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100字

2021-08-16 00: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100字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是一本由[日本]隈研吾 / [英国]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一):隈研吾的建筑世界

  东京奥运会已经闭幕了,而主场馆就是隈研吾设计的。5年前,隈研吾以他的“日本传统庙宇”方案和使用“木材”的环保理念击败了扎哈的方案,后者被日本媒体抨击为“自行车头盔”“乌龟”,等等。但任何一座现代建筑都不会缺少争议,隈研吾的方案也被斥之为“汉堡”,从侧面看,他一层一层的绿化带确实很像汉堡的夹层,而鸟瞰的话,这个场馆又似乎太中规中矩了,绝对没有鸟巢来得震撼。

  也许,只从外观上来评价一座建筑就只能看到那些表层的东西,尽管人们喜欢这样。隈研吾的设计实则符合今天的建筑潮流,即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建筑的关系映射到人与自然之上,“节能”“环保”“绿化”是重点考虑的对象,主场馆环绕着绿化长廊,利用自然风而不使用空调,上立面采用大量的“雪松”木料。但木料的使用也并非单纯出于环保的考虑,出檐也是体育馆的一大特点,60米的钢结构容易因短期荷载引发振动,而日本又多强风,所以利用木材作“纤维素”缓冲振动,这样一来,钢木结构实则要比单纯的钢结构更加坚固。不过,也许30年后,体育馆才能展现出它的理想样貌,到那时,建筑将“消失”在长成的森林中,这无疑将使地球上又出现一处建筑奇观,就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由于奥运会的热度,我们特意先翻看了介绍体育馆的小册子,充实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将体育馆的建造过程和设计理念完美地展现出来。

  东京奥运会主场馆的出檐

  在我们看来,这本书之所以值得推荐,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内容丰富,编者精心挑选了建筑师设计的30个作品,它们非常具有代表性。其次,这部书并不是就作品论作品,还有大段的文字涉及隈研吾的成长经历,详细介绍了其建筑理念的发展变化,这点与过去的出版物有很大不同。过去的一些著作或是他的早期理论总结,或是阶段性成果,而并不是建筑师本人从自身整个职业生涯进行的回顾反思和综合解析。第三,一本优秀的建筑书籍必须图文并茂,这部书除了详实的文字,400余张专业建筑摄影师的高清图片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清晰的细节让建筑师的设计菁华一览无余。第四,本书与一般编年史的建筑书籍不同,是按照质料加以分门别类的,其中包括水和玻璃,木、草和竹,石、土和陶,等等。从此也可以看出隈研吾设计理念的独树一帜。 值得指出的是,图书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在书后另有项目表,分别按照内容和项目时间对建筑加以索引,方便读者查询。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二):隈研吾的建筑美学观

  隈研吾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的生活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都对他的建筑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建筑作品,大多采用的是竹、木、石、纸、玻璃等,反对西方社会中所采用的钢筋水泥的建筑理念,形成了具有着东方艺术特色的建筑美学观。

  隈研吾受到德国建筑设计师陶特的影响,认为建筑作为场地,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融合的,建筑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类能更好的生存,不应为了某个建筑,而去破坏自然环境。“在日本,建筑与自然是一体的。”建筑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出现。而是作为周围风景的相框。他在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1994年,隈研吾设计的龟老山观景台,将整个建筑“藏”在了山中。“在自然面前谦卑而低调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参观。”

  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建筑——自然——人”的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比如:他所设计的长城脚下的竹屋。原材料的选用,都考虑到了与长城的生态环境与特点的配合。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隈研吾是独具匠心的。比如,水/玻璃,玻璃透明的特点以及海水所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水/玻璃的下方就是海面,玻璃与海水交相呼应,几乎分不清彼此的边界。”同时,不锈钢板条所具有的延伸性,就像流水一样,为空间增加了连续性。

  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间的延申与时间的流逝完美结合的艺术。比如隈研吾设计的阿武隈河岸上的面馆,可以说独具匠心。面向河流的一侧,建筑是非常开阔的。他考虑到了河流的因素,同时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理念。想象一下,在面馆,大快朵颐之时,充分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味蕾的享受的同时,能够听到河流的潺潺流水声,是不是一种很完美的就餐体验。而这一切,与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空间,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著名的建筑家,隈研吾无疑具有着很强的空间意识。空间的考虑,同时也兼顾了东方的美学。他的建筑是反对摄影的,但是看到他的建筑,依然觉得有种巧夺天工的气势。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曾说“在隈研吾的建筑中,人们永远不能忽视历史悠久的日本意识,即自然、文化和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其不断蜕变为未来的过程中而势必发生的悲剧美。”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 选用了400多幅建筑摄影师的作品,完美地呈现了隈研吾的建筑作品的独特魅力,能让我们更真切、更有系统地去了解隈研吾的建筑理念。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三):这份作品集,“立体”的呈现了隈研吾。

  这么多年来,一直看着隈研吾的书,陆陆续续在大陆出版,大多数都是以文字、理论为主。的确,也能在建筑大师的文字中,感受到隈研吾对于建筑、对于"周边环境"的独特认知。也是从他那里,我开始有刻意去关注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直到有一年,在北京看过一场隈研吾的建筑展览,除开展览本身的策划、创意非常棒以外,也算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隈研吾的建筑设计理念。虽然在之前,有去成都看过他的知博物馆、有去杭州看过他的民俗博物馆,除了亲身感受过作品外,这还算是第一次从书中跳脱出来,看到真真实实的"设计理念",不得不说,非常震撼。于是,隈研吾以及他的建筑作品,在我心中渐渐变得立体了起来。

  建筑是艺术作品,你只有真实的看到作品,再加上创造者的亲自解读,你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感受到这份作品的魅力。于是,我个人觉得,在条件不允许去到现场的情况下,首先尽量去看他的作品集,然后,如果作品还能找到创作者自身的解读,那会非常爽的。这基本上就算是,拿到了你对作品认知的第一手资料,是最新鲜也最没有被"误读"的。

  回想起,当年爬过半山抵达的民俗博物馆,在知博物馆里一层层环绕向上的观感,再到今天看到这本书里对建筑的理念、设计、材料、建造,以及建筑师对作品不同角度的拍照,方知,此时的我,才算真正读透了一样。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这本书是目前国内市面上,唯一的一本隈研吾建筑作品集,里面所呈现的建筑作品都由隈研吾亲自挑选,并亲自讲述它的"来源"。书的开本大,设计是线装的,也就是可以摊平了读。里面的照片精度高,各个角度和细节都有,非常耐读。

  有时候觉得,看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可以找到我心中的静谧。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四):特立独行是美,低调柔和也是美,关键是你能不能感受到

  提起日本的色彩,你有怎样的感受?那种淡淡的,灰度的,有点忧伤的色彩却能给你几分宁静,从浮世绘上就可以看到。看到日本的建筑你会想到什么?高楼林立与古迹风俗交相呼应,没有对立没有排斥,它们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就很好反映了这个特性。

  隈研吾从大自然、传统、河水周围的元素中获得启发和灵感。他的建筑由最初的反叛,叛逆,标新立异到与环境相融合,表现弱建筑。他善于运用当地的材料和工匠,对建筑进行施工和改造。并在后期逐步的把设计的元素和周围的环境相融为一体,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1.就地取材,巧妙地运用材质的特点,跟周围环境融合,充分体现无我的思想。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集》这本书是用材质来分类的,分为三章:水和玻璃、木草和竹、石土和陶。

  通过对这些材质的运用,你可以找到这些建筑与环境相呼应和融合的部分。不管是材料的选择,还是表达上,都人让人觉得很舒服。它不突兀,没有炫耀,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周围成为一体。比如今年开幕的东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又称为森林体育馆,它是用木材、和纸和钢材做主要材料的。屋檐顶上的木质是水杉,他们用了130多种日本的水杉,47000棵杉树,颜色深浅不同,排列起来还很好看。并且规划在未来30年后,随着这些木材的生长,整座体育馆将消失在森林当中被它们所包围。同时这个场馆还架设了太阳能,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能源,减少污染和浪费。虽然在外形上被吐槽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但是从使用体验和成本上,这个设计还是值得学习的。

  在他的建筑里运用木材、和纸、玻璃的材料比较多。

  比如北京长城脚下的竹屋,他用了当地产的竹子作为材料经过简单处理,围成围墙,即作为风景,也作为隔断,形成了非常有当地特色的一个建筑。他十分了解和纸的特性,运用它那种柔和的,温暖的感觉,通过对屋顶的光线设计,贴上和纸以后,变得更加的温暖和舒服。

  2.他将感受转换为建筑语言,创新性表达,让人不禁赞叹。

  他提到,因为看到光线照到水上反射出波光粼粼的景色,他联想到了粒子的概念,于是用玻璃和水来表达。那个前伸出去的透明玻璃圆形露台,当你远看的时候是跟水和太平洋是连在一起的。这种创新来源于敏锐的观察感受,同时对材料的熟知,对两种感觉进行转换。在设计创新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比如设计师原研哉把冬天留在雪地里脚印的那种唯美用设计表达出来,做成了1998年长野冬奥会开闭幕手册的封面。白色松软的纸上,文字和字母用模具压陷下去的,像冰一样呈现透明状,松软的白雪中央是一簇艳红的火焰,既有触觉也有视觉,让人耳目一新。

  隈研吾的建筑不像扎哈或者马岩松那样,具有外形夸张,个性十足,地标彰显的特质,他的建筑都是低调的,平和的,唯美的。《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集》是他整个作品的集合,大开本彩色印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还有精美周边。对于建筑设计感兴趣的不容错过。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五):《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看山不是山,读了这本书,日本的建筑就活了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建筑是可以阅读的书。去一个地方旅游,了解一个地方,除了听当地人的语言,看当地人的吃食,然后就是观察当地人的建筑了。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反客体建筑。他觉得完全的钢筋铁泥的建筑让他感觉到窒息,他觉得他生来应该做的是木制为主的建筑,带有生命气息的、具有活力的的建筑。

  他的《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建筑的书籍,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本书里分享了隈研吾设计的很多非常日式的、非常特别的建筑。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还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地形就是气候的决定要素。日本的东北部小山多,地形复杂,因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有了格局特的的建筑。

  “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认识到,日本建筑是一种关系的建筑,而不是形式的建筑。相反,他认为欧洲建筑是一种形式的建筑,欧洲建筑师,包括勒·柯布西耶,都是形式主义者。陶特后来写了一本书,名为《重新发现日本的美》(1939年),书中的许多篇幅写的都是这座宫殿。他解释说,从欧洲形式主义的角度来看,桂离宫的建筑只不过是破旧的小屋。事实上,当勒·柯布西耶在1955年访问这座宫殿时,他只评论说“有太多的线条”,这与陶特的反应正好相反。陶特在桂离宫的篱笆前发现的是他前所未见的“关系”。篱笆是用竹子做的,但是竹子没有被砍伐,没有离开土地,仍然扎根于土壤中的竹竿被弯曲并编织成篱笆。陶特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它是建筑的而又是自然的,自然的而又是人工的。”

  陶特认识到这一点后,激动的差点流出泪来。我想他应该是被建筑之美所震撼了。这让我想到了我第一次去安徽歙县的时候,安徽歙县是徽州古城,里面有很多的徽派建筑。现在是2021年8月,正值多雨,我去的时候是一个月前,也是雨水纷纷。歙县的古建筑设计的很高,窗户也很高,小小的挂在墙上。白墙黑瓦飞檐,雨水侵蚀不到他,即使整个城市都被雨水浸泡到了一米高,也淹不了城中心的古城。

  古城的下水连接河流,设计精妙,巧用地势,几百年来,安安全全,巍然不动。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日本建筑的文章,上面对日本的建筑说尽了赞美之词。其中着重强调了日本的木制建筑无论是遇到雨水侵蚀,还是地震灾害都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人们的安全。

  不知道那篇文章的做来去了歙县,看到碧海蓝天,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以及院子里的小门上巧夺天工如同刺绣般的的袖珍的一幅幅连环金粉壁画会不会震惊的专门写出一本书。

  隈研吾的设计里面也有被中国影响的成分,他看到长城脚下的竹屋的时候和陶特是一种感觉,他被竹屋所震撼到了。

  隈研吾的设计作品中有几个元素运用非常完美,它们是水、玻璃、木、草、竹、石、土、陶。

  有几个建筑,我感觉特别的惊艳。

  卡萨尔格兰德陶瓷之云(2010年,第323页),它的主要材料是陶瓷,它本质上是一个略微弯曲的、链状的开放式矩形陶瓷盒子,巧妙地、不察觉地在角上连接在一起。它的设计十分的精巧,一步一景,宛如一个机关盒子,你需要一步一步探索,然后突然感觉到神清气朗,眼前豁然一新,看到了全局。

  被称为纸蛇(2005年,第289页)的建筑,并不是这样的一栋原始小屋。纸蛇建在韩国某森林公园里,它是具有非常相似顺序的地形雕塑,由蜂窝状纤维增强纸板组成,用金属网和轻质金属部分加固。虽然与蛇没有确实的相似性,但整个概念与折纸传统有关,正如折叠形式唤起了人们关于蛇的想法,而没有确实地表现它。

  最绝的是一个用日式纸做墙面的设计,我对这个设计很喜欢,但是凭借印象转述,可能会和书中描写的有些出入,那的房子主要的材料是混凝土和木头,墙体的框架用木头做好了之后,用日式纸一层层填充,糊上去,然后阳光透过这面墙射入进房间,在不同的时刻,同样的房间给人以不一样的氛围。

  听说人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谁还是水。

  这本书对于研究建筑学的人来说,很有参考意义,对于像我这种对建筑感兴趣的门外汉来说,有助于开拓我的见识。现在的我还停留在第一层,希望有朝一日,我能看到什么就能滔滔不绝的向身边人分享他背后的故事,了解事物身上的意义,达到看山不是山的地步吧。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读后感(六):打破围墙:让建筑消失的魔法

  工业时代的审美是标准化的审美,模块化生产带来的是同质化,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满足基本遮风挡雨需求后,开始了在单一中寻找独特,发现个性化的美。

  审美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对于建筑漂亮与否,在以前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有次在高速上,看着远处楼盘密密麻麻的窗格,犹如蜂房一般,高耸的建筑逼仄压迫,我突然产生一个感觉,这个建筑是丑的。有了丑的观念,自然就会有寻找美的想法。

  中午吃饭随手拍摄的具有压迫感的建筑群

  做为建筑小白,在东京奥运会之前连隈研吾这位鼎鼎有名的建筑设计师都没有听说过,本次奥运会他倡导的“森林体育体育馆”理念吸引了我,才了解到隈研吾是一位融合环境,使用材料的大师。整个体育馆由一块块特殊处理的木块组成,承接了日本寺庙屋檐的建造工艺,再现了传统日式建筑之美。体育馆外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在体育馆室外走廊上,也种植有樱花、灌木等植物,隈研吾的想法是,若干年后,这些植物逐步茂盛,与馆外的森林交融在一起,从远处看,体育馆从森林里消失了。

  东京奥运会主场馆

  想要找一些关于隈研吾设计理念的书来看,恰好近期出版了一本《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是隈研吾的作品自选集,以图谱的形式介绍他历年来的代表作。我平时就喜欢读图谱,图谱类书籍能让人有更直观的感受,所以果断入手。

  喜欢图谱类书籍

  隈研吾为这本自选集做了序,每一个项目前面都做了简单的介绍,通篇文字简单易读,很容易就明白想表达的意思。这里先谈一下开篇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对隈研吾建筑思想所做的评论《隈研吾的反客体建筑》,上来题目就给我整懵了,反客体啥意思?后面更是提出“反透视 ”、“粒子化特征”、“关系建筑”、“非构造建筑”等名词,我这种建筑小白,基本没有看明白在说什么,后面看完隈研吾对自我作品的剖析,再回过头来看这篇评论,恍然大悟,评论的真到位!此篇评论学术性很强,建议通篇读完回过头来再读。

  天国与地狱 (1963)

  8.7

  1963 / 日本 / 剧情 犯罪 / 黑泽明 / 三船敏郎 仲代达矢

  隈研吾通过电影来类比建筑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原本山上巨大观景窗是观望城外景色的良好媒介,在主角孩子遭到绑架后,绑匪通过观景窗来观察房内的情况,观景窗的作用被翻转。这就是客体建筑过于想要表达自己的弊端。

  无论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的评价,还是隈研吾对自我作品的点评,都离不开“粒子”这个词语,弄清楚了粒子化的意义,也就弄懂了隈研吾打破围墙,让建筑消失的魔法。

  水/玻璃项目

  那么什么是粒子化特征?隈研吾一直追求打破围墙,让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办法,不是建筑占领的原有的环境,而是让建筑看起来本来就在那。在《水/玻璃》作品中,他采用了错觉的方式来消解建筑的外观。为消除墙壁的存在感,外墙采用了全透明玻璃,外沿地平,尽量与室外的海水平行相接,使整个建筑产生漂浮在水面的错觉。光线通过玻璃照进室内,散射的光线又会通过玻璃折射到水面上,引起波光粼粼的感觉,仿佛建筑内部也在大海之中。所谓粒子化,可通俗理解为利用元素的一致性,如水和玻璃的透明、光反射的特性,将室内外联通。

  四川泸县龙脑桥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曲径通幽”,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龙脑桥位于四川泸州,用粒子化来结构。在丰水期,河水上涨到龙颈处,随着河水的流动,龙游态势便展现出来,河水流动的粒子就和游龙的神态粒子产生交互,达到设计效果。

  通过《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什么是粒子化特征,这是一种让建筑能够轻松融入进自然的方式,读懂粒子化,就搞懂了隈研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