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山计划(连载)第五十一章 会师“柏国农场”
男女知青跳下卡车后,从司机楼里分别跳下赵丙坤和办公室主任龙根。曹山和陈得索、于伟中迎上。
曹山心不由衷地应酬:“好,好。欢迎,欢迎!”
赵丙坤原华西县委副书记,宋名失踪后,主持县委工作,他激情满怀,道:“老曹、老于呀,现在又给你们送一批郑州大学附中知青。”他转脸向大家介绍,“这是附中男知青队长杨抗利,女知青队长于秋叶,副队长杨抗美。”于秋叶、杨抗利看到于伟中目瞪口呆,而于伟中显得神情沮丧……赵丙坤又介绍龙根,“这是新提拔的年轻有为的县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龙根同志。”龙根微笑,扫视大家。他发现了陈得索也在知青人群。陈得索与龙根对视,互相点头致意不语。陈得索心想:“龙根当大官了。龙根也感到意外,心想:“这小子在这里当知青,他母亲在哪里呢?”
赵丙坤讲明工作主题:“根据地委指示,为了便于知识青年向和贫下中农学习,华西县委决定把曹家集和淤泥河农场合到一起统一管理,统称‘xx农场’。他转向曹山,“你是本地干部,看农场起个什么名字?”
曹山把目光投向于伟中:“于老师,您是有学问人,您定吧?”
于伟中看看赵丙坤、龙根。二人不置可否,提农场命名意向:“洪河蜿蜒贯西东,孕育华西古老文明。华西是柏姓始祖柏皇故地,东周时期称柏国。我们在南坡治苇时又发现一块石碑,上写篆字:“柏国”。所以,我建议新农场就叫‘柏国农场’吧。”
赵丙坤首先同意:“好,就这样定。曹山同志,你担任柏国农场党支部书记兼总场长,于伟中兼副场长。下面设几个队,队长你们商定。”
曹山挑兵点将:“俺村队长由曹大有担任。”他转向于伟中,“于老师, 知青队长,你挑选吧!”
于伟中点头,向众知青扫视:“华西知青队长谁当?”
宋得九毛遂自荐:“我当!”
龙根有点不满:“得九,不要冒失。”接着他问陈得索,“陈得索你家在这里?”
“是。”陈得索回答。
“你当宋得九的副手。”龙根安排。
宋得九不愿和陈得索搭班:“我让秦威当副手。”
陈得索羞愧,脸憋红……
龙根和陈得索的对话,引起于伟中的好奇,他审视着陈得索:“你母亲叫艾灵吧?”
陈得索迟疑一下,点头:“是的。”
于伟中暗喜,心想:“看来,我住的是艾灵家。”他不动声色道:“让得索当我的助手吧!他又问郑大附中知青,“你们谁当队长?”杨抗利、于秋叶、杨抗美彼此对视。
于秋叶推荐杨抗利:“你当!”
杨抗利却推荐于秋叶:“你当!”
曹山打断他们的话:“别相互推辞了。你俩都当队长,杨抗利管男生,于秋叶管女生!”
赵丙坤同意以上讨论结果:“就这样定。下午召开合村设场大会。老曹,你看会场放到哪里?”
曹山服从赵丙坤命令,开始部署:“会场放到罗成村南坡。”接着他吩咐,“村民搭台子,于老师领老知青回场部,先吃集体食堂,没有菜和面,到大队保管室拉。新来的知青暂分到各户住。入冬后,到西岭伐树,扩建知青房。”
知青都散去,唯有于秋叶迟疑地望着于伟中。曹山和陈得索诧异。于伟中也迟疑地回头望着于秋叶。
曹山感到好奇:“站着的那个姑娘看着您,怎么不走?”
于伟中表情复杂:“她是我的女儿,叫秋叶。”
曹山忽然明白了怎么回事:“啊!快喊她,让她到屋里来!”于伟中摇摇头。
曹山主动招呼:“姑娘,快过来,你爹叫你呢。”
于秋叶羞答答地走过来。她亭亭玉立,红扑扑的脸颊透出稚嫩。
“爸,你黑了,瘦了。”怯怯于秋叶说。
“你老爸就不白,瘦了更结实!”于伟中满不在乎。他还想要问什么,但看看屋里的人欲言又止。
“我妈让给你捎封信。”于秋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
于伟中接过信但没打开,问:“你妈身体怎么样?”
于秋叶说:“前一段天阴雨,风湿病又犯了,现在好多了,能下床活动了。”
于伟中点点头。曹山接话,对于伟忠说:“闺女刚来,近段,和你住在一起,住在得索家吧?”
于伟中摆手:“她不能搞特殊,让她随大集体!”
陈得索搭话:“现在集体房紧张,等再盖了,住集体宿舍也不晚。”陈得索说罢,瞟了秋叶一眼。秋叶也不好意思地含情望望陈得索。二人双目相碰,心起涟漪……于伟中默许。
下午,秋阳西斜。村社员,知青陆续走进罗成村南坡合村 “柏国农场”会场。主席台上。赵丙坤、龙根、曹山、于伟中等分别就座。主席台下。宋得九、秦威、于秋叶、杨抗美,坐在顶台。艾灵、陈得索坐在台下中间。杨抗利坐在陈得索旁边望着主席台。
赵丙坤对着话筒,慷慨激昂:“同志们!根据地委指示,我们知青和曹集大队合为一个农场叫‘柏国农场’。这样,我们有社员的治苇经验,加上知青们的冲天干劲,我们定会让芦苇低头,河水让路,荒滩变成米粮仓。下面请曹场长作表态发言。”
曹山接过话筒手颤抖,声音有些怯场:“大伙好,我是个老粗,不会说啥。我听县的,叫合场咱合场,叫治苇咱治苇。我代表曹集大队社员欢迎广大知识青年来插队落户,感谢你们来俺这儿治苇造田!下一步工作让咱们的副场长于伟中老师安排。”
于伟中接过话筒站起,声音洪亮:“社员同志们,知识青年同志们,我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曹家集淤泥河两岸,开展大生产。咱这个开垦队伍,有祖祖辈辈在此劳动的农民,有逃荒落户到此的西山老乡,更有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还有知识分子和干部。我们组成铁的劳动大军,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向天斗,其乐无穷!向地斗,其乐无穷!”
群情振奋,热烈鼓掌……于伟中续道:“是农民,要发扬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默默耕耘!是知识分子,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虚心与农民打成一片,通过劳动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是知青,要深入劳动一线,吃苦在前,磨炼意志,提升劳动技能。我相信,只要大伙齐心协力,万亩芦苇滩定会变成米粮川!下一步的工作,我们继续向万亩芦苇荡开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突然,杨抗美站起来高呼,“誓死战斗芦苇滩!”于秋叶不示弱,也振臂高呼,“不怕苦,不怕死,坚决征服芦苇滩!”全场欢声雷动。
这时宋得九登上主席台,夺过于伟中的话筒,唱起反调:“同学们,不要听于伟中瞎吹。我们最先来的华西高中知青,吃苦受累,开的荒地都失败了。看,远处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都是我们之前开垦的荒地,什么庄稼都长不成!”
接着有几个知青跳上舞台,抓住于伟中。知青甲问:“为什么治苇失败?为什么治苇失败?”知青乙逼问:“于伟中,快说!”
陈得索和曹山奋不顾身跑上主席台,保护于伟中,双方你拉我拽。会场一片混乱……
赵丙坤、龙根在台上呆坐……
于秋叶和杨抗美被主席台上的混乱场面吓傻了。当她俩看到于伟中被曹山和陈得索护驾走,宋得九洋洋得意走下主席台时,她们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愤怒促使她们走上前。
杨抗美指着宋得就的鼻子讽刺:“姓宋的,你真英雄,竟敢夺于场长的话筒!”
宋得九厚颜无耻道:“牛鬼蛇神都不怕,还怕他于伟忠?”
于秋叶臭骂他:“你真不要脸!”说罢,她吐了宋得九一脸吐沫,拉着杨抗美跑了……
宋得九恼羞成怒:“你!”宋得九欲追,却被龙根在背后抓住。
龙根低声威严道:“不要蹦得太高。”他看宋得九不服气,续道:“你爹失踪快一年多了,就不想想你自己的出路?”宋得九面色陡变,灰溜溜躲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