融汇;第二,据李玉峰博士的前言,“城市学家启蒙”将会是一个丛书,洞主(邱小石)关于城市的奇妙思考和总结,或者说是玩法,还将陆续出成书真好。

最后的最后,是一点私心:既然是丛书,后面书的装帧设计希望可以保持一种连贯性,至少开本就不要变了,哈哈。

  《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三):从开放到联系

  

1998年,华夏房地产公司在廊坊成立。在当年的一次论坛上,华夏王文学董事长,与万科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的掌门人冯佳相识,之后,王总即委托深圳国企作为房地产全程顾问服务华夏。彼时李玉峰和我正任职于深圳国企,也因此常驻廊坊工作,有幸参与了华夏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华夏花园,以及紧接的第五大街的开发策划……

这个华夏,就是今天的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的先行者,一个与1998年不可同日而语的航母企业。回顾当初,华夏的今天并非偶然,一个刚刚建立的公司,即有魄力不惜重金委托知名咨询机构,用行业最先进的工作模式开发一个小小的项目。以知识与智力驱动发展,早在1998年华夏成立的第一步,就已经注入了企业的基因。

如今,麦肯锡、波士顿、IBM……全球顶尖的学术研究与管理咨询资源,都已成为华夏幸福的合作伙伴。今天的华夏幸福拥有自己培养人才的大学,以及以企业战略智库为目标的产业和城市两个研究院,实属必然。

2015年,已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李玉峰和我再度成为同事,筹划建立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城市学家启蒙》一书的编撰,便是研究院在城市研究上的开始,也是对华夏幸福作为产业新城运营商的一种学术研究拓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跨专业学科,如果不能建立起对“城市”的“整体意识”,思考城市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结构性缺损。启蒙的意义,即提示如何摆脱专业性对规划的束缚,以跨专业和新专业的视野重新审视城市,建立对城市认识的新课题、新方法。这和李玉峰从事城市类型研究、城市规划工作多年,以及他的跨专业学术背景有关,从大学、硕士到博士,横跨了经济、城市规划与艺术设计多个领域。

《城市学家启蒙》涉及的话题极具开放性,围绕城市规划要素的十二个方向全维度展开,每一个开题针对一组关键词,提出一个问题,严格按照“学术逻辑、问题延展、策略启发”结构撰写,目的是运用知识,搭接常识,启蒙“未来城市”之智慧。

感谢《建筑模式语言》多年来对我们的启发。这本书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亚历山大的著作,它的表述方法令人着迷——将城镇和建筑看作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通过类型与元素分解,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语法,形成与建筑轻松交流的语言。学会这一方法,似乎就能够与不会说话的环境开始思想沟通,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改善它们,与它们更好的相处。

《城市学家启蒙》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工作,也是一个求知学习、拓展视野的过程,让我们参与到一个语言模式创建的实践中。冥冥之中,在认识城市的路上,表达了一次对《建筑模式语言》的遥远致敬。

编著本书,我们精选了100余本图书作为辅助线索,这些书籍强化了课题关于城市复杂性的洞察——无处不在的联系与影响。这些图书全部来自openlibrary.org,一个非盈利的数字档案馆。这是一个开放的项目,软件是开放的,数据是开放的,文档是开放的,该档案馆的创办理念令人心动——让每本书都成为一个网页。

感谢王文学先生和冯佳先生。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自由探索,得益于他们创建的平台、他们的视野与抱负、理想与思想……

本书编撰过程中,学术顾问朱晓军、研究院同事肖慧以及胡字设计工作室胡颖和李大鹏,也分享了他们的智慧与劳动,一并致以谢意。特别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将这项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收入央美文丛并资助出版。最后,诚挚感谢建工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唐旭,文字编辑李东禧、孙硕的全力支持。

  《城市学家启蒙》读后感(四):当荷尔蒙日衰,创造力消失……

  

《城市学家启蒙:问题与课题》后记“从开放到联系”中,我写到了这本书的源起和成书动机。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发散又随机的,但书写格式却标准统一,整个写作过程就像填空,根据指令,对素材进行归纳与整理。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实举一例。

《Handicapped at home》 by Quick FOX 1977为人民设计?关键词:弱势关怀 通用设计学术逻辑1. “无障碍化设计”常常被理解为满足老龄和残疾人需求的设计。仅仅以关照弱势群体为目的设计,容易顾此失彼,忽略设计边际效应,比如设计的美学性、宽容度……2. “通用设计”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其中心思想是“针对全体人民的设计”,无需考虑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尽量使更多人受益。通用设计要求无论为谁而设计,头脑里要始终保持“不放弃每一个人”的设计原则。3. 打破无障碍化等于老龄人士、轮椅患者的误区,无障碍化环境不是为特定人群而设计,它是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化和常态化”,是“任何人”的“基本需求”,这一设计理念,应成为营建社会公共环境的共识。策略启发福尔桑格中心是丹麦视觉障碍患者研修和度假中心,是欧共体“太阳神奖”的获奖项目。这个项目整座建筑有一个共同特点:凡走廊和过道的交叉路口上方都建有一个塔楼。塔楼的顶棚距离地面高度为7米,而走廊和过道顶棚的高度距离地面2.8米,由于顶篷在高度上存在的差异,人们走路时所发出的回声会发生相应变化。当人们注意到声音突然发生变化时,就可以判定:“现在到了路口和拐角的地方。”建筑美感对于普通人和视觉障碍患者同样重要,福尔桑格中心没有采用常用的盲道,而是通过回声设计来体现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妙趣的空间。问题延展1. 如何综合考量弱势群体与普通民众需求的共性化设计?2.如何艺术地建制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设施系统?3. 如何保持城市非常用公共设施的功能弹性?

这本书共有120篇这样的文字。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从「要素」出发,慢慢累积出对「系统」的理解,去认识城市的复杂性。虽然蜻蜓点水,“启蒙”一下,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所以这本书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阅读,并不需要先后顺序。随机一翻,始终新鲜。

后来我还和同事用类似的模式解构了很多书籍。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是对自己的阅读的总结与提炼,也是引导阅读和速读的一种方法。也举一例说明。

《庇护所》/劳埃德·卡恩/清华大学出版社逃避愁苦的庇护所?关键词:建筑野史 原生智慧学术动机1. 起初,人们自己动手盖房子、种庄稼和做衣服。这些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在父与子、母与女,还有师傅和徒弟之间代代相传。工业革命和分工,这些知识被弃置并失传。2. 空前的繁荣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基础上,但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找到传统智慧中的那些技能,发现可持续性的共存关系,思考如何保持它们之间微妙的平衡。3. 从建筑最早的历史中去探寻,简单的房子,自然的材料,人类用自己的眼睛和身体来获得自给自足的创造和乐趣,并获得最终的自由,这将是未来宝贵的资源。要素解析1.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洞穴、草屋、帐篷、木屋、仓房、农庄等,各种古老的建筑形式都囊括在这本书中。2.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美呈现了手工建造房屋的过程。3. 一部庇护所建造全书,一本手工绿色建房的切实指南。策略启发有一次,台风袭击了香港的两栋大楼。它们都有脚手架保护着:一栋是竹子的,另一栋是钢的。台风之后,竹子的脚手架仍牢固挺立着,但钢制脚手架已经扭曲坍塌成堆了……当游客看到一栋被竹条半包裹的摩天大楼时,总是会被吓呆,因为整个框架上没有一颗钉子、螺母或螺栓……坐在一个20层办公楼的窗前,看着竹架工人工作。你会突然瞥见一根晃动的竹竿。然后一个瘦小的人出现了,奔跳着爬向楼顶。在捆好更多的竹竿后,他就向着天空消失了。这些工人短短一个多星期就建造了一个4000个座位的剧院……

其写作格式如下:

1. 标题:提出一个问题作为标题;

2. 关键词:提炼两组关键词作为摘要;

3. 学术逻辑:从序言和前言梳理动机方法;

4. 要素解析:从目录和内容梳理结构框架;

5. 策略启发:从内容中摘录与推荐主旨契合的细节片段。

虽然这种书写方式机械、量产,很难写出有“生命”的“读书笔记”,但这样的写作轻松愉悦,可作为日常的思维训练。当荷尔蒙日衰,创造力消失,这样的「玩耍」完全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