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素食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素食者》读后感100字

2021-09-11 00:5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素食者》读后感100字

  《素食者》是一本由[韩] 韩江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素食者》读后感(一):素食者

  最近随着大家注意健康,饮食习惯也在渐渐地趋向健康化。前一段时间看过一篇讲饮食健康的文章,现在很流行“素食主义者”。这个素食主义者的定义很宽泛,一般分为纯素食、素食、奶素、蛋素、蛋奶素、鱼素、果素和弹性素食八种。

  当我第一次认识韩江这位作家和《素食者》是在看理想电台的一起节目中,嘉宾是韩语翻译界的大佬、翻译过《你的夏天还好吗》的薛舟老师,另一位嘉宾是与韩语结缘、现在是一位文学编辑的老师,这位老师介绍了很多与韩语相关的书籍,其中就介绍了韩江老师的作品。

  韩江老师老师是一位温温柔柔的女性,她的代表作品有《素食者》、《白》、《少年来了》等。豆瓣的介绍是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著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素食者》这篇是很有作者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最繁琐的生活中剖析生活。

  《素食者》讲了一位素食主义者的故事。主角从开始时并不是一位素食主义者,相反,她以前是很擅长将肉类做成美食的且引以为傲。在一场离奇的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从故事中跳出来,为什么这个女人会成为素食主义者呢?从她零星的梦、童年的回忆和丈夫结婚的态度中似乎都能看得出来却又似乎模糊不清,这或许便是文学的魅力和这部小说的特点。

  书中的很多句子在我们阅读时敲击着我们的思想。吃了肉,却在身体中留下了那些肉代表的生命,感觉都是痛苦;这世界上你如果你不吃肉,那么这些吃肉的人会把你吃掉;因为这荒唐的梦,而丧失了对肉的感觉,她将自己想象成一株植物,那么要怎么生活下去呢?

  故事的最后,妻子逃出来病房,在一群人的围观中,手中抓着一只窒息的鸟。妻子会何去何从呢?以后再也不吃肉了,成为一位真正的素食主义者?那她的生活呢?这一切会怎样继续发展下去呢?

  《素食者》读后感(二):她选择独自醒来

  素食者是一部关注女性生活处境的小说。

  最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封面设计。密密层层一整面的浓绿森林,一位穿白裙的短发女子闭目端坐于树荫之中。双手交叠置于膝盖。幽暗之中如同一团白光,莹洁而无染。而在另一层画面中,女子被繁复堆叠的勾线烫银花瓣包裹。这个画面给人以联想,似乎画中女子终于得到片刻安宁。并且她正在享受这种难得的安宁。似乎她的生活之前一直虚幻,而只有在逃逸后的此时此刻,才得以重生。

  毫无疑问是令人悦目的设计。凝目注视,会感觉到一种清凉与宁静。但事实上,读完整本书,宁静背后的暗涌才层层展开,发现再也不能用未读之前的心情来欣赏这幅图画。

  曾经,看三岛由纪夫的一个访谈。访谈中,他说,生活如常继续,难道不让人觉得迷惑吗?当时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心中一凛。似乎听到有什么东西突然碎裂。说不准碎裂的是什么,但确定无疑,生活在彼时有过一瞬间的停顿。

  小说中,让英惠生活停顿的事件,是一个梦。一个梦之后,她跟以往的不同是,突然之间开始决定素食。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她心安理得继续如常吃肉。即便激发出周围一群人的不耐烦与暴戾本性,也再不能动她一丝一毫。她好像下定决心从此要自绝于周围一切令她厌倦的事物,而头一次可以任性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回自己。于是,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女人,似乎在一夜之间与从前判若两人。没有人可以解读她做此选择的背后动机。他们仅仅只是觉得这个人已然精神失常。

  但生活从来没有偶然事件。一切都是日积月累,等待最后一瞬间的爆破。英惠的生活不过基于一种正常的因果衔接。

  小说的独特之处是,作者通过三个人的视觉去讲述这个故事。从自己(英惠)的角度,从姐夫,再从姐姐。原本貌似平静正常的生活,因为英惠事件而被瞬间撬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对日常生活失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如洪水巨浪在一瞬间将他们席卷。迎接他们的是一场残酷的大清算。

  如张爱玲所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小说中的肉食与素食,是一种隐喻。食肉隐喻了生活中一切试图维持虚假繁荣保持光鲜的努力,一种不愿面对的真相。人们坚持是因为坚信,维持生命一个人岂能选择不食肉?食肉如同一种天经地义的选项,就是那一袭华美的袍子。选择食肉,等同于默认承受无爱且如一潭死水的婚姻生活,默认对丈夫殴打责骂暴戾情绪的忍气吞声,默认还有善解人意的父母。但是,这样努力经营努力维持的体面究竟可以延续多久?

  当所有人都假装食肉的生活为正常时,一个逆向而行选择素食的人,理所当然就变成了别人眼里的怪物,变成众矢之的。没有人愿意去质疑平静生活的表象。惰性,恐惧,虚荣,自尊,虚伪的道德伦常……都是令他们畏葸不前的理由。只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这么做,一直以来都在这么做,所以他们不愿怀疑事情的正确与否。他们只是习惯性地遵照,依循,而从未试图改革与突破。好像一整个世界的人都被催眠,沉睡。而小说中,突然选择素食的英惠成为那个不愿继续沉睡的孤勇角色。

  她选择独自醒来,不是偶然。仅仅只是不愿继续维持这种温吞水一样的虚假繁荣,不愿继续躲避在一层道貌岸然的伦常外衣之下,苟延残喘。所以她会义无反顾跳车。从隆隆飞驰的列车上一跃而下。去感受真实锐利的生命。不惜付出惨烈代价。这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的女性的抗争。

  人总是醒来之后才会格外清醒地意识到,此前沉睡了多久。就像英惠,当她醒来,真正在一种孤绝的意志驱动之下,从一种惯性的隐忍生活中跳出,她才恐怖地意识到曾经的生活是如何千疮百孔。弥留之际,英惠曾对姐姐说起过一个梦境,亦或是幻觉。她说她会变成一棵倒立生长的树,双手变成根系深深植入大地,然后在腿部开出花来。不曾真正活过的她,以这种方式回归,去重新活一次。

  作者韩江说,十年前的早春,她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人在公寓的阳台上变成了植物,然后生活在一起的丈夫把她种到了花盆里。她当时就想总有一天她会继续创作这个故事。所以这本书的出发点还是在那里。

  想必故事中重生的女人,在作者的构思中,终将变成一棵自由茁壮成长的树。

  公众号同步:拾粒

  《素食者》读后感(三):挣扎赎罪的素食者

  一个人能够全然无罪吗?韩江在一次访谈中提出这个问题。

  可以看出,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消极的,即,所有的人都有罪,只有死是一种掺杂了妥协的解脱。英惠走向灭亡就是她在《素食者》中给出的回答。

  这本小说的容量并不算太大,也不复杂。全书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很明显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所谓精神病患者的三种不同态度。

  第一部分,由作为英惠丈夫的“我”的不理解展开,通过回忆与对比,描绘出突入其来的“吃素”行为给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当然,“我”也并非就会任由英惠就这样下去,于是“我”联系了英惠的家人,在大姨子家乔迁的那一天,全家合谋,准备逼迫英惠吃肉。这一情节是第一部分最精彩、矛盾冲突最多的一节,也是象征意味最强的一节。以“吃肉”作为进入现实世界,成为“正常人”的条件为隐喻,描画了英惠一家在“我”的策划下,对“企图”破坏这一规则的英惠进行家庭惩罚。韩国的家长制、长幼秩序,男尊女卑思想至今仍然根深蒂固,这一社会现象也在这一节得到表现。文本里随处可见的暗示也在对词进行刻画:不断强调自己“曾经参加过越战”的丈人,作为姐姐的大姨子对英惠的命令,策划了这一切并冷眼旁观的“我”,小舅子虽然是英惠的弟弟,但因为性别,也在一旁对英惠颐指气使。他们共同组成了禁锢英惠的活的社会规则,想要牢牢地控制住英惠、甚至不只是英惠,是每一个人,他们生于规则长于规则,以至于他们最后变成了规则本身,只要有任何人产生了挣脱的念头,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惩罚,无论这个人是自己的妻子,女儿,还是妹妹。

  第二部分,胎记。则可能是很多人都不太喜欢的情节,这部分描写了英惠的姐夫受到英惠胎记的刺激,而对英惠产生了强烈的欲望。作为艺术家的姐夫,其对艺术的追求,则恰好与他对英惠的渴望缠绕在一起难以分辨。他邀请英惠充当自己的模特,在英惠的身上画上了色彩斑斓的植物,树叶,花朵。又因无法抑制自己的渴望,也在自己的身上画上了油彩画,与英惠发生了关系。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摹了“完全不理解”英惠的丈夫和娘家人,那么姐夫的形象相对来说是一个理解者的角色。他不去强迫英惠吃肉,反而处处照顾着英惠:尽管这份照顾有他自私的动机。然而,这种照顾的前提,却是英惠恰好符合了他对美的定义与追求,而不是出自理解的关怀。在姐夫眼里的英惠,只是一个恰好承载了他自己对艺术理解的客体,他也许在自己的逻辑里理解了英惠,但他们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沟通,也就是说,英惠仍然不是她自己,她仍然是一个“疯子”,一个供人欣赏的活的景观。

  不过,姐夫与英惠发生不伦关系,也寓示着姐夫本人走上不被理解的“精神病”的道路,这一细节在第三部分被暗示:他被送去做精神病鉴定,鉴定结果为“正常人”。所以,在《胎记》这一部分,精神病与正常人的界限,不再像第一部分那样鲜明,也加深了读者对英惠的理解。

  第三部分,树火。也许像有评论说的那样这一部分是姐姐对英惠的拯救,但我认为这一部分是英惠对姐姐的“拯救”,承接《胎记》部分对精神病与正常人界限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英惠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姐姐对自己生命以及世界的认知。这一点在这句话说写得很清楚了:

  “自从经常进出精神病院后,有时满是正常人的宁静街道反而更令自己感到陌生。”

  所以,如何定义正常与精神病呢?习惯了的世界就是否一定是“正常的”?这是《树火》部分想要探讨的问题。觉得自己是树就是疯子吗,不愿吃饭想要安安静静地死去是疯子吗?对于这些问题,韩江并不打算立刻给出一个答案,她的思考也并非是想要立刻颠倒这个世界的秩序,正如她给大姨子仁惠安排了痛苦的思考,却没有给她安排得出结论的情节——事实就是,这些问题其实本来也不需要答案,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化,从我们已经过于熟悉的世界中抽身,再去回看这个世界。

  一个人可以全然无罪吗?不能,仁惠亲手参与了将英惠推向灭亡的生活和世界,她也曾无数次想过回到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改变这一切,但她最终发现这并非是一个点,而是无数点的集合,导向了这一必然的结果。想要变成树的英惠,最后化作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个比喻,树在“熊熊燃烧”,像野兽,散发绿光。韩江也用这本书“等待回答”,“表达抗议”。

  《素食者》读后感(四):素食者:“瞧瞧你的样子,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

  素食主义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有人因为信仰、宗教等因素,有人为了减肥甚至心安,开始成为一位素食者。

  而作者韩江笔下的《素食者》,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妻子——英惠——因为一个梦,便再也不愿吃肉,成为一位素食者。

  她是女儿、是妻子,在父亲的心中是必须服从父亲命令的女儿,在丈夫眼中是顺利工作与生活的加分项。 但当她在那个充满杀戮而血腥的梦中惊坐起,由此坚定地选择了素食,连丈夫之为人的“肉”味靠近都令她不适,她是英惠。她想维护自己的小宇宙,不希望别人逾越之。他人吃肉并无大碍,她不要求别人停筷。但所有人都开始介入她的素食生活,软磨硬泡刚柔并济,就是想英惠吃下一块肉。

  矛盾走到了顶点,是不容许自己的权威得到忤逆的父亲拍案而起,他让人按住英惠的手脚,硬是往她嘴里塞肉,英惠反抗许久终于挣脱出来,冲往厨房拿起刀就往手腕一划…… 这是书的第一部分,书一共有三部分。如果说这是开端的话,第二部分开始则让故事明晰了起来。我们终于明白这一切,不是科幻,不是梦与事实的联动,也无神旨,英惠开始接受精神病的治疗。

  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第二个矛盾,在于英惠的姐夫民浩,一名影像制作人、艺术家。听闻英惠身上有一块胎记,陷入创作低谷期的姐夫莫名其妙地得到了灵感。他对艺术渴求的心似乎是真挚的,这种探索艺术的欲望一步步让民浩前进,但最终僭越了常人的道德标准,姐夫与姐姐也就此分开。

  第三部分只剩下姐姐对英惠的扶持,但姐姐也不堪重负,不管是生理上抑或心理上的。英惠则在素食主义的路上渐行渐远,她的精神世界似乎越发饱满,身体却越发羸弱。在常人看来,英惠是一位在幻想中无法自拔的精神病患者无疑。

  但仔细想想,英惠的生活只是不符合主流预期,她又错了吗?确实,身边的人让英惠吃肉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她“好”,为了让她活下去。但“好”,又意味着什么呢?继续当“合格”的妻子与女儿、他人生活的配角吗?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懒惰。

  其一,是当给人打上了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很多人似乎就再也不愿去了解或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世界,甚至认为那是无价值的,仿佛一切都是虚无、是幻想、是无法沟通。

  那份想让英惠活下去的真心,不应当只有简单粗暴的一种解决方案,不是靠权威去打破平静的水面增添波澜就有生机的。在姐姐的回忆当中,我们看到了英惠的素食世界由来有因,一切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复杂,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合乎逻辑。

  英惠身处双重弱势群体。在强者制定规则的生存世界里,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总是会遇到重重阻力。比起去理解那个疯狂的世界,遵循“正常人”沿袭下来的标准显然方便且顺畅得多。 其二,体现在对个体价值的忽视。

  回顾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审视并讨厌自己看书时时不时产生的怜悯、厌恶等情感。包括护士按住英惠屡次三番尝试往她嘴上插输液管时,还有英惠倒立成为“树”被姐姐推翻的时候。

  我凭什么呢?我还未曾深入到她们的生活中啊,我凭什么情不自禁呢?大抵是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已经代入了“正常人”的身份,尽管这无法避免,但我却想避免这种自以为是。

  生存着几十亿人口的世界里,个体特别是无名的个体,其价值总是容易被忽略,估算算法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几十亿的零头可以轻易被抹去以快速得到大致的结果。

  像信息时代,即便我们与网友曾围绕一个话题热烈地讨论过,但ta若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交集,这个人的突然消失,亦只是如同聊天软件上不在线的状态——头像变灰,于他人而言了无痛痒。

  但个体的世界在属于ta的世界内,可能充当着脊椎、眼睛、耳朵、手脚等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活生生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我们不该自作聪明、自作主张地为他们的生活做出“吃肉”的决定。

  想着自己惯性考虑的“少数服从多数”、“损益比”等等,以多数人的立场去衡量一切,真的太无情了。 历史上爱概念上的人类却不爱现实中的人的伟大人物也比比皆是,或许就是因为现实需要个性化处理,面对一个概念却可以冷漠冷静,这未尝不是懒惰?

  面对社会,人人都是弱势群体,比起一个个庞大的概念,去感受真实的个体也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啊。

  “瞧瞧你的样子,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唯愿我们的社会能容纳不吃肉的人,也望吃肉的人多一份同理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