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冲动的美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1000字

2022-04-14 03:3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1000字

  《冲动的美国》是一本由[美]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一):急功近利、靠打鸡血过日子的美国

  内容非常翔实,对理解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很有启发!美中不足,叙事拖沓、冗长,循环论证,给出的改革建议失之于纸上谈兵、异想天开了!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二):后工业时代下的冲动宝宝们

  文/徐谌辉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说美国,不如说是在讲述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将会如何。

  后工业时代下,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工变得越来越不太重要,从而权力者愈发掌握资源,机器无法取代的某种服务竞争愈发激烈,而曾经风光一时的中产阶级不复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变得短视、冲动、不安、自我、麻木,没有希望。而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则会变得分裂,矛盾激化。

  这本来应该是极大的物质供给下的幸福生活,怎么会变成如此?下里巴人流量的追求挤走阳春白雪的精雕细刻之后,为什么却将所有人的快乐拿走?

  本书是从消费,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之恶入手,一步步阐述了后发展的悲伤之路。虽然这部分讲述并没有《欲望之地》写的完整,但是作为引述已经足够。所以这本书建议和这本一起看,效果甚佳。

  这本书不错,但我觉得这不是冲动的美国,而是讲述短目的现代人。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三):保罗·罗伯茨:美国时代洪流的吹哨人

  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2021年的美国新闻中的高频词一定有以下: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攀升。

  保罗·罗伯茨在书中揭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企业不顾长期社会成本,无耻的追求最快的回报,政治领导人条件反射性的选择短期见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广泛,可持续的推动社会会进步的方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罗伯茨认为是——市场和自我的虚拟融合,即快速发展的技术、腐败的意识形态和商业道德底线结合在一起。书中罗伯茨非常严厉的批评了发达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认为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异化才导致美国社会如今的“冲动”。

  书中还从另外一角度来分析美国社会的“冲动”,形容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百姓的“撕裂”,他指出,普通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陷入资本营造的消费陷阱,而消费陷阱产生的短暂性的快乐和满足,最终的产物是形成各式焦虑。而企业高管们完全不在乎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他们逐利,为求厚利,将社会焦虑转化成引导消费者消费的动力。因而矛盾更为激化,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性“冲动”事件随之爆发。而最为讽刺的是从政者对此矛盾视而不见,因为政治也早已成为可以被买卖的“产品”,成为党派或金融机构获取即时满足的工具,而随着金钱在美国政治中越来越重要,对大多数公民而言,政治已经成为观赏性的体育项目,而政策通常由出价最高者决定【这一点其实有点像棒子国“财阀监政”的既视感】,此时普通公民就沦为砧板鱼肉,任人宰割,而这些普通百姓往往是最容易被挑战,被唆使,并且被煽动,成为另一波“冲动”主力。其实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一直未曾消失,从曾经的肤色划分阶级转变为现在的贫富矛盾,

  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罗伯茨,是一个有态度的美国非常知名的记者,一个社会现象观察家,文章散见于《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共和》《滚石》等知名报刊。著有《石油的终结》《食物的终结》,曾入围美国国家杂志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恩斯坦海伦图书奖。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的书,书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现象出发,深刻剖析了美国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医疗,消费,经济等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语言深刻且犀利,作为一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拥有探知真相的一双眼睛,他的文章是划破“帝国美梦”的一把利刃,阅读是能感受到他不停在思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希冀为“冲动的美国”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而保罗·罗伯茨本人,与美国社会而言,若干年后回头看,他或许是这个时代洪流里的一个吹哨人。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四):《冲动的美国》| 我不理解的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曾经是“美国梦”的最具代表的写照,抛开里面奢靡、物欲的生活不说,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魄力,曾经是鼓励了很多人。《新闻编辑室》第一季第一集中,主人公面对主持人的逼问,终于说出了他心中的实话:美国不是世界上伟大的国家。美国每况愈下的情形背后是我们不能理解美国政治!

  《冲动的美国》是由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所著,他从美国社会、经济、战争以及医疗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来展示美国社会的“冲动”。

  1970年后,美国在“自我中心”的鼓励下,自由主义盛行,从积极方向,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国家、社会、个人都变得短视。在不断的消费此机种,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众陷入消费陷阱,短暂的快乐让人们不断满足、沉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焦虑。除此之外,从社会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只注重满足当下欲望,忽视长远规划和集体利益。作者将这一切解释为“撕裂”,

  2020年的“新冠”疫情,美国陷入了很大的混乱、选举“闹剧”有让人瞠目结舌,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正视,当下的美国真的已经进入了“病态”。自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个人生产力不足拉动持续不断的内需,与此同时,医疗体系崩盘、环境的恶化、政治上的种种问题,美国“变革”已经成为党务之急。

  美国自建国之初,它秉承了“自由”、“包容”,吸纳着全世界的人才,然而,为何当今会变成如此境地。当初,以“美国梦”拼搏的人,为何如今变得如此“贪婪”,只顾眼下享乐,却不继续努力。在数字革命、信息技术等新赛道上,美国表现为何差强人意。比起积极创新,美国似乎陷入了不断抑制它国发展的。

  作者并没有将美国政治的失败归结为政治领袖,他认为美国政治已成为被买卖的“产品”,成为党派或金融机构获得即时满足的工具,而不会集体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金钱在整个体系中变得更重要,政治本身开始变得越来越没有“作用”,民众的不信任,资本方的傲慢,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又一幕的“闹剧”。

  我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但当一个国家的行为、社会的现状、民众的状态开始变得让人忍不住思考时,这个国家毫无疑问真的到了“关键”的时刻。我不明白,自由这件好事,怎么就变得自私了,我不明白,明明吸纳了全世界那么多聪明人,为何还会犯可笑的错误,我不明白,一个口口声声高举人权的国家,为何人们陷入水深之中!

  撕裂的美国,放纵的民众,何时、何地、何法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五):美国衰落的根源:对资本友好,对社会严酷

  当今世界一大国际问题就是探讨美国是否开始衰落了?从一战开始,直到二战前期,美国都是闷声发大财,在二战中跃成为世界一极,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进入本世纪,世贸大厦上的硝烟带来了反恐战争,随着美国民主制度变成了政客们极端的表演,美国社会撕裂导致了特朗普这样的投机分子上台,进一步采取对国际事务不合作,在国内对传统社会精英排斥的选票策略,最终在特朗普中期选举失败下台之际,在2021年1月6日,发生了极端团体冲击国会,支持特朗普的恶性事件。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走向衰落,只不过历史上没有一个超级大国愿意“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根据自己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的深层次了解,写成了本书《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不同于以往分析美国的著作,他尝试从美国普通民众,价值观和消费心理的角度来解读美国社会整体衰落的缘由。

  罗伯茨首先认为作为商业社会,固然追求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先决条件,可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带有集体意味企业文化相比较,现在的企业都过分强调资本方也就是股东的利益。过去的时代,职业经理人和工人以及社区之间都是以相互合作为前提,互相尊重,现如今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就是想尽办法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越来越少,特别是用雇佣临时工的方式来规避需要给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资金。

  在美国看似工会组织搞得很热闹,其实对于资本方来说,人工智能的产生已经开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使用工人带来的费效比增高问题,同时律师、新闻工作等一些中产阶层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资本近乎无限贪欲,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消费主流,改变的不仅是消费方式,而是人们的大脑。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原来人脑中主管分析的是大脑前额,当人进行思维活动的时候,这个部位是最活跃的,而人类的快感部分是由较为原始的,类似爬虫大脑的脑干部分决定的,被称为“蜥蜴脑”,当人进行冲动消费时候这部分最为活跃。

  信用卡消费导致美国人根本没有储蓄的习惯,同时也让他们在花钱的时候少了负罪感,研究表明用信用卡消费要比用现金,会让人多花费两到三成的金钱。

  本书还分析了美国社会的其它方面的种种表现出的冲动行为,作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精英阶层一直在鼓吹所谓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是灾难性的,由此美国社会要想改变,就必须对此进行反思。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六):《冲动的美国》:一道解不开的美国难题

  2020年,美国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的行动中饱受诟病,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在这期间表现出了非常多的不理理智行动。特朗普总统在各种场合的大话、空话让美国政府的信任度急剧降低;而民众更是要自由,不要管控,在疫情期间,还出现了非常多的游行示威行动。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怎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基于美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检讨和分析写就了这一本《冲动的美国》,让我们通盘认识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了解美国社会走到现在背后的逻辑。

  《冲动的美国》是基于美国个人自由主义的哲学观点,探讨美国社会和美国民众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了撕裂的境地。在自由主义精神的主导下,一切都以个人的利益为第一原则,国家、社会、民众都会陷入极其短视的境地,也就是作者所说冲动的境地。

  作者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政府在整个国家中的作用,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的变更,以及美国特有的党争等,各方面分析了美国陷入冲动境地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一直秉行自由主义的模式,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用那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经济发展。但这种完全的放任状态已经把美国经济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被提了出来,但却一直被美国主流所诟病和在夹缝中生存。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美国经济的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又一次挑战,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第一标准的发展模式,必然陷入经济发展短视的境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直伴随着美国发展。

  而近现代全世界经济发展出强大的金融经济,更是让这种经济模式雪上加霜,美国又是金融经济的前沿阵地,金融已经渗入到经济的方方面面。美国经济70%靠消费来支撑,而金融消费也在其基础上全面发展了起来。当民众的消费信心就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时,国家的经济已经完全绑架在了消费者头上。在金融政策的刺激下,民众不理性的消费,又让这种风险无限扩大。超前消费、信贷消费让金融资产成为美国的最风险最高的存在。美国超级体量的债务必然让他们陷入一种高风险之中,次贷危机这种金融风险必然还会再次发生。

  美国的两党之争也是一件极为疯狂的事情。虽说两党的政策可以平衡政治风险,但美国两党之间的相互拆台和攻讦,无端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经济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美国两党你方唱罢我登场,美国的政策就处于这样的不断变更中,任何的政策都成了短期的行为,而无法得到有效的、长期的坚持。

  美国的各种政策都是让整个国家陷入短视的行为,也就是冲动的境地。虽然作者尖锐地指出了美国的这一缺点,但他本人还是基于对于美国可以改变的良好愿望,但一些基本性的原则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说改就改的了的,这涉及到了整个国家政策的哲学基础,也不是作者可以解决的。他也给不出改善的良方,但指出问题就已经是一大进步。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七):以美国为鉴

  美国制度一直与“美国梦”一样被人们追崇。但这两年美国的表现让人失望。在没有新冠之前,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对话,你看美国就怎样怎样,结果新冠一来,只得啪啪打脸。然后这时候另一群人又跳出来说,你看你不是说美国怎样怎样,现在呢还不是怎样怎样。总之,不管美国怎样,它永远都是人们的对战的骂资,经久不衰。

  美国,到底怎样?

  随着不少美国观察者尤其美国记者所写的关于美国主题的新闻、书著在中国境内传播,中国读者有了更多了解美国社会现实的机会,那个与我们隔着太平洋的繁荣先进国家的面纱也被揭开。而美国奉行的民主与自由,个人主义,他们的消费社会,在这些新闻与著书中所呈现的面貌也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在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所著的《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中,他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美国与美国人:冲动。我们应该看到得出这样的形容背后的逻辑:

  美国自从农业国进入制造国后,消费主义盛行之下,美国人被消费与产品所包围,近乎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薪酬购买产品,而这些产品最初是必需品,但现在大部分是非必需品。虽然消费者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买了不必要的产品。但资本家与商家不会给消费者太多这样冷静思考的机会。他们会借着“个人主义”“消费自由”名义将商品广告充斥在人们的感官四周,甚至利用大数据来制造一种“最适合你”“你很需要”的假象,总之,你以为自己在行使个人消费的权力,实际却是被资本家所操纵。所以,单从这一点去看,“被放纵的民众”到底被放纵还是被操纵?

  不仅如此,保罗还看到“冲动”造成的社会隐患,这种隐患实际也是美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坐在中国的看客或许会说,好啊好啊,美国衰落就是好。实际上,我们应该警惕美国冲动型的消费主义及其导致的社会衰落。自全球化盛行以后,国国合作已是全球各国发展的基础,一方挫折,必然也会影响到他国。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同温层里看不到处于失衡的社会的那一面,这也容易导致某些冲动的民众动不动站起来喊“战啊战啊”,俨然忘了战争带来的真正的伤害,并不仅仅只是一方去承受的。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美国?赵向阳博士在为这本书所写的推荐序中提到以下的话:

  以美国为鉴,才是我们看美国的正确方式。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八):论“被撕裂的美国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

  2021年1月6日,一场持续四小时的“全武行”和秩序大乱,酿成了美国国会大厦自1814年遭英军纵火以来的最严重危机,也刷新了美国宪政有史以来的黑暗与血腥纪录,将今年的宪政危机推至最危险的末日恐慌。就这样,美国大选在全球围观下上演了最不可思议的暴力血腥活报剧,舆论哗然。国会山再度沦陷无疑是让很多美国有识之士失望的“国家之耻”,也是周期性社会不满情绪的极端发泄。

  应当看到,“攻占国会山”事件背后浮现出的是美国社会制度的撕裂与民众的自我放纵。对比,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早有预言:“荒谬的两党分歧会在不久的将来以某些其他形式再次重演。”而这个观点,在笔者看来,似乎也印证了特朗普离任时的那句:“我会以某种形式回来的。”

  在罗伯茨的近作《冲动的美国:被撕裂的社会和被放纵的民众》中,将共和党与民主党的两党冲突所造成的混乱现象归结为美国人的“冲动”。随着社会的撕裂、民众的放纵,美国社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冲动的社会”。那么,为何美国社会如此“冲动”?其历史根源在何处?现状已然如此,又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罗伯茨认为,“冲动”只是一个表象,“冲动的社会”源自当今美国人对全社会的不满,这种不满源自于全球金融风暴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新的个人生产力不足以拉动持续不断的内需、医疗体系崩盘、环境一再恶化、政治疲软等问题。许多美国人已经开始反思并翻盘这个“冲动的社会”,但由于个人力量无法与强大的社会机器相抗衡,个体的反叛显得停滞不前。因此,美国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尤其在美国社会的经济模式上。

  2021年1月6日的美国国会山沦陷事件

  举个例子来说,为提高个人生产力、创造新的生产技术,早在100多年前通用汽车公司在发现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简单耐用的汽车已经在消费者中饱和,无法刺激其再次消费同类产品时,通用公司总裁就提出了战略性政策,即提供低息信贷、增大产能投入,高中低档各层次的汽车应有尽有,而不像福特生产的汽车那么单调。这就为消费者提升社会地位提供了渠道和上升空间,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罗伯茨话锋一转,指出: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文化的时代精神就是一种“贪婪的美德”。但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美国近年来收入在持续下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收入下降?经济大萧条、数字革命、非理性消费、超前信贷、高效能源、生物技术革命、医疗创新、乔布斯和他生前创造的iPhone帝国,这一张张美国式标签背后,其根源和应对措施又在哪里?

  在笔者看来,归根结底,美国当前的撕裂状态和民众的放纵无一不是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一种表现。拜登当选后,如果调整心态,正视国内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谋求合理的解决措施,那么,当前的危机应当是可以有效缓解的。正所谓:危机即转机。但如若颠倒是非,意识不到自身的短板,或者将自身的问题转嫁他国,只会让本书作者罗伯茨的悲观性预言再次重演!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九):美国为什么会衰落?冲动是魔鬼!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很多人都在回顾党史。诚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早就说过。

  回顾过去的目的是为了展望未来。为了发展得更好,我们除了看自己的历史之外,其实也要看看别人。比如,了解一下美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落,也可以让我们不要重蹈其覆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美国真相》从经济学和制度理论的视角对美国为什么会衰落进行了剖析;许倬云先生的《许倬云说美国》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来解读美国。这两本书都很不错,如果想深入研究美国的“病根”,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还是阅读《冲动的美国》吧!

  《冲动的美国》的作者保罗·罗伯茨是美国知名记者。他在这本书中从美国的医疗、战争、消费、经济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阐明了美国社会是如何变得沉迷于超出预期的回报,并为之不择手段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认为:虽然罗伯茨通篇痛心疾首、针砭时弊,目睹美国困境加剧而“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但他仍不忘给美国读者指出光明之所在,坚持认为美国社会还有能够发现希望的迹象。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说苹果又出了一款新的手机,你就迫不及待地刷信用卡第一时间将它买下来。

  作者认为“随时随地对更高效率和更高生产力的狂热追求,正是冲动的社会的核心。”这一核心其实也是《冲动的美国》这本书的出发点。

  美国曾经是一个生产者的国度,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消费者的国度。消费者往往是冲动消费,他们想要的是即刻满足自己。

  电脑技术让消费变得便宜,也让消费的过程变得有趣。人们在消费中慢慢发现自我。美国人在追求自我满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是,信用卡满足得了一时,满足不了未来。人们慢慢积累大量的债务。倒退成为一种常态。

  很多年轻人把致富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而成功人士也在尽情享受财富和名誉的光环。过分强调快乐的结果却是焦虑。

  有一句谚语说:“冲动是魔鬼”。有的人因为冲动而闪婚,很快后悔了,一生的幸福从此被毁;有的人一时冲动酿成大错,一失足成千古恨。由此看来,冲动对个人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美国来说,冲动也是魔鬼,它是让美国衰落的根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冲动的美国》的作者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他总想着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们也应该有所反思。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始终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为了中国更好的未来而奋发向前!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十):当整个社会被冲动和短视裹挟,不受制约的自由与价值扭曲的洪流将走向何方?

  在国人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即将到来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另一个政治经济巨头却在自己一向视为珍宝的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堕落撕裂中越陷越深,既迫切地想要寻求改变,又无助地被自己亲自培养起来的经济“巨无霸”重新拉回通向悬崖的征程,一边加速奔跑,一边恐惧未来。

  无怪乎作者在写这个唯一的超级霸权国家的书的开头,竟然直接进入了一家似乎毫无联系的帮助患者戒除“技术毒瘾”的康复中心,最初的愕然有多么强烈,读完全本内容再回看这个开篇就会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一个强迫性网游成瘾患者会在脱离一塌糊涂的现实生活之外的网络游戏世界中扮演着近乎完美的身份,拥有无限的权力,“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为所欲为而不受制约的自由让网游成瘾者完全沉浸在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精神极度亢奋,身体极度虚弱,生活上一贫如洗,现实社交上极度孤立——一方面是无所不能的虚拟世界,一方面是无能为力的现实世界,二者的落差越巨大,网络成瘾者就越倾向于逃避现实,躲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安慰,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而游戏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地升级游戏,通过越来越复杂的游戏数据回馈系统吸引玩家花费更多的时间不断拼搏厮杀,以换取更多的成就和权力,体验现实社会无法收获的成就感,由此在越来越多数据支撑下变得越来越逼真的虚拟世界通过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更多的虚拟成就感,一环套一环,一个层次的满足背后还有另一个层次的满足诱惑着你在虚拟的世界里不断前行。

  这种永动机一般的恶性循环和个人主义侵占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国社会的现状导致的社会沉沦之间何其相似,前者网瘾患者还可以通过康复中心的技术治疗获得重生的机会,而后者整个社会中的个体经济文化生活在庞大的经济资本操控的政治决策中不断被一小部分精英阶层通过高效的金融板块和裙带资本主义垄断了社会经济增长的成果,缺乏安全感和不断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民众难以通过曾经的价值观达成合作共识,而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满足把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变成竞争关系,随时准备与周围的其他个体进行比拼,社会的整体共生变成了赢家通吃的竞争格局。普通民众越来越难以分享到社会的发展成果,资本的话语权超越一切,劳动者在越来越差的就业环境中越来越孤立无援,越来越卑微,不得不通过压缩自身利益而博得一个艰难的就业机会。

  在这个被冲动和短视裹挟的社会中,价值观被彻底扭转,一个重病患者比一个健康的人更有价值,一个凋敝破落的商业区比一个繁荣、富有活力的商业区更有价值,一个需要离婚官司的家庭比良好的婚姻家庭更有价值,因为按照现有的GDP标准,重病患者和离婚官司产生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增长率有着更大的贡献,而凋敝的商业区意味着全球化的零售供应链又成功消除了一处低效的商业区。只要不涉及商业交易的活动,一概不被计入GDP增长,良好的家庭关系甚至威胁着经济的健康。

  《冲动的美国》这本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及其成因演变,作者用客观而理性的笔调讲述了当前行为举止越来越怪异的美国背后的行为逻辑,一本书可以看懂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同时也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些演变过程的深思和警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