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精选

2021-11-09 00: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精选

  《英法千年争斗史》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 Clarke)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一):历史原来也是一场误会?

  文/舒念

  当一位英国作家居住在法国巴黎,他会发现些什么?斯蒂芬·克拉克作为一位这样生活背景的作者,用这一本《英法千年斗争史》回答了这个问题——英法之间的关系不仅纠缠不清,还像两个争夺玩具的孩子,时而冷酷相对,时而耍作一团,没错,这本《英法千年斗争史》虽然名字严肃认真,但内容却看上去有些不够正经 。

  明明讲的也是正史的内容,但斯蒂芬·克拉克偏偏就能讲出一种野史的感觉,内容中确实也加入了一些没有定论的野史资料,不过将一些大家容易混淆的小故事重新叙述了一遍,倒也真的会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正史的叙述中,战争常常只有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但实际上,战争并不是拍拍脑袋或是电子游戏机中的开局和结束这么简单,每一次战争背后都有些私人化的目的,即使是两国之间的大型战争也是如此,各种权力制衡下,究竟何为输赢,反倒是让人看不懂,毕竟,英国的诞生就源于法国,而英国又在千年间与法国纠缠不清,究竟是诺曼人创造了英国,还是法国人“创造”了英国?

  所以不难发现,历史也是个人私欲的放大化。《英法千年斗争史》之所以有趣,也是将这种历史背后的人性写活了,所以看上去就像是两个小孩在抢地盘打架,时而勾肩搭背,也能突然反目成仇。两个国家不仅在人口的流动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言、饮食等文化中也难免分不清彼此,但更有趣的是,明明是这样的关系,彼此之间却保持着一种割席分坐的表象,一度看起来真有点世仇的感觉。

  有人会说,英法两国原本就是世仇,不仅有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法国人的圣女贞德也是在英国人的审判中丧命的,这是所有现代法国人的公共认知,但是这本书却重新讲述了一遍这个故事,原来贞德曾一度被释放,但法国人自己也曾恐惧贞德所代表的未知的力量,并非每个法国人都将其视为圣女,于是他们恐惧于穿男装的圣女,最终将其烧死,甚至还要再三查看她的女性身份,这样丢人的事怎能记录在光辉的法兰西历史中呢,于是大家自动忽略了其中的细节,毕竟是英格兰人先囚禁了圣女贞德,在这场惨剧中也不能说全无责任。

  所以对于英法两国而言,对方都是自己的背锅侠,这样的关系本就是相爱相杀。而走到现代,虽然不能秣马厉兵,但至少还可以在口头上占点便宜,一方面说着早已原谅对方,一方面又要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摘责,毕竟复仇是一道冷了才好吃的菜,如果历史也有可能是一场误会的话,那就不妨让彼此抨击的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二):看英法两国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看英法两国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提到法国或是巴黎,可能你会首先想到浪漫、时尚这类形容词。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法国历史的话,真的可能被法国的金玉其外的表象所蒙骗,法国历史上有着很多让人感到血腥黑暗的事件发生,而有些事件又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会这么说?那就有必要提一下这几天我读过的这本英国作家斯蒂芬·克拉克(不知道和写出“太空漫游”系列的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是不是一家人?)写的《英法千年争斗史》了。书中满篇都是对法国的嘲讽之词,当然这些嘲讽并非空穴来风、胡说八道,而是建立在一定史实基础上。

  《英法千年争斗史》是一本很厚的书,讲述了英法千年以来的相爱相杀,章节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我看得很慢。对于这样一本讲述两国关系的历史类书籍,我原本应该抱着一个认真严肃的态度去阅读,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原谅我还是不厚道地笑了,当然是被作者幽默的语言逗笑的。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很是失望,可失望并非针对书籍本身的,而是对于法国这个国家的。不,英法两国其实都是乌鸦笑猪黑,读完我对英国的感观也没好到哪里去。因此,我觉得当年清政府被这两个国家欺负到头上,那真的是清政府无能透顶,若放到现在,中国真的放开了打,英法两国马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说起来,英法两国有着深厚的血亲渊源的关系,但因为两国实力相当,互相看不起对方。他们的想象力十分贫瘠,姓名大多都很雷同,王室大多都是玛丽、威廉、亨利、查理、路易、约翰等等,而且英法两国的人物关系极其混乱,就连作者都吐槽王室交错混杂的关系引起的战争,都可以写一本百科全书了。说起名字相同,最搞笑的是作者在书中这样吐槽: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法国因为有陆地临国,经历的战争会多一些。相比来说,英国会好一点,因为是岛国,只要将海防守住了,受侵扰就比较少,相对稳定一些,因此就常常嘲讽法国,但英国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和平稳定时期,会让人感觉两个国家优雅、浪漫、时尚,但处于战乱或陷于危难时,他们做起事来总给人惊慌失措之感,还任性地做着丢人现眼的事,而且他们常在同一个事件当中,接连犯下很能多错误,有着闹剧式的荒诞(甚至战火都烧到坟头了,还想着去嫖娼),常常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且永远也不吸取教训。从上到下整个政体全都是漏洞,而且王室小肚鸡肠自私自利。在战争上常常是一败涂地,还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摆出傲慢的姿态。

  英法两国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年强大之时,海外大肆扩张,在全世界范围内殖民。当年他们横行世界之时,美国还不知道在哪里,可现如今美国成为后起之秀称霸世界,英法两国光芒褪去,经过历史的发展,受到严重削弱,如果历史上英法两国可以真正联合在一起是可以把蛋糕做大的,可在互相制约下都没得蛋糕吃,最终还是沦为了二流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法两国都成为了联合国五常之一,若是放到现在,进不进得去还不一定。不知道回顾历史的时候,他们还笑不笑得出来?只能是当作没看见,做一只快乐的驼鸟,继续在方方面面互相嘲讽、抨击对方。

  隔着窄窄的英吉利海峡的这两个国家,虽然现如今已挖通了海底隧道,但两国从来没有真正站在一起过。互相打打闹闹千余年,有共同利益时就合作,可更多的时候还是看对方不顺眼,互相拆台。因此,这两个国家永远不可能亲密无间,因为千年以来不停的纷争,总会触及到两个国家不愿揭开的一些地理名词、历史名词等等,就难以推心置腹、大度包容一切。我想,只要这两个国家不毁灭,他们之间的纷争将会永远地持续下去。

  《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三):优雅英国与浪漫法国的千年仇怨

  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Clarke)曾于2010年出版1000 Years of Annoying the French,称要以破坏法国核心历史记忆的方式——在此之前,法国人们的历史认知否认其侵占过英格兰——开篇,论述英国与法国千年来的“血海深仇”。2021年,中译本《英法千年争斗史》出版。不同的是,中译本增加了2010-2015年英法时事并对之加以分析。该书属于通俗历史读物,表述易懂,内容八卦与史实结合,读者必会有看故事的体验感。

  关于英法之间的仇怨,或许要从一幅长达70米的挂毯说起。为人熟知的贝叶挂毯记录了黑斯廷斯战役,被后人当作史实来解读。但是斯蒂芬·克拉克指出这个伟大的艺术品的记录并非完全属实。

  第一点,在11世纪70年代普瓦捷的威廉撰写编年史时,记载了11世纪中叶,爱德华国王任命他的表亲的儿子,诺曼人威廉为英格兰王位接班人,爱德华王权唯一合法继承者。斯蒂芬·克拉克认为这只是爱德华片面之词。爱德华没有子嗣,但在60年代之时,他已忘记了对威廉的承诺,选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哈罗德做他的新宠,这位新宠更受贤人会议与人民的欢迎,他也成为英格兰国王最具潜力的继承者。

  第二点,在贝叶挂毯博物馆的解说中,哈罗德带着忏悔者爱德华的口信来到诺曼底,说老国王想让威廉做继任者。根据斯蒂芬·克拉克的说法,哈罗德实际上成了威廉的俘虏,屈服于威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之下,才得以获准回英格兰。不管如何,哈罗德坚持放弃了国王之位。但是英格兰贤人会议不认诺曼人的要求,最终哈罗德还是成为了国王。

  第三点,1066年10月14日,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中与哈罗德国王展开较量。一场称得上“精彩”的山战使这场战役有了最终的结果——哈罗德战败,被杀。在贝叶挂毯上,他被称为篡位者。威廉才是正统国王。

  第四点,贝叶挂毯呈现的侵入者不是诺曼人,而是法兰西人。这样就导致了法国人只责备盎格鲁-撒克逊人惹恼他们。斯蒂芬·克拉克指出,这并不能说是法国人入侵的一场战役,参与者并不主要都是法兰西人。胜利者依然是威廉。

  威廉试图让法国方言成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后来出现的法兰克-诺曼语显然说明他的意图失败。

  1337-1453年英法的冲突,是百年战争吗?

  斯蒂芬·克拉克指出,这是一系列的冲突,并且这些都是失控的英格兰土匪帮派向法国平民开展的系列恐怖活动,若说它们是一场战争,这显然是错误的。并且他认为这百年来的伤害与痛苦,由法国承受。

  14世纪早期法国甚是富饶,因而被英格兰觊觎。要不是法国企图保护被英格兰侵略的苏格兰国王并向英格兰发出警告,或许英格兰不会有好的时机对法国开战。爱德华国王宣布自己是法国的国王,其母亲伊莎贝尔宣布法国归自己所有。1337年,法兰西突袭英格兰海岸,实施大屠杀与劫掠,两年后,英格兰进攻法国。就这样,一来一回,反而成就了“引导人民将英格兰赶出法国”的圣女贞德。然而,法国最终背叛了贞德,任由英格兰人剃光她的头发,让她游街示众,将她活活烧死。斯蒂芬·克拉克甚至批评法国,是他们真正杀害了贞德,他们借英格兰人的刀做了他们不想做的脏活,“唯一原因就是她穿了裤子”。

  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投降,法国才终于将英格兰人赶走。但是,他们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城市加来。而在这百年中,英格兰也开始将英语作为自己的母语。

  西方的历史有一特点,从过去延伸至眼下,以史为鉴,思考现在,思考未来。《英法千年争斗史》最初出版于2010年,而该书也最初叙述到2010年(后来增加到2015年)。这一年,西方各国也正经历严峻的考验。英国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法国身上。两国局部战争总是有意无意地发生,尽管他们表面声称要海军联合。斯蒂芬·克拉克认为,要不是2015年巴黎发生恐怖袭击,英国与法国根本不可能休战——他们的关系更接近于近距离对抗,而不是手挽手在巴黎街道上前进。

  遗憾的是,该书最后暴露了斯蒂芬·克拉克的真实情感,他对法国充满不屑,他认为英国人拥有法国人没有的幸福基因,所以他们之间存在差别——英国人比法国人更容易振作起来。一个被称赞为优雅的贵族如此看待一个浪漫性情的邻居,看来英法关系也难以真正一直和谐下去。

  《英法千年争斗史》读后感(四):浪漫的法国人跟高傲的英国人千年间原来有那么多趣事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说过:“英语已经腐化了王国的思想。我们不能让下一代仍旧面对被英语侵蚀的风险。”

  大学的时候选修第二外语时,很多同学选了法语,还记得当时同学们都说,感觉法语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

  没错,像可可.香奈儿这样的法国品牌传世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拥有一个香奈儿的正品手袋仍是很多女孩子的心中渴望。

  但也不能证明法国人就是浪漫的代表啊。

  相比起法国,欧洲另一个大国英国一直给我们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感觉,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脱欧事件,更让我们国外这些吃瓜群众都觉得英国人自大愚蠢不可救药。

  但有趣的是,纵使法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法国人也看不起英国人,但他们却不得不学习英语,因为在欧洲,英语的使用率远超于法语。

  一向少关注历史的我,近日看了一本关于英法历史趣事的书,《英法千年争斗史》,才知道原来这两个国家一千年间有那么多的恩怨情仇。

  《英法千年争斗史》的作者斯蒂芬.克拉克是英国的畅销书作家,这本书也是英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和法国在这一千多年间有什么趣事:

  01| 曾经法国方言是英格兰的官方语言

  “1066年,诺曼侵略者的法国方言成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格兰国王及所有统治阶级在未来300年左右的时间里都以此为日常用语。”—《英法千年争斗史》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诺曼人是怎样在1066年征服英格兰的,当时的诺曼还不属于法国,当时的诺曼人用的是法国的方言。

  当他们成功侵略英格兰以后,诺曼人当然希望能让英格兰人使用法国方言作为官方语言了。

  但没想到的是,在跟英格兰人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不断被英语改变,以致后来慢慢接受没有太多用词规范的英语,甚至使用频率有时候比自己原有的方言还多。

  按《英法千年争斗史》的深掘,诺曼征服原本是法国对英格兰的胜利,但对法国来说却是一个坏消息,威廉(当时带领诺曼成功征服的法国境内诺曼人的私生子)入侵打破了旧盎格鲁-撒克逊的秩序,建立了一个新国家。

  而且这个国家超越了最初作为诺曼殖民地的状态,成为欧洲一股独立的力量。当然,它的语言将会在欧洲蔓延并在世界各地传播,甚至在英国殖民地进化为一种创造性文化。

  甚至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在巴黎,我用法语和人们说话,人们只盯着我看。我从未成功让这些白痴听懂他们自己的语言。”

  如今看来,英语得以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普及,诺曼的征服还功不可没。

  02| 浪漫多情的法国人终究为自己的懒散付出代价

  “是人总会犯错,是巴黎人总会懒散。让我们不再是英国人、法国人或德国人。让我们成为欧洲人。不,不是欧洲人,而是让我们成为人,成为有道德良知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最后领地—爱国主义。”—维克多.雨果

  在1542年,苏格兰女王玛丽出生在苏格兰林利斯戈的湖畔宫殿里。

  由于她的母亲是法国人,玛丽年幼的时候一直是在法国生活,而且玛丽一生中大部分信件都是用法语写的,甚至玛丽也曾经有几年是法国女王。

  基于身份地位的关系,当时的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将年幼的苏格兰女王玛丽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弗朗索瓦。

  但这个婚姻其实只是法国人控制苏格兰的手段,婚约上,玛丽要签字,将她的王位禅让给自己的法国丈夫弗朗索瓦,此外,苏格兰还要为几个世纪以来得到的所有援助埋单。

  后来,玛丽去世以后,法国也败退了,因为法国人自以为是的认为玛丽还可以继承英格兰王位,让他们继续控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大局。

  随着当年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签署了玛丽的死刑执行命令,法国想把英格兰和苏格兰占领为殖民地的梦彻底破灭了。

  03| 历史战争跟政治千年以来一直影响国际交往

  “毁掉我们国家走向成功和荣耀的最可笑的敌人就是自己。”—拿破仑

  在战争中肯定少不了大屠杀的经历,关于欧洲的各种征战史,关注历史的朋友不用多说也非常清楚。

  来到现代,2005年7月,巴黎和伦敦争夺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时,英国和法国又正面交锋了。

  后来伦敦获得了主办权,法国人为了挽回面子,还用奥林匹克精神来笑称:“巴黎没有输,它只是获得了银牌。”

  写在最后:

  “法国人总是滔滔不绝,不管他是不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英国人在感觉无话可说的时候,却选择缄口不言。”—英语词典作家塞缪尔.约翰逊

  文化差异造就个性差异,所以即使一直处于争斗关系的英国和法国,其实他们也没有太多的仇恨,从《英法千年争斗史》,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是两国各种交锋中的趣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