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精选

2021-11-29 0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精选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是一本由柳立言等编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一):动荡年代的女性,有着怎样的模样

  五代,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这是一段介于唐宋两大盛世之间,社会大流动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我对这段历史,仅仅停留在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替的错综复杂人物线上。而实际上,那些活生生的、生活在这个动荡年代的人事物,我都一无所知。 前些年,曾看过几本以五代战乱为背景的古言,里面的男主建功立业、里面的女主艰难维生......当然,在大女主设置下,这些古言的结局,都是男女主携手共创幸福美好生活......那时候,我就特别好奇,真实的五代女性,生活在如此动荡年代的女性,都有着怎样的模样呢?

  这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是五代在碑志系列中的一本。它通过研读三十二帧五代女性墓志碑文,并结合多种历史洋酒方法,集中讨论在社会流动中妇女角色的模样。书中五代女性墓志碑的主人们,都是生活在唐朝到宋初之间的女性;在她们的人生中,为女、为妻、为媳、为母、为婆,这些多元的身份,呈现出一幅幅真实的五代女性画像,也让我们看到动荡年代下女性周围的世界。

  未完待续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二):墓志碑文:古代女性可能拥有的唯一叙事

  古代墓志文献一向不易读,也很难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中国古代”为尊者讳“的传统,很容易令现代人认为这种程式化的文学千篇一律,旨在颂扬死者,很难辨析其内容的真实性。而另一方面,古代史料严重缺乏关于女性的内容,女性身后的墓志碑文可能是关于她们鲜活生命的唯一叙事,哪怕表面上都是褒扬“三从四德”,甚至连本人大名都被讳去,也仍值得加以关注。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一书便试图通过严谨的历史学方法,将墓志文献作为值得尊重的历史材料,汇聚22个五代女性的墓志碑文做成个案研究,在材料可靠的基础上,探究关于这些女性的身份、地位、家庭、婚姻、阶级等可靠的叙事,进而将议题扩大到了这些女性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通过研究她们所处的社会家庭网络,探讨社会流动、文武交流等议题。 同时,本书也证明了区区千百余字的墓志碑文并非只有“套路”,字里行间大有乾坤。

  对于我等非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世变下的五代女性》将第一编的议题内容设为”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使用具体案例,带领读者一步步地读懂五代墓志碑文的“传统格套”,再用“史学六问”的方法拆解碑文,不但从内容上加以拆解,还特别关注具体碑文在行文方式,内容编排次序等方面体现出的个性化的形式特点,再辅以大量史料考据,最后加以分析。这样的安排对读者甚为友好,充分呈现了作者柳立言先生及其团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逻辑,更可帮助读者快速把握阅读此类材料的入门方法,不至于迷失在骈体措辞之中,可谓别出心裁,一举两得。

  能够拥有文辞优美的墓志铭并序文的五代女性在生前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她们的身份局限于为女、为媳、为妻、为母等古代儒家传统默认给予的角色,个体女性仍在具体的角色中有所发挥,甚至有所成就。本书作者也强调根据试图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标准,去书写这些女性的事迹,读者也切勿盲目用今日“独立自主”的标准去看待五代女性,毕竟她们不曾也不可能取得家庭范畴之外的工作或独立的社会地位,大多数情形下只能在家庭内事中,诸如理财、教育、维护家族关系网络等方面做出一些自由选择,施展才能。

  同时,纷乱的五代时期,世家望族瓦解,新晋精英阶级也层出不穷,许多女性本人就是世事变幻的亲历者,虽不像同时代男性的历史叙事那样充斥着文韬武略建功立业的事件,但在墓志铭序的短短千百余字中,可能浓缩着上下五六代人的社会流动的踪迹,读者也可于此最微小之处,感受到一个遥远时代的脉搏。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三):读后感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这本书初看封面,以为这是一本故事性比较强的科普读物,翻开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这哪是一本科普读物,简直就是写给本科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指导”,写得非常专业,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墓碑志研究的局限性。“五代在碑志”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种,通过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代墓志碑文,并运用“史学六问”“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角色,以及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等问题,同时涉及五代官制、宗教与司法。有别于传统“五代女性无所作为”“五代重武轻文”等观点,“五代在碑志”研究文武间的交流和武人的乱与治,爬梳细分“阶级流动”和“阶层流动”,并对传统的“唐宋变革”脉络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探讨世变下不容小觑的妇女角色。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背景,2015年四位老师组成一个读书班,目的是和学生们一起解读五代碑志,探讨五代的历史。因此,在读书班开展前,要确立一套“规矩”以帮助读书班达到想要的成果,这套规矩,很适合现在的本科生去细细研读,有利于我们提高思维训练能力。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读书,其实都有一套通用的“逻辑体系”,简单点可以概括为三步走,其一,阅读原文,这是最基础的起步,读了才有后续的一切。看着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步骤,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实在太多了,多到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大家都这么说”的伪历史当成真实的历史。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经常在B站上看熊猫卖萌,每次这类视频下总有那么一些评论“蚩尤当年就是骑这玩意儿的?一定是被萌死的吧”。久而久之,熊猫是蚩尤坐骑的说法被各种营销号炒成伪常识,就算是古文功底一般,只要有个初中毕业文凭,去翻翻《史记五帝本纪》,也不会把这事当真。阅读完原文,第二步就得开始思考问题了。墓碑志能够给我们提供的思考角度很多,除了墓主生平事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四位老师在碑文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了九个分支,这些分支单独拿一个出来都是非常好的论文选题。思考了问题,最后还需要解决问题。这也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不细说,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除了逻辑,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史学研究指导,内容其实都挺硬核的。讲到研究方法,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这本书中有很多实操性很强的做法,对我们读书或者做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书中提到的“史学六问”,还有,将碑文以表格的形式拆分研究的做法,从表格呈现出来的内容中去找切入点,既能防止在研究过程中混淆不同的问题,又能在合理的枝干下延伸出新的问题。 碑文和书籍里的史料一个最大的区别是,碑文更有文学性,比书籍里的史料,多了那么一点温度。因为碑文本身就不是纯史学记录,碑文里除了一些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外,还有一些对史学研究没有多大作用的“赞美式”句子,歌颂墓主的一生,必然会用到很多与史学研究无关的词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认真去筛选甄别,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重要。只有把碑文中的比较具有“文学性”的部分剔除了,剩下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这些,书中都有详细的案例和操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邓小南老师说,碑志中的五代,考验着研究者的能力。本书自通常“无疑”处入手,以老吏断案的方式分析文本,为趋近历史实相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四):五代女性墓志,一窥不一样的五代女性和当时社会流动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朝代,或喜爱唐朝的开放繁荣,或喜爱宋朝的清丽浪漫,可很少会有人提到自己喜欢五代。好像一提起五代,便想起那个混乱分裂、战争纷飞的年代。 除了历史书上学习历史,书籍、影视作品中也很少看到关于五代的题材,之前的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倒是涉及了一些,不过与真实历史还是会有些出入的。但是那个乱世还是很真实的,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以墓志文献作为研究材料,以“史学六问”的方式研究五代女性她们的家世、婚姻、身份等等,反映出五代女性图像,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古代女性的同时,还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变化。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想到原来女性还会有这么多墓志记载,有的女性墓志记载甚至快要超过她的丈夫。原先我想着女子出嫁冠夫姓,被别人提起也是某某夫人,好像就是丈夫的附属品,而妻妾之间为了丈夫的争斗,更让我觉得她们是依附丈夫而存活的菟丝花。原来是我的刻板印象太深了,历史有时候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01 五代女性墓志碑文,权威专家结合史实分析 墓志,作为我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墓志可以说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一段历史。忘了之前看哪部纪录片的时候,就是先挖掘关于史实的文物,专家组研究文物之后,再来分析解读。这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也是如此,先将墓志摆出来,明白它的内容、关键词句是什么,再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从阶级、文家武家家庭生活、价值观、社会流动、丧葬、妇女角色等方面研究分析最后的结论。 四位编者都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博士、研究员,专业素质过硬。领衔编著的宋史专家柳立言曾说:“我们不否定当下的研究成果,我们做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真相。”这本书对五代历史研究的缺乏和成见提出了一些新的议题和看法。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的历史小白,这本书的编排上真的非常贴心。丝毫不会觉得枯燥与看不懂,反而会感觉很有意思,但又不失专业性。

  02 女性视角,解读不一样的古代女性 我看过的古装剧不少,其中也不乏很多大女主古装剧。但我知道大部分都是改编的,真实历史是否如此我并不清楚。不过对于古代女子我一直有个刻板印象,那就是为了一个男子互相争斗,也是影视剧大多塑造的单一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当然,像《清平乐》中能够上阵杀敌的曹皇后,《知否》中维持家门的明兰,但那样的剧还是太少了。 这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解读了22个个案,包含不同类型的女性,有出身不高凭借丈夫成为官夫人,负起维持家门的重任,掌管好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有出身本身不高,丈夫也很早离世,独自一人抚养教导孩子;更有本身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辅佐自己丈夫的事业,劝诫自己的丈夫行好事。 由于古代父系社会,所以女子其实更多的机会都是留在内宅。但是在这本书中,从寡妇、官女子、平民女子到后宫嫔妃等多样身份的女子的身上,看到了不一样更立体形象的古代女性。虽然她们确实不像男子那样,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封侯拜相,实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也不像我们传统认知里那样简单的贤妻良母,除了操持家务,掌管家中内务以外,她们也会帮助自己的夫家。她们不曾建功立业,可从她们身上也可一窥五代的社会流动和文武流动。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五):五代是什么样子的,五代墓志给你解答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段分裂时期,五代不仅是一个军阀割据的年代,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很多人靠着武力从被统治阶级上升到了统治阶级。在这个以武为重的时期,文人是否失去了用武之地呢?而妇女这个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弱势群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妇女是否也像人们心中所想的那样,地位远低于男人呢?

  在《五代在碑志: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以下简称《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这本书中,几位作者通过“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角色,以及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

  墓志铭,大家都不陌生,志是以散文形式述说墓主的生平事迹,铭是用有韵律的诗句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对墓主进行颂扬和缅怀。

  如果按照文章分段来解说的话,可以分为:墓志首题(文章名字)、序、墓主的父母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父母或祖父母、子女及孙辈、墓主的成就、撰志原委及铭文。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社会都给女性赋予了多重身份,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她们更是事业、生活两不误。既能做好男人的工作,又能平衡家庭。回首翻看处于五代时期的妇女,她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处于后院的妇女,是否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只会耍心机争宠呢?

  在「后唐武官北京飞胜五军都指挥使石金俊妻元氏墓志铭」中,撰写人在提到元氏的成就时写到“洎归将军府君,彰内助之风,繁克昌之胤。虽太守建隼列郡,太夫人常以严正训之,太守亦如童孺增畏。是故天子降玺书,始封乐安县太君,进封河南郡太君,改封河南郡太夫人,从子贵也。”

  “从子贵也”四个字,道尽了母子关系,严母出贤子,贤子使母贵。“彰内助之风,繁克昌之胤”十个字显示出处于后院之内的妇女角色。处于后院之内的妇女,必须德行兼备,能够做到丈夫的贤内助。 在「唐文官苏州别驾张涤之妻后唐渤海县太君高氏墓志铭并序及盖」中,“铭座诸甥”四个字,指出了高氏的言行可作为阎氏诸甥的座右铭。可见,高氏的为人,是被子孙后辈称赞的。

  通过墓志我们可以看到,五代时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男尊女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有一定的地位。她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做丈夫的贤内助的责任。

  但同样,五代时期的女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她们终身都在为丈夫和子女而活,她们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丈夫和子女身上。

  五代是一个军阀割据的年代。只要敢拼、敢闯,敢于抓住时机,就可以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武人因为读书少,因此很多职位不能胜任。

  通过「后晋平民张季宣之妻李氏墓志并序」我们可以看出武人之家的发展趋势。从李氏墓志中我们可以得出,李氏的祖父是李罕之,丈夫的父亲、祖父分别是张继业、张全义。

  李罕之和张全义都是通过参加黄巢之乱,以战功发迹。然而,张全义以治民而非武功名垂青史,李罕之暴虐,但他的儿子李顷亦能吏治。

  通过解读李氏墓志可以看出,武人凭军功位至刺史和节度使,必须兼治军民。他们一方面有意栽培子孙习文,或与幕下文士交往,另一方面也与文人通婚,家族逐渐文武合治,并且连续数代。

  一个军阀大家族,能文亦能武。虽为地方官吏,实为小朝廷。严重的军阀割据影响中央对它的管辖,宋太祖赵匡胤想要对付的是这种集文武合治的军阀大家族。

  能文或能武,或许不会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头之患;即能文,又能武的军阀世家大族,才是最高统治者的心头之患。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没有一个家族可以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世家大族的存亡在于是否威胁到了统治者利益。

  很多人喜欢唐朝和宋朝,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两个时代也是让全世界最为仰慕的时代。但历史不只有盛世,它还有乱世。历经乱世,而文化长流,才是让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这本书,作者们集中资料,把墓志掏空,涓滴必用,给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五代历史。看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五代历史,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诸位作者对这段历史抱着严谨而温柔的态度。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读后感(六):“让死者开口说话”,通过墓至解读乱世中的五代女性的真实状况

  如若说起中国古代之乱世,五代一定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时期。乱世之中,重武轻文是一种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往往认为唯有弓马才可取得功名利禄、于乱世中安身立命,乱世之文人甚至会被轻蔑地称作“措大”。

  而五代作为从风气开放的唐朝到重文轻武的宋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峰时期的过渡阶段,研究五代世变对于解读唐宋历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武交流”也自然成为五代这一特殊时期的重要议题之一。

  然五代时局动荡,时间短暂,且因为频繁的战争所产生的割据和分裂,使得留下的可供考证的历史资料,相较于其他时期要少得多。正因如此,史学专家柳立言决定另辟蹊径,以墓志碑铭为研究对象,“让死者开口说话”。柳立言与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一起,将墓志内容作为研究方向,结合史料的记载,通过“提出议题、个案研究、综合讨论”的方式,打造了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册在内的“五代在碑志”系列。

  五代是否真的如普遍观点所讲,“五代重武轻文,而宋王朝一改五代风气,实行崇文抑武”?又是否真的如宋太祖所言“武人是社会动乱的乱源”?也许我们通过“五代在碑志”系列,可以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以及社会状况产生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真是从女性角度入手,通过对于32帧女性墓志碑文的深刻解析,以及结合史料的反复对比,探讨世变下的五代女性在家庭及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更深一步地反映出整个五代时期的真实社会状况以及文武交流情况。

  既然讨论女性在某一特殊期的角色和地位,那么就一定绕不开那被人们讨论千百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虽然在现代社会当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女性依然被看做是家庭生活中“主内”的角色。

  在很多时候,提起“女子”二字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美貌、柔情、纤弱,以及顺从,我们在唐五代的诗词当中也多是看到这样的女性形象,美人、怨妇、歌伎……无论是何种身份,她们在诗词中常常被刻画地“整齐划一”般柔顺美好,然而那些女性形象其实大多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诗词歌赋当中,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又是怎样的呢?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又如何呢?

  女性似乎总是被禁锢在一种固定范围和规则之内,围绕她们的又是什么呢?“肃穆妇容,静恭女德”的仪态?“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准则?还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规范?

  《列子·天瑞》称:“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们常常更像是一种“附属品”,甚至墓碑上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只得一个某某之妻某氏,而纵使有特立独行的一些,也往往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另类”。

  从古至今,一步步走来,这样的思想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演变,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汉代时对贞洁观便大肆褒扬,东汉女学者班昭更是著有《女诫》七篇强调女子在家庭婚姻社会中要顺从。

  至民风开化的隋唐时期,女性的地位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她们不仅可以以不同以往的角色和姿态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唐王朝内部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给提供的官职。

  而到了动荡不安的五代时期,女性地位一面受隋唐遗风影响,一面又受到时局的影响,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特别的情形,在《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中,通过对这些来自于文人武人的妻妾、官女子、平民女子、英雄子女、寡妇、后宫嫔妃等等,身份、地位、性情各不相同的女性们的墓志铭以及她们背后的故事的解读,也许会对于我们印象中封建社会女性“男尊女卑”、“无所作为”的刻板认知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她们可以是贤妻良母,但并非一味俯首帖耳、唯唯诺诺,甚至在很多时候会“反客为主”。

  女性们在很多情况下会超越其夫而成为墓志的主角,这样的原因出自多个方面,有的是因为此前资本雄厚或者娘家地位煊赫;有的是因为其本身能力出众,在夫家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有的是因为夫妻感情甚笃,受到丈夫的重视,甚至为其亲手撰写墓志;还有的是因为得益于子嗣,母慈子孝下自然成了主角或第一配角。

  譬如在王玗寡妻的墓志当中,寡妻以“一家之主”的姿态占据了墓志最多篇幅,其丈夫所占篇幅要远远低于妻子甚至他们的儿子之下,此状皆因其“从子之荣”而非妻凭夫贵。

  而要说起女性种种不同角色的因缘,大概还是要回到这世变下的“文武之争”了。

  《文庄集》有言:“文以经邦国,武以戡祸乱”,“文武本无分也”,然自古以来的很多朝代之中,文与物之间总是有着各种明争暗斗、龃龉不合。

  在五代动荡不定、藩镇割据的大分裂时期,因动乱需要依靠军事力量去镇压,“为国家者,但得帑藏丰盈,甲兵强盛”,所以,重武轻文使得五代武人有着特殊的地位,武将权臣在帝王们“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的决策下享有极大特权,可以说,武人的崛起引发了文武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便是所谓的“文武交流”。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中对于“文武交流”的讨论模式不仅限于研究社会流动常见的“一人两阶三代”,而是针对其特殊的局势情况,从文武兼习、文武并仕、文武兼治、文武通婚、文武朋僚以及文武同好这六个方面进行了切入。

  从书中的具体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文需要武,而武也是需要文的。文人“靠着道德,或可博得社会名气,靠着文才、科举、婚姻、同年和叔伯,或足以达成阶级流动”,而文人身处乱世,因“通变识时”,文武交流便成了不二之选。

  那么武人呢?在政治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武人,为何常常通过“文武通婚”来达成阶级流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原因:“要治理地方必须兼顾武功和文治,为了进行家族或亲缘统治,自需训练部分子弟习文,或与文人结好和联姻。”

  以此得见,五代时期,无论是武人家庭还是文人家庭,世代交替之下的文武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如书中所言:“墓志的特点是隐恶扬善,而史传是善恶俱陈。”书中将其二者相结合,扬长避短,同时避免了世俗观念之中的各种偏见和固有认识,从墓志本身找出当时人的问题,而非将墓志读成铁板一块,真正做到“让死者开口说话”,实属难能可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