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文化时代呼唤精神归宿
被时间和生活追着奔跑,我们在物质文化强大的同时,脚步也似乎越来越疲倦。房子大了,房贷重了;信息多了,沟通少了;钞票多了,快乐少了…财富越来越多,而我们却一直在疲于奔命,无暇去享受愉悦的生命,去享受与家人的团结,去寻求真正的自我。亲人朋友的疏离,精神压力的累积,个人梦想的一次又一次破产,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着我们生存的底线。这个时候请不要忘记了,在这个物质文化的时代,我还需要精神家园的归宿。
养儿防老是为传统,乌鸦反哺是为孝道。在这个极度重视“孝道”文化的国家里,我们的奔波似乎找到了第一个最有力的理由——孝敬父母,让父母安度晚年。诚然,没有物质的基础建设,高质量的上层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现在我们也应该反思,是否已经在为父母创造物质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迷失了最初的理由。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据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关爱政策、举行了各种敬老活动,然而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儿女离家,无人陪伴。亲情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归根到底还是要子女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慰藉。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吃顿饭,拉一下家常,都会让年迈的父母喜笑颜开,效果是多少天价滋补品无法替代的。人生只有一次,父母只有一双,让父母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更要给予他们精神的关心爱护。
“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兴旺的后继力量。儿女成双是不少国人的憧憬,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又开始“重拾梦想”。在我们希冀子慈女孝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于是在各种生活开销的压力之下,我们又渐渐远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初衷。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父母角色的缺失让不少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在无助孤独的同时走上了歪路,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道路。不仅让他人陷入地狱,也毁了自己的一生。为人父母,就要尽职责。除了供给子女生存之所,更要在精神上倍加关爱,在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爱护的同时,手牵手的引导他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这是当代大多数青壮年的真实写照。承担了太多的生活压力,同时还被工作追逐着到处跑,疲于奔命的同时还要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似乎处处都是荆棘,踏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从富士康员工的集体殒命,到年轻工程师的猝死,从当红明星倍受抑郁症折磨,到年轻干部不堪压力辞职。我们到底有多久没有休息过了?到底有多少真心话无处言说?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我们是否应该在拼命追逐物质需求的同时,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放下对汽车的追逐,约上三五好友青山绿水,把酒当歌不是也很好?抛弃猜疑顾虑,对亲人好友敞开心扉做一次“心灵大扫除”不是也很好?生命里的美丽绝不仅仅只有珠宝钻石,更有一本好书的愉悦,一次旅行的畅快,一次欢谈的豁然开朗。身体和心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共同上路,才能走得快,走得稳。
生命太长,被物欲充斥着度过每一天,太过沉重拖沓;生命太短,来不及顾忌路过的风景,太过索然无味。在奔向物质文明的大道上,我们偶尔也要歇歇脚,等等身后的灵魂。带上父母,牵着儿女,约上知心好友,共同上路。因为他们是你的精神家园,也是你心灵的最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