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无关风与月》读后感锦集
《此事无关风与月》是一本由李清源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事无关风与月》读后感(一):从《诗人之死》看诗、诗人在当代中国的处境
整本短篇小说集子里,最令我吃惊的是《诗人之死》。这篇小说对我而言,着实吓了我一跳。其中对文坛“腐败”“堕落”的描写我不知道是不是基于作者自身对于文坛的理解,但着实令我这个做梦都想当作家的文青吃了一惊。而“诗人之死”似乎作为了一个隐喻,警惕着我们这些文青。 因为在传统文学的地位里,诗人无疑是最高的。王朔在《我看鲁迅》中写道,“在某些方面,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我是把小说当做“作家”这一行的防伪标记看待的,因为有太多不着调的人在写散文。”王朔这一看法可以理解成中国文坛延续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尊重。诗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诗人也是。 可是从新文学以来,诗人地位直线下降,诗也变得不明不白。胡适、郭沫若两位最早提倡新诗的诗人的作品,今天来看,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郜无宝教授重读《尝试集》以后有这样的评价,“胡适是一个学者、政治家、写议论文的高手,却不是善于体会人情与想象并善于创造性地表达的文学家,更不是一个合格的诗人,要他作诗,实在勉为其难。”就像《诗人之死》里面,诗人的诗没人理解一样,今天的我们似乎也不具备理解诗的能力了。是诗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出了问题。不好说。 《诗人之死》里,我们自然出了问题,这是肯定的,但诗人也出了问题。也许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牢骚与“押妓”是出于对现实的一种抵抗,一种很无力的抵抗,当现实无法提供他释放诗意的舞台后,他依然选择了一种对诗人和诗自尊的维护方式,即使对象并不是很好,也许我们可以想到柳永,杜牧。当诗人放弃了自尊以后,自然这个人物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诗人失贞放弃了诗而融入食色性也这个现实圈套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许设定诗人之死是为了维护诗和诗人在当代的尊严。而对诗人尸体的无法处理也许象征着林清源先生对当代处理诗的一种看法吧。 照例还是挑喜欢的一篇来谈谈,其他的静候大佬发言。大家互相学习。
麻耶熊猫的《此事无关风与月》
《此事无关风与月》读后感(二):真实的人,真实的痛
真实的人,真实的痛国内作家李清源的这本《此事无关风与月》,是一本短篇集,收录了11篇作者的短、中篇小说。我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作家挺有个性,因为他小说中的对话从来不用引号。因此,读起来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就是好像这些对话,并不会变成声音流进耳里,而是直接流入到心里。
李清源的作品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文字质朴像一股清源。作家都是在写小人物,即使偶尔写到某领导层,也只是小官,也算是奋战在最底层的阶层。每个人物无不洗练深刻,芸芸众生、人生百态,无不鲜活。故事里的人物好像已经不再受到作者的控制,就像都是实际存活的一样,只是借助作者的笔把故事讲述出来一样。
故事里的人物不会像童话故事那样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泾渭分明,他们就像太极一样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有些人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老实善良,背地里做着一些龌龊事,而另外又有一些人看起来是和大家对立,却是最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之人。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一层,只有读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原来都被表象骗了。作家这样处理,会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贴近众人。这些人物都是中国人,写的也是中国的故事。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国情,才会有的这样土生土长的作家,而这样土生土长的作家才写得出土生土长的中国社会现状。而这些现状的主角正好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那些人,可能是我,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可能是我们的隔壁,也可能是那个与我们打过照面的那个人。不论是父辈祖辈的故事,还是我们当前社会下身边人的故事,不论是那个偏远的愚昧的乡下,还是说快节奏的现代丛林。在这里我们总能找到,可以对号入座的那些形象。
而作家写的,正是中国最现实的社会下的故事。读了这本集子你会发现,故事中常出现像是婚外情、骗保、嫖娼、受贿、包小三等等。将这些我们平时总是刻意回避的东西,全部扒出来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在作家嬉笑怒骂当中能感受其语言张力。明明语言叙述当中,嘻嘻哈哈让人不禁莞尔,可是阅读到最后越高兴不起来,甚至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那把伤疤揭出来给人看,那个赤裸裸的现实,有的时候还真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揭开的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人性都太直接、太赤裸裸了。
因此,作家的作品尽管没有很大的悬疑性,也没有最终结局的翻转,但是故事却很耐读,就在那种嬉笑怒骂、波澜不惊当中,将人世间的悲与痛传递给读者,读着读着就笑不出来了,却有了想哭的冲动。我本想用美妙的语言将这篇读后感好好包装一下,但最终还是放弃,最终发现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才能表述心中最直接的感受。
我也把这部作品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在李清源的作品当中,找到属于每个人自己独特的感受。
《此事无关风与月》读后感(三):《此事无关风与月》:李清源在他冷冽的文字中揭示人生的真意
李清源的小说一定是经过锤炼的,他的小说可以归为纯文学类,但绝对不会是畅销书类。在他质朴的文字中,有着另类的深沉,他所塑造的故事,简单直接,他从不以情节取胜,看似白描的叙述,却有他独到的智慧。在他文字的张力中体会的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但那绝对不是故事所能带来的快感,那是关于生命的血和泪,是赤裸裸的现实。《此事无关风与月》就是李清源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合集。
第一篇小说《诗人之死》,简单的几个人物,围绕着一个落魄诗人的意外死亡而展开了众生相。诗人还是有一些才气的,从小说中唯一的那一首诗,我们也就了解了诗人的思想——单纯而天真,看似不羁却有着一个干净的灵魂。但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文联主席、副主席,虽然他们更有名气,也比诗人更有地位,但他们却真的算不上文人。更为可笑的,为诗人出诗集,竟然从网上去剽窃,那是为了诗人的身后事吗?悲催的诗人和逐渐风光起来的文联杨主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是社会的现状,也是坚持于纯文学领域的文人的真实写照。这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悲催生活,在李清源笔下如此诙谐幽默地道出,让人不忍淬读,笑中带着泪。
《一段口耳相传的往事》,也是一样用极为简洁的叙事,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述的如此直白,如此简洁。在李清源的小说中,是不讲究文采的。这个本是可以叙述的更风趣幽默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定要凝练成犀利的文字,就像一个干瘪的老头儿,瘦骨嶙峋,棱角分明,但绝对让你能见识到那种气势,那种筋骨皮的凝练,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被他的内容所压迫,会有如鲠在喉,但又吞咽不下的感觉。它所彰显的人性,他所描绘的现实是那样的赤裸裸。每个人生活不易,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力量,找到那最熟悉的归属感。父亲因为镰刀事件坐了三个月的牢;而真正的小偷又坐了三年的牢。这就是那个口耳相传的故事,但生活又怎样呢?“父亲没有回应,一动也不动,安静的像根腐朽的木头”。沉默,是对生活最大的反抗。
这种无奈的故事,还要一个一个的读下去吗?他的这部小说集《此事不
无关风和月》中还有11篇这样的故事,还有11个不同的人生。但在他略显悲凉的叙事中,在这些人生中我们能了解的更多是深沉的人性。
《此事无关风与月》读后感(四):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无关风与月!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当一部依托于现实的小说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一切又变了一番滋味。 这本《此事无关风与月》是青年作家李清源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他个人的首部精选小说集,代表着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新成就。李清源作为近两年文坛的实力派新星,用他的作品向每一位关注他的人证明了他的存在,彰显了他的心声。
书封设计
在书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感觉亲近仿佛置身其间但是又有些抽离之感。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点善良又有些市侩贪婪,试图耍小聪明,拥有一些权力的城市小官僚,一次看似偶然的艳遇,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原本通达明亮的仕途也有一些“岌岌可危”;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生活所迫试图与命运抗争的乡村女子,她坚韧又毅力在“黑暗绝望中”遇上了看似好心的人,从此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漩涡中,或许是造化弄人,或许这就是命运的羁绊,没有人愿意信命,但是在现实面前又似乎不得不抬头。
作者
除此以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位恪尽职守,爱憎分明的纪委干部,她廉洁奉公,她高洁傲岸,当得知丈夫的错误时她回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婚。还有一个投身于城市建设的私企老板,为了盈利为了项目他整日斡旋于那些官场人面前,请客吃饭、负责他们一日三餐,私下行贿,竭尽所能的提供对方想要的东西。这些操作都是那样的娴熟,甚至读过让人有些心疼和感叹。但,现实的残酷的他们的工作终是缺了火候,想要得偿所愿还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小说中的一些事迹在生活中有迹可循,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化的处理后更加痛恨生活中一些人们的处理态度。依托关系办事,绿茶本体这两个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在小说中都有提及。作者以他特有的角度进行了内容的编排,读过也并没有那么让人生厌。
风与月
看着每一个人物发生的事,不由得想到不久前看到过的关于作者的一个采访。作者李清源说他从小其实缺乏一些可读的书目,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都来源于课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读才慢慢充盈起来。在这个小tips以后,我仔细回味他的文字,他的字里行间满满的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他对于生活的积累和感慨也都在字里行间满满体现出来。 他的小说好看耐读,他做到了在波澜不惊间将生活的痛感传递给阅读的读者。也正因此我们看到的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单独的,每一个人物都贯穿着故事发展的脉络,和故事一起生长。 所谓人生百态、悲欢离合,也不过如此,在方寸笔墨之间他真正做到了把生活与作品无缝交融,让每一个人物接地气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