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去合约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失去合约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0-27 00:5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去合约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失去合约的人》是一本由[英]詹姆斯·布拉德沃斯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合约的人》读后感(一):闪烁手机屏幕的题中之义

  话题虽然已经是这几年的老生常谈,但平台经济的影响在各地显然都有所显现,零工经济者相关保护的缺乏导致他们成为被动的弱势群体。

  常规而言非全日制劳动者(小时工)在同一用人单位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而当前自由接案的劳动者通常需要工作超过8个小时。跟跑滴滴的司机聊过,大部分人从早工作到晚是常态,不跑远程和早晚高峰根本无法实现收入能够饱腹,不能拿出一笔钱买一辆哪怕最廉价的车的司机,只能以租购的形式多花出去30%的钱才能拥有一辆车。

  现代生活的便捷源于一部分人凌驾于另一部分人之上,这种结构性的财富分配不均能够得到解决吗?我不知道。我说的如此义正词严能起誓自己绝不使用相关服务吗?我也不能。是的,我廉价的同情和收货后几块钱的打赏一文不值,帮助某一个体无法改变现状。但至少,我们要看到、听到、想到。去注视、去共情。

  《失去合约的人》读后感(二):脱下平台资本的新衣的那个人

  他们知道自己在说谎,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8小时工作制、最低薪酬保障、法定假日、有薪假期、社会保险,这一个个过去工人阶级斗争的成果在平台精巧话术的包装下被全面否定了。

  通过算法的“隐形发动机”,高速扩张、跨空间指挥、效率最大化

  在这新自由主义的时代下,处于经济上最为脆弱的阶层被挤入零工经济:移民、下岗矿工、小镇青年,他们都——有一个不太光明的未来。

  劝诱:自由流动、自由安排、灵活工作、高薪在望,

  这是平台劝诱的话术,可以模糊劳资之间的界限

  事实上却是:

  1.随时被解雇的可能

  2.超时工作的劝诱

  3.被克扣的薪酬

  有产阶级,或者说中产的冷漠,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在平台经济下的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是获利的,或者说目前是获利的:泡上一杯茶,动动大拇指在荧幕上下单,你就可以在暖气的房间里等待外送员冒着寒风给你送来食物,而且——不需要花多少钱。

  我们好像有这样一种倾向,把个人的不幸归咎于个人,”只要努力点,怎么会赚不到钱“,我们好像总容易忽略结构性问题,英国社会福利开支的缩减,给那些原本就处于不幸的人带来了更大的不幸,原本可以发挥拯救功能的福利中心、就业中心,成为了在财政中被砍下第一刀的对象,一种体系性的漠视使他们改变自己境遇的机会就更少。成为零工,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体系性的漠视,Systematic Disenfanchment ,所以即使网络零工的境遇再糟糕,也不过是业余的谈资,真正采取行动的有多少?房间里的大象,大家温水煮青蛙,没有人能够保证这种情况不会落到自己的身上,看看愈演愈烈的996,再或许是意外的阶层滑落、或许是平台的空前扩张,你我都处在脆弱的边缘,共情不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为了未来。

  《失去合约的人》读后感(三):本书后记

  打从一开始,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并非想提出任何解决之道,只求吸引读者关注特定议题,最好能够改变大众通常的认知,推翻成见。我不是什么政治人物,也不懂如何拟定政策,但身为写作者,我想,我可以出去看看这世界,并尽可能确切地描述所见所闻,令文字更有价值。

  最重要的是,一方面我想描述“中产英国”的优渥,一方面想写出那个阴暗、不安稳的低薪世界,写出房东的专横、老板的无良与劳工的绝望,我想呈现出两者之间的冲突。

  有时,我遇见的人几乎要将我当作闯入者,一个从遥远陌生的阶级来的怪人。“你干嘛来这里?你看起来不像当拣货员的啊?”曾有个亚马逊的女同事问我。这话并无恶意,只是在她看来,依我这年纪,我显得异常健康、外表看上去太年轻,有种很英国人、很中产阶级的样子,不像是会来做这种工作的人。我的朋友也有类似疑问,不太相信我怎么能一直隐藏身份。并非我有名人相,我只是为了写作低薪主题而去搜集素材,肯定不会像公众人物一样被人认出来。他们指的是我的社会地位:“难道,别人发现像你这样的人,竟然在做这些工作,都不会觉得奇怪吗?”

  换句话说,某类人得到这样的工作待遇算是稀松平常,但若发生在另一类人身上就成了不太光彩的事。我早有亲身在两种世界间游走的经验,因为我成长的背景也不算优渥富足,距离奔波在仓库的黯淡人生也不过几步之遥。如今,我可能只找得到一份不稳定的工作,以此为唯一收入来源,甚至在我坐下来写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要落入低薪世界是多么轻易的事。我发觉,在阶级梯阶上,很多人只站在稍高几阶处便心生优越,但优越不过虚妄。能使个人在社会上产生优越感的所谓“才能”,跟前首相卡梅隆说出“我想我能做得不错”的自信,两者都没多少斤两可言。

  本书描述的许多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精英主义的信条广为接受,许多人相信应由能力卓越的少数人来管理社会。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看,政治人物有责任鉴别人的优劣善恶,像圣经所说的“区分出山羊与绵羊来”。如果某人欠缺好工作所需的才干,那么他活该得到一份烂工作,前途无望。我们所用的整套政治语汇里——包含社会流动、天资聪颖但家境清贫的孩童、精英教育的文法学校——这些词汇专用于形容划拨少数的方式,同时也说明他们不会波及整个社会环境。

  2017年,英国人针对文法学校所发生的争论,对这类问题而言可以说颇具启发性:要是哪个孩子在11岁的中学入学考中失利,可能一辈子都得做无趣、缺乏成就感的工作,而大众似乎颇能接受这套“一试定终身”的机制。只有在遇到某个“天资聪颖,可惜家境清贫”的孩子考试失常时,才会引起讨论。至于其他顺利通过的人,则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前途任君挑选。择优录取的制度也可理解为一种保守思想的实践,希望运用科学方法来剥削他人,坚信人类各因其价值而归类于阶级中的位置,且阶级永世不变——精英在最上层,概念上可归为流氓无产阶级的一群人,则落入最底层。

  我们当今生活的年代既艰困又冷漠,一部分是因为近几十年来,横扫全球的民主化浪潮所致。柏林围墙倒塌象征人类从极权统治中重获自由,同时也释放出资本主义格外致命的破坏力。悲观主义者或许认为,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担心社会主义东山再起,也便不再优待穷苦劳工。

  总体来说,英国还不算是“不宜居”的国家。不慎失言,也不怕半夜有人登门造访,请你跟他们走一趟。想寄封信,通常也能寄达目的地,不怕信件失踪。选举投票仍有意义,不是做做样子而已。如果病了,也总有人照料。要是父母有点资产,出生在英国算是更加幸运,比世上很多地方都强。不过,若是你选错出生地,或者资源有限、选择不多,那么日子也会很难过。

  市场机制不能保证人人生活无虞,辛苦工作也未必见得能改善生活。现代生活造成原子化的个人处境,破坏了传统安全网,又暗中削弱固有的协调机制,有时或许还让个体挣扎的更为困苦。如果自由真的有意义,那必定是指所有人都能生活得有尊严,而非让日渐壮大的消费阶级来指挥另一阶级。即便偶有能向上爬的梯子出现,提供机会令少数幸运儿翻身,成为小说《时光机器》中在地面上享福的埃洛依人,普遍的自由仍应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幸运翻身,迟早得选一边站,因为人生并非只是由独立发生的事件所串成,互不牵连,也不是6500万人盲目跟从一套可靠的经济“法则”,就能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事实是,生活即斗争,是彼此竞争的因素互相角力,总会有一方占了上风,终而胜出。

  《失去合约的人》读后感(四):外卖小哥是自由的吗?

  有一天下班,看到一个小区门口的广告牌上出现一抹绿色,这是熟悉的朴朴颜色。广告上写着,“来朴朴兼职送外卖,既自由,又贴补家用。”

  之前和几个外卖小哥也交流过,谈到为什么要送外卖,说比厂里打工自由一些。他们要摆脱的束缚指的就是流水线的那种不间断重复的劳动,相比之下,送外卖至少是在大街上跑,在取餐送餐的时候也有等待,可以与人交流,可以使用手机。在这种意义上,人与机器稍微远了一些,变得更自由了。

  不过已经有非常多的报道揭示了这种自由隐藏的巨大风险,比如饿了么外卖小哥意外去世,饿了么声称与己无关,“出于人道主义”只赔偿2000元,后再舆论的抨击下将保额提升到60万。这种事情一直有所发生,外卖小哥们的自由建立在没有任何保障的基础之上。

  从经济学里的合约理论来看,平台经济和自雇者的出现和交易成本有关,科斯在《企业的性质》里就有所说明,只不过这次是加上了一个互联网对交易成本的降低作用。有一个他没有表明的成本则是税收和社保的成本。

  相比于饿了么的惊慌失措,英国外卖平台创办人和优步英国区经理则顽固的认为,不提供保障的原因是在于弹性。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资本家似乎特别偏爱打破一种更加不受规范的工作制度,就连去年深圳都出台了“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的政策。新的政策往往能吸引大量为节省成本的公司搬迁过去。在威尔士也一样。

  英国人对于弹性工时和保障之间的争议来自于对“自雇”的理解,平台认为像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等都是自雇的,“自己做自己的老板”。

  在中国似乎很少有讨论说外卖小哥或者网约车司机是不是自己当老板,如果你问一个外卖小哥,你是不是自我雇佣、自己做老板,他们多半会说你在开玩笑。

  不过在英国,这种讨论却关乎到法律上的定义,以及更重要的背后的权利——老板(自雇)和劳工(雇员)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权利,成为劳工就会享有带薪休假、社会保险等等权益。

  作者指出,区别自雇者和劳工很重要的是能否自行决定费率。

  很显然,连交易价格都无法决定的人是无法在市场上实现自由意志的,那叫什么老板呢?

  那像一些自行报价接单的装修工人呢?2002年法院判决他们也算劳工。

  只要是基于雇佣契约(或暗示雇佣目的之契约)而工作者,且无权差使他人实行自己之工作内容,即属“劳工”,这里的界限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很多“自由职业者”,比如撰稿人、插画师、设计师等等算是签订了一个临时雇佣合同,但他们也可以差使他人完成任务,一旦这样可能就不算独立职业者而是工作室了。感觉这个定义里还有点马克思主义思想,雇佣多少人是资本家,多少人又不是。还有进一步的讨论空间。

  平台工人和自由职业者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平台工人们还面临着算法的严密监控。去年的热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已经非常讲述得很详细,逆行、闯红灯、超时、罚款,算法所在之处,无人可存。

  最近也有一篇文章叫做《被算法监控的打工人》,讲述了上海一家大型民营建筑工程通过安装所谓 “智能任务分配系统”来分配工作任务和监控员工的工作,按照工程各环节时间节点自动将任务分配到室组,每一个元件均有规定加工时长,系统会通过摄像头画面识别工人动作,若用时过长,将会体现在月末对这名工人的考核中,并扣除相应绩效。相关专家评论说, “这是泰勒制科学化管理的现代版诠释,把管理法则完全工程化。”

  正巧,作者也提到类似的情境,并且批判了泰勒(Frederick.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

  这些作者体验了亚马逊拣货员之后的感受,像中国很多大厂年轻人一样,这里也需要与厕所博弈。

  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平台工人们绝非资本家所宣传的“老板”,那么要如何才能维护自己作为劳工权益? 作者没有说,但在正文部分最后一页讲到了英国独立工人联盟IWGB这一组织,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重点是,如果我们不及早根除这类问题,随着零工经济形态不断发展.......明天我们可能一早醒来,就发现再也没有任何劳工权利了。” 我想随着算法的飞速进化,也许不止是零工经济从业人员,所有人要再也没有任何劳工权利了。

  整本著作其实并非一个客观研究,而是带有同情心的一次探寻。从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英国曾经的工会和工人阶级有着很深的情感。

  可惜这一切正在被破坏,前有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后有零工经济的空头支票。

  在中国这一独特的环境下,工会不被允许,资本不受限制,又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我们不断被剥夺的劳动权利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