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的“交易”
吃过午餐,孩子们开启娱乐活动,他们或是下象棋、跳棋、五子棋;或是设计封面、扉页成长大事记;又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刷数学题。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可就在这时,眼前出现了两个女生的打闹, 问过之后才知道,小宗本是在看小白的毕业纪念册,因为大家的纪念册都是同一种活页装置,小宗就想当然的以为小白的也是如此,于是就把纪念册的活页装置给弄坏了。我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更不影响使用,况且小宗更不是故意为之,于是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谁知,俩人的事还有后续。
小白回到座位之后,暗度陈仓式的将一块钱从桌斗下面转移到了小宗的手上,可能俩姑娘觉得自己做事天衣无缝,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高老师的眼睛一直盯得死死的。
我本以为这该是小宗弄坏了小白的纪念册赔的钱。而小白听完我的分析之后觉得不应该收小宗的钱,于是就把钱又还给了小宗。
可印证了之后,我大吃一惊,这是另外的故事。
小宗告诉我,自己没有带彩笔,而中午的时间想设计自己的成长纪念册,于是给了小白一块钱,彩笔借用一中午。
而不知为何,后来小白又将钱还给了小宗。
这件事情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借别人的东西给钱就好,也不欠别人什么。可事情发生在十一二岁的学生身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哪个老师,哪位家长会主动去教孩子用钱解决一切呢?
当我问小宗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她还反问了我说,难道这样不好吗?
我很诧异是谁给小宗灌输了直截了当的用钱可以解决问题的想法,于是顺着这个问题追问了下去,小宗才吞吞吐吐说出了原因。
原来,小宗有时候会看爸爸的手机,有一次就看到了爸爸与别人的聊天记录,而内容就是所谓的“用钱解决问题”。而她自己也理所当然的将其奉行为自己的“处事准则”。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也都记在心里。如果说用钱解决问题的态度一旦形成,还处于少年时期的小宗没有自主的经济来源,她会怎么办,通过哪些方法去获取,我们不敢去想。花一样的年纪,小宗感受到的应该是五彩的世界,快乐的童年,相信阳光之下的美好。有些事情提前让孩子们知道会影响孩子们心中的准则和底线的形成。
于是趁着闲暇时间,我和孩子的妈妈沟通了一下孩子的近况,重点说了这件事。孩子妈妈也和我解释,其实大人的处世方式并不像孩子在微信里看到的那样。只是孩子只看不问不说,但是却悄无声息的学习着,模仿着,这才是问题所在。孩子妈妈也是如此看待这件事,并且我和孩子妈妈也探讨了如何切入这个问题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更容易顺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小小的一元钱背后藏着如此“深入人心”的交易,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经常告诉孩子们要把目光放长远,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长远之下更需要有父母的交流、老师的引导。不然孩子们只会在“想当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我相信小宗,更相信他们这群小花,只有不断修修剪剪,才会更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