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精选

2021-10-26 00:3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精选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是一本由[英]达努·茉莉安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一):不应该由“母爱”来背书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国内那系列火到不行的“为何x会伤人”这类书名,以及相关标题引发自媒体阅读量火爆的影响,《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这本书的书名显然与书本身的内容有些不相符。达努·茉莉安作为“自恋母亲之女”论坛创始人,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谈论的都是“自恋狂母亲”。《You’re Not Crazy-It’s Your Mother》或许更能精准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反正我在这本书里面没有看出来爱,更没有看出来母爱。如果非要谈论爱,那也仅仅是自恋狂对自己的爱。

  不去谈论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谁说母亲就一定要有“母爱”呢?就像达努所创办的论坛,许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们摆脱了那种“家丑不可外扬”的禁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同时还会有许多以爱为名义的伤害。《为什么母爱会伤人》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单纯的分析了自恋狂母亲与女儿的相处模式。就像书中所说的“自恋狂的概率只有0.6~1%”,我想这个数据还包括了并不含有母亲身份的人,他可能是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那么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会“畅销英国10年之久,至今仍位居英美亚马逊心理学畅销榜前列”呢?难道大家都遇到了这样的自恋狂母亲?我想主要还是作者有一个非常好的立场,她可以同时兼具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告诉你自恋狂母亲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而作为她的女儿又会有哪些遭遇。这里面不需要爱,更多的成年女性对自己母亲的一种公然反抗,甚至告诉你可以与母亲绝交,老死不相往来。她自己反抗到了极限范围,这么对比起来旁人总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安慰——我与母亲还不需要到达这个位置。而这本书的意义还在于,它让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母亲存在,她拥有自恋狂的所有表现,她“爱你的悲剧”。这本书用最极端的例子直接揭开了一个很残酷但又真实存在的现实。

  书分三个部分,如何识别自恋狂母亲、摆脱这种自恋狂之女的受害心态、如何自我疗愈。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作为自恋狂之女要如何在不断的被母亲的打压后找回自信。比如“我们畏畏缩缩,不敢与人对抗,这使我们承受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恶劣对待”,这不仅仅是自恋狂之女才有的遭遇,许多人多多少少都有如此的顾虑,“练习说,让我先考虑一下再答复你”。学习如何判断及拒绝不公正的待遇,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生存技能。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在公开场合介入家庭教育中,不停的呼吁为人父母要学会放下焦虑,不用焦虑孩子的学业无需焦虑孩子的终身大事,父母的手抓得越紧孩子会反抗得越惨烈。所以看《为什么母爱会伤人》时,时常会有警惕之心。书很简短,翻译也很顺畅,有些像“母爱禁用手册”,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书中有一句话说,“自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种在法庭上能享有豁免权的疾病。她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其他人的身上,与不停的寻找或痛狠原生家庭的错识相比,每位成年人都可以认真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当然儿童也同样需要自己的选择权。希望每个人能摆脱“自恋狂”魔障。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二):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你无须取悦任何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在书名下方赫然写的这句话。面对一个会伤害你,让你变得不堪患有“自恋人格障碍”母亲,你该怎么办?作者达利.茉莉安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向我们介绍自恋狂母亲的行为模式,她们会给孩子造成的种种伤害,并提供了自我疗愈的资源和工具。

  认清真相:自恋人格障碍母亲:她是宇宙的中心,世间万物都必须围着她转;她的共情能力为零,她必须相信自己完美无缺,绝不会犯任何错误。分为两种:忽视型母亲和吞噬型母亲。她毫无边界感、她的需求永远是第一…….. 读书过程中让我想到“希特勒”。他是典型的具有自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坚决不承认失败,我永远是对的,表现出暴力,愤怒、发狂。

  成长的阴影:认知上总以为自己有问题,希望自己完美无瑕,有低自尊的问题,不够自信,很难有主见,很难信任他人,很难表达情绪,会陷入糟糕的亲密关系,有抑郁倾向…..

  人终其一生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无法选择谁做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是如何一点点长大。按佛洛依德精神大师所言在我们幼小无力的时候会因为母亲照顾的程度影响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等不同阶段的成长。中国苦情式父母,会上演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类似的苦情大戏,这也是另一种自恋,变相的要求孩子无理由、无条件的听话。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带来的性格缺陷。了解,接纳,与自己和解是我们改变的第一步。

  觉知:你该怎么办?书中 “零联系”突破我固有的认知。茉莉安列出三个选项:

  1、一切照旧,由于自己有了全新的知觉,你可以保护自己

  2、实施一种名为“低联系”的方法,即降低联系频率

  3、完全与她断绝联系,这种方法称之为“零联系”

  解决问题就要内心强大,坚守界限,措施得当。作者贴心的把邮件模板供大家参考,把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进行假设,这里说到“飞猴”,例父亲,大姨,姐妹等说客,如何应对。记住箴言:如果我们中间必须有一个人不爽,那个人不一定非得是我。直接说“不”。

  说到零联系,孩子要面对的压力巨大,也是在保护自己不受施虐者的伤害。作者列举了很多可能性,要采取的措施。1、母亲到了家门口,唯一正确的就是当着她的面将门摔上,2、母亲过生日3、母亲最后一面见不见?不理不睬全然忽略。父母,孩子一场,搞成施虐受虐各一方,没有母亲的存在对孩子是种解脱,真是双方的悲剧。

  反省:在自恋型人格障碍母亲身上会传染到“跳蚤”,检测自己有没有自恋倾向?是否听到富有建设性的批评时过于敏感?自我保护有“慢性撒谎”的习惯?最好的报复就是幸福,摆脱“我执”,坦然放下,享受生活。

  启示:我也是一名母亲,在陪伴教育女儿中也有书中不同程度的自恋表现,情绪失控,我就是对的等等。孩子这张白纸,父母作为第一影响人,是要时常修正自己,与女儿复盘,沟通,深入共情,理解彼此。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三):2021.10.23

  我常常和闺蜜说提起我的母亲,谈起她对我的伤害。 她总会说“天哪,你妈真是极品,换成是我都要疯了。” “她真的那么糟糕吗?是不是我说的太过分了?”我总是不敢肯定。 记忆中,她总是指责我的不是 “真难伺候!说你几句都说不得了?” “白眼狼! 真记仇! ” “读过书自以为了不起了?” 和很多家长一样她常常情感绑架我 “我一片好心,被你当做驴肝肺” “怎么说我也是你妈啊” “我都是为了你好” 和她争吵时,她什么难听的话都说的出来 “畜生!变态!” “早知道生下来就把你溺死” “你有种别回家!一辈子死在外面!” 之后,她可能会消失一段时间,不再和我说话。 一部分的我享受着安静的时光,而另一部分又有点担心我是不是把她气坏了。 也有时,她遗忘得很快。假装我们和谐如常,仿佛不曾争吵过。 “哎呀我都不生气了,你还生气呀” 对我来说,她什么也没听进去。这次架又白吵了。 很少的时候,她也会虚情假意地道歉,要她承认错误是不可能的,错只可能在我。 “不要生气啦,你还小不懂事你长大就懂啦” 况且,如果我不原谅她,她就会没有耐心演下去,直接发火 “我都道歉了你还要怎么样?杀了我解恨吗?” 她是宇宙的中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是我生活的主角,而我自己不是。 我所有的成就,全是她的功劳。 “你读书了不起了?你能去读书不是我出的钱?” 这样伟大的功劳自然要向他人寻求一番赞赏。 她逢人就吹嘘自己对我多好,还送我去读了书。 宇宙中心的她肯定也是要掌控我的婚姻的。 “哎呀你儿子不错啊,我女儿也不错个高还是大学生呢多合适” 我想都想象得到,如果我真的按照她的意愿嫁了人。她肯定兴致勃勃,逢人就说“你看我给我的女儿找了个多好的人家”。这场婚姻的主角也会是她。 她很需要得到关注和赞赏 她热衷于助人,以至于我的亲戚和周围的街坊都和我说“你母亲真是个好人” 只有我知道,家庭里的她把我和弟弟伤害得千疮百孔。 她觉得自己外貌超群,智力不凡。她比别人更有远见。 “我早说了吧! 你爸不听我的!” 如果得不到赞赏,她希望得到我对她的“害怕”,再不济也要得到一些“怜悯” 于是威慑和情感绑架成为了她对我惯用的手段。 她会不断提起她对我的小恩小惠,提醒我知恩图报。 “我做饭给你吃”““送你去上学” 最让我感到伤心的,是她为了抬高自己,不惜“抹黑”我。在亲戚朋友面前,说我是个没有孝心不听话的坏孩子。 她会用小病小痛引发我的关注,胁迫我回家。 她无视我的个人隐私,总是不断给我打语音电话,说要来我在的城市住我家。 她的肺活量奇大,喋喋不休,吵架的时候不带喘气。 她的心理年龄可能还停留在二十岁。岁月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积淀和智慧。她是不可能学习的,一个完美无暇的人还需要提升吗? 可悲的是,我还有一个更加自私的父亲。他对我视而不见,仿佛我的出生给他带来的根本就是负担和麻烦,不如早点嫁掉,像处理掉一块垃圾。 长久以来,我都深受我脑海中思想的折磨。我的脑子里有两种信息:一种是我在书里电视里见到的真相;另一种是来自母亲的声音。 有时我明明知道她说的不对,但却无法将她的声音从脑海中除去。毕竟,她说的时候是那么言之凿凿,深信不疑。 “你该嫁给一个有钱人,你就会幸福” 我深受“自卑”的困扰,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才导致被糟糕地对待。 “是不是我多赚一点钱,我成功了就能得到她的认可了?” 脑海里那个声音一直在鞭打着我,告诉我是我的问题。 我陷入一种深深的“习得性无助”,好像我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逃离这糟糕的一切,就像我小时候一样。 现在即便是我把她拉黑,她也会立刻火急火燎地冲来找我,甚至找到警察局也要把我揪出来。 她有成千上万种方式引导我,让我觉得自己除了“嫁人”没有任何价值。 我变得难以相信他人,不会表达情绪。因为小时候,即便是说出了不开心的事也只会得到糟糕的回应。渐渐地我开始学会了一言不发。 我有胃病,准确地来说是饮食障碍导致的。不开心的时候,只有大吃大喝能让我感受到安慰。而为了保持我的身材,暴食后我又会强迫自己断食。渐渐地我的肠胃一直不好。 我很孤独,我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我常常感觉没有人会对我不离不弃。全都是假的。 我抑郁过,焦虑过,想过自杀。我不敢让自己开心起来,因为开心的情绪会让我想到她悲惨的生活,那对我来说太痛苦了。 随着阅历增长,我终于学会处理一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当我的脑海里同时有我自己的想法和她的声音,我应该相信自己的想法。我的认知正确可靠。 “没有钱,没有地位就不配得到爱” 我不再相信这个弥天大谎,也不再自责。我很好,并不是那个有问题的人。 我和小时候的我不一样,我现在有办法照顾好自己,有能力对抗她的歇斯底里。当她越过我的边界,让我感到不舒服时我坚决地对她说“不”。 当然,我也被内疚感折磨。那个内疚的声音说“你怎么如此恶毒,那可是生你养你的母亲!” 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从她设好的陷阱里拉出来。 决定做母亲的人是她,生我养我是她的责任。我没有必要把我在法律和道义上的所有权利,把我的人生都拱手让给她。我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应该这么做。 我听说有一种病,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是被罪犯绑架的人最终爱上罪犯,同情罪犯。人质说:“他好歹给了我食物和水!” 多少次,在我孤立无援时,我想虽然她很糟糕,但“她好歹给了我食物和水!”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确认我是个有用的人,我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女孩,一辈子不敢承认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糟糕,成为了他们眼中“听话的好孩子”,把她们的人生上交给了自私的父母。我很感谢自己有这份反抗的勇气。 后来,我学会了与母亲的相处之道。我先是降低了与她联系的频率。 虽然她的反应,如我所料,非常激烈。 “你变了!你在外面学坏了!” 她会在语音里大哭。 她会不断折磨我的弟弟和我的其他家人,让他们来绑架我。“你怎么把你妈惹得那么生气!她都要病了!” 当我遭受到亲人的声讨,我确实很伤心,感到很丢脸。但是我也知道,我是个善良的人,我在做正确的事。他们怎么看我与我是不是个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用“孝顺”如出一辙地绑架我。 当她激烈反应时,我不再一激即应,正中下怀。 时间过了很久,现在我们是“天气之交”。我会心平气和地回复她的消息。当我接受并承认了她自恋自私的事实,我学会和她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也学会在她越界时不带情绪地转移话题。 小时候,那些自卑,无助,孤独,不敢表达,我花了很多时间与之和解。 我健康地成长着,我身边温暖的朋友越来越多,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读后感(四):面对内心的革命与兵荒马乱,看见它,正视它,摆脱它

  每当我身边有朋友有抱怨父母太专制,自己都成年了还管东管西。我总有种【天下父母一个样】的错觉。

  当你发现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叫做“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或者“正因为我这么爱你”,并且以此唤起你的羞愧,一次次被迫让他们代替你做选择。那么不用怀疑,你遇到了“操控型父母”。

  父母总爱操控你,是坏事吗?

  是也不是。

  当你在年幼无知的时候,父母告诉你要远离水塘、不要独自过马路、要小心陌生人、不要任性妄为,以上等等都叫做让你学会控制你自己。一个幼儿在对这个世界还处于懵懂的阶段,父母最该先教会他的就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十年过去,你长大了,见到了除家庭和学校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你有了自己想要为之奋斗的梦想,你获得了想要自己做决定并为决定埋单的自信与责任感的时候。父母依旧停留在那里,把约束变成了拘束,把操控当做了爱,毋庸置疑,这会渐渐让你变得无法独立、缺乏信心、失去动力。

  此时,说父母的主宰说no,也是你在心理层面长大成人的标志。

  当然,如果你以为三十岁的人生活琐碎还被父母大包大揽,人生选择还被父母指手画脚,就是最恐怖的事情了。《为什么母爱会伤人》这本书会告诉你,远远不是如此。

  还有一种父母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们高傲、专制、虚荣,不接受任何的反对和抵抗,他们会忽视孩子的存在,节约一切赞美和夸奖。

  还有一种父母会在精神上进行压制,不断地否定子女的一切,他们说出最伤人的话,但转眼就抵赖,他们取笑子女试图打击他的自信,在下一秒又轻描淡写地说孩子开不起玩笑。

  还有一种父母会伪装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形容成家庭的受害人,而子女则成了那个胡作非为,只好良心受到谴责的“罪人”。

  幸福的家庭全都一个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没有持证上岗机制的父母也许前一天自己都还是个大孩子,在你推出产房的一刻就突然拥有了父母的身份。然而当他们试图用这种伦理上的权威来对你进行奴役的时候,却从没考虑过自己是否也犯了错。

  作者达努·茉莉安将这些伙伴们的例子在书中一一举出,所表达就是这样一种观点——当你发现父母的种种表现与自己的期待相差甚远,甚至让你感到沮丧、焦虑以及恐惧的时候,请笃定一点,那并不是你的错,也许只是他们还不够合格。

  茉莉安将这些偏激的父母性格定义为“自恋狂人格”,分为忽略型与吞噬型,前者的表现在于随时随地都认为自己才是应该被照顾、体谅、夸奖的一方,迫使你“父母化”,而后者就是中国家庭中更常见的,把子女延伸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你自我选择的权利,迫使你“婴儿化”。

  电影《狗十三》当中,少女李玩面临的就是一个控制欲过剩,吞噬型的爸爸。

  她喜欢物理,父亲却因为她英语不好,便强迫她去英语小组。 她不能喝牛奶,每次喝都会吐,但大人以喝牛奶对身体好为理由,她就要喝下去。 她最喜欢的宠物狗,也被父亲为满足继母而选择遗弃。

  “因为爸爱你。”

  在因为宠物狗问题争执的过程中,李玩的父亲狠狠暴打了她,却留下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最终的李玩被驯化成为一个提线木偶,表情默然的吃下叔叔“特意”夹给她的狗肉。她在父母的眼中长大了,但那只是被迫的成熟,可心里留下的只是拔光了所有的刺,只剩下鲜血淋漓的空洞。

  面对这样近似“疯魔”的精神障碍父母,我们社会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说起来有些绝情,但我依旧支持这些已经被迫害的子女,可以像作者在书中倡导的那样,当你有足够的资本生活,那就与父母“零联系”吧。

  如果所谓的“爱”像巨大的石头压在你的双腿,让你无法站立,我还是希望你不会是自愿跪下去的那一个。

  我们说,在两性关系当中。

  保持良好关系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两个独立自主的人虽然“决定”要共处在一起,然而他们都知道没有了另一方自己仍能好好地活下去。但非良性的关系是:追求一种纠缠不清或过分亲密的关系,彼此都相信没有对方自己就活不下去。

  代入到两代人关系中,同样适用。

  茉莉安明显也是与母亲相处几十年后才总结出母亲具有“自恋人格”的,虽然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饰演的角色总是强势、高傲、不容置喙的那一方,但由于原生家庭的记忆烙印太过强大,在没有发生对比,以及父亲的在旁暗示的作用下,茉莉安除了偶有抗拒外,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直到一次家庭聚餐,母亲的滔滔不绝让她和朋友都倍感无奈和惧怕,挨个选择遁走。回家之后茉莉安愤愤难平,打过电话去提醒母亲注意自己的言谈却遭到父母意料之外的暴怒和辱骂,再加上朋友提醒下,她发现作为一个外婆,母亲没有将一丝关注放在儿子身上。

  这让她终于开始醒悟原生家庭的不正常,并为此在网上做了“自恋狂母亲之女”的倡议,那些遭受不合适父母的频繁袭扰为子女所带来的心理、生理、生活挫伤,并不仅仅是我们之前想象的信心变低、自主能力变差,还包括丧失认知能力,强迫自己完美、缺乏对外界的信任感,情绪表露异常等等。孤独也许是最轻的后果,抑郁症患者同样不在少数

  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也让我们认识到,其实在茉莉安身上不是个案,那些“不称职”的父母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

  学会如何甄别,是作者教给我们的第一步。无论是自恋狂性格的分类,还是父母采取或直接或迂回的控制方式,都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边界感。

  边界感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它常常会因为亲密关系的领域被我们遗忘,很显然,在家庭与两性关系中,我们不太愿意采用“对错”“是非”这样的词来为矛盾定性,更多的会进行自我疏导,“因为他们爱我,我不应该发怒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茉莉安的表述中,我第一次听到用这个词来形容家庭关系。但仔细想来,这种自我疏导不正是面对“施暴者”所产生出的错误认同感吗?

  你的退让会暴露你的防御,并降低你的底线。适当的说no,留有余地的去思考他们的自我认知是否已经扭曲。这样,在你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向对方释放一种信号——即我有自我的判断力,你的爱已经过界。

  在茉莉安给予的三条解决选项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降低联系与坚守界限才是解决这类错误关系最好的方式。这二者其实又是相辅相成的。

  降低联系代表着此刻的你,已经开始拒绝对方继续侵蚀自己内心的国土,坚守界限不是教你打破原生家庭的阻碍去建立另一堵拒绝沟通的墙,而是在及时止损的前提下,显示你坚守底线的决心。

  如果父母是忽略型,那么恭喜你,你会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渐渐重拾自信和获得感,如果是吞噬型,那么在你保持距离之后,拿回生活的选择权,同样会有机会看到更高的天空。

  可是,学会摆脱父母的侵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塑造是多种多样的,且影响又极为深刻。你会不会如茉莉安担心的那样:在某个与自己子女争论的时候,突然害怕自己是不是也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而在教育中开始畏手畏脚;午夜梦回,想起曾被支配着的恐惧与不安,会否心底再一次泛起对生活的失望。

  所以,心理治疗与自我开导依旧是我们所提倡的,针对心理疾病最好的解决方式。无论是书中详细介绍的DFT情绪释放法,还是在文末一一列举的自我诊断手册,都是作者在用科学的眼光来正视你身上出现的问题,这也会让你明白一点,你一点都不孤独,你还有大把美好的时光。当你走出去,看到更多与你有着同等遭遇的战友;当你站起来,遥望山另一边的景色;当你醒过来,不让父母犯的错误在自己身上重演;当你看得见,爱不是剥夺,是包容,是忍让,是放手。

  如果你了解了这一切,并真的与自己和解。那么当你如茉莉安所说再次站在父母面前,听着他们的质问,一定可以平静淡然地告诉他们,我不恨你们了,但永远,我不会再把能够伤害我的刀子递到你的手中,因为我值得更好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