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读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2022-02-16 19:20:26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春水煎茶推荐 阅读:载入中…

读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读过这本书让我激动不已,像是发现了一块灵感宝地,被里面金子般珍贵而闪耀的思想深深折服,并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此刻仅从读书的角度来抒发内心难以按捺的兴奋。

  读书是“目的”

  一桶水总有耗尽的时候,一只蜡炬总有燃尽的时候,不读书,又去哪里寻找活水的源头呢?

  读书是不断流的小溪,充实着我们的思想江河了

  苏霍姆林斯基讲述了一位任教了33年的老师的一堂观摩课。出席这堂课的所有教师由于听得入迷,竟忘记了做笔记。当问起这位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时,回答亮了“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这个回答是如此令人振奋,不难想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绝对有着来自灵魂般的有趣。

  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回答为教育技艺的奥秘稍稍打开了一闪小窗户,那就是阅读。

  读书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才,就需要知识渊博的老师,因为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一辈子的准备是一个多么鲜活的存在,思想的江河,因这些点滴的持续不断的准备而奔腾不息,相对于临时抱佛脚的仓促、干枯和蹩脚,他应该是得到了灵感和智慧女神的眷顾。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能想象的到,这种准备进行的会是多么的自然而津津有味,运用时,当然会是像来自灵魂,而变得神采飞扬。

  读书使教科书成为最浅显的课本

  “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要是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还很明确的列举出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初期的老师来说比例是10:1”;

  “对于到了15~20年的工龄时,这个比例应成为20:1,30:1,50:1”。

  而这一切全靠阅读,“你所读的书,每年都应该加以充实。你在教学工作满十年时,应觉得教科书象识字课本一样简单,只有这样,你才能说你一辈子都在为教好书而备课。”

  读书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

  书读多了认识就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使教学游刃有余。

  随着理论知识的增加,数量转变为质量,阅读所得就会作为宽广、强大的背景,衬托着教科书,使教科书变成明亮的光流中,发出的细小光线,以知识的基本原理得形态传输到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海洋中,从而,打开一片开阔,迎来万丈光芒。想来此种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了吧,真是妙极!

  读书让你在空闲中找到自我

  关于忙这实在是现代人的一个悲剧,我们匆忙的活着,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一点理性的思考和权衡。于是一些人干脆一头扎进去,跟着感觉走,没有定见,只是人云亦云,最终像民间寓言中,那对牵着一头驴子赶路的父子一样,不知道是该父亲骑驴 ,还是儿子骑驴,还是干脆父子俩把驴子捆起来抬着走,总之愈走愈模糊,愈走愈尴尬,引来路人的一次次讥笑。是跟着感觉走越走越模糊,还是选择沉下去读书思考寻找宽广大道?相信我们有正确的答案。

  其实从教者没有人怀疑读书的好处,也都渴望着读书,那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呢?如果是忙,我们都忙了什么呢?什么该忙呢?为琐事所忙的我们,真的每天有收获吗?还是因为习惯了不假思索的忙碌,变成了被人抽打的陀螺,原地旋转,却不曾前进一步,或许更不客气的说懒惰让我们习惯被安排,而不思进取让我们习惯了抱怨……

  作为教育者我们为什么而努力?如果所有的忙碌只是忙碌,如果所有付出只是应付,如果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回应,那我们该有多痛苦,多无助,我们还忙个什么劲!没灵魂的工作不就是行尸走肉吗?能早起能熬夜能身兼数职,我们怕苦怕累吗?我们不怕。

  蜕皮的毛毛虫不怕苦,作茧自缚的蛹不怕累,因为它们有希望,有成长,有非如此不可的意义,读书亦是如此。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的美丽。读书的忙和累会变成一种享受,让我们在享受的空闲中找到自我。

  读书是“手段”

  以读书为支撑,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之树常青;可以让我们坦然、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可以涵养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从而有底气的立足于课堂从从容容的传道授业;无声的润泽学生,也默默地葱笼自己。

  “藏书角”可以是“治愈实验室”

  我们自己的藏书角里一定要每月更新三类书:能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心理学书籍;文学作品类的书籍。你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藏书角细分为“思维之角”“难事之角”“向往之角”……每一个类别都是有针对性的“治愈实验室”

  所以无论从图书馆多么容易借到任何所需要的书籍,我们还是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这些书,除了可以满足自己的所需,还应该为随时需要它的学生准备。当然让你的图书角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每一本书你都了熟于胸。你知道哪一本书可以告诉你真理,哪一本书可以告诉你如何使理想的光辉照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哪一本书给哪位同学看更为合适……总之需要它的时候就像下雨天能找到伞,下雪天能找到棉衣一样,解决燃眉之急。

  面对上课睡觉,捣蛋的孩子,你是如何应对的呢?你又是如何对后进生做个别工作的?也许我们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班级里还有太多渴求知识的孩子等待着我们,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任由其发展或者给予消极的批评。明知损人不利己,却又无能为力,大好的时光就这样浪费掉了。其实每个孩子不愿意做不讨喜欢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被认可的心理。如若此时告诉你阅读能治疗,你是不是也茅塞顿开,何乐而不为呢?你可以请他们到你的“藏书角”做客,那里有给予他们治疗的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所以不要可惜眼前的一节两节课,也不要遗憾错过的一个两个知识点,因为你自己也很清楚,就算控制的了他调皮捣蛋的行为,却左右不了他走神自暴自弃的心。与其浪费大好时光,就放手让他去阅读吧。

  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件精巧的“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我们就是其中最有力量的雕塑家。而我们的工具很抽象,它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智慧,还可以是是人格魅力……这些工具有时隐藏在每一本给你力量的书中。

  能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可以做学生的引路人。你要想寻找宝石那样寻找这些书籍。在你的藏书中,并把这些书籍放到最显要的位置上。因为我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心理学书籍可以让你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当你决定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接触到了另一个概念——思考,是你活生生的钻研精神,和探索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和发现引起了你的思考,这一切都得益于你对学生心理的掌控。而要使你的后续工作开展的顺利,使你的话语唤醒孩子们的心灵,你还要更熟悉更熟练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只有整个教育生涯都不断的钻研心理学和不断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会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文学作品类的书籍助你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如果你会演奏某种乐器,又有音乐天赋,那你作为教育者就有许多优越条件,在教育方面也是权威,因为音乐能沟通人们的心灵,能打开学生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你手上和心里就应当有另一种影响人类心灵的强大手段——文学作品”。因为学生读文艺作品,是用他们求知的智慧和敏感的心灵来感知的,这往往能起到教师力不能及的作用,好比只要给道德的天平上加个砝码就能使它向着你所需要的方向倾斜。

  读书能更有效掌控课堂,做灵魂有趣的老师

  扎实的读书积累,可以让你有能力在课堂上叙述教材的时候,分配注意力到其他方面,从而更好的掌控课堂。也就是说,充足的知识让你的课堂不仅用来教课,还在教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比如你所想的主要不是知识点,而是学生,你观察每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那个学生遇到了什么理解、思维和记忆上的困难。

  扎实的读书积累让你拥有“有趣的灵魂”。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只剩一个在世上忙碌不止的躯体,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经过书卷的浸润,做一名有趣的教师,让学生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上一门学科,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让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说,读书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我们的“手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