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第安信使》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印第安信使》观后感精选

2022-04-27 03: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第安信使》观后感精选

  《印第安信使》是一部由西恩·潘执导,大卫·摩斯 / 维果·莫腾森 / 瓦莱丽亚·戈利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第安信使》观后感(一):西恩·潘的处女作/维戈·蒙坦森的全裸镜

  最近看到了维戈的早期作品《兄弟情仇The Indian Runner》,或译作《印第安信使》(还是这个名字比较符合原意)。我承认我是奔着维戈去看这电影的,结果却有意外收获。

  这片子一上来看它的影像格调,就觉得很有味道。结果一打出导演名,吓了我一大跳,竟然是西恩·潘!这个家伙可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不漂亮,皱着永远都舒展不开的眉头,有一种硬铮铮的男人味。原来这部电影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实在算是看本片的一个意外惊喜。

  片子的演员阵容说不上一线,却也个个是人物。除了维戈,演男一号他哥哥的是大卫·摩斯,好莱坞的金牌配角,一副老实人面孔,个子比维戈都差不多要高出一个头,演片中好兄长角色,甚是合适。演他老婆的那个女演员我已叫不上名字,就是《雨人》中汤姆·克鲁斯的女朋友,当年还是红了一阵的,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演维戈女朋友的帕特里夏·阿奎特也算是小有名气,不过她最为人知的可能是她和尼古拉斯·凯奇的短暂婚姻吧。看这个片子才发现她个子好娇小,跟维戈差了老大一截。还有丹尼·霍珀也在电影里演了个小配角。整个电影其实是比较沉闷,可是这些好演员的精彩表演撑起了电影。

  作为一部处女作,这电影只能算合格,的确是诚意之作,可还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开始还算比较吸引人,越到后面感觉就越压抑,而且维戈的角色何以那样的自毁,始终表现得很含糊,是因为越战的创伤吗?似乎也不尽然。还有那个题眼似的“印第安信使”的寓意,我也看得云里雾里。不过西恩·潘的个性在电影中还是鲜明的体现出来了,他可不会打圆场,也不会涂脂抹粉,反映在电影中就是毁掉的生活不会复原,维戈的角色没有出路,没有光明。

  维戈扮演的是片中的弟弟法兰克,一个浪荡子的形象。这时的维戈也就30出头,留着我喜欢的偏长的发型,看起来好年轻,特别是刚出场,神采飞扬,活泼跳脱。可惜整个故事的最大悲剧就在这个人物身上,他喜怒无常,动不动就会突然陷入一种不知来由的愤怒状态,女友、狱友、路人,甚至一辆车……什么人、什么东西都可能受到他突然迸发的怒火的殃及。整个故事的黑暗也体现在他身上,直至剧终,他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角色身上能看到维戈后来扮演的一些角色的影子。他风流倜傥起来,很招女人爱,那种劲头在《超完美谋杀》中也能看到。而他暴力发作起来时,就像变了个人,黑暗面如同《暴力史》中的角色。维戈在那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非常精彩的表现很有深度的角色啦。

  维戈在这片子里,可真是大秀了身材,不过这角色身上好多各式各样的文身,堪称密密麻麻,比较挑战我的审美。当然更重点的是,这是他有史以来最暴露的电影——真的是*正*面*全*裸……西恩·潘同志从镜子里拍个映像还不知足,还要再从正面再来一个镜头。为什么说是远镜?!我感觉实在不算很远啊,看得还算蛮清楚的说(掩面ing)

  《印第安信使》观后感(二):最后一口气

  看了三遍之后,尝试在豆瓣写第一篇影评,就不管自己理解正确不正确了: Indian Runner这个象征意义大约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开篇的介绍,有经验的印第安人,会守在受伤的猎物跑动的路线上,等待它们自己精疲力尽后倒下,然后吸走猎物的最后一口呼吸。另一个场景是Joe和Frank在Joe的旧农场上,谈起Joe曾经在这里劳作过的幸福时光,Frank说Indian runner如果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会变做信息本身。 象征意义似乎还是不清晰? Joe心中已经没有那团火,他热爱自己的农场,却被生活所迫丢掉了农场,做起了警察。作为一个沉默温暖又极负责任感的男人,他接受了上帝的安排;但Frank不是;Frank高中时就是一个街头小霸王,然后又从军,然后又蹲牢房——这里要插播一句,Frank并不是战争后创伤,他只是愤怒,一直不肯接受命运——他是那个一圈一圈奔跑但始终不愿意躺倒被吸走心中那团火的猎物。 而Joe其实扮演了捕杀他的猎手。 还是在那个农场上,Frank对哥哥说,其实爸爸可以做个Indian runner;又说Frank你也可以。冥冥之中的天意吧:当哥哥被生活吸走了最后一口精神气时,又试图带弟弟进入生活的圈套,这当然不是Joe的错,因为生活就是猎手本身,谁又能逃脱呢? 只是Frank是一个如此愤怒的人,他的愤怒从高中开始,到从军,到结婚生子,一直都在延续:为什么生活要推着我走?为什么我还没有弄清楚生活的真相就已经要结婚生子承担重责? 有些人就是要慢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生活逐渐剥离逐渐显露的真面目,就像念书时,明明什么还不懂,已经有优等生频频举手回答问题了。这是痛苦和不解被无数次的漠视不断刺激而生长出的愤怒。 他希望得到Joe那样合法合理的开枪杀掉一个人的权力,他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

  《印第安信使》观后感(三):Beautiful World

  影片节奏缓慢而沉郁,“印第安信使”的隐喻我不能明白,Frank为什么会有如此尖锐的性格我也无从了解,但在影片最后的酒吧对话中,我终于知道Frank的问题是什么。他被社会胁迫,滚入“正常的生活”的洪流,没有人允许他停下来思考,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关怀不能填入心底,所以一切都变成了以善为名的恶事。而Frank无法做到“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他的心火还在燃烧,他不能向前走,亲情爱情常见的温柔成为负累,与世界的联系越紧密就越窒息。

  Joe试图将他拉回“正路”,他深沉地爱着他,总是把他当作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又寄以成年人的希翼。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愿以偿地长大,如何正确区分长不大的成年人和早熟的小孩子?他不知道他已经走到了多远的地方,早已无路可回头。

  当一个人认为全世界都错了的时候,承认错的是自己才是唯一生路。工作、结婚,Frank尝试过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割裂的痛苦无法调和,平静表象经不起一次情绪波动。我总怀疑他即将自戕,抬起枪射穿后脑花不了一秒钟,好在他总是以暴力宣泄怒火,外放的处理方式并不多见,这是他迟迟未死的原因。不过我依然有理由相信他将在某一天死于一场街头斗殴,在午夜的暗巷中停止呼吸,太阳升起后被人发现尸体,这是拒绝妥协的代价。

  极小概率下会有另一条路,与某个人有关,灵魂被重塑,他心甘情愿地熄灭,化为潺潺流水。这是对自己的背叛,也是死而复生的惊喜,世俗意义上命运的馈赠不失为好的结局,外人不该置喙。我当然期待。

  Viggo如此年轻就出演这样的异质角色却毫无表演痕迹,他实在是个艺术家。不同的情绪在他身上融合生发,填充出饱满人格,每一面都有不同的色彩,又在某些方面与Viggo本人的性格交相辉映,所以观众入戏得恰到好处,不会角色与演员不分,也不会“演什么都像他自己”。讲好一个故事,用表演为角色注入灵魂,这是合格的演员。

  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画面是片中的裸露镜头,没想到Viggo这么早就有全裸出镜的表演。我在2007年《东方的承诺》中看过他的全裸演出,黑帮寻仇拳拳到肉,瘦削的身体下是令人惊叹的爆发力。时光倒流,1991年《印第安信使》,三十岁的Viggo皮肤光滑油润,肌肉状态和身体轮廓还是我熟悉的样子。年轻尽可以迷茫,尽可以放纵,Frank在人生的岔路口找不到出路,四顾皆茫茫,他穿什么,不穿什么,又有什么要紧?苍颜白发的人都在平静生活,青春蓬勃的肉体却要奔赴灭亡,正是这样强烈的对比才能凸显Frank的痛苦,年轻几乎等于幼稚,但他怎么会认同。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过度解读,避免将自己的想法代入人物,否则必然偏离电影本身的立意。然而还是越写越像自己,越回想越像自己。他不应该像我,怎么会有一个人像我呢?在他身上我还看不到光明。共情带来感同身受的痛苦也带来欣慰与喜悦,我总不是孤独的。那些math man尽管如他们所愿地汇入洪流,煌煌世界,我只愿做一颗硬石头。

  印第安信使 (1991)

  7.8

  1991 / 美国 日本 / 剧情 / 西恩·潘 / 大卫·摩斯 维果·莫腾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