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生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平生记读后感100字

2021-09-13 00:0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生记读后感100字

  《平生记》是一本由饶平如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生记》读后感(一):朴素而精彩的平凡人

  本书读着读着我就想,这真的是平凡人的故事吗?后来我琢磨了下,虽然作者的爷爷是清朝的三品官,爸爸也比较能赚钱,家里有佣人还有专属车夫,甚至作者在那个年代除了上学外,还有私人家教,这家庭,搁现在绝对是土豪啊。但土豪又何尝不是平凡人呢,平凡人里也分三六九等,不是谁日子过的优越些就不平凡了。毕竟真的不平凡,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不过毕竟因年代与家庭的差异,很多细节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只能通过饶平如的文字去想象。所幸,作者的文字平易近人,即便是我未曾了解的事物,读罢也有了个轮廓。何况还有他的一幅幅小画,更直观和生动。查资料得知,饶平如是在妻子去世后才开始画画,一方面怀念亡妻,一方面也是给子孙留下记录。自认喜欢画画的我,却始终没能认真画上什么。饶平如耄耋之年却有如此精力,着实令我敬佩。

  说回书中内容,第一章•散落的家谱,其实是围绕他的小家,以他个人的经历为主,讲述了相关人物的故事。不同于其他人(比如我)讲家谱会追至十分遥远的年代,让人听起来更像是传说而非真实故事。所以,饶平如的文章重在真实,没有对自己的家人进行正面夸大,这很难得。第二章•战争中,是不得不讲的一段历史,那个年代的每个人都绕不开。饶平如的家庭也受战争的影响经历了磨难。祖母及母亲更因返回他老家南城染病,又因缺少医药,相继离世。其大哥还被鬼子砍了一刀,命悬一线。这让我不得不感概,在战争面前,有钱没钱都难以自保。饶平如在如此困境下,毅然从军。这又是件不平凡却又平凡的事情,有时我会觉得这些军人都是传奇,可也正像文中所写,作者是参加千百万有志之士的行列,而奔赴抗日救国的最前线。读这章的内容,总是让我有些激动,人不再是是为了自己小家的存活而活着。时年二十四岁的饶平如,带着两门破击炮和五十多个弟兄跟日军战斗。而在见到战友被子弹击中时,他和整个队伍只能强忍的趴在地上等待炮声停止。同时也描述了我方士兵看到可近视的鬼子,直接一个手榴弹给炸了,然后寻找战利品时,发现鬼子身上的照片有父母和妹妹。我想,战争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幸的。在三章则是讲他被下放劳动的故事。他能说当年住工棚,“青山在外,白云当户……我早有此享受,而且长达十年之久,现在回忆起来,难道不是人生一乐乎。”与妻子分割二十二年的他,竟能如此淡然回忆不公的过去,我想如果我经历了如此苦难,怕是乐不起来吧。在最后一章•木偶奇遇记,他先回顾了老伴去世后的一些事,还有去法国访谈的经历,最终以他写给自己的悼词作结尾。饶平如老先生已于去年4月去世,我观此文,感概万千,一个人的平生,是如此朴实与精彩。

  《平生记》读后感(二):静水深流,温情人间

  知道饶平如是因为一本《平如美棠》,关于他与妻子悲欢离合的一生的故事。但是饶平如的故事,一本《平如美棠》讲不完,于是就有了《平生记》。《平生记》主要回顾饶平如的家人以及与他们相伴的日子。所以这其中还有父母亲的二三事,也有外公外婆的故事,家族的故事,战争的故事,劳动大学和特殊年代的故事。

  事实上,关于饶平如的故事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内容。他曾是黄埔军校十八期学员,参加过抗战,1949年后曾任出版社编辑。他的祖先被写入《江西省通志》;父亲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大学堂,曾任南城县商会会长、南城启南小学校长,湖北省禁烟局职员;外婆的父亲刘维桢曾任广东恩平、鹤山、高要、石城、新会五县的知县以及肇庆府的知府,从政广东三十年;大龢表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后被分配于湖北第六战区陈诚部下,有“将军画家”之称。

  在《平生记》中,不难发现,饶平如生长于一个文化程度高,思想先进的大家族中。众人重视文化教育,注重艺术美德熏陶,关注当地科学医疗推广与发展。二三十年代即使社会军阀乱战,似乎也没有影响到他们。见字如面,饶平如的真性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浸润长大,所以文字也特别温柔。

  但是,抗战时期,南昌沦陷,谁都难以维持自己的和平,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也在此时展现。更重要的是,抗战时期地方的交通、百姓如何逃难,种种细节皆在《平生记》中一一呈现。我们日常所知的抗战历史,大多都是战争场面,而地方上民众的个体生活情形如何,甚少有如《平生记》般细心记载,即使丰子恺,也倾向较委婉地批评国民政府,描绘眼前的悲惨境况等等。如此看,饶平如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让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南昌的景象。除此之外,还有饶如平亲历之湘西会战、大岭山之战、国军100军,筑大坝、国营工厂等等场景一一细述,明明是几十年前的事,在饶平如心中却历历在目。

  《平生记》插图

  现实中是美国志愿军的"飞虎队"

  书中所附插图,乃饶平如亲手绘画。曾有人将其与丰子恺比较,两者风格相似。饶平如之画确实有几分丰子恺影子,他少时曾临摹《护生画集》,《护生画集》正是丰子恺所绘。不过,饶平如的画,虽是21世纪根据自己的回忆绘制,但也能从中看出干净、真澈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饶平如仔细绘制了他所见所闻,尤其与当时战争、生产、运输等相关的工具与情景,让我们对抗战前后,十年动乱时期都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平生记》中提及的木牛

  现实中也叫独轮车

  在《平生记》中提及到一十分有趣的事,便是当时的江西裕民银行。原来当时裕民银行的纸币可以撕开来使用,撕开的货币依然有效,这十分有趣。饶平如在书中提到自己的疑惑,称不知道裕民银行究竟是公家还是私立,事实上,裕民银行属于省办银行,但某些时候也承担国库支库的职能,为地方提供必要贷款。或许是省办的原因,撕开货币在江西当地有效,但出了江西就未必有效。

  曾有人称饶平如的文字如静水深流,何止,一读再读,只感到他的温情仍留人间。

  不过如此。

  《平生记》读后感(三):一个人要对世界释放多少善,才能被人这样爱?

  1、

  2013年,海峡卫视《相约》节目做了一期饶平如的访谈,开场饶平如没说几句,主持人赵娜的眼眶就湿了,来不及擦拭;后面的采访,她带上了纸巾。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分享《平如美棠》时说:“饶平如这些画有丰子恺的风格,但是比丰子恺甚至在多一份的稚嫩,一个素人画家的特点,就在于他总是要用画面想去说明一件事情,他这个说明感很强,结果变得有点像图解,但是这个图解本身是太可爱了……我们在《平如美棠》看到的这种真情,有时候很可能就是决定于这个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是好人。”

  “好人”,这个在当代社会充满了各式解读的老词,当处于严肃语境中盖棺定论一个人的时候,也许是最高的褒奖——至少对于饶平如来说,确实如此。认识他的人在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之时,最后都汇聚成了短短两个字:“好人”。

  三子饶乐曾说,“父亲总觉得,那些亲家是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把女儿嫁到我们家来,对我们家有很大的恩情。父亲出书后有了稿费,从那一年开始,他每一年都要到亲家拜访,一家一家送上一份厚礼,年年如此。”

  《平如美棠》封面设计朱赢椿说,饶平如是他遇到最感觉温暖、最懂得感恩的作者。每次到饶平如家中,他总是在门口迎接;每次要走的时候,他一定会准备上海的小吃,非常细致。

  上海民盟的文章里,爷爷讲起妻子美棠和阿咪(猫),眼里会泛起泪花,但回忆起无数艰难岁月的时候,却说:“我再给你们讲一个笑话。”

  工人日报为他的追思会报道取的标题是:一个内心干净的人去了天国。

  孙女感怀:“一个人要对世界释放多少善,才能被人这样爱?”

  2、

  饶平如的“好”,除了知行合一输送给接触的每一个人外,还通过文字和绘画,传递给看过书的每一个人。因为这就是他写书的特色——真实。想什么就写什么,是什么就讲什么。

  他说:我没有什么想象力,只能回忆真实发生的事情。

  和主打爱情的《平如美棠》不同,《平生记》是饶平如的自传,主要聊些 “爱情之外的那些事”。这本书早期叫《平如的本子》,内里收录的图画,时间跨度长达十六年(2002-2018)。

  2017年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写道:饶老每天要抽出两个小时来画书稿。“如今眼泪汪汪的时候不那么多了,就是画到妈妈的时候还哭过几回。妈妈临终的时候,我在军校,没能在跟前尽孝,是我终身的遗憾。” 但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早些年饶平如做了心脏手术,每天吃三次药,早上还要吸氧1-2小时。

  他的自述里,也带着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感:“时间张开黑洞一般的大口,把我家族中的长辈和平辈,把我的爱人挚友又或者一时为伴的故旧一一吞吃进去。如今的我独行在这张大口之外,赶在未来之前,想要把这些还存留在我记忆中的往事,奋力摹写下来,以作为对他们所有人的纪念。”

  看过《平如美棠》的人都会对饶平如的记忆能力印象深刻,所有的细节,他都记得,包括幼年父母用的饭碗、吃过的菜、穿过的衣裳;而在《平生记》里,你又能看到他的“健忘”,经过那么多苦难和波折,他记得的,永远都是善良的人,和温馨逗笑的场景。他的文字和图画里没有埋怨和愤恨,也总会想起他人的好,有时反是常常怪自己,能力不足或是不够尽责。就像许知远所言:“个人纤细又充满韧性,不论时代之重压如何之巨,你仍可保有内在的轻快。”

  3、

  饶平如的孙女提到爷爷平生最欣赏苏东坡的诗文。苏东坡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归人”也许是《平生记》最契合的注脚。

  根据遗稿整理而成的《平生记》记录了饶平如的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的数十载人生中,既有儿时的天真岁月,家族间的逗趣玩闹,又有青年从军时的跌宕起伏,以及中年后身不得已、惊心动魄的时代震荡。

  在饶平如的文字和图画里,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穿梭在数十年的时空里:

  邂逅他的童年和亲人:

  某日午餐,父亲边吃边不无感慨地说:“世事无如吃饭难啊!”我就说:“吃饭还能算难?这我就不懂了,拿起筷子端起碗张口就吃嘛,这有什么难?”

  母亲听见我的读诗声,立即放下她正在看的书本,对我说:“平儿!诗不可以这样读。诗要吟。”我念的正是流传千古的一首《枫桥夜泊》。于是,母亲教一句,我就跟着哼一句。所谓“吟”,原来就是拉长声的“哼”,所不同者,哼的时候,要抑扬顿挫,有其一定的规律。

  我们家吃饭,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以何故,就流传下一些规矩:荤菜不吃牛肉、黄鳝、泥鳅、甲鱼;菜蔬方面,辣椒不上桌子,其他新鲜蔬菜都可以吃。一天半夜,我迷迷糊糊中突然听到有窸窣响动,人一下子清醒了,留神一观察,只见定姐已经偷偷起床,往厨房方向溜去。大哥大嫂已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原来,他们不知从哪里买了泥鳅,又买了面条——泥鳅煮面,据说滋味鲜美无比。他们三个白天不敢动手,决定在半夜里采取行动……

  大用表弟七八岁时,有一天清晨,躺在床上,呆呆地瞪着窗边。十三舅醒来,问他在看什么,大用说看到一个小飞虫在阳台边,垂直向上飞,又掉下来,最后终于飞到了屋檐外。十三舅当即对大用说,人也像这个小飞虫一样,经常会有困难,经常会有失败,但只要不断努力向上,最后总会自由的。

  亲历抗日战争:

  那时我年轻气盛,见了鬼子岂有不打之理。于是,我违反操作规程,把两门迫击炮在山前面进入阵地,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虽然这是暴露自己,没有掩护,也顾不得了……

  他的肠子也被打出来了,他痛得发出极其惨烈的嚎叫声,就像一匹野兽临死时的那种嚎鸣,悲壮至极,持续有两三分钟之久,然后,逐渐减弱,再减弱,以至无声……这时候,我们能用什么办法去救助他呢?我们全体都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静止不动。

  在这天的下午五点钟,在金色的夏季阳光下,我看见那位穿白衬衣的排长和他那七八个弟兄们,仍然伏倒在原来的地方。他们为国牺牲了。

  赴安徽劳教:

  那张木板“床”,按规定要睡六个人。彼此的头和脚交叉着躺下去,挤压得十分紧凑,动弹不得。我仰面躺着,不敢侧身,因为无论向右或向左,鼻子就会贴近别人的一双臭脚,难闻已极。我只有皱着眉头,双眼看着天花板。

  中国古人有一种读书方法,称为“暗诵”。先把文章读熟,能背诵之。以后,随便在什么地方,闭目而背诵所熟读之文章,自有至乐。到了晚间,我的身体虽然处于安徽某县荒山野岭之间茅草所盖的工棚里,我的灵魂却已飞越千山万水……

  我们漆工组此时风头正健,因为各个车间需用的各色油漆,都需要我们支援。我们组里那位姜荣老漆工,很有点艺术才能。他在马粪纸(即现今的黄色硬纸板)上面画图或写字,用美术刀挖空后,再用各色喷漆喷涂,颜色鲜明,又有层次感。我也跟着学会了,我俩忙得不亦乐乎。

  感受离别之苦:

  坎坷岁月费操持,渐入平康,奈何天不假年,恸今朝,君竟归去;

  沧桑世事谁能料,阅尽枯荣,从此红尘看破,盼来世,再续姻缘。

  也见证晚年《平如美棠》出版后的“木偶奇遇记”:

  其旁有一小瓶,我问邻座:“此是何物?”“橄榄油,”他答道,“可以拌和着吃。”我试着吃了几口,肚子里便叽里咕噜地响起来,显示有点招架不住。赶紧刹车,否则,万一发生腹泻怎么办?

  在我们交谈时,我们身后的大屏幕不断地放幻灯片似的显示着我的漫画。主持人兴奋地说:“这个节目播出后一定会得到观众的喜欢!”原来他们是在录制一段电视节目。

  可以说,《平生记》是一个从民国走入现代的、平凡人的人生小传,他有一颗普通人难得的慧心,生死之间仰望流云,劳动间隙读书念诵,百年之后为祖上作传,其人其文静水流深,平淡隽永,尽显乐天知命。

  饶平如想象过自己离开的那天。他对孩子们说,别人去世的时候家人都痛哭流涕,我去世你们别哭,你们要笑。我很多同学、战友,当年都牺牲在战场上,死了都是无名的,一生一世别人都不知道。

  唯因这份达观,这颗慧心,无论何种境况,皆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用《平生记》来命名他的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

  《平生记》读后感(四):那唤醒往事的力量

  作为《平如美棠》一书的编辑,在认识爷爷后的七年间,我和他之间有过无数交谈,听到的很多故事在《平如美棠》中都有提到,还有些故事爷爷便放进待出版的第二本书里。若说《平如美棠》是为了纪念美棠而画,那这第二本《平生记》更多就是围绕爷爷自己来讲了。

  故事从爷爷少年时在江西南昌的生活开始。

  一个夏日清晨,他把竹床置于上厅的天井中,躺在上面仰望白云在晴空中不停翻腾起伏,有时像羊,有时似像牛,变幻无穷,那儿童的幻想也随着云彩的翻滚而变化。他记得父亲忽然也来到厅前,立在一旁并随兴吟诵一句“夏云多奇峰”。

  到小学六年级时美术老师教水彩画,让学生们用笔饱蘸淡蓝色水彩,往画面上端一笔抹去,然后再把画纸竖起来任由水彩自然流淌下来,这样就形成了均匀的夜空之色。随后爷爷又在画面上添画了个月亮。他父亲在廊檐下看到此画后说:“可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爷爷于是提笔照办。

  爷爷记得他母亲有一本《护生画集》,丰子恺先生作画、弘一大师题字。他小时候喜欢看图画书,也喜欢摹画。摹画时用的是一种“竹纸”,很薄、易破碎,又不易吸收水分,并不适合用来写字画画,但非常透,摹画时看纸下的线条非常清晰。那时爷爷常在晚上煤油灯下摹画小说书中的绣像人物,《护生画集》也是他喜欢摹画的范本。

  九十多岁的爷爷眼力越来越差、耳朵常听不清别人讲话,但他写字和画画时仍旧落笔平稳。即使往昔早已化为云烟,但他笔下那少年时代南城普通人家的生活仍那样真切、细微,从容而有静气。

  过去的画面都在爷爷的脑海之中,而且他有力量让人透过自己的眼睛再看到过去。爷爷的记忆方式是一帧一帧的,每一帧都带着明亮的颜色和日常喧闹之声,又因为画画者内心有种温柔有力的东西,令时光彼端那个世界也显得光洁天真、秩序井然。

  爷爷说有一年夏天时南昌兴起了露天电影,只能在晚间放映,一般连放两场。有人将白色幕布张挂在室外,幕前放些长板凳,放映机设置在后面。母亲对露天电影很感兴趣,于是带上爷爷和他的三弟坐黄包车前往,地点在叫“洗马池”的地方,放映的片子爷爷也记得清楚,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大约下午五六点钟模样,他随母亲走进园子刚要落座,忽听得人们惊呼“起火”,那时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过去又常发生火灾,母亲担心家中出事便赶紧回去了。回到家后其实什么事也没有,九十多岁的爷爷像个孩子般万分遗憾地说“可惜我的露天电影就没看成”——神情一如他是在昨天错过了那场电影。

  爷爷对往昔大家庭逢年过节的喜乐津津乐道,可记忆中最难忘的却是那席散后众宾客辞别的情景。一大群人聚在外婆家大门处,准备喊车子各自回家。黄包车夫已蜂拥而至,口中纷纷急喊“去哪里?去哪里?”年轻后辈早在手上持一叠兑换好的零票子,将每位宾客的住址告知拉车者,略一还价便把车资先付好,然后招呼宾客上车,由车夫拉车而去。那时的南昌没有路灯,照明全靠自家点燃的大灯笼,黄包车座下两侧则各点一盏小煤油灯以资照明。少年时的爷爷记得那人多车多,呼声此起彼落,灯火辉映,简直要沸反盈天了!车子就这么一路驰去,依次经过石头街、天灯下、筷子巷等街巷……

  爷爷喜欢猫,小时候养过一只黄白相间的猫,一到晚上就跳上爷爷和他三弟的床,趴到被窝中间的凹陷处。两个孩子都不动弹,让猫安稳地睡在中间。大概有二三年样子,忽然有一天,猫不知何故死掉,被放在一个平时放饭锅的草窝里拿出去。在草窝被拿走之前爷爷心痛地又瞥了一眼,只看见它露出的一只耳朵……孩子看到自己的宠物死去,多么难过,爷爷说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悲哀。

  爷爷的五舅很年轻就去世了,他对五舅一无所知,只在外婆家见过五舅母。她身材修长,脸上带黝暗之色,穿一件棕黄色的旧旗袍,手中老是夹着一支香烟。喊她“五舅母”时只略作反应,面无笑容,也从来没有跟爷爷说过一句话。少时的爷爷隐隐能理解她的苦痛:早年丧夫,又无子女,看见别人母子亲昵,联想到自己孤苦伶仃又能是什么心情呢?生命的悲哀有时静寂无声,不留意间便默默流走。爷爷没忘记这个未说过话的五舅母,九十多岁时凭儿时印象给她画了一张像。

  爷爷对我说过:这些往事,一旦从人的记忆里迷失,就再也无处寻踪了。于是他最终提起笔,通过轶事和生活里的细小时刻讲述了那时的生活,他或许在提醒人们——我们都记得我们的过去,那些让我们难忘的时刻。

  在《平如美棠》中,爷爷记下了初见美棠的一刻:“再一眼望去,恰见一位面容姣好、年约二十的小姐在窗前借点天光揽镜自照,左手则拿了支口红在专心涂抹——她没有看到我,我心知是她,这便是我初见美棠之第一印象。”只是这透过窗偷偷望去的一眼,从此,这位年轻军官的生命轨迹在一九四六年的春天彻底改变,之前他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之后却从未如此真切地思虑起将来。

  在爷爷这第二本书中仍可见一个明显的分界处,一是遇到美棠之前,一是遇到美棠之后。而有了美棠以后似乎就总是欢欣,两个人一道,即使碰到难事也能度过。翻阅爷爷的的手稿,看到他们不得已分别的情形时我想起爷爷曾说过的话:“画到悲伤痛苦的时候,我恨不得赶紧把它们画完。”

  那一天的天气很好,爷爷正在做他日常的工作,修改文稿、设计版面,一切平静如常,直到下午五点时收到“劳教通知书”。因为震惊和痛苦,爷爷听不全宣读文件的声音,只断断续续听见“饶平如”“反革命”“送劳动教养”几个词语。随后他连整理东西的时间都没有就被人带到单位大门口,坐上一辆早等在那里的空着的三轮车上。上海市劳动教养所坐落在闸北区的横浜桥,尚有一段路程要走。坐在三轮车上,眼中只见一连串模模糊糊的楼宇、行人、车辆飘然而过……突然,所有的复杂情绪好像再也无法兼容在心中了,就像一只爆炸的气球,爷爷“嘭”地一声痛哭起来。

  两天后的一大早,天尚未大亮,所有劳教人员被喊起床,在劳教所院内按小组排好队。这时大门外已开来了几十辆公共汽车,车窗全部封闭着。劳教人员由管理人员带领鱼贯而出,可见车上有一名军人持枪而立,上车处两侧亦有军人持枪把守。汽车后门打开,劳教人员挨个儿上车。上满后,车门关闭,开车前行。随后是第二辆车、第三辆车……人员全部上车毕,汽车队伍便一直向上海北火车站驶去。这一刻爷爷绝望地看着正在离他远去的一切,他脑中想的是:“这时的美棠还在熟睡中吧。“

  爷爷在安徽,美棠在上海。60年代自然灾害中很多物资都买不到,买糖、买饼干都要凭票。饶家五个孩子,加上美棠和岳母七个人,美棠把七个人的糖票、饼干票集中起来买了大概一斤糖的样子,还有些饼干。然后她把孩子都喊过来,大孩子九岁,最小的女儿只有三岁,美棠说:“你们爸爸在外面很辛苦,要寄给爸爸吃,你们每一个人尝一粒,好不好?”五个孩子一致点头同意。多年后爷爷一字一顿地说:“就是我在困难的时候,我吃的糖是全家给我的糖。当时孩子没有吃的,都给我吃。”

  当爷爷第一次得到回家探亲的机会时,已是一九六〇年的初冬。请探亲假返沪获准,他心中万分欢喜。踏上归家路途,一路上本来只是些平常经历,但因为讲故事的人的心情,每个细小情节听起来竟都一波三折。

  第一天,爷爷自临淮岗出发,步行五十里,先到正阳关歇脚。这五十里都是山路,有时穿过山崖,路边即是深谷,且有流水潺潺,虽说是荒山旷野,但愉快的心情根本难以用笔描述。下午五时左右爷爷已达目的地,择一个简易小旅馆住下,在堂屋中唯一的一张正方形木桌边坐下并叫了一碗炒米片(似上海的年糕),里面还有几根青菜。吃毕,进入客房,乃是一间约十二平米的小房间,墙壁刷得雪白,看来颇为洁净。靠墙壁有一个长方木质条桌,其上有两个红色壳子的热水瓶。那时的服务员不同于现在,泡热水也须客人自己动手。略微清洁了一下之后爷爷倒头入睡。

  第二天,由于正阳关没有公交车直通六安,爷爷又步行三十里至一小村庄(忘其名矣)买至六安之车票。到了该村等车,车子迟迟不至,同行者约有五六个旅客,左等右等,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光景,一丝斜阳照射大地,一辆破旧客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大家蜂拥而上,颠颠簸簸,于傍晚到达六安。爷爷进六安站先买票,车是第二天的。他不敢离开去找旅馆,干脆就在六安的购票厅中倚墙而坐,似睡非睡,挨过一夜。

  第三天,爷爷乘公交车至合肥,那辆车较为光洁,同行的旅客衣着、谈吐皆与昨天不同,毕竟是城里人了。抵达合肥车站后,他先买到上海的车票,也是次日发车。车站外面有一个较宽广的场地,各种小贩摊子星罗棋布,花样甚多。爷爷拣便宜而实惠的点心充饥后,东游西荡略微走一会儿,仍回到合肥站的售票大厅,找个长凳,似卧非卧,再度过一晚。

  第四天,爷爷由合肥乘火车到上海,从火车站挑着担步行回到新永安路十八号的家中。

  ——这是漫长的、一点点向着家的旅程,其间每个细节虽隔了时光却仍清晰如初,每向家近一步都有幸运和雀跃。爷爷后来说:“一到家,恍如一梦。其实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梦?回头一望都是很短暂的时间。”

  爷爷在安徽劳改的生活中有两个令我难忘的细节,在《平如美棠》中都有讲述。

  一是爷爷在自己的蚊帐里面拿一个纸板,在上面画上琴键,手按在键上装作是在弹奏。你听不到音乐,他也听不到,但这个旋律就在他的脑海中。

  二是爷爷在治理淮河期间主动要求去做推车倒土的活。他写信告知美棠寄一本英语会话书来,收到书后用道林纸裁出长约十公分、宽约六公分的纸条,再将课文一句一句抄上去加以编号。纸条面积有限,句子短点的可写十多句,长点的只能写五六句而已。全书抄毕,一共四百一十八个号码。

  我按照爷爷的描述想象着:那工地上人山人海,推土的车辆从各个方向涌向土坝,平土的、拉坡的、打夯的,各司其职。各队宣传者则在本队车辆的要道口设立宣传站,有的用高音喇叭对着路过的推车者大声疾呼:“满装快跑呀!”有的则高举早已写好的大字标语牌“大干快上”不停挥动(那家伙长宽都有一米多,煞是醒目),而且口中大喊:“加油!加油!”由大队主办的广播站则不时播出:“某某中队某某某,精神抖擞,奋勇当先,满装快跑,目前已经推土多少多少方上坝啦,大家加油呀……”在这样滚滚的人流中,有一个人也在卖力干活,只是排队推车上坝之时,以及个人刨土装车兴之所至时会摘下帽子,取出一张纸条来默诵一下。

  爷爷说,像这样一天积攒下来,读书的时间也不少,每天能背熟半张纸条(即一个号码)。爷爷在劳动的七八年中周而复始地背诵着,总计已过三道。只有在队里搞大型运动时爷爷才暂停背书,运动一过去便又“故态复萌,重操旧业”。

  那样的境遇中,学英文岂非无用?对此爷爷只是说,“脑子若不给它点事情做做,真是浪费了光阴。”他还说,中国古人有一种读书方法称为“暗诵”,方法是先把文章读熟到可以背诵之,之后随便在什么地方皆可心中品味欣赏,不需灯光亦可读书。此事自有至乐,令他的心灵飞越千山万水,仿佛到了欧罗巴洲的英国伦敦或其他城市,在餐馆、邮局、火车站、轮船码头、图书馆、珠宝店、大街上、普通人家的客厅里倾听人们的对话……爷爷也因此感觉到往日的生活从未与自己隔绝。

  爷爷还在他的第二本书中讲到,他劳改的花凉亭地处山区有许多山头,当时政府计划在“南山头”和“北山头”间筑一条高八十公尺的大坝,使之形成一个水库,用来发电,称为“花凉亭水库”工程。根据建筑方案,大坝全用泥土筑成。先在计划中的大坝基底地面两边各划一条长长的白线,称为“经始线”。然后将泥土倒在这两条白线中间,平平地铺满约二十公分后,用人力砸实之;再铺一层,再砸一层。如此层层加高,且须逐渐收缩,使大坝的两面形成约四十五度的斜坡。

  爷爷最终在离家和失意的日子里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多少年后想起这座大坝时他仍感到自豪。爷爷虽然不是建筑工程师,但曾经推车把生平推的第一车泥土倒在这两根白色经始线之内的地面上;又曾在这个大坝筑到八十公尺高度时,在上面夯实过它的最高层;而当大坝最终合龙时,他还作为写稿员独自一人站在顶端,俯视那一幕水势奔腾、翻涌而上的盛大景象。

  爷爷活着时相信万物有灵,他觉得各种自然物中无不藏着神性,而他笔下的各种画面,仿佛都怀着唤醒往事的力量。当爷爷讲述这些过去了的故事时,当他提笔把这些场面呈现在画中时,真是让人内心悸动。你只要看过爷爷画的初见美棠,就会知道那是爱情的样子。你看到那个坐在帐内弹着无弦琴的人,就会知道不管什么样的际遇,人身上有些东西不可能被夺走。你看爷爷画的大坝和劳作,就会知道生命的全部除了它经历的每一个瞬间外什么都不是,生命的饱满和充实乃是不可度量的生命体验。

  爷爷的孙女后来讲给我听,说爷爷手边有一本早些年的记账簿,是他应美棠要求,为量入而出、开销能够心中有数而设。在账簿的最后一页上,爷爷写道:“现在阿咪(猫)病危,想来也难以保全,心绪不佳,就此停止此项工作。”于是他随着心里所感,在这些句子后留下那个结束的日期,便不再勉强记录下去。

  在爷爷这未写完的第二本书中,他曾怀着温暖而单纯的心情尽力留下往事的样子。他未及讲完整个故事,但任何一个故事的弧度都取决于其中那些有意义的时刻——爷爷已经留下了这些时刻。

  如今,他走过九十九年的时光,自己也进入到那些珍贵的记忆中去了。

  而书,则记下了他所有的故事。

  这是我最喜欢的爷爷的一张照片,由饶家三伯拍摄

  补记:

  我是在2013年4月认识饶平如爷爷的,之后成为《平如美棠》这本书的编辑。

  2020年4月4日,饶平如爷爷在上海离世。

  当爷爷离世后,无数读者以自己的方式哀悼和纪念他,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本文也是一种纪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平生记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