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分析近期传媒事件中的媒体表现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这本来是一件举国为之哀悼的新闻事件,但是在报道这篇新闻时却出现了一出“闹剧”。
在5月22日早,在还没有获取确定信息时,各界媒体纷纷报道袁隆平先生因为抢救无效而去世,其中甚至有权威官方的账号,后经证实为假新闻,这些提前发布新闻的各界媒体缺乏职业道德规范,报道失实,枉顾在报道中只有医生能够宣布一个人的死亡,媒体不能的事实。
报道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媒体的疏忽,彰显出媒体传播对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心理认知的忽视,一昧的追求快捷,博眼球,追求流量,却忘记了新闻报道的本质,没有理性地预估受众的心理,在新闻失实后做出的道歉难以让受众心理平息。媒体应该从传者、受者以及传受者心理互动等方面综合考虑,抱着应有的社会责任心,以正直,求真的视角去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以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满足受众的心理欲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社会心理学纲要中,大众传媒具备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能力,形成的大众传播情境,社会影响无处不在,大众传媒情境在向数以百万的受众不针对特定个体传递信息。因此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新闻事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复报道失实新闻会让新闻媒体失去公信力,早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类似袁隆平事件的报道,一部分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已经普遍不受人信任,若不是在袁隆平事件中首先发出声明的是某官方账号,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官方媒体新闻报道失实更应该让人警惕。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注意自身的社会影响,媒体公信力已经岌岌可危,希望之后能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