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1000字

2021-11-07 00:2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1000字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一本由[德] 阿图尔·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8,页数:8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一):编辑很好,感恩

  在叔本华逝世后的这个世纪里,历史不得不承认他看穿了历史的本质,他的各种很人性化的思维模式对我启发很大,以及他对事态的应付方法对我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编辑很好,文字优雅又易懂,这本书应该终身相伴, 它完整的解释了俗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动机和方式,告诉人们要做到平衡,在痛苦与无聊这两种状态中达到一种平衡,不要在不断满求欲望的过程中失去生命的本质。希望能缓解社会焦虑,每天看一点,踏踏实实 ,辛苦了,感恩编辑

  《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二):“补遗”不是虚言, 是点睛之笔

  2020年是叔本华逝世160周年,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读他的书。他在“写给世人的哲学”《附录和补遗》出版时请求:“无论如何我都要求读者,为了明白我的哲学,请阅读我的每一行字。”作家卡夫卡说:“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他的衣钵继承者尼采说,阅读叔本华的作品就像“儿子在聆听他的父亲的教诲 ”。

  《附录和补遗》第2卷在久久地等待中到手了,这一卷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名篇荟萃,恰好与第1卷构成一个整体。叔本华说“既好读又有趣”真不是自夸。“补遗”不是虚言,是点睛之笔——读书之渊博,思考之深广。

  1818年,历经10年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了,但沉寂无名,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地反复思索他的哲学体系,不断寻找能证明意志哲学是解释世界的真理的各种材料,包括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颜色理论、生理学、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对印度佛教和典籍的研究,如《奥义书》《吠陀》、轮回、转生、涅槃,西方传教士在印度传教失败的原因等;对语言学的研究,如拉丁、希腊文、梵文、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对宗教、考古学、神话、泛神论的研究,这些都扩充了他的思考,夯实了他的理论基础。因此,他在第2卷的目录上注明“就多个话题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统安排的思考”,也是围绕意志哲学在客观世界的各种表象的分析和评论的交响曲。

  “补遗”还表现在他不遗余力地推介已经出版的但无人问津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2卷、《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论大自然的意欲》、《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等。德文版第2卷正文716页,他80多次推荐他的著作和论文,平均每9页推荐一次。特别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了40多次,平均每18页推荐一次。不断地看到“关于这个问题参看我的……”、“我已在我的…….著作中讲过这个问题”时,真让人忍俊不禁。这不愧是自我推销的好办法,《附录和补遗》大买了,这些无籍籍名的著作也跟风走俏了。

  叔本华以主要写于青年时代的15首诗歌为“封笔之作”收尾,体现了他终于善尽使命的平静。他以这种极富个性的方式向喜欢他的哲学的读者坦率地敞开心扉,认为这是他的自我牺牲,也是他与读者之间的“私事”,他希望读者因此感激他。他说,“有朝一日,这会让对我的哲学产生强烈兴趣的人得益,因为他们很想了解这位哲学作者任何个人方面的情况”,“诗歌带着节奏和韵律的外衣,人们在诗歌里会比在散文中更大胆、更自由地显现自己主体的内在”,“会以比哲学论辩更纯粹人性的、更个人的、起码是相当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也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读者走得更近”,“如见其人”。这些诗歌表现了他敏感、多疑的性格,表达了他渴望太阳温暖自己寒冷的身心:“太阳射出了光芒,一切都露出了笑容,充满了欢乐和爱意”。《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出版第二年,即1819年他就坚信自己的巨作“你们可以耽误它,但却永远无法扼杀它:后世会为我竖起纪念碑”。1856年,他感到自己“站在路的尽头”,“看到所做出的业绩备感欣慰”,表达了他晚年终于名声如朝日的欢乐。

  读“补遗i,”我时时'大笑', 精彩的比喻俯拾皆是,感叹自己的想象力太贫乏了。天才之为天才也!

  《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三):论人的认知的螺旋发展

  叔本华曾客观地列举过这样的一个事实:「人们提出过这一问题: 两个人单独在荒野里长大成人,他们在首次相遇时会怎么做?对此问题, 霍布斯、普芬多夫和卢梭各自给予了相反不一的回答。普芬多夫相信这两人会友好地互致问候;霍布斯认为他们会彼此敌视对方;而卢梭的看法则是这两个人会沉默不语地彼此擦肩而过。这三个人的看法既是对的又是错的,因为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方面那无法测量的差别就会明显表现出来。这种情形也就好比是测量这种差别的尺度和仪器。这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人,看见别人就会马上刺激起敌意,因为他们的内在深处就会喊出“这个是非我!”也有一些这样的人,在看见他人会马上引起友好的关切和同情,他们的内在会说“这就是另一个我!”在这两种情绪之间有着无数的级别。我们在这关键点上是如此根本的不同,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并的确是个神秘之谜。」

  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即人所处的境遇决定了这个人的思维和意志。这有点类似于发展心理学解释人格发展的事件时序模型,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取决于期望发生和意外发生的事件的发生而并不取决于年龄。这不仅解释了为何不同的哲学家对人和世界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哲学家一生之中都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叔本华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对世界的看法也具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卢梭在中年成名之后遭受的种种厄运,使得晚年的他对他人有非常极端的戒备,认为人人都想要陷害自己。这不禁让人开始质疑人的理性,它在厄运面前居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果连站在人类理性巅峰的思想家都不可摆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厄运的影响而变得消极,那么人还具有客观认识世界的理性吗? 当人的理性本身受到了质疑,就免不了让人开始诘问:理性是否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凭什么能够认为,自己的理性是理性,而别人的理性就是非理性呢?人们常说,如果我是他,我就会怎么做,也正如许多人认为,只要我进行“换位思考”,我就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我就能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公正的审判”。但值得怀疑的地方是,难道进行“换位思考”,就能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吗?人所谓的换位思考,根本无法逃离自己的大脑,光换位而不换脑,得出的结果也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大脑而不是对方的大脑,如果人只能使用长在自己头颅中的大脑思考,人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站到对方的立场。由此可见,人永远都是主观的,而客观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人常常会否定他人,当他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人会感到痛苦。人若是能意识到自己永远是主观的这一局限性,人就能从否定他人的痛苦中获得释然。 当我们解决了否定他人的痛苦后,另一种痛苦便等待我们去解决,那就是否定自己的痛苦。人常常会去否定自己,人对从前的自己感到嫌弃,对过去的自己进行遗忘和抹去。 实际上,否定自己意味着人的发展和成长,并且过去的种种也不应当被嫌弃。黑格尔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否定自己,就是生命进行的表现,生命的本质是运动,当人不再对自己进行否定了,人的认知就不再运动了,这时就可以说,人的认知已经死了。那作为过去被否定掉的自己,相对于现在的自己,是否就是没有价值的呢?对此,黑格尔做出了补充:「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由此可见,过去即便被现在所否定,但依然是作为不可替代的过去而存在,它是事物发展链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便是作为现在的现在,在现在的将来到来时也都将成为过去。正因如此,历史总是被作为珍贵的资料进行保存和传承,并且需要每个人进行学习。当人能够领会这一道理,人便可以接纳过去的自己。

  《附录和补遗(第2卷)》读后感(四):《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补遗

  第10章《我们真正的本质并不会因死亡而消灭》 论死亡讨论人死后还剩下什么,灵魂是否永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在叔本华的意志世界观中。在现实世界还存在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只有永恒的自在之物。

  我们人是永恒之物意志的化身,我们的本质是永恒的,不灭的。

  如果被问到人死以后是否继续存在,最正确的回答是:“在你死后,你就是你出生以前的样子。”

  时间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因为你无法解释时间的起点前面为何不是起点。

  世界是我的表象;首先是我存在了,然后才是世界。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最内核,就是现时所包含的、自己随身携带着的某些东西。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始终是带着我们的意识站在时间的中心,永远不会在时间的终点。时间因我而存在,而不是我在时间里面。

  因为死亡而丧失了智力,只是进入了没有认识的原初状态。,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消失了。

  我们的生命可被视为从死亡那里获得的借贷,而睡眠则是每天要还的这借贷的利息。

  【灵魂转生】和【再生轮回】

  前者是整个所谓的灵魂转移到另外一个肉体,后者则是个体的分解和重新形成,亦只有他的意欲是持续长留的,在取得了一个新的生物形态以后,就获得了一副新的智力。叔本华认同【再生轮回】,认为灵魂转生好比是基因复制一样,丧失了个体进化的可能性。如果是灵魂转生,造物主为何不让人永久存在这世界上?

  我们很清楚我们经由死亡失去的,但却不知道我们经由死亡所获得。

  色拉叙马霍斯:我死后会死什么?

  热爱真理者:一切和一切都不是。

  (死亡后就是无,是并且将一直是所有的一切)

  洪:死亡回归本源,重新开始,重新洗牌。我们最本质的内核是意志,而不是意识,意志是永恒不灭的。处在“有”的世界,让我们无法正确认识“无”世界中的概念。

  只知道死亡所将失去的,却不知死亡后所得到的。

  国与国之间不断的战争和暴乱,天下太平只是作为短暂的停顿,个人的生活也是一场持续不休的争斗,无论在哪里,人们都会发现敌手,始终活在争斗之中,到死的时候武器仍然在握。

  基督教认为我们的生存理解为某一罪孽、某一过失的结果。一旦习惯于这样的看法,我就就不会把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艰难、痛苦、烦恼、匮乏视为奇怪和意外,而是视其为规律之中的事情。我们也就知道在这一世上,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存在而遭受惩罚,并且遭受惩罚的方式因人而异。

  痛苦是人生的常态,必须正视它,认为遭遇不幸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普遍不过,最有效的安慰方式就是看一看比我们更不幸的其他人。

  即使遭遇各种不幸,也不要因为过于担忧未来心事重重而忽视了我们最重要的【现时】,珍惜现在,唯有在现在我们才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已成虚无,未来还在神灵的腹中酝酿(自以为无懈可击的计划,未来却准备了一堆意外在迎接他)。善待周围的人。

  忍受并战胜痛苦和不幸,如果失败了话,就把他当做命中注定,宿命论是会让人减少悔恨的绝好方式,承认无论自己做什么也无法改变。(也许你的命运本来就是注定了,如果上帝真是全能的造物主,他肯定把你的一生的轨迹都安排好了。)

  以下为文章摘抄

  ----------------------------------------------------------------------------------------------------------------------------------

  生存空虚】表现在

  享受此时此刻,把这当成生命中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智慧,因为只有此时此刻才是唯一真实的,其他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想法和念头。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做法视为最大的愚蠢,因为接下来的一刻就不再存在,就像梦一样完全消失的东西,永远不值得严肃认真的努力和争取。

  “得到了我们热切渴望之物”就等于发现了那是空洞和无用的。我们总是活在对更好的期待之中,也经常在同一时间后悔和怀念往昔的!时光。而现时则只是暂时忍受而已,只被视为通往我们目标的途径。因此,在就快到达人生的终点时,回眸往昔,大多数人都会发现自己整个一生都是“暂时”地活着,他们会很惊讶地看到,自己如此不加留意和咀嚼就听任其逝去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生活,恰恰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所期待之物。这样,一个人的一生总的来说就是被希望愚弄以后,跳着舞扎进死亡的怀里。

  人的存在肯定是某种错误,加入生活本身真有肯定的价值和真实的内容,那是无法产生无聊的。仅仅只是存在本身就已经让我们充实和满足了。

  走的也是种是下坡路:快乐幻想的童年,兴高采烈的青年,艰苦劳累的中年,身衰力竭力冰结师可怜的老年,临终疾病的折磨和最后与死神的搏斗。这一切难道没有直截了当的表明:存在就是错误的一步,其后果逐渐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吗?

  扎根于我们内在的、无法消除的对奇特事情的追求和喜好,也显示出我们是多么巴不得看到事物发展那无聊、乏味的自然秩序能够中断。

  我们的开始和我们的结束,形成多么强烈的反差!前者是情欲的幻想和性欲的陶醉,后者是所有的器官和尸体的恶臭。

  “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我们对苦痛的敏感性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虽然每一个别的不幸显得就像是某一例外情形,但总起来看,不幸却是规律中的事情。

  工作、烦恼、操劳和匮乏固然是几乎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命运,但如果所有的欲望还没有来得及出现就已经获得满足,那人们又将如何充实自己的人生?

  舒适和快乐是否定性质的,而痛苦则是肯定性质的。衡量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并不是根据他一生中的欢乐和享受,而是根据他一生中缺少痛苦的程度。

  雄心、荣誉感、羞耻感——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看法,这有着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形态,会成为一个人的几乎所有奋斗和努力的目标——而这已是超越了身体快乐或者苦痛的证明。

  【人与动物在苦与乐的差别】

  动物就是现时的化身,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每一轻松和不受打扰的时间价值,而心事重重的我们却通常不加理会就让这些时光过去了。(人为何会喜欢养宠物的原因。)

  动物一方面并没有操劳和忧虑机器带来的折磨,但在另一方面,动物也没有了真正的希望,因此也就没有通过思想对欢乐未来的期待,以及想象出来的美妙幻想,而这是我们最多和最大欢乐的源泉。

  一个人经由希望和期待所提前享受到的满足,在稍后则从实际的享受中扣除,因为他稍后获得满足也就相应减少了。

  许许多多总是想着填充自己钱袋而永远不会想要充实自己脑袋的可怜人,他们富裕的胜过状态已经成了一种惩罚,因为现在他们已经落入了无聊的魔掌。为了逃避无聊的打击,就四处奔跑,一抵达某一处地方,就紧张兮兮地大厅可供“消遣的去处”,一如饥寒交迫的穷人忧心地询问“派发救急的地方”。

  基督教认为我们的生存理解为某一罪孽、某一过失的结果。一旦习惯于这样的看法,我就就不会把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艰难、痛苦、烦恼、匮乏视为奇怪和意外,而是视其为规律之中的事情。我们也就知道在这一世上,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存在而遭受惩罚,并且遭受惩罚的方式因人而异。

  人们大都和或多或少处于痛苦和不满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并不会让人更关心人和更亲切待人。坚信这一世界,因此也包括人,就是某种本来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会让我们互相容忍和原谅,因为对于在这样的困境之中的人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称呼【难友】,会帮助我们正确的看待每一个人,并提醒我们应有最需要的容忍、耐心、照顾、和对邻人的爱——这些事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也因此需要给予他人的。

  【原罪】

  人们的每一愚蠢、缺陷和恶习,我们都必须宽容对待;进击我们眼前所见的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愚蠢、缺陷和恶习,因为这些东西正是人类的弱点,而我们也属于人类;所以我们的身上也因此有着所有这些弱点,也就是还有哪些现在正让我们的大发雷霆的缺点——我们在大发雷霆,纯粹只是因为这些缺点此刻还没有在我们身上凸显而已,也就是说,这些缺点没有流于表面而只是躲藏于深处,一有机会就会现身,正如我们现在在他人身上就见到了这些缺点。

  善待他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