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8-16 00:4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是一本由赵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一):推荐序-——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教授

  赵林先生的这本书,是国内对西方文化心理及其历史演进的研究中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逻辑的严格性、系统性的一部著作,也是他本人经过长期资料积累和理论探索而最见功力的一部著作。他将西方人的宗教精神和宗教观念的演变作为西方文化“终极关怀”之主要发源地,将其视为一条用以贯穿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史的内在的文化心理线索,并将其展示为一个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和有自身规律性的过程,这在国内西学界还是首创。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二):在不断的矛盾升级中,审视西方文化的发展之路

  关于西方文化的研究,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下过不少功夫,然而大多数都是研究西方文化史或者文化比较方面的,赵林的《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却另辟蹊径,从文化基本精神的矛盾运动出发,进一步说明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本质特征。

  1992年,作者赵林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做《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在这本书中,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征起了个名字叫“协调的现实精神”,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人生的伦理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无论是对自然规律的科学探索,还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到头来都会转化成对道徳规范的关注,从而导致了尚人文、抑科学,重伦理、轻宗///教的文化特征。

  而在这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中,作者则把决定西方文化进程的基本核心称之为“超越的浪漫精神”,顾名思义,就是不断超越现实生活规范,或者是执着地追求彼岸理想。对比之下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扬弃自身,不断完善的动力。

  在“超越的浪漫精神”内部,始终包含着一种宗jiao殉//道意识与世俗英雄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传播着上帝的福音,渴望在彼岸寻觅天//(国),另一方面,他们又心怀凯撒的宏图,有着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乍看起来好像不可协调,但实际上却在较量中相互攀爬,推动了西方文化形态的嬗变。

  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什么宏大的文化哲学理论,而是把抽象的逻辑范畴与具体的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刻又生动的西方文化史图卷。

  比如,他从希腊神话和希腊哲学开始,经过罗马英雄主义和jidu教唯ling主//义,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国家主义、科学祟拜和乌托邦理想,在丰富而具体初历史资料中处处映现着超越的浪漫精神自身发展的矛盾运动。这种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显然是深受黑格尔、马克思、等大家思想的浸润。

  实际上,这本书所论述的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并不是随口一说,更不是拍脑袋突发奇想而确立的,而是通过对文化的原始形态——神话传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种超越的浪漫精神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逻辑起点,而希腊神话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历史起点。”其实,在刚才开头提到的《协调与超越》那本书中,作者也曾经把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起点,并提到过“协调的现实精神”这一逻辑观点。由此可见,这种从神话中溯出文化精神的原型,然后再根据文化精神的演绎来解释整个文化史的做法,更加确立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研究的苦心和对文化重建发展的大胆尝试。

  如果说作者在关于西方文化发展的总体思想上有着独到的想法,那么在研究的细节上也有着许多另辟蹊径的地方。例如,对拉丁民族与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素质的分析、对人文主义和宗jiao改革历史作用的见解、对基dujiao文化的精神遗产的精彩论述等等,都使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三):根子里的东西,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一个”

  这几天,东京奥运会正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无比精彩的比拼。从技场上的你争我先不难看得出来,东方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的力量,而西方文化相对来说更加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决定着这些表面上的现象的,就是那些内在的文化力量,是流传已久的传承与沉淀,体现在了每一个选手一言一行之中。

  东西方的差异,外貌上的差异很显而易见,这算不了什么;语言上的差异也不是什么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经过学习完全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如果文化根子上进行了“替换”,那就宛如化石和原物之间的那一种截然不同了!这样一种截然不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选择,是从思维层面上就开始存在的,无法否认,也不能掩盖。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古代神话里,不也有个人英雄主义吗?比如后羿射日,比如精卫填海,比如夸父逐日……这些确实也是。但更大更多的力量显然远非个人所能比及。大禹治洪水,他是领头人,但他肯定没办法干得了所有的活——而是特洛伊之战前后,推动事态前进和起到作用的,则是海伦、忒修斯、奥德修斯、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这些名字。可以说,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其实就从源头上就也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经过了千百年的“萃取”,已经渗透进了根子里——即使想要抹掉,也很难达到目的。这样一种结果,当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里,哲学博士赵林对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进行了剖析,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入手,重点讲述了宗教对西方文化心理的奠基与塑造——他虽然只是在讲述西方文化,但如果阅读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维飞速一点,也不难在开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只有进行了这样的对比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赵林认为,西方文化的本质精神特征就是一种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而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则可以归结到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个人自我完善之间的动态平衡。

  事实上确实也是这样。西方文化里对希腊诸神之间的“胡作非为”熟视无睹,而中国人却往往会看得目瞪口呆、很难想象——假如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故事发生在中国,那估计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中国人则相对内敛一些,一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或者是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另一方面也并没有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也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也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理清其中的头绪,必须从传统文化的根子里去寻找答案。在西方文化里,就是从希腊神话、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再到宗教文化,一以贯之——比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也相信上帝的存在。比如,现在天主教居然也能够积极采用自然科学技术的成果,原来却是一种水火不容的态度……看似矛盾,却自有其合理的解释。而如果想要弄明白西方文化之所以成为西方文化的根本道理,就非常有必要从根子上找原因——此外就没有第二条途径了。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四):把学问变通俗也是大本事

  每当人们对比起东西方时,总是会拿出一个叫“巨大的文化差异”的词,但我却很少见到有人去认真的讲述一下二者之间究竟差在哪里?

  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痴迷这个问题,于是买了好几本讲述西方文化的著作。然而得到的阅读体验只有两种:要么是排版精良,并且夹杂的篇幅巨大的彩页,让我用一两个小时读完后感觉自己获取的信息还没玩个西方题材的游戏来得多;要么是带出去打架能当砖头的皇皇巨著,但是翻开书后第一章还没读完就被里面一个接一个从没听过的新概念绕的怀疑人生。

  所以当我看到当初写过《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的赵林教授又开始写西方文化时,我毫不犹豫的将其放进了我的愿望书单——在我看来,赵林教授最大的本事就是把那些听上去就高大上的概念,翻译成我这样的理工男也能理解的话语(而且还不枯燥)。

  比如对希腊神话的解读:

  虽然人们常说都说西方文化的起源在希腊,希腊的起源是希腊神话。但许多朋友可能第一次完整的读完希腊神话后的反应都会和我一样,是一脸的黑人问号?

  弑亲、乱伦、尔虞我诈、小肚鸡肠……就这神话传说能孕育出什么鬼文明来?

  而在本书中,赵林教授用直白的话语告诉我们,这些看似关系混乱的诸神之间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弑父”。这些弑父的故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这种行为本身,正式表现出一种以变革为本质的社会进化思想。

  再对比一下我们中国自己的神话传说,别说“弑父”了,我能想到最具有反抗精神的行为也只有哪吒在陈塘江前拔剑自刎,把这个肉身还给父亲。

  这么一对比,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立即就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书中除了我们相对熟悉一些的希腊文明外,最精彩的部分要数对基督教的解读了。

  根据我们从小接受的世界史教育来看,基督教仿佛就是借着罗马崩溃、欧洲大陆诸侯遍地的时机攫取到了最大的好处,从此整个西方陷入了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

  不过在本书中,赵林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另一面:当罗马的荣光彻底消散后,整个基督教是作为希腊文化的继承者登上历史舞台的,尤其是它从犹太教向基督教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吸收了相当多希腊文化的优秀的部分。

  当然,通过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基督教世界更多奇怪的黑历史……比如猎杀女巫和对玛利亚的崇拜。

  今天我们得益于新教(也就是国内俗称的基督教)的大力宣传,哪怕对宗教不那么了解的人也知道天主教是崇拜圣母玛利亚。

  我作为一个对西方宗教还算有些粗浅认识的人一直很奇怪:反对偶像崇拜是整个基督文化最核心的理念之一,但是从传承上来说,本应该是最正统派别之一的天主教却在拜圣母……

  直到看了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天主教对玛利亚的崇拜其实是差不多文艺复兴前夕才开始。

  那个时候,教会以猎杀“女巫”为名对社会上任何不听话的女性进行疯狂的迫害,并开始极端的排斥对于肉体的欲望。而广大的底层教会人士们,身体的欲望得不到解脱,所以才渐渐的把精神寄托在一个不会被认为有问题的形象身上——也就是圣母玛利亚了。

  所以看到此时,我才豁然开朗:归根到底,还是憋的啊!

  用了两个晚上翻完了全书后,我不由得感慨一句,这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就是这样一本明明没什么精美图片,却像流行文学作品一样让人轻松阅读的好书,真希望赵林教授这样的作者能越来越多啊!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五):近代西方文化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波谲云诡到云蒸霞蔚

  文|十里荷塘秋水长

  以前看过赵林老师和邓晓芒老师的几本哲学书,还有一些教材,所以对于他们的个人专著还是比较关注的。放假在家把赵林老师的《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是放假前6月份刚出版的新书,也是一睹为快吧,第一时间列入暑假的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的序言是邓晓芒老师作的,就像邓老师说的那样,一个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人,也往往对西方精神的奇特怪异感到迷惑不解,就无法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逻辑思维去破译西方文化一连串的历史之谜。

  当然关于文化心理或者溯源的书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真的无数不少,对西方历史和经济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和释疑的书籍图书馆里应该也大有书在,但是很多作者并不是系统研究西方文化心理以及历史演进的专家和学者,有些解读并不是科学客观的,相比较之下,赵林老师的这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非常值得一看,毕竟赵林老师是多年研究西方文化的研究者,作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赵林老师的描述和讲解无疑更具有说服力,也是更为系统的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严格逻辑的一部著作。

  赵林老师在本书中考虑和照顾到普通读者对于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人骨子里的信仰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将西方文化的“终极关怀”和宗教观念对照起来,将其合理化,老实说这非常困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基础上来说,我个人看来这难度无异于青云直上那类的玄幻变成现实的感觉。

  不过,在赵老师专业加持的解读下,他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解读带着自己的理性逻辑架构和个人历史感受与体验,再加上赵林老师本身对于古希腊文明的深度研究,所以论述和描述的文字是非常自然地像小溪流的水最终奔涌汇集到江河之中一样,与恩格斯强调的“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也是非常相合,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像是老师带着学生,引导开导,让学生在氛围中逐步感悟和感化,这样的学术思想上的引领对于个人来说受益无穷。

  这本书分为四大章节,《古典文化》《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西方的文化起点》,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第四章《近代西方的文化起点》,这章更像是一个综述,对于西方文化的起点来说,有很多综合因素无法跳过,比如宗教影响,比如人文关怀,再比如地域之间的融合发展等等。

  作为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和国家教学名师,赵林老师很善于深入浅出引领读者徜徉在书海中,按照他给出的思考方向引发读者思索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这点非常难得。

  严格地说起来,西方近代文化是18世纪才真正确立起来的,但是追本溯源的话,16世纪是西方文化发展最波谲云诡的时代,但也充满了全新的精神气质;而17世纪基本上算是云蒸霞蔚的时代,为日后西方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林老师作为名师教授,在武汉大学长期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在央视百家讲坛做过四次讲座课程,策划和主讲了两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地中海的辉煌:罗马帝国的兴衰》和《爱琴海的光芒:古希腊文明的演进》,分别是十集和十二集,好评度很高;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是一个非常认真钻研学术的学者。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作为一本西方文化综述类书籍,宏观地再现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文化的原始和谐到罗马帝国的英雄主义,再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共计3000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历程,值得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学习。(完)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六):文化精神:深藏在文化躯体中的阳刚之气

  赵林老师的这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虽然比较厚,也没有精美的插图和排版,它的内容却是满满的干货。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该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西方文化的脉络。对于文化功能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中,文化精神就是该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一、文化精神:形成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觉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异,推开一切生理性,物质性和制度性的差别,我们仍然感觉到西方人与我们相去甚远。”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

  作者肯定了哲学家克罗奇的观点——“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精神的历史”,指出,“我们的精神是超验的,但是同时又是具体的,它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中、具有相同文化习惯或素质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精神倾向。这种精神倾向在无形中决定了该地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所撰写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名著,看上去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的比中国人自己还要透彻,但是中国人自己读起来却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我们许多自诩为研究西方文化的杰作,也常常令西方人瞠目结舌。

  所以奥运会开幕式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比如2021东京奥运会的一段独舞,在中国网友看来则是“阴间的东西”,但在日本人看来却是传递他们的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如果把文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文化精神就是深藏在这个人躯体中的阳刚之气。同样一件事物,不同气质的人对它的理解必然不同。

  二、超越的浪漫精神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作者将西方文化的精神概括为超越的浪漫精神。之所以如此概括,是因为西方文化精神含有以下三个特质:理想色彩、自我否定机制和贵族气息浓郁。这三个特征。从西方文化的发展源头——希腊神话可以窥见一斑。在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并不遥远和神秘,也并不威严恐怖、超凡脱俗,而是一种亲切可爱的,更加完美的、理想的人的形象,他们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也会被命运的枷锁困住,但却比常人拥有更大的自由和力量。在希腊神话中,神王统治权力的更替是通过不停的自我否定而实现的:父辈神王对子女的强制性压抑招致反叛后完成神系的更新和发展,直到宙斯暂停了这样的循环,建立了新的家族民主制度,形成了贵族气息浓郁的民主倾向。

  西方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超越的浪漫精神的内核之下不断展开的。宙斯的地位很像后来的立宪国家的君主,统而不治,不过是给命运之神和自然的作用提供一种权力的象征。而宙斯所创建的民主精神,又形成了后来贵族共和制,市民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等多种政体形式。而理想色彩和否定机制则支撑着西方文化在不停的自我否定中不断超越现实,追求更加理想的生活状态。

  三、人文学侧重科学化的弊端

  作者认为现代人文学越来越专注于事与物,专注于科学研究方法,忽略了人的思想情感,日益蜕变得像自然科学。“当一个时代的哲学家,普遍的把脊背转向形而上学,摒弃上帝或某种终极的世界本源,而一味沉溺于个人道德修养时,恰恰也正是一种文化出现了深刻危机或者走到山穷水尽之时。”确实,以往的人文学者们,无论是史学家哲学家还是文学家艺术家,作品中都充满了激扬人心的力量。但是在今天汗牛充栋的人文学科研成果中,鲜少有情趣高洁、震撼心灵的研究成果。对于人文学者们以及人文爱好者们,关注文化精神应当优先于关注“客观事实”。因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从始至终萦绕人生的一道难题,是人类灵魂无法回避的一种永恒的讨论。人文学只有关注文化精神,才能规避教条和死板,真正实现人文关怀。

  赵林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有着对西方文化的全面阐述,还包含着他对文化内核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如果能完整地读一遍,一定受益匪浅。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七):西方文化的魅力都在这本书里

  2001年,一部电影引起了人们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热烈探讨。这部电影就是梁家辉主演的《刮痧》。电影讲述了在美国生活的一家三代人因为刮痧遭遇的风波。片中,老人为了给孩子处理身体上的不适,用了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却被当时的美国人认为是暴力虐待,最终剥夺了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权。 这看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这种中医文化差异却处处存在。其本质就在于,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文化。 如果你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其实并不难,可能一本书就够了,那就是这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以往在了解西方文化的时候,总是有人在提,希腊神话、提荷马史诗,提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提凯撒与基督等等,那么这些著作、故事和人物与西方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其实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是一部纲领性的作品,它从古典文化的希腊神话讲到近现代文化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对于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通盘的梳理,同时穿插着宗教、神学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等文化内核的解读,使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清晰鲜活且丰满地站在读者面前。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不是单纯地阐述西方的文化,它不是单一的记叙型作品,而是一部丰富的论述型作品,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理解其来源、演变以及与众不同之处,作者还加入了很多对比的论述。比如它内在的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斗争,宗教殉道主义与世俗英雄主义的矛盾,以及西方文化超越的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协调的现实精神的对比等等,这些内容的加入,在其原有的理论框架之上,充实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核,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充实精彩。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中,最关键的观点就是赵林提出的,西方文化历史的核心是:超越的浪漫精神。他们更愿意超越现实,追求彼岸,就像苏格拉底所号召的: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这也是其与中国文化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西方文化的超越的浪漫精神,在最初的希腊神话中就有所体现。希腊神话一直以美与浪漫著称。 希腊神话一直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源泉。比如提香的著名画作《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就是以太阳的孙女美狄亚为原型的作品;尼古拉斯·普桑也曾以忒修斯为原型,画下了一幅著名的《忒修斯发现父亲的剑》。在这些著名的画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希腊神话的戏剧张力和故事内核,也能从中看到希腊神话人物的美与力量。而这些人物与故事,都建立在“浪漫”的基础之上。它们混乱,带有暴力和欲望的色彩,使人性的七情六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希腊神话却没能走到最后,它最终走向衰落,并被哲学取代。可以说西方的文化历史,从神话进入到哲学,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在远古蒙昧时期,人类依靠神话来解释自然万象,同时赋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精神指引,但希腊神话的发展最终是依靠不断地自我否定进行的。克洛诺斯否定了乌拉诺斯,宙斯又否定了克洛诺斯,就如同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时代的更迭中为自己注入新鲜的血液。但这种否定没能坚持下去,因为理想与现实终将要融合。在城邦民主制的约束下,希腊神话不得不向着正统化和系统化发展,最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就像赵林所说:“诸神所具有的人性使他们不能成为一种彼岸性的超绝的存在,神系内部的否定性又使神族的延续丧失了契机,不能超越自身走向更高的形态。这些弱点是不可克服的,因而希腊神话作为一种低级的宗教就走向了死亡。” 这种浪漫的衣钵被后世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接了过来。 苏格拉底因为主张新神,被雅典城邦处以死刑,但其实他原本可以不死,按照当时的法律,他完全可以选择一个较轻的刑罚来代替死刑,但他没有。因为他相信,死亡是帮助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是对于灵魂的释放和解脱,可以帮助他到达“彼岸”,更自由地探索哲学和追求真理,从而甘愿赴死。他的这种情怀,本身也是一种浪漫的情怀,也像他自己说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放弃了生活,这种浪漫的情怀对于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可惜这种浪漫主义受罗马帝国的唯物主义影响而式微,逐渐被基督教所取代。 不过基督教也未能坚持到最后。 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就是薄伽丘的《十日谈》,这部小说里就曾揭露了教会的腐败。而教会的腐败,正是基督教式微的重要原因。 到了中世纪,超越的浪漫精神在教会活动的影响下变得越发扭曲起来,它的本质是让人们遗弃现实世界,追求灵性的生活,而教会的原始目的是充当帮助灵魂脱离尘世的阶梯,结果到了中世纪,罗马的天主教会开始卷入权利斗争中,陶醉于统治世俗世界,从而使它的身份和功能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在这种困境中,实现了西方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变。 可见,正如赵林所说的,促进西方文化发展的,一直是超越的浪漫,而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也都有浪漫与现实之间的斗争与扭曲,正是在这样的挣扎与斗争中,实现了西方文化的演进与发展。 那么我们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什么呢?我想也是这种浪漫的情怀。正如赵林所说的,“由于科学理性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时代正在变得越来越精于功利而疏于浪漫。”我们开始疏离哲学、趋向经济,疏离理想、趋向现实,在现实中乏味、困惑、迷茫。所以《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也许是对于这种浪漫的感召,也是我们回归生活的开始。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八):这个概念,可以让你真正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色

  1987年年底的几个月,厦门大学的白城海滩,那时候游人还没有那么多,一到下午,就有一个小伙子来到海滩,悠闲地躺着,看澄澈的天空和平静的大海,静静地发呆,一直到涨潮的水逼近,才恋恋不舍地告别,然后回到宿舍,奋笔疾书。就这样干了几个月,一部哲学著作的初稿就写出来了。

  ——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蜚声天下的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先生。

  当时他是武汉大学的青年教师,到厦门大学进修心理学。厦门海滩的浩渺风光,刺激他的哲学灵感。就在这短短几个月的进修期间,他写出这本书的初稿。然后,经过六年时间的精心打磨,到199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著名学者邓晓芒教授亲自为之做序。

  这部书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赵林教授说,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完成的10多部西方哲学文化类的著作,以及100多篇相关的论文,都是在这部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真正有价值的书,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如今,中信出版社以《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为题,再版了这部著作,赵林教授也做了精心的修改校正。如果对西方文化历史感兴趣,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在这部书里,你可以获得很多对西方文化的洞察。

  虽然是一部全面介绍西方文化传统的著作,这部书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什么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赵林教授很早就执着于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他第一部著作《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的探讨》中,他把协调的现实精神和伦理意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逻辑起点。

  通过分析西方哲学的发展史,赵林教授指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这种精神,最早源自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具有理想色彩、自我否定机制和贵族气息浓郁的民主倾向,这三者,就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在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超越的浪漫精神,呈现为一种潜在的永恒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希腊的多神教、基督教和17世纪以后的科学崇拜、国家主义和乌托邦。

  那么,西方文化是怎样展开的呢?

  我们经常讲,事物内部的有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存在是发展的动力。在西方文化中就存在着有两种倾向的对立: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希腊阶段,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柏拉图有一些神秘的浪漫主义,而亚里士多德就表现为逻辑的理性主义。在中世纪,宗教的殉道意识和世俗的英雄主义,灵与肉的分裂,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近代。

  宗教和哲学是西方文化的两面,就像我们的阴阳鱼一样。哲学是西方文化的特质,宗教同样也是。离开宗教,没法讲清楚西方文化。

  据说当年赵林教授被邀请到百家讲坛开讲,让他讲西方文化,但不许讲基督教。赵林说,离开宗教没法讲西方文化。主办方只好让他讲古希腊文明。那个时候的文化,虽然有宗教,但好歹是哲学当家。

  实际上,西方文化就是哲学和宗教轮流坐庄的历史。古希腊文化,早期是宗教(多神教)为主,后来有了哲学,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哲学到了古罗马那里走到尽头,接下来就是基督教统治欧洲,就是中世纪。

  近代以来,宗教在文化领域地位跌下来,就像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哲学,此时表现为科学精神,就成为文化的主流。

  虽然这是一部哲学书,但并不像他后来的专业著作那样深奥和难读。因为是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文采,读来毫无晦涩之感。

  都说文如其人,从这部书,也可以窥探赵林教授的性格。

  赵林是个善思考、好辩论的人。在他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就参与过我们国家舆论界的一件大事:潘晓大讨论。

  潘晓大讨论发生在1980年。当时,《中国青年》杂志注意到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苦闷心态,于是定下"人生观讨论"这个选题,并在青年中展开思想调查。编辑发现,大学生潘祎和女工人黄晓菊对于人生的悲观和困惑颇具代表性,于是向二人约稿,并把他们的稿件修改拼合成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文。署名则是在二人姓名中各取一字,这就是"潘晓"的由来。

  这篇文章是那时候的热搜第一,而且不像今天的热点一样,持续三五天就拉倒了。这个讨论,持续了半年,六万多人写信参与。讨论结束后,所有的信件被集中销毁。

  其中有一篇来信,主题是"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写于夏天,但直到8月份才发表出来。这篇文章的内容足够震撼,很快把"潘晓讨论"带入了一个新高潮。

  它的作者就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青年学生赵林。

  赵林在信里表达的观点是,外部环境再恶劣,也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改变的。

  不过,说来可笑的是,因为这篇文章,大学生赵林屡次被各个院系拉去“批判”,赵林就舌战群儒,得罪不少人。这让他在考研时,未能如愿进入哲学系。

  幸运的是,当时是刘道玉主持学校,赵林得以留校任教,并在考博士,如愿进入哲学系。

  他的经历也不断印证他的观点:本科,没读成哲学;硕士研究生,没读成哲学,可是最后博士研究生,终于读成了。他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变了命运,充分说明,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

  ——这又是这部书背后的另一个故事了。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九):爱干风流勾当,喧闹、嫉妒、蛮横,为何希腊诸神和我们的想象不同

  即便没有通读过西方文化史的人,提起希腊诸神,基本上也会知道众神之王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光明之神阿波罗还有天后赫拉。

  没有全面了解到西方古典文化时,一度以为他们是力量和智慧、美好的化身,应该和我国古代的百王之先伏羲氏、教化天下的神农氏、修齐治平的尧、为治水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一样,为道德伦理的典范。

  然而,在看完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赵林博士的《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一书后,才对希腊诸神以及希腊神话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原来,希腊诸神除了具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超越的浪漫精神,还有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荒淫嫉妒的弱点。

  包括希腊神话中经常提到的特洛伊战争,也是以阿伽门农等神争夺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为起因。

  希腊诸神经常到人间干一些风流勾当,滋事生非。他们像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爱冲动和犯错误。

  赵林老师在书中引用了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的《神话学》中的话,来评价希腊诸神:

  在B站听过赵林老师的课,他曾说过,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具备地理观,历史与地理联系紧密。一个是东方的神话,一个是希腊的神话,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传递下去的,不只是形式上的权势地位,更有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在我国的神话中,也看到过叛徒,像蚩尤对黄帝的反叛,这种”恶“与神的”善“虽被抽象化,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自古以来惩恶扬善这个道理的普遍适用。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为所欲为,从不在乎道德和禁忌,但是他们却无比信奉命运决定论。就像俄狄浦斯从阿波罗那知道了自己有一天会杀掉父亲,他远走异乡,尽最大努力要避免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发生,但是,命运安排的悲剧最终还是应验了。

  这就是我国古代的神和希腊的神最大的区别,一个自觉遵守道德决定论,恪守伦理规范,一个将自由意志潜藏着的命运决定论发扬光大。

  赵林老师在书中,不只讲述了希腊神话与超越的浪漫精神,还讲了罗马人与希腊人的不同,基督教的起源以及近代西方的文化,不得不提的重返人间乐园的文艺复兴时期等,这也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读完《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这本书,感受到了与作者理论深度相符的严密的逻辑性,他生动流畅的文笔润色着大量系统整理的历史知识,让我们能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地探索着西方人的意识与文化,进而引发对我们自己的人生的思考。

  如同苏格拉底说的,“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沉浸于一本书中,远超过书本身的价值。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读后感(十):为什么希腊神话崇尚“弑父”?它代表的是一种反抗权威的态度

  刚上大学时,我曾选修过一门大课叫做《西方哲学》。上第一节课,老师就推荐我们去阅读《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相关书籍。那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古希腊神话,在那之前都是零零星星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读到过一些神话故事。

  在阅读古希腊神话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希腊神话中这些神之间混乱的关系刚给搞得崩溃。为什么他们和中国神话里的神完全不一样呢?

  因为是选修课,当时的老师并没有系统而深入地为我们讲解古希腊神话背后蕴含的文化传统,到如今我也只记得他说过,希腊神话中的神是生而为神,但他们又具有和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是人化的神;而中国神话中的神并非天生的,而是由人变为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抛弃掉人的七情六欲,最终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是神化的人。

  老师还说,想要了解西方哲学与文化,就必须要读懂古希腊神话。因为,古希腊可以说是整个欧洲的精神起源,而古希腊神话则是希腊精神文化最浓缩的产物。连雪莱都曾说过:“我们全是希腊人的;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根源都在希腊。”

  我们都知道,神话其实并不完全是虚构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神话是现实社会的隐喻,它反应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对世界的认知。

  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拥有不朽的肉体,却刚愎自用、道德败坏,这样的性格特征在中国神话里是不可能被成为“神”的,但他们在希腊神话中却拥有极高的地位,并且他们的故事也被广泛传诵;

  希腊神话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便是“弑父”,从克洛诺斯用镰刀阉割父亲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并取而代之成为第二代神王开始,到宙斯推翻克洛诺斯的统治成为众神之王,再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为什么希腊神话如此崇尚“弑父精神”?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西方文化的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赵林教授的《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就是一本很好的西方文化入门书籍。

  赵林教授是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时还担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和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

  赵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史,已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包括《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西方哲学史》等,他还长期在武汉大学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赵林教授还乐于向公众普及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哪怕是艰深晦涩的古希腊文化,也能在他的笔下变得通俗易懂。此前,我曾读过他的《古希腊文明的光芒》和《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他那极具理性思辨的论述和充满诗意浪漫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讲述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常见的思路是按时间的顺序从古希腊文化的起源开始,依次介绍它的演变和各个时期的特色。但在这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中,赵林教授独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进行论述。

  赵林教授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基本的文化精神,它潜藏在纷繁芜杂的文化现象背后,决定着文化的总体面貌和发展方向,并在宗教、哲学、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表现出来。只有深入到文化精神中,才能理解和解释由文化精神所延伸出来的种种文化现象。

  书中,他将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本质精神特征,将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个人自我完善的动态平衡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地阐述了西方文化长达300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从古希腊文化的原始和谐到罗马帝国的英雄主义,再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唯灵主义,最后到现代早期的国家主义、科学崇拜和乌托邦理想,可谓立意深远、视域广阔。

  前面提到,希腊神话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弑父”,希腊神王的更迭是通过一种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这种“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之一。

  无论反叛成功还是失败,叛逆的行为都没有与道德范畴相联系,叛逆者也没有因为反叛正统而被斥为邪恶,反而往往因反叛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富有魅力。同时,这种存在于神的家族内部的连续的叛逆行径还促进了神系的更新和发展。

  从这一点上来说,“弑父精神”表现出了一种新陈代谢和以变革为本质的社会进化思想,它也是推动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就把西方民主制度的产生直接归因于儿子对父亲的反抗。他认为,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从“原始父亲”的专制向“兄弟联盟”的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

  像希腊神话中这种“弑父”的故事,在中国神话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无论是儿子对父亲的叛逆,还是臣子对君王的反抗,无一不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比如蚩尤对黄帝的反叛,共工对颛顼的反叛。

  因为,在中国神话中,远古神明或近古帝王的品性德性都是完美的,他们的肉体或许会死,但他们所制定和代表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却能无限地流传下去,形成一种传递性和伸展性的自我肯定的神系延续机制,最终形成一种保守的文化心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