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妈妈》读后感1000字
《因为是妈妈》是一本由谢文宪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一):父母不在了,来的路就变得模糊,去的路反而敞开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种恐惧,恐惧担心妈妈有一天会离开我,这种感觉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长大。
成长的过程跟大家一样,依恋——亲密——生疏——吵架、讨厌——到最后觉得“只有妈妈好”。
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想法太过单纯,会因为一点小事跟妈妈吵起来,觉得她特别不理解我,她教我的什么都不听进去,刚开始工作的三个月几乎每天跟她谈到工作的事情,都是以吵架而结尾的不欢而散。
前段时间,妈妈无意问我:《因为是妈妈》这本书是谁写的?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写的非常好。我很吃惊也很好奇,想知道从妈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感觉,然后妈妈一句一句的给我 念小标题“事情认真做,不让人有得赚”、“赚多赚少不要紧,脚踏实地很重要”、“你要成为有用的人”、“只要肯做,草堆里饿不死蛇哥”、“有心做,就要做到最好”等等。
这样的话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传统和不起眼,在微博上我想我都不会专门为它停留一秒的,但是那刻从妈妈的嘴里读出来,我很震撼和触动,那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妈妈,所以我对着这本书呆呆的愣了半天神。年轻的我,瞧不起这样的语言,在活了大半辈子的妈妈的生命里,这些就是她这些年来活得的所得。
最近因为工作遇到好多挫折和打击,当我吃了好多的亏以后,想到妈妈跟我说的这些,想到以前跟妈妈吵架时她教我的那些,才发现妈妈说的都是对的,可是我当时都没听,世界上最难受的感觉莫过于后悔。我也很吃惊,为什么妈妈说的都是对的,想想这大概就是“因为是妈妈吧”。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她都成了孤儿。她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她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坍塌了。父母在,她来的路是眉目清楚的,她去的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她来的路就变得模糊,她去的路反而敞开了。
我想了想,为什么我怕妈妈离我而去?因为如果没有了妈妈,世界上就不会有一个唯一只爱我的人。如果没有了妈妈,就没有人在我加班到深夜还等我的人。如果没有妈妈,没有人给我整理房间,没有人给我的家整理的干干净净。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人会把我随口说到想吃的都拿到我面前。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人跟我说“没有办法,只有我家乖女儿聪明”!
今天2015年5月9号,晴天,星期六,明天是母亲节。
世界上最难受的感觉莫过于后悔,因为向前你改变不了,向后你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后悔。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二):做亚当的骨头,给妈妈°
——评《因为是妈妈》
文/蓦烟如雪
离家也有几个月了,望着清冷的四周,温暖的字眼都回荡不出,余光,寂寞,冷饭,种种的不适应,让我想起了妈妈。
人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常拨电话给我,以前我很讨厌妈妈的电话,总会在挂后说一句,烦死了。甚至抱怨母亲能一个晚上打36通电话给我的记录,可如今在外,每每想起那36通电话,却倍感温暖,因为被人惦记着,真好。
当我读完《因为是妈妈》后,顿生感悟,有些爱,过了很久才会明白。有妈妈,我们不用担心生活的琐碎,她总是把所以的艰难当作自己的责任,她会告诉你,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同时她会悉数教导你,做力所能的事,担能力所能负荷的东西。
前两天偷摘了门口的玫瑰花,却在看来这本书后,感到深深的羞愧,就像那句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钱财,自然是占人便宜;争执一件自己可能理亏的事,同样可能是占人便宜,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自己活得心安自在。”短短一句,却让我颇受启发。
我艳羡那个偷偷放手让孩子独立骑行的母亲,虽然当下她停滞在复杂的情绪中,但她依旧会为后一刻展翅翱翔的孩子而骄傲。母亲就是如此,她渴望孩子独立,不依赖,但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亏,依旧会敞开温暖的臂膀去拥抱自己的孩子,因为她们比任何人都在乎自己孩子的温饱冷暖。
虽然我不是母亲,但我依旧能理解自己的妈妈,因为将心比心,我的母亲很特殊,她四级听障,我们沟通很障碍,但她总会在清晨给我准备好早饭,让我一醒起来就有饭吃,甚至现在我离开家,她还是念叨着,现在就是去外面受苦了,如果活不下去,要回来。
当然,这些都是安慰之话。一只脱缰的野马,虽然热爱曾经的大草原,但野马不去奔驰,如何知道世界的广阔呢?
我想妈妈会理解我的。
因为,在她眼里,我依旧是最优秀的孩子。
我记得,我人生中,第一个作文一等奖,就是写母亲的信,当时,记得母亲问我,你会养我吗?我还是那句,妈,放心吧!沧海桑田,无论怎么变化,都改变不了我养您一辈子的决心。这不但是我的义务,更是我回报您爱我的一种方式。
我希望时光慢慢走,不要伤害您,我也感谢时光,让我明白站在您的角度去想自己,更懂得爱的定义。想想妈妈常叮嘱我,要常打电话回家,可我终究还是少之又少。
一本暖心的书就是这样,看完全程,都像一页页爱的教育。
脚踏实地的活着,用心经营着生活。
因为是妈妈,她让我开始注视这片没有温度的小屋,让我想快快回家,靠近您,温暖您。
我要做亚当的骨头,给您。
我爱您,妈妈。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三):因为你无可代替
那天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焦虑着,因为生活中是妈妈的女儿和女儿的妈妈,这两重身份常常让我疲惫不堪。妈妈慢慢变老,女儿还小,工作又忙得没时间细细感受她们的心思的时候,这种疲惫常常是扑面而来。
正烦躁中,这本书里的妈妈的事让我怔忡了一阵。作者们也没写什么惊天动地了不得的大事件,这里也没有什么能名垂千古的妈妈,可是细细想来,也正因为写的是妈妈,所以不可能有什么期待的惊喜或者惊艳。我和妈妈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惊喜就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没有惊艳,就觉得所有的风景都在远处,唯独看不见妈妈的付出。我们常常觉得给妈妈买了漂亮衣服,带她吃好吃的,转名山大川,送金银首饰……已经对妈妈足够好了,然后就在意见不合的时候,或者心情烦躁的时候,或者妈妈执拗的时候,没有什么耐心,甚至对着她们大吼大叫。孝顺孝顺,我们尽孝,却常常做不到顺,然后骗自己说我很孝来掩饰我常常不顺的愧疚。
是的,我在大多数的时候是会嫌弃妈妈的,嫌她守旧,嫌她想不开,嫌她接受新鲜事务那么费劲,嫌她干预我的日子事无巨细。我恶狠狠地改变她的习惯,决定她的喜好,同时也干预她的生活。我把她放在传说中最理想的一碗汤的距离,却又常常后悔离她太近而失去自我。我想当然地享受着她陪着我、一直存在于我生活的周边的日子,我忽视这些日子一天天变少,她一天天容貌不在,一天天华发已生。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会和她一样,变成没有妈妈的孩子,但我又常常不会珍惜她。
遥想那年,我刚漂来京城,她从家寄一大包零食给我。那个还没有快递的年代,去邮局取包裹,扛回租住地,打开,吃,吃得没心没肺。然后在包的底下发现一个塞着两百块钱的信封,里面附张纸条:这钱是妈妈给你买水果吃的!瞬间的没心没肺变成了泪眼朦胧。这是我妈干的吗?那个粗线条的女子?!这么多年过去了,忙碌磨没了温情,习惯逼走了感动,两个粗线条的女子中间又加进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子”,我们三代女人一路走来,吵吵闹闹,如果不是这本书,还真难得有空捋捋我对她们和她们对我的感情。
因为是妈妈,记得许多事;因为是妈妈,也忘记了许多事;因为是妈妈,不好意思经常抱抱你;因为是妈妈,不想让你老,就一直把你当个年轻人折腾你。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你无可代替。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四):关于妈妈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
上周二,我的外婆去世了。一向乐观开朗的妈妈在外婆的遗体旁哭得天昏地暗。曾经我还和我爸开玩笑说,我妈这性格跟小孩儿一般,好像就没什么让她忧虑的事儿。可是在外婆过世后,妈妈却在一夜之间就苍老了许多。
陪着妈妈的这几天,她一有空闲就对我讲起外婆年轻时候的种种“事迹”。比如,她本人认字不多,却不似别的妈妈那样,死逼着孩子读书学习,而是告诉孩子们,不必人人都做学问家,能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即便读书成绩差,那也没什么不行。再比如,妈妈小时候体弱多病,外公就特别溺爱她,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月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紧着妈妈吃。可外婆却说,孩子身体弱,就应该多锻炼,光在吃上用心,那有什么用?在忙完家事后,外婆喜欢点上卷烟,与街坊唠嗑,或者对着院子外面跑过的猫儿狗儿发呆。以前,妈妈总是不能理解外婆,有时还觉得她性情古怪。在外婆去世后,妈妈有一次就说,都怪她自己不理解外婆,其实外婆只是太孤独了。她没什么朋友,又因为认字不多而无法很顺畅地读完一本书。
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外婆却是一个传奇性的存在。她会做绣花鞋,会做旗袍,随便拎过来些零碎布头就能缝制出一个小玩具。记得小时候她很疼爱我,经常给我做布包或者花裙子。其实我的妈妈也很手巧,这大抵是受了外婆的影响吧。
在读完《因为是妈妈》这本书时,我脑中浮现出的全是自己的妈妈、爸爸的妈妈还有妈妈的妈妈在日常生活里的身影。她们忙碌着、操劳着,青春正好时的娇嫩和青涩被生活磨得丝毫不剩,只有听到自己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生活幸福、工作顺利时,她们的目光中才会闪过一丝光亮。
当然,我的外婆已经不在了,她不会再知道我以后过得好不好,也不会再知道她的孩子们以后过得怎样。如果她还在,我很可能带着这本书来陪她,给她读书里面的故事。书中分享的故事,不外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故事讲起来甚至都会觉得很老套了。但是,这些作者们分享的关于妈妈的琐碎故事正因其真实而颇为动人。关于妈妈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或许它们已经不新鲜了,但我却喜欢听。
外婆已经不在了,我不敢把这本书拿给妈妈看,我怕她会想起自己的妈妈,然后又哭起来。
年少时,我们不懂妈妈,很可能会因为她严格的管教、严厉的话语而久久憋闷。长大后,我们各自漂泊在异乡,每天为工作奔忙、为生活焦虑,却极少想到远方的妈妈对我们的牵挂和思念。当我们幻想着自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时,我们的妈妈想的却是,不论别人如何,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最棒的那一个,尽管在从前,她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的是如此之多,有时甚至让我们怨恨丛生。但不可否定的是,因为是妈妈,所以她才会如此,因为是妈妈,所以她才希望我们变得更好。
每一位妈妈,都是一个传奇。她们的故事与她们的美丽都留在了岁月深处,但她对我们的爱,却沿着时间的轨迹无限地延续下去。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五):永远是妈妈爱女儿多
读《因为是妈妈》很自然涌出有关母亲的各种情绪,也是因为对母亲有着特别的情感对这本书有特别的关注。
我妈是典型的农村女人,勤劳善良朴实爽朗,她这些优点我引以为荣,并愿意以后的年月里锻炼自己接近这些优秀品质。
我妈生了三个女儿,那个年代没有儿子人人轻看。我妈非要争口气混出个人样,也强迫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光耀门楣。她和爸爸多年艰辛辗转多个城市打工,支撑我和二姐研究生毕业。生活毕竟不是电视剧华丽大结局,我们并没有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只是在北京艰难扎根普通生活着。学历和生活富足、幸福都没有直接联系。这是我妈始料未及的。
所以有时她会问,我那么费劲让你们上好学了,你们怎么还过不好?
就像我不能解释虽然我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样,她的问题我回答不清。
我嫌上学苦,她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还没恋爱,她催我该结婚了,我有了小朋友,她催我赶紧买房。她活在她的社会逻辑里。我有相当一部分活在她的催促中。
我妈念叨啰嗦,陈年辛苦伤心事提起来总泪水涟涟,我体谅她的不易好言劝慰也尴尬,我真的哭不出来。
我妈急脾气也固执已见,观点不同时,她就毛了,行行行,你们都长能耐了,就你们说的对。
女儿不到两岁半,有时一天尿了几条裤子,我妈说打才能奏效。我想起年幼时她对我们三姐妹简单粗暴鞋棒交替痛下”杀手“的悲惨景象。
有很多事情我和妈妈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一个识字不多的60岁老人和一个受过教育的30岁年轻人沟通无障碍不现实,即使母女父子之间,这种亲子关系可能让沟通会更复杂。
可是她是我妈妈,她给我了最大的安全感和最多最好的爱,我爱她,而她爱我更深。
一个人的时候,想起妈妈再难的事也有勇气走下去,回到妈妈身边心里踏实世界清明。
有了女儿以后,体会到妈妈的诸多不易,我好像比以前多爱她一些,但这都不及她爱我的微小的一部分。
她把爱分成那么多份,爱着三个女儿和丈夫,女儿结婚生子后,她的爱又多出了几份,可是每份爱还是那么浓烈,让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她满满的爱。
带外孙女累得腰疼也坚持着,每天五点半起床准备一家人的丰盛早餐,为迎合女儿女婿饮食习惯和口味学习做新菜肴,为外甥女的鞋袜衣裤视力模糊也穿针引线,牙疼到神经夜不安眠咬牙忍着。
我们永远都是妈妈的小孩子。
这个世界永远是妈妈爱女儿更多,以前是妈妈爱我,现在是我爱女儿。
女儿那么小,我已经对她碎碎念,开始规划她生活的蓝图,企图安排她的人生。
在我为学区房焦虑得揪自己头发的某一天,我好像看到妈妈当年殷殷期盼我的模样,真被自己惊到了。
我自以为是煞费苦心以爱之名为她做的有些事,未必是最适合她的。
她也会长大远去,我也不可避免像妈妈那样老去。算了吧。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六):妈妈用一生的时间,给我一个方向
每年母亲节,都会给妈妈写封信。今年例外,憋了好多想说的,却终究没有落笔成任何文字。可有些话,即便日子过去了,还是不能释怀,所以借着《因为是妈妈》,追忆诉说一段故事。想来,这也就是我与这本书的缘分了。
《这些事妈妈会处理,你们不用担心》,是妈妈们常用的话语,她们不愿给我们施加过多的压力,不想让我们过多的去承担生活的责任,所以她们总装作坚强,挑起了所有能承担的,不能承担的责任。随着年岁增长,我们渐渐知道了她们的不易,希望可以帮她们分担一些什么,她们却老说《这是我的责任》,她们全然接受着我们的任性,我们的无理取闹,我们的歇斯底里。只以一种方式对待,那便是——爱。
她们一路陪伴着我们成长,每当我们想要表达感谢,她们淡淡地说一句,《这又没什么》。她们豁然的让我们心疼。时而,她们也会陷入某种惆怅,警惕的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靠别人》,她们担心我们一心靠着别人,有一天会受到巨大的伤害。她们也会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或是《冷是冷在风,穷是穷在债》,或是《咱做人要接受眼前的结果,不能占人便宜》,又或是《家人就像骑脚踏车一样,维持平衡就能向前行》。
当然,妈妈们也总有觉得人生不如意,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这时她们就会反复的强调着,唠叨着,《妈妈希望你不要像我一样》。我们因着这些唠叨,反感过,叛逆过,即便其实深知她们口中的《书是念给你自己的,不是念给我的》是真理,也会任性的不顾。性子烈的孩子们,开始了离家出走的戏码,全然不顾妈妈们的左一句劝诫,又一句安慰,只是在离开时,妈妈们总是会说,《家的大门会永远为你开着》,这句话,一直说到了女孩子们出嫁。
我的妈妈一直属于温和的类型,但我知道很多妈妈是属于严厉型的,她们总对自己的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打一下,我的孩子打十下》,那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孩子们总追问着,为什么要对他们这么严厉,而对别人家的小孩那么好呢,她们语重心长的说句,《我对别人家的孩子好,别人也会对我的孩子好》。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懂,认为这是一种强辩。
总之,《在妈妈眼中,你是最美最好的》。时光流逝,异常残酷,那个问着我们《你会养我吗?》的妈妈,一点点老了,越来越老了。我们开始担心,开始悔恨曾经的小窃喜,《以后就少一个人带便当了》。开始怀念那些慢慢会失去的唠叨,《吃过饭了吗?》;《快去睡觉,别再读书了》;《出门要记得带钥匙噢!》;《今天外面风很大噢!》;《要常打电话回来噢!》……。一想到这些,我们就会开始害怕。
而今,我们终于能够明白,妈妈挂在嘴边的那句《你要成为有用的人》。即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们有时会灰心,也要记得妈妈说的,《运气不好,那就安守本分好好做》,《只要肯做,草堆里饿不死蛇哥》,《有心做,就要做到最好》。有一天努力之后,仍旧失败,我们仍然可以安慰自己,妈妈说的,《不要紧啦!》。
妈妈们用一生的时间,想要给我们方向。她们这一辈子,把所有美好的时间,都给了我们。谢谢妈妈们!
在此也感谢作者,文章用心,所以篇篇入我心。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七):我有个爱打麻将的妈妈
我有个爱打麻将的妈妈。
小时候,爸爸在外,妈妈在家里种玉米。别人家的玉米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得除草、施肥等等,妈妈种了玉米呢,就不再管了。她去干嘛呢?打麻将!妈妈是个极爱打麻将的人。一有空闲,她走在哪里,就打在哪里。在我们那里,她被称为‘麻将女王’。
可是妈妈种下的玉米比别人家的长得都要好。邻居看到我家的玉米之后,都感叹个不停,说真是‘懒人有懒福呀’,有的人便干脆直接把这玉米称为‘懒人玉米’,就这样,‘懒人玉米’一时成为佳话。
后来,妈妈随着爸爸在外面,辗转过浙江、天津、广州、安徽等地。她帮着爸爸做饭,处理很多事情。工作当然清闲,于是,一空下来,妈妈又去牌桌了。她性格热情,好相处,于是,一两回麻将下来,她和那些当地爱打麻将的人都成了朋友。
就这样,她在全国各地都有了朋友。我们戏称为‘麻友’。
妈妈打麻将不为钱财,只是单纯的喜好罢了。每次,她都会将输赢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到了需要她做饭或者工作的时间,又立马赶回来。因此,我们也便对她的这种‘特殊爱好’听之任之。
父亲是个多思寡言的人,家里的热闹与热情,都是母亲带起来的。我作为孩子,因着妈妈的这种爱好,认识了不少爱好打麻将的人。他们长相各异、性格各异、语言各异,他们成了我最初了解世界奇妙的窗口之一。
关键是,我也因此学会了打麻将!那时我还只有七八岁!
妈妈打麻将时常常带着我,我都很安静的坐在她旁边的椅子上看着。那另外三个打麻将的人,看到我乖巧的样子,都很喜欢我。可是有时候妈妈手气不佳,就要我帮她打几局。我撸了撸袖子,端坐着,做大人状,就开始打起麻将来。几个回合下来,我就把妈妈输的钱赢了回来。于是另外三个人都不乐意了,说小孩打麻将都身上有灵气,手气太好,死活不再让我打。于是,我悻悻的退下,又安静的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妈妈再接手,那时,好手气已经遗留在那里了,妈妈开始赢钱。
打完麻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就一路笑一路数钱!我吃着妈妈作为额外奖励买给我的棒棒糖,觉得世界真是到处都是花朵啊。
我替妈妈打麻将的次数多了,赢的钱多了,就这样,我被称为我们那里的‘麻将王子’!。
后来,我的学业重起来,就忍痛割爱的戒掉了麻将。
妈妈呢,依旧在全国各地打着麻将,有了更多五湖四海的‘麻友’。
今天是母亲节,下午的时候,我给妈妈打电话。
”妈,在干嘛呢?“我问。
还没等妈妈回答,我就听到了电话那头摆麻将的声音。我不由得笑了起来。
”赢了吗?“我接着问。
quot;儿子啊,今天手气不好啊。你又不能在旁边帮我打几局提提手气,所以输了一些钱呀。”说完妈妈也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与此同时也听到了另外三个‘麻友’的笑声。
于是整个电话里都是笑声。
”妈,今天是母亲节,母亲节快乐啊!”我控制住笑声说。
“八万,自摸!”电话那头传来了更大的笑声。
丽娜邀请我给《因为是妈妈》写一篇书评,我却想起了这么多‘可笑’的往事。
希望大家喜欢《因为是妈妈》。
妈妈,我爱你。母亲节快乐。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八):爱你就像爱生命
妈妈跟奶奶关系很好,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妈妈认识爸爸,千里迢迢嫁来河南,在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异地恋进化为异地婚姻的弊端就是,刚到家里的时候,语言不通,曾经熟悉的人看不到也摸不着,身边就只有被定义为“家里人”的爷爷奶奶,那种被陌生包裹的心情,妈妈现在说起来云淡风轻,但当时肯定是有很多委屈在的。我想奶奶肯定特别心疼妈妈,所以在我成长的这一路上,从来都没有见过别人家婆媳不和的矛盾在我家上演过。妈妈和奶奶说话从来都温温的,偶尔脾气上来也是像小孩子撒娇一样,让人忍不住笑起来。
从小我跟奶奶住,对妈妈没有过多的依赖。看《因为是妈妈》的时候,那些平常小事就像放电影一样晃过我的眼睛,我总是想起奶奶,小时候会抱着我给我讲很多故事,猜很多的谜语,教会我很多事情。上小学开始,我每天的早饭午饭都是奶奶来做,从来都不曾误过,我喜欢吃的东西也就那几样,都是只有奶奶才能做出来的味道。妈妈常说,只有奶奶能满足我的胃。是的,只有满足了我的胃,才能把我的世界变得风和日丽。这样根深蒂固的依赖,满地阳光都在响的生活,陪伴了我二十多年,由是,一切都变得值得。
大三的期末考前,晚上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奶奶生病住院了,那个时候我预见不到10天后奶奶会离开我们,我也预见不到第二天的电话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听见奶奶的声音,我没有回家,没有见到奶奶最后一面。在所有的事故都像故事一样猝不及防时,残酷就会出现,那些数不过来的后悔直接把人拖进冰河世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突然都没有了意义。
2013年的春节是记忆里最凛冽的,往年的那个时候,家里就是妈妈和奶奶一起有说有笑地忙,我就在旁边转着圈地捣乱,所有的空气都是透着蜜的甜腻,却丝毫不觉得烦。奶奶离开的第一年,我跟妈妈一起整理东西的时候她还是会哭,我记得最清楚的话是“我来到咱们家一点苦都没吃过,全是享了你奶奶的福,本来以为就这么过下去挺好,可是你奶奶走得太突然了,从在咱们家到走,没给家里人带一点麻烦。”
一点都没麻烦家里人,这是奶奶给我们最后的爱。大三的暑假跟妈妈窝在家里,我一直都觉得生命里有些事情已经完全改变了,那些舍不得的放不掉的东西,不小心全部丢掉了。我抱着妈妈的肩膀告诉她,“别怕啊,以后我都宠着你,不让你受委屈。”就像奶奶在的时候一样。妈妈一直都像个孩子一样,虽然谦和有礼跟谁都能相处得融洽,但是也有一颗玻璃心,奶奶一直像对待女儿一样宠着她,在一起相处的二十多年,所有的记忆都像彩虹般绚烂了。从不曾做过早饭的妈妈,在奶奶走后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没有奶奶,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我每天都在想,好好生活,才不会辜负那些爱。
奶奶是给了我最坚实铠甲的人,却也成为了我身体里别人不能碰的软肋。这样一个爱我如生命的家人,让我生命里的光永恒闪亮。妈妈是我要宠着的小孩子,我不能让她受一丁点儿委屈,这是我全部的信念,也会尽全力做到。因为是妈妈,奶奶的爱无私沉淀,因为是妈妈,妈妈才像个小孩子一样需要依赖。我在这样的成长里,终于明白,就算时间长河匆匆而过,但总有一个人,爱你如生命。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九):你什么时候发现妈妈老了
作为一个不常和妈在一起的人,坦白地来说,我跟我妈联系并不紧密,所以虽然有时看见我妈的白发也会难过,但难过之后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她就像这本《因为是妈妈》的书一样,一度成为我想打破却无法参透的文本。
而翻开这么简单的一本书,起初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不是名人名家,就是50个长大成人的子女写自己普通而熟悉的妈妈,没有那鸡汤般的煽情,但看看看着总能让人心中为之一颤:
还记得妈妈年轻时的照片,瘦瘦的身材,搭上长长的辫子、粉色的合身洋装,就是一个清纯的少女。即使年纪渐长,她的头发还是细软乌黑,比同年龄的人显得年轻。但曾几何时,岁月还是烙下了痕迹。那一刻,我惊觉她在旁人眼中,已经是需要在公共汽车、高铁上让座的年纪。
从上幼儿园到上初中、高中,我几乎没有坐公交的机会,甚至没有骑车的机会,但是我妈一天三顿饭供着我,而我总是挑剔着,我妈也烦我挑剔,但挑剔完后照样给我做下一顿饭。
上班后有次回家我妈在家擀面条,她跟我说:你好久没吃了吧。其实我妈做饭一直不好吃,但是她知道我爱吃面。
甚至有次生病,我差点在公交车上昏倒,躺在床上,邻居大哥端来了自己煮的小米粥,我突然觉得那个味道很熟悉。那是童年时常生病我的美食。
那一刻,我知道妈妈的味道是永远无法忘记的,因为那是特殊时刻奇妙的味蕾。
童年的时候妈妈给你擀多少次面条你都不会觉得怎么样,因为那时她还年轻,还身强力壮,你丝毫不觉得她需要心疼,甚至以不好吃为由拒绝吃饭,而她只能看着你无力地摇头。但等到你长大了,妈妈的白发出来了,她再为你拿起那熟悉的擀面杖,你会特别心疼,为她的老,更为你的不懂事。
其实,作为妈妈的孩子,完全不心疼妈妈也不是,也会偶尔为自己的任性内疚。失恋时,你为那人哭得死去活来,妈妈无论说什么你都不理会,只是突然有天你发现那人再也不可能成为你的良人,你回头瞅见了妈妈的白发,你方明白你消耗着自己的情感也在消耗妈妈的心。那一刻,你真的想抽自己一个耳光。
可是过后,我们甩甩手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但就是这样一本书的出现,让我们难以忘却。就像这本书的原出品方在引言上所写:本来很多人在接到邀约觉得无话可写,写完后却满含热泪,愧疚:自己怎么这么坏啊!
书里提到打电话的场景:
虽然不时会接到妈妈打来嘘寒问暖的电话,却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每次在结束对话之前,妈妈总要以一句“要常打电话回来噢!”代替平淡的“再见”。只不过自小就在外面独立生活、埋头工作的我,已经习惯以“有空再打”的空想作为拖延的借口;接到母亲来电的概率,永远比打回去的多。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每次忙得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工作,对妈妈只是打个电话,甚至连打电话的时候都讲究效率,每次都以忙为由回复妈妈:好啦,我知道啦,我会注意的。这些其实是最伤妈妈的,但每次妈妈都以孩子忙要理由宽慰了自己。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是为了完成任务,吃饭时饭没来时,就低头看手机,刷朋友圈,妈妈让你吃饭,你也只是答应着,而丝毫没理会妈妈端来的饭。你有没有想过妈妈的感受?
还有每年回家,你是不是忙着今天去看同学明天去看老师,而从来没想过妈妈是最需要陪伴的,她也是最想让你陪着的,只是因为她是妈妈,她理解,你去找同学是为了叙旧情,找人办事,看老师是为了不忘往年的培养。可是,这世界,辛苦把你供出去,让你身后无忧的则是妈妈。可默默忍受你的离去的也是妈妈。
你从没想过。
妈妈老了,真的不是一星半点。心疼妈妈也真的不是单单和她在一起,而是在生活的琐碎中,慢慢感觉到她的老她的白发她的步履蹒跚,她走得慢不要责怪她,等着她;她说不清话不要抢话,慢慢等她说完;她分不清方向总是找不到家,慢慢地牵着她的手过马路,如同童年时你遭遇那熟悉的场景;她总想让你陪她跳广场舞,就陪她一次,因为过年过节就那么几天你和她在一起。
这就是这本书所给予我的,简单、戳人,但无法忘却,为妈妈,更为过去的自己。这本书里有为人子女20年后的愧疚,也有青春路上闷情少年的不懂世事,更有小有成就后惊觉妈妈对自己影响的感激。这不是打一个电话就能偿还的恩情,而是跨越人生海海后,终究发现自己真的什么也没做,而背后那个身影永远默默忍耐你无条件接纳你的愧疚。
其实,这本书我还没看完,让我掏心掏肺地说这么多,只因为我也是妈妈的孩子,也是个惊觉自己好坏的孩子。
《因为是妈妈》读后感(十):每一个妈妈都是传奇
我在这里想写下的,是妈妈的故事。故事里没有我,但一直影响着我,我期望这些妈妈的故事也能影响我的孩子,甚至她们的孩子。
我第一次知道我妈能喝酒,是听老爷子说的。
80年代那会,老爷子是某公社的党委书记,24级干部一个。兄弟公社和上级领导来公干,免不了要小酌一番,以增加革命友情。但老爷子属于天生没酒量的那种,甭管什么酒,只要含酒精,无论度数高低,一杯就倒。那些个革命战友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在酒桌上也不怎么为难他,一帮人幺五喝六的喝酒,唯独老爷子一人蒙头吃菜,边吃边偷着乐——喝吧,喝吧,你们是喝好了,我是吃饱了。
可有一次,老爷子被某位豪爽的领导给将了军。这位领导刚从部队下来,谈工作前必先喝酒。第一次下来视察工作,五尺大巴掌就拍得山响,嗓门赛村口的大喇叭:“仗是打出来的,工作是酒精泡出来的!今天都得喝,谁都跑不掉。废话不说,一杯酒一个基数的木材;不喝个痛快,你们公社的木材指标就甭想了!”
不出意料,老爷喝了一杯酒,然后就直溜溜地钻桌底了。
出人意料的是,我妈这会找来了。
80年代初那会我妈是公社医院的医生,30来岁,一头米汤水洗出来的乌黑齐耳短发,大眼睛,浓眉毛,经常一身白大褂,公认的机关单位一朵花。看着自己男人在桌子底下躺着,一帮老爷们在起哄,我妈可不干了,冷冰冰的医生脸就摆出来了:“谁把我们家老王灌醉了,他酒精过敏,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热烘烘的气氛瞬间凝固了,旁边有人把我妈拉一边,小声说出了原因。我妈蹙了蹙秀眉,瞬间女汉子附体:“××县长,老王是我男人,他不会喝酒,我陪你喝,一杯酒一个基数,说话算话!”五大三粗的红脸县长没想到一个漂亮的女家属敢和他叫板,顿了一下,拍着胸口的毛主席像章爽快答应了。再然后,就是红脸县长喝成了黑脸县长,也学着老爷子钻了桌底。临走的时候,据说是被抬上吉普车回的县里。至于公社的木材指标,县长在两天后酒醒过来,就给批了。这一顿酒的后果就是,凡是上头再有领导下来公干,就再也没敢在酒桌上叫老爷子喝酒的了。
这个故事,老爷子不止一次地讲给我听。说的时候,老爷子总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当然,更让老爷子能洋洋得意至得意忘形的,还是我妈的一次千里走单骑。
我妈和老爷子是70年代结的婚,那会的中国乡村,包办婚姻还是主流。我妈当时也被我姥爷给定了亲。老爷子是下乡知青,从江西城市千里迢迢支援河南农村,与天斗与地斗,学习贫下中农,接受再教育。结果一去了河南农村,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就看上了大方纯洁的“小芳”,两人背着我姥爷,私自交往。老爷子教我妈识字,鼓动我妈报“高小”学习班;我妈则偷偷地给老爷子军用挎包里塞从家里偷来的鸡蛋、榆面窝窝,还有她纳的鞋垫,做的老布鞋。时间久了,就被姥爷看出了苗头,一顿家法伺候,禁足,逼着俩人断绝关系。这个时候又恰逢文革结束,百万知青返程,老爷子想见我妈也见不得,眼见着所有的知青都返城了,狠狠心,托人给我妈带了一封信,说自己得回城了,先把工作稳定下来,然后再来娶她。并附上千里之外江西城市的地址,期望我妈看到信后,一定要给他回信等等。姥爷眼看着所有的知青都返城了,也就解了我妈的禁。没想到,一周后,我妈就揣着一挎包煮熟的土豆、窝窝头,偷偷地离家出走,千里寻夫去了。从河南到江西,从未出过远门的“小芳”这一路上吃了多少苦,至今我妈也不透露。只知道她到江西找到老爷子一周后,两人就领证结婚了。我妈带过来的“嫁妆”就是挎包里剩下的几个土豆窝窝头。两口子的婚房是向领导申请的一个腾空了的杂物间,唯一的家具就是老爷子婚前赶制的一张木床。这张木床我一直睡到高中毕业,至今还在老屋里放着,木头是花梨木的,沉重、结实,从未有虫蛀。
岁月一直没有停下她的脚步。从勇于追求爱情的“小芳”到把我抚养成人的母亲,再到慈祥的奶奶,曾经的风华已然白发苍苍,时间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现如今我也为人父,每当看到妻子牵着女儿在我前面蹦蹦跳跳地欢笑时,我都会想,我的妻子正在成就属于她的传奇,我的女儿也将走向这条传奇之路。
每一个妈妈都很平凡,每一个妈妈都是一段传奇,这传奇会传承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