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索姆河》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索姆河》读后感摘抄

2021-07-23 00:06: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索姆河》读后感摘抄

  《索姆河》是一本由[英]休·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6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索姆河》读后感(一):深度还原战时场景,揭开了一战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整场战役约6500万人参战,最终死伤人数接近一半。其中英、法、比等协约国的军队与德军对抗的西线之战,对整场战役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想了解一战,尤其是一战西线那些著名战役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一战系列这套书,再合适不过。

  一战系列这套书,一共包含三本,分别是《索姆河:穿越火线》、《帕斯尚尔:碎入泥沼的希望》、《日德兰:胜败攸关12小时》。这套书主要以英军和协约军为主要视角,讲述了一战中最著名的三场西线对德的战役,也是整个一战过程中削减德国锐气的三场最重要的战役。在这三场战役中,我们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也能看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勇士。

  一战系列的三部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史料非常翔实,作者通过各地搜集,将碎片化的珍贵信息进行整理复原,还原了一个历史记录之外的真实的战争图景。我们很难从单纯的历史记述性文字里看见这些内容,他们有的是士兵的家书,有的是日记,还有一些珍贵的档案和经历战争的人的口述,这些资料的出现以及运用,成为了这段历史很精彩的补充。它让我们看到,索姆河、帕斯尚尔、日德兰,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有着远比历史记录更残酷的真相。

  其中《索姆河》中就曾记录过这样一段:一位士兵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战争会让人变得绝对冷漠。你跟一个哨兵边走边聊,可一眨眼工夫,他就牺牲了。你让信任的军士派出一支工兵队,半小时后,这名军士突然意外地被一颗子弹爆头。”这种描绘甚至比任何血淋淋的场面,更能体现战争的可怕,因为它意味着,在战场上,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个在你身边的人死去,而下一分钟,这个人可能就是你。这种恐惧的心理,以及战友死在自己身边的恐怖画面,成为了战士心里永远也忘不掉的记忆,哪怕在战争结束多年之后,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这些纪实性资料的大量引入,让这套书看起来更加真实与鲜活,不是站在战争的角度,而是站在军官的角度,站在士兵的角度,来讲述他们眼中和记忆中的战场,从他们的视角,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体现什么叫死亡与地狱,以及他们对于战争停止的渴望。

  一战死伤人数众多,除了战争本身的残酷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指挥官们的错误,无论是索姆河战役,还是帕斯尚尔战役,因为他们的低能与误判,以及对于士兵们的冷漠无情,将这些战士们推向了死地。

  “天哪,我们真的把人送到这种地方来打仗?”说这句话的人,是朗斯洛特·基格尔爵士,是一战期间帕斯尚尔战役中英军总指挥部的一位高级参谋军官,他的这句话成为了战争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句子。

  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巴兹尔·李德·哈特在他的著作里,曾经这样评价过这句话:如果他的感叹出自他的良心,那么它显示了他所坚持的攻击是基于一片错觉与不可原谅的无知。

  因为他们这些所谓“将领”的无知与刚愎自用,使无数战士本可以活,但却在残酷的战争场景中死去。不幸的是。在这几场著名战役中,这种将领的无知与莽撞几乎随处可见。

  如今,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百年有余,时间让这段历史逐渐淡化成了一段文字,一段记述,但一战系列这三本书,却用那些搜集来的书信、日记作为载体,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战争图景。在这幅图景里,战争不再只是历史,不再是一段文字,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教训以及触目惊心的伤痛。

  《索姆河》读后感(二):《索姆河 穿越火线》1916年7月1日“最长的一天”

  《索姆河 穿越火线》,1916年7月1日“最长的一天”

  索姆河蜿蜒曲折,缓慢地流经山谷,河道里长满了水草,河岸上是山毛榉树林和光秃秃的白垩丘陵。罗马时期修建的漫长道路从亚眠向东北、东部和东南辐射。让人看到它难免就会想起一个词语--“懒洋洋的”!

  索姆河的支流有[艾尔河(Aire)、昂克尔河(Ancre)、努瓦河(Noye)、阿夫尔河(Avre)、布切河(Buce)等],其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甜菜的产地,这种作物看起来很普通,种起来也很费力,却很高产。就是在这片地区,却迎来了第1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最惨烈的一役。堪称一战史上的修罗场jiao R 机。

  1916年7月1日上午7点19分,英军制定的大推进计划即将拉开帷幕。可是这一战却让英军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1916年7月1日一天的的伤亡人数超过了5.7万人,包括至少1.9万名士兵的牺牲。这些大部分是在发起攻击后的第一个小时,可能是最初的几分钟内!针对这一天甚至有人写道:“战壕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集中营。”;虽然学术评论者可能会认为这种类比不符合历史,但是对于7月1日这天的所有讲述都有点特雷布林(Treblinka)灭绝营的色彩,那些温顺的年轻人排着长长的队伍,穿着粗制滥造的军服,背着沉重的负担,脖子上挂着身份牌,拖着沉重的步伐,穿过毫无特色的地形,走进铁丝网内部,走向自己的灭亡。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对索姆河战役的讲述所引发的情感和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描述差不多,有内疚,有着迷,有难以置信,有惊恐,有厌恶,还有怜悯和愤怒,不仅性情温和者和慈悲心肠者如此,军事史学家也如此。

  在此次战役进攻中,主要突击重任交给了新成立的英国陆军第4集团军,指挥官是陆军上将亨利·罗林森爵士。他的第4集团军负责整个索姆地区,右翼与法军相邻。黑格上将命令亨利·罗林森率第4集团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拿下从最南端的蒙托班村起到安克河为止延绵10英里的波济耶尔山岭。

  论勇气,索姆河战役第一天的英军丝毫不输给任何一支军队。遗憾的是,罗林森用兵方略的错误让英军白白付出大量生命和鲜血。

  关于7月1日进攻计划失策存在问题很多,但最大且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罗林森的战前有些乐观的认定——认为通过长达一个星期的炮火洗地,就能摧毁德军整个防御系统——堑壕、地下掩体,带刺铁丝网和德军官兵。

  他们好多军官在站前的宣传鼓舞士气中也这样讲道。

  第八军的指挥官亨特威斯顿战前的鼓舞士气演讲中说到“轰炸过后德军堑壕礼,甚至不会留下一只老鼠。”许多这种类似的演讲,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我们用大炮消灭的德国人,现在你要做的就是走到他们的堑壕去,没有人会反抗的。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在事实上当时我们都认为这场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经过几天的轰炸,英军将领中普遍认为所有的德军士兵都将死于轰炸。然而德国人已经挖了40英尺深的地下堡垒。即使是最大口径的炮弹。也很难将其摧毁。明显英军方面是低估了。

  同时还有马克沁重机枪在战场上的使用,造成英军在冲锋的时候大批量的伤亡。正是由于机枪这种自动而残忍的致命性,在6月25日至30日重型火炮轰炸中,机枪所在的位置肯定是主要打击目标。对于英军步兵来说很不幸的是,和机枪相比1916年重型榴弹炮的技术还远不能将其潜力发挥出来。其爆炸力根本不足以摧毁很深的地下掩体,英军称这些掩体为“采矿”掩体,因为它们是用采矿技术在地表之下30英尺(约9米)处开挖出来的。在英军炮火轰炸时,机枪手携带武器,藏身其中。这样一来,英军就无法对准德军战略要点的核心,最多只能指望倒塌战壕的泥土堵住掩体的入口,将德军困在地下。但是,要想击中入口,除非碰运气,还需要比皇家飞行团所提供的更加清晰的航拍照片,或者以很大的伤亡代价冲进无人区,确定掩体入口的准确位置。

  索姆河战役结束后,关于他的讨论没有停止过。黑格策划的这个大推进计划是成功的吗?普遍认为答案是布,并不成功。虽然从战略战果上看,英国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战术上他们在一日之内竟然选择了如此多的士兵,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好好利用7月1日这个关键性的突破节点,更大胆一点儿,进一步采取行动扩大战果。这样如果他们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或许还能使此次重大伤亡显得比较合理一些。

  总的来说,虽然英军将领犯下的种种错误导致了索姆河战役第一天没能取得理想的结局,但广大英国士兵们表现出来的爱国、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值得英国民众永远怀念。最长的一天结束了,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日还远未到来。

  《索姆河》读后感(三):一切描述战争的故事,都是为了和平而已

  大多数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都是陌生的,相比于几年后席卷世界,有着鲜明侵略与被侵略方阵营的二战,一战更像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在利益分配上的大乱斗,其在中国卷起的“风声”更多的还是在1919的那次和谈,以及因此脱胎出的民族意识觉醒。毕竟那时的中国还在一片黑暗中寻找点点星火,而世界的主流叙事早已变为了列强争霸。

  不过如今来看,一战与二战还是存在很大的贯穿性,海权时代的老帝王英国开始日暮西下,德国人选择挑战英国海权的绝对实力,另一方面热武器的更新迭代,工业与经济的双重推进,也使得制空权成为新的战争之王,人命变得越来越脆弱和廉价,道义与骑士精神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可以说一战就是二战的序幕,而二战就是一战的结果。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这三本战争史诗,就将目光聚集在了一战的欧洲舞台,其中包括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日德兰》;一战战场伤亡数字最为触目惊心(约130万)的《索姆河》;被后世学家定义为伤亡最无意义,没有胜家可言的《帕斯尚尔》。当然,我知道你的心里一定还有别的备选项,比如凡尔登,比如马恩河,但于此,我还是希望先说,任何妄自发起的战争都是罪恶的,我们不该也不能将其仅仅看做英雄们逐鹿沙场的大舞台,因为那对无谓的牺牲者而言,是最大的不公。如果说,这三场战役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在证明——在战争(反侵略除外)里,没有谁是最后的赢家,那都是对人类共有文明最大的践踏。

  日德兰

  按时间顺序来看,德国挑战英国海权地位的日德兰海战,是最先发生的。本书起于作者康斯塔姆在少年时代的旁观视角,之于英国人而言,这场海战无疑是令其骄傲的,虽然在史学界大多认为那是无法区分胜者与败方的一场战争迷雾,但从德国发起的战略意图,即——突破英国海军在北海对德国的封锁,以德军的撤退而宣告破产来看,损失更大、弱点暴露更明显的英国一方的确守护住了他们的阵地。战术履行到位的德国打疼、但未真正打死敌人,反而英国舰队的相对完整性使得他们可以在战后更迅速地集结出力量,这也一定程度上为德国的败亡埋下伏笔,也难怪作者用“令人神往”这样的正向词来形容祖国的这场战争。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短短两日不到的时间内,双方一共出动两百五十艘战舰,共计损失二十艘累积约十八万吨,死亡人数近万人,其中不乏 英国“不倦”号这样1019名官兵登船只存活两人的惨烈景象。而在作者的记叙中,更值得咀嚼的是战后,两国各自的大力舆论宣传,“海军大惨祸”的敌方口号使得以海为傲的全英上下无不一片阴霾,不愿意“惯着”民众的英国在第一次舆论战中被打的丢盔弃甲,英国海军部之后连发三份公告挽回损失,但依旧力有不逮。这场不到两日的战争发酵出长达半月的舆论争执,民族自信与战争结果哪一个更重要?恐怕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而关于结果,书中引用的那句“德国舰队击败了狱卒,但仍被关在监狱里”,足够说明一切。

  索姆河战役

  如果说日德兰海战的争论还可以归结在英国在舆论战中的把握度不够,那么索姆河上的累累白骨无论从任一角度,都能证明协约国指挥官的消息滞后与盲目自信,才是导致许多无谓牺牲的罪魁祸首。当谈及一战绞肉机战场时,人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凡尔登,而不是索姆河,即使后者在死亡人数上几乎是前者的两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凡尔登是法国人的“上甘岭”,他们坚守前线,抵御外敌,用胜利换来了民族的自信,基于这一点,那些牺牲者被冠以更高的敬意。但索姆河之战却恰恰相反,作者无情地指出,这场战争汇聚了一站西线战场上所有的错误,当“受伤的英国士兵像受困的猪一样嚎叫”时,指挥官们还沉溺在突袭一切顺利的美梦之中,前线与后方的判断割裂、英勇战斗的人反而被后方的替换部队摘取荣誉、恶劣天气导致计划破产但依旧被命令前进、将军们挑剔的“幼稚”行为等等通通都被作者拿来进行了讽刺。“几乎完全就是骨架”的尸体,那抖一抖就能爬出一堆吃腐尸的老鼠,躺在战壕里不断哭喊着爹娘的将死之人,共同汇聚了一桩人类文明的惨案。在作者蒙蒂菲奥里的观点下,战争仅存不多的价值就是让那些将领们学会怎么打仗,可这本该是战前训练的东西,却需要用几十万生命来换取。我想,还是用书中的一句话当做结语吧。

  “总之,我们把对方将要占领的这个国家变成了一片废墟。”

  帕斯尚尔

  最后是帕斯尚尔,也被称为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在4个月高强度的战斗当中,超过50万人被杀,或者受伤、致残、中毒、溺亡,史学家、艺术家们纷纷将其称作“绝望的泥潭”,其中不乏更深层次的讽刺。作者尼克·劳埃德正是基于这些巨大的争议,开启了对战争的复原,在书中,他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记载了德军的勇气与智巧,这是在其他描述这场战役的作品中罕见的。作者更为详实地记录双方的战略布局与临场指挥,他试图用另一种方式为这场战役翻案,因为相比起索姆河,帕斯尚尔其实让协约国离胜利已经近在咫尺。

  泥浆、鲜血、毒气、爆炸,这是书中最常提及的场景,从战略意图来看,德国人的确被同等地拉入了深渊对峙,协约国成功遏制了德国人进一步扩张的军事行动,虽然解放比利时的愿景跟最终的战国放在一起显得很荒诞,但我能够理解作者在不断描绘一幕幕地狱场景之下,依旧希望表现这场战争正面价值的原因,因为他不希望那些牺牲是无意义的。首相与元帅、军队与媒体、敌人与祖国、摄影与回忆录,作者从多个角度复原了战争上的众生相,在史料惊人的伤亡与痛苦背后,是作者压抑着的人性感知。外界的反战与消极,恰好与作者想表明的东西相悖,本书的副标题为“碎入泥沼的希望”,所代表的就是帕斯尚尔那与胜利近在咫尺又擦肩而过的黎明前的曙光。1922 年乔治五世到访佛兰德斯时,他尖锐地问道:“在未来的岁月中,世上是否还会有更有力的和平倡导者,能比得上这些战争废墟沉默的见证者?”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表明的东西吧。

  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三场被记录于书的战争都可谓残酷与阴郁,而其中反映出的战场百态,无论是英国海军的“自大”导致他们对于舰队防御与逃生手段近乎不设防,还是索姆河中指挥官们的丑态百出,亦或是帕斯尚尔时至今日仍被争论不止的战争价值,其实都共同指向一个命题——战争永远都是让人痛苦和绝望的东西,所以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它铭记。

  绞肉机在连续不断地磨砺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仅仅只是记述,读者都足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副画面,那是焦黑光秃的枝丫,了无生气的土地,混杂着毒气与浓烟的灰色天空。人们非得是这样一遍遍提醒自己,要重复那段记忆,才能在当下认知到文明与和平的价值。我们不该只记得那些荡气回肠的精神与气节,我们要把那书中一串串伤亡数字铺开,才能知道,幸福而稳定的生活,该有多么不易和珍贵。

  《索姆河》读后感(四):从1916年7月1日之前,看《索姆河:穿越火线》

  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 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 史称索姆河战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也许许多人知道的,便是在1916年7月1日那天的博蒙阿梅勒的“大推进”,索姆河战役首日,1000英尺胶片刻度也差点不能拍下的爆炸瞬间,但是,索姆河战役不只是那一天。在这本《索姆河:穿越火线》之中,我们将共同了解这场持续4个多月的战争,一起揭露在战争中,他们的错误以及他们本有的希望。

  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信件、史料,力求完整的还原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它对索姆河战役前夕的分析看出:

  在这四个章节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协约国英国的大量错误,错误很多,但是几乎都是来自于军官,将军。

  战争之初,分别有两个人的书信。一是大学经济史讲师,自甘为列兵的托尼,还有一个是曼彻斯特团第22营的陆军上尉查理·梅。在这些真实、收信人为妻子或妹妹的书信中,我们不仅能从中了解到列兵的困难境遇,还能看到在战争中,一个人的期盼焦虑和对妻女的真挚而又绵长的爱,还有索姆河战役的进程,英国人在战争开始时的盲目自信。

  索姆河战役的筹备是在1915年11月便开始的,但是1916年4月7日,英国人才正式批准索姆河战役。这场战役的目的是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也正因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国耗损了大量兵力,本该由法国担任主攻也改为英国。

  1915年12月之后的几个月之中,英国大量募兵,扩充英国远征军。而这些士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志愿兵。没有任何战斗经验,他们是英国陆军的主力。②“兄弟营”。对军营生活一无所知。同时,如果一个分队的伤亡人员过多,整个家族甚至整个社区将会在战争中消亡殆尽。③“托尼”。作为职业人士和知识分子的代表,托尼只是个数,大部分其实都是军官。

  这本书的第二章《失乐园》,便是在反应第三个情况,托尼在1915年11月22日写给妹妹米尔德里德的信中,反映了他们在到达法国时的落魄,但是托尼还能适应这种情况,但是查理·梅可不适应,同时,他也不管大家的落脚之处究竟如何,即使粪便堆积、恶臭盈天、肆意涨价……他只想着自己离开了自己的理想家园,并将它比为——失乐园。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政府闭目塞听的原因之一了——政客不愿去基层部队服役,他们没有办法成为将领们的智慧团,而议员们也不愿意与军衔较低或者资历较浅的军官共事。

  在战争中,将领与士兵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谋划领兵,后者攻击听命。但是,在索姆河战役开始之前的英国陆军战队“远没有148.8万人之多”,举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讲,一位军官“不小心”引燃了炮弹,然后将它扔到了原来的位置,一个满是炸弹的地方,他自己没有受伤,而巨大的爆炸伤害了许多士兵。而对于士兵,书中的志愿兵、兄弟营几乎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又如何在战场上为自己的军队尽到本该尽的那一分力?

  同时,在《绅士的协议》中,我们也能窥见英军在作战计划中的巨大错误。

  最高指挥部对于作战表面实施方案一致,实则暗藏分歧,高层将领们的战略构想实际各不相同。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将军和第四集团军指挥官亨利·罗林森将军。他们对于战争的不同预期使得整个进攻计划变得复杂,但是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张力能使双方意见中的好主意被采纳,从而产生积极效果。但是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黑格将军执掌了大权。

  黑格救过罗林森,而罗林森是典型的旧式学校出身的英国绅士,这“绅士的协议”在我们国家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

  正是因为二人之间的失衡,乐天派的黑格将军对战争做出的过于简单而又美好的期待,导致德军能轻易获得破解方案。

  在英军的演习中,是这般记录的——“斯诺将军(第七军指挥官)和他的士兵告诉我们,我们几乎没有伤亡,因为所有的德军士兵都将死于轰炸。”他们认为此战只要开始就一定会赢,过于理想化战争的过程,即使将领们依旧在战前举行演说,鼓舞士气,但是,有些士兵们看的却十分明晰。

  同时。正如书上所言,英国人还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军队管理低效。他们尚未制定一种万无一失的执行程序,用以确保令出如山,令行禁止。也因此,德军可以轻易地获得英军的机密。

  德军情报人员在大战的初步轰炸中就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维克多·惠特的被动被捕,泄露了英军进攻时间,轰炸持续时间,以及关于毒气的使用。(他之所以会无所顾忌地谈论这些,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会再接下来的进攻中被援救出去。指挥者是卢斯战役中的失败者黑格,他不相信他。),而约瑟夫·李普曼主动有预谋的离队,可是完善了惠特泄露的信息。

  其实,除开这些重大错误,英军在战争之初还是具备机遇的。

  首先,若是在英国募兵之时,政客、知识分子、议员愿意去基层服役,那么在士兵这一方面,英军就不会虚有其表。其次,便是在《集结兵力》这一章,我们可以知道,德国的法金汉一叶障目,认为英法联军将在阿尔萨斯·洛林而不是索姆河展开战役,并且一意孤行,但是英军没有把握住。最后,便是没有具体想过如何攻克德军的地下堡垒,德军地下堡垒的入口十分脆弱,至少设有两个出口,即使需要精准瞄准,才能摧毁掉里面的兵力,但这确实是可以攻破的点。

  在索姆河战役之中,即使英国人首次使用了坦克,但是,最后,德国还是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 ,战争已经过去了105年,战争上的功过是非也已成为历史,现在,我们依旧能够通过《索姆河:穿越火线》来窥探那段历史,不忘那段历史,也是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