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的读后感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的读后感大

2021-11-22 00:0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的读后感大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描述一生的人:修订本》是一本由季羡林 / 史铁生 / 沈从文等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读后感(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束温暖的光

  我曾旁听过一位老师的作文课。她先让学生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五个最喜欢人的名字。然后一一删减,只保留一个最喜欢的人。一位女同学哭着举手说:“老师,我最喜欢爸爸、妈妈、姥姥,我谁也舍不得划去,如果你坚持只留下一个人的话,我只好把爸爸、妈妈划去。”老师柔声问她:“告诉老师,你为何只留下姥姥的原因?”女孩哭着回答:“我是姥姥带大的,爸爸、妈妈上班都忙没时间陪我,姥姥陪我的时间最长!”很多的学生也都表达了自己舍不得划去某人的原因。接下来,老师告诉同学们:“同学们的选择都有各自的原因,那么,本周的作文就是你与这位最爱的人之间故事。”可想而知,一周之后,每位同学都交出了一篇稚嫩却深情的作文。

  诚如这位女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珍爱之人,他(她)可能是你的长辈,老师,爱人,朋友…………《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是季羡林,史铁生,沈从文等二十余位当代文学大师的32篇散文合集,从内容上可分为亲情篇、爱情篇、友情篇。通过大师们的描述我们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部分经历,读到了情真意切文字。

  大师们笔下的男性都是具有坚强,自立,自强,自信,宽容等高洁品质的。在萧红的《祖父死了的时候》中“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祖父对作者无尽溺爱的祖孙情跃然纸上。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想来父亲肥胖蹒跚的步伐,在作者的记忆里不断发酵愈加日益伟岸高大。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激励着作者自立自强、发愤图强……书中写男性的篇章还有许多,他们的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但无一不是值得敬重的人。

  大师们笔下的女性都是具有温柔,慈爱,坚韧,无私等美德的。在老舍的《我的母亲》中“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描述了母亲在旧式大家庭里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一生。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她的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无法想象,年轻的母亲是怎样一边宽慰着两条腿已经残废的儿子,一边忧心忡忡地强迫自己接受现实的焦虑心情,母亲的慈爱,坚韧淋漓尽致。巴金在《纪念萧珊》中“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坎坷的人生,命运的无常,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千万不舍化为“我们要分别了”……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大师们于平淡的生活中倾诉最浓烈的感情,逐字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掩卷沉思,大师们为何会深深怀念他们?因为他们曾如一束光温暖着大师们的心灵深处!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读后感(二):我想有人像我这样记住你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书名背后或许还隐含了很多未尽之语。 我想要写写我记得的你,说说我眼中的你,写给、说给更多的人看或听,让世人慢点忘记你。 你来人世间走一遭,我希望你离去的背影走得慢些,再慢些……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能化妆,一不小心就哭花了。 最动人的还是追悼亲人的文字,一字一句都像是从我的心里蹦出来的,胸腔产生强烈的共鸣,泪也不禁就这样流下。 我看老舍先生说自己的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她的性格和言行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作为幺儿的老舍。我也不免想起我的奶奶,脾气有点倔,不太爱外出社交,除了每日早上的外出买菜,日常的运动都是在小小的楼房内,喜欢对他人好却完全不求回报,我有些时候也觉得自己的性格和奶奶很像,有股良善的执着,相对而言日常生活中略显“宅”。 我看到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抒发内心的悔恨,感慨自己为什么不经常回家看看,也不免产生同感,外面再忙再“乱花迷人眼”,为什么不能抽点时间回去看看家中的老人,看看自己的亲人?

  今年5月的时候,突然听说奶奶去世了,没能赶上见最后一面。 匆忙订了高铁票赶回家奔丧,一直到结束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心里有点悔恨,有点遗憾,还有不敢相信,因为长长久久的陪伴,总觉得她有时就像一个代表了温暖和包容的符号,不会轻易远去。 直到看了棺中化了妆后依然憔悴的面容,才不知不觉落下泪来。 三个月后又在梦中梦到了精神矍铄的奶奶,硬是要我在家里坐着别出门,她去给我拿送来的外卖,当时甚至外面风雨交加,虽然只是去楼道拿,但是环境还是堪称恶劣,奶奶执意要替我拿,说来也很符合真实情况,因为从小她就提供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照顾,对身边人释放善意的方式很直接也很执拗,并且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回礼。 做完梦后我怅然若失,同时又觉得这场梦是为了弥补没能相见的遗憾,至少在梦里见了。 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平复了心情,现在写下这些文字还是忍不住一次次眼前模糊。

  与奶奶之间最印象深刻的一次分别,大概是大学毕业即将读研的时候。 因为又是外省读书,距离远而且很难常回家,分别的时候忍不住抱了抱奶奶。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都笑了,笑得眼眶都有点红。

  写家人的时候动人的文字记录了日常点滴中的关怀与照顾,讲述了身边的人和物还在、斯人已逝引发的怅惘,免不了会触及真心,写得自己和读者都不忍卒读。而写好友时却类型丰富得多,情绪上也不仅仅有悲伤,有时只是淡淡的点到为止的感伤。 甚至于我看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只觉得他可爱,作者也很可爱。 看这些名人大家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却各有各的爱好或者行为习惯,仿佛更真切地看到了历史书上、课本上的身影走出书本,成为了眼前活生生的被怀念和铭记的人们。 这大概也是纪念散文的意义,让更多的人像我这样深深记住你,你来人世间,我们都记得。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读后感(三):还是不要在葬礼上描述了,那里不是个允许认真的地方

  对于散文的印象就停留在初中一次考试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没答出来,后来老师讲是形散而神不散,但也未能理解它的意思。似乎总容易感觉散文没劲,多数散文都是抒情的,写景的,往往我不了解你这个人,对你的情感又如何感到共鸣?不知道杂文算不算散文,目前阶段我喜欢的这种长度的文章作者应该就鲁迅、王小波、史铁生了,其它的文章读完也并没有什么感觉。往往就是因为人有偏见,可能得先认识这个人,对这个人感兴趣,我们已经认可这个人了,他一定某方面打动过我们,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再玄一点就是缘分,才愿意听他絮叨点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写这种 文章要比讲故事还难。

  比如说这本书里的人,我当然自然而然就会着重关注鲁迅的,史铁生、老舍写的,再往后会有萧红的、沈从文的等等,之后还有一直如雷贯耳我却没有领悟过他们作品的人,比如林徽因、巴金等人,我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不同,自然影响我对这些作品的观感,如果我不认识你是谁,更遑论你所怀念的那些人了。

  内容本身的话,正如上述的原因,我可能还是更喜欢史铁生,似乎我也解释不出什么理由,人总要有个喜欢的作家,不然别人问你时你什么都答不出说“我觉得都挺好,没什么太喜欢的”也挺无聊的,仿佛就是我找了一个作家,然后说我喜欢他,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再强化自己喜欢他这个事,读他的书了解他的人生,为喜欢他这一想法创造证据付出时间,这样我就是真的喜欢他了,以至于未来有人问起你喜欢哪个作家的时候,我能很有底气地说出我喜欢他。应该是不存在所谓的一见钟情,都是各种的机缘巧合。

  其实他们写的这些东西也没什么,是我们从小练习的最简单的作文题目,写一个我们身边的人。只是他们都已经死了,阴阳两隔时写下的东西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会忽略掉很多东西,会选择性记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还是很难对生死有感觉,并没有深切体会,总是觉得死了就安静下来了,严肃起来了,是个很大的事情,大过任何其它的事,除此之外就很难有别的感受了,这种无知也许就是一种幸运。

  经历过几次葬礼,第一次事是在上学前班之前,那会儿正在过年,我记忆里特别热闹,有各种各样的纸人纸马,最后所有人跟着那种丧乐走上山,然后就回归平静了。我当时不知道那是个葬礼,我以为那只是因为过年,我以为每年的过年都是这个样子,当时就期待着过年了,第二年过年发现完全没有第一年热闹,就放个炮看个春晚,我当时就为丧失“年味儿”困惑了,不理解,之后发现每一年都是如此也就习惯了,但困惑依然存在。真的是到了几乎快成年的年纪才理清了逻辑,原来那年是太太烧九年纸,太太的忌日刚好就在过年日子的附近,连个葬礼都不能算,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那是我对年的第一个记忆,也是对葬礼的第一个记忆。

  再后来是姥爷的葬礼,回老家妈妈一入院子就跪下大嚎,我当时应该没什么太大感觉,但从我之后的几次观察来看,大嚎应该就是个礼仪,伤心可能伤心,但大嚎不是个伤心法。那次之后我有点羡慕披孝衫的人的,因为那衣服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似乎你是众人的焦点被人关注了,但因为自己只是外孙,自然也没有披孝衫的机会了。

  再就是爷爷奶奶,我也终于披上了孝衫,似乎被关注了,但还是失落,毕竟是个末孙子,肯定是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我是在爸爸到老家之后才去出发的,到葬礼之后,我发现大家都没有那么悲伤,我以为至少应该演出来,一直在灵堂跟前低头表现自己的悲伤,并没有,大家想干嘛干嘛,外人也就是来吃个饭聊聊天,自家人也忙着陪他们,到固定的一些时间段再披上孝衫嚎,说嚎就嚎,说停就停。开悼那天,群嚎的时候我努力让自己哭出来,我有意识,跟爷爷感情是有的,哭的也是真的,但总有种刻意哭的意思,我总觉得我得让自己 更悲伤才能表达我的孝顺才能比他们都特别,于是就不断想着一些和爷爷的生活画面,可能也有想让别人看看我多孝顺的心态,想得到夸奖?想要竞争一下?应该都有,并不是纯粹的悲伤,也有很多表演的成分。但这个场景仪式注定你不会在这里纯粹地悲伤。

  我觉得葬礼这个话题下我能写更多东西,但我就到此为止了,没有那个写太多个人经历地心情,就先记一下要点吧。

  朱生豪写给妻子的信

  徐志摩的祖母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修订本》读后感(四):这一生,终究还是有人记得

  这一生啊,终究还是有人记得;这一生啊,终究还是拥有了亲情、爱情与友情!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里面也就是二三文字,但这些文字重千钧,托起了某一个人长长的沉沉的一生,包含了一个人一生中三种最重要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

  “病危速回”,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会觉得侥幸吗?病危,但还在,还有机会赶回去再见面。这本书中收录的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条老狗》中的这句话,瞬间破防:

  季羡林六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去叔父那边读书,因为季家上一辈共有十一位叔伯兄弟,这一辈男孩只有他一个,所以他的身上有传宗接代的任务。“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远在异地,思念家中的妻与子,他却说,我那可怜的孩子,还不懂事的年纪,就在苦苦思念我。其实呀,明明是他想他们了。远在异乡的季羡林,是真的在思念自己的母亲,他也明白,母亲何尝不思念他呢?季羡林老先生学成了,也有出息了,还在想着把母亲接过来,却被这样一封“母病速归”的电报怔住了,母亲,是真的病了还是已经走了?

  读着这篇文章,相信不少人多少都会动容,其实,大多数人何尝不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但是,内心却总是会有一丝侥幸!时间走得很慢的,母亲也还在时间里,再等等,做完这个我就……后来,消息是别人发来的,悲伤是自己的。

  再分享几句书中的文章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中,写道这句话:

  期待来生,不愿过完今生,是大多数彼此深爱的恋人心中的想法。犹记得,朱生豪给宋清如写过这句话:

  当时觉得好甜呀,在这本书中收录的朱生豪的《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又看到了这句话:

  我又觉得他好像在撒娇,但是还是很宠,这大概就是甜甜的爱情吧!但是接上第一句话,真的会因为此生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有来生吗?我们谁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想要做的,此生便要做,不要奢求来生成永恒,此生,你便可以拥有永恒。比如,即使朱生豪和宋清如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我们还是记得他们两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朱生豪永远记得宋清如,因为文字永恒!

  再分享几句书中的文章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志摩为祖母写过文章《我的祖母之死》(亦收录在这本书当中),后来呀,徽因也为志摩写了篇文章《悼志摩》:

  志摩和徽因的关系,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或许扑朔迷离,但是,本质来说,他们是朋友,即使不谈论爱情,他们之间的友情,也让人动容,十年前,志摩为徽因离婚,十年后,志摩离开了世间,徽因为志摩写下这篇文章,来悼念!

  我们记得志摩,或许不是因为徽因的这篇文章,是因为志摩的文章,但是徽因的这篇文章,又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志摩,这或许就是,一生不仅被自己记得,也被“有人”记得,被无血缘关系、无法律关系的人记得的幸福吧!

  再分享一句书中的文章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是所有离开都曲终人散,不是所有的人死后都会被人记得,所幸,有文字,有爱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