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1000字

2022-05-11 0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是一本由[美]博里亚·萨克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一):龙的形象

  看书名很有意思,但发现原版的书名Dinomania: Why We Love, Fear and Are Utterly Enchanted by Dinosaurs有更多的意思。

  整体来讲,本书装帧和纸张都可以,还附了大量的图片,看着玩挺不错的。具体内容不是对恐龙的百科,是人类对恐龙兴趣的简史。这和一般的科普读物不同,属于文化方面的书籍。后来查了下作者的资料,发现博里亚·萨克斯(Boria Sax)已出版20余本书籍,多数探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著有《乌鸦》《神话动物园》等。这么来说,博里亚很擅长讲述动物的文化历史。

  对我个人而言,我对恐龙到没有太多直接的想法。但我很喜欢研究西方龙与东方龙,并且作者的举例对我的思考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书中的插图有一副是柬埔寨的庙宇,1186的建筑上出现了与剑龙十分相似的图案,这既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在当地发现了剑龙的化石。所以很多龙的形象,源于恐龙也不是没可能。但在我看来,也可能是当初给恐龙命名时,参照了龙的传说。而东方龙与西方龙都与恐龙的名字相关,就有些有趣了。在本书的第二章神话之龙如何成了恐龙,作者有展开讨论。并说特别是西方的龙,都与在原始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然力量有关:早期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龙是恶魔提亚马特的孩子,希腊人认为龙是泰坦,挪威人认为龙是冰霜巨人,基督徒认为龙是异教的神灵。

  在暗黑大师涩泽龙彦的著作中有提到,“人类的想象力将在后世创造出最早的撒旦形象——出现于神话之中的龙,而这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形成之初就已初露端倪。”西方龙在部分作品里成了撒旦的形象。这也导致西方龙常常代表恐怖与邪恶,在美剧《图书馆员》中就将东方龙和西方龙同时搬上荧幕,让西方龙代表与东方龙相对恶魔。本书亦有提及,描写到,“撒旦堪称暴龙的祖师爷,这在流行文化中特别有市场。”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博里亚·萨克斯在分析龙的问题上,还谈到了宗教的传统观念以及物理的超弦理论,当然还有大量的篇幅是和弥尔顿的《失乐园》相关。乍一看很难相信,这是本关于恐龙的书籍,扩展内容十分丰富。

  作者的笔没有停留在过去,书中还谈及了如今的恐龙文化,诸如《侏罗纪公园》及《哥斯拉》这类的怪兽电影。作者坦言,“我描写了恐龙如何在重现人世之后不断披上媚俗的外壳,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鼓吹优越感。这不是对恐龙的批评,也不是在贬低围绕它们建立起来的体系。……我们似乎必须要穿过所有的商业炒作才能看到真实。”对此,我并不能明白作者所谓的真实是什么。如果我能去作者说的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亲手触摸巨大的恐龙骨头,也许就能够明白了。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二):你是否逃脱对恐龙的迷恋?

  应该没有小朋友可以经得起恐龙的诱惑吧,从恐龙立体书,到恐龙贴纸,到恐龙百科,小小的她们很早就已经对我们还叫不出名字的恐龙如数家珍,什么霸王龙喜欢吃肉肉,腕龙脖子很长喜欢吃树叶,棘龙和翼龙会抓鱼……我像女儿这么大时候只会数蚂蚁,傻傻的都不知道还有恐龙这种生物,后来也很少去了解,因为女儿喜欢,带动我也开始看一些相关的书和视频,所以家里买了很多恐龙的书,看到这本《我们为什么迷恋恐龙》时,自己又被种草了!

  这本书的作者博里亚•萨克斯是美国作家,讲师,教师,作为作家,他出版的20余本书籍多是探讨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还在2010年获得美国全国独立学者大会颁发的爱森斯坦-德莱西奖最佳学术文章奖。《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一书延续了作者严谨的写作风格,他查阅、搜集了大量古籍、资料,走访很多博物馆。书中大量绘画作品,期刊资料,作品插图,实拍照片,力图通过整理掌握的资料去帮助读者去了解恐龙。

  为什么我们会迷恋恐龙呢?博里亚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恐龙是一道门,可以通向没有社会压力和父母要求的世界,我想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做真实的自己。而儿童心理学家谢普•怀特给出了三个词“巨大,凶暴,已经灭绝”。他认为,“巨大”和“凶暴”满足了冒险的渴望,而“灭绝”的心理学意义要更复杂。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恐龙那么强大,最后还灭绝了呢?后来知道一次词叫做“适者生存”。其实对于我们自己这个词也很重要,小时候我们拼命比学习,结果长大发现公司里被提拔的可能并不是能力最强的,除了工作能力,性格,品格,情商也很重要。所以现在的小朋友除了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重视。以前听说,喜欢研究恐龙的孩子长大会特别聪明,我想是因为他们是在跟着自己的兴趣在不断的开发大脑吧! 对恐龙的痴迷在我们的社会中无处不在,尤其是电影和科幻小说比较受欢迎。关于恐龙应用除了常见的玩具玩偶,还有主题公园,直接作为公司产品标识的并不是很多,而一旦应用可谓惊艳,美国辛克莱石油公司加油机上的雷龙辨识度非常高,和麦当劳的金拱门不相上下。蒙古国虽然是小国,但他们因恐龙骨骼特别丰富而倍感自豪。这是蒙古国的当代恐龙邮票,感觉很漂亮,忍不住都想去集邮。

  之前带女儿去大剧院观看《恐龙剧》,感觉制作有些粗糙,感觉就是来捞钱的,全天6场票全部售光,一天之内轻轻松松几十万进口袋,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收了那么多钱也不说用点,看小朋友们看的不亦乐乎,也算值了吧!果然,还是逃不过恐龙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三):被“发明”的恐龙

  任何古生物都没有像恐龙这样令人类着迷!几个世纪以来,对这些早已灭绝的远古巨兽,人们的感情混合着恐惧、敬畏和喜爱。无论是书本上对恐龙时代的描述、对恐龙灭绝的探究,还是科幻小说中复活恐龙的尝试都令人乐此不疲。当斯皮尔伯格用CGI技术在大银幕上真切地展现了成群恐龙时,无数人为之震撼。我相信,在影院中看到巨大的霸王龙在雨中现身,听到它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这一定是无数人印象至深的观影时刻。美国作家博里亚·萨克斯的新书《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聚焦恐龙文化这一主题,对西方大众文化中的恐龙形象进行梳理,讲述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如何建构恐龙的形象。书中配有大量出自书籍、绘画和影视作品的全彩插图,呈现了一场延续千年的恐龙文化大赏。

  很大程度上,恐龙是神话之龙在文化上的继承者。神话中的龙,特别是西方的龙,都与原始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然力量有关。到了近代,弥尔顿根据宗教故事创作的《失乐园》开创了描绘史前时代的新风格,其中充满了宏大的冲突、戏剧性的情节和令人生畏的壮丽场景,这也影响到之后对恐龙的视觉艺术塑造。

  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发展,人们通过化石发现了恐龙这一物种的存在。这时也正是浪漫主义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崇高的美学随之而来,正如埃德蒙·伯克所言,崇高的最终基础是恐惧,这种感觉由宏大的事物引起。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远古深时,遥远的时间是崇高之境,恐龙则是其中的神灵。巧合的是,发现恐龙的年代里,龙、魔鬼和天使的信仰也开始消退,于是恐龙不可避免地填补了它们留下的空缺。因此毫不意外,19世纪的的古生物绘画中,参考了浪漫主义艺术和宗教艺术的手法来描绘恐龙,其中,翼龙蝙蝠般的翅膀与恶魔的形象极为相似。这实际上为之后直到今天的恐龙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维多利亚时代,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生存本身被视为掠食的一种形式,居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性恐龙受到热捧。工业化的发展催生了工厂、铁路、巨舰、大炮等具有巨大力量的庞大事物,大英帝国统治了广袤的土地,成为日不落帝国,恐龙也成为了时代的镜像。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水晶宫里展出了恐龙模型,这稳固了恐龙作为现代化图腾的形象。

  20世纪大众文化中的恐龙形象经历了几度变迁。20世纪初是个迷恋庞大事物的年代,恐龙的庞大被等同于优越。恐龙在无数通俗文学和电影中受到欢迎。但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消弭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中,西方又将恐龙视为失败和灭绝的象征。直到战后,随着西方经济复兴和腾飞,恐龙开始复兴。公众追求兴奋和刺激,电影热衷于展现恐龙形象,随着特效发展,恐龙也越发逼真。但在这一行业中,恐龙已经远离了其真实形象,不过是种种怪物中的一员。

  不可否认的是,令恐龙如此令人着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的神秘灭绝。曾经统治地球的王者最终消失,这无疑令人类思考自己的命运。正如丁尼生在他的诗中所写:

  人们认同恐龙,部分原因正是深切的不安全感。

  书中通过近代书籍、插画和当代博物馆展览、游乐园、电影、玩具等,讲述了人类与恐龙之前的关系。尽管通过这些媒介,我们感觉对恐龙这一物种如此熟悉,但这些恐龙形象其实都是被“发明”的。在流行文化中,恐龙从来不完全是科学的化身,而是混合了事实、猜想、传统和幻想的产物。恐龙身上寄托了我们对力量的向往、对野蛮的恐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成为诸多意象的集合体。

  今年《侏罗纪世界3》即将上映,讲述这些早已灭绝的巨兽复活后进入人类世界的故事。读完本书,我依然会走进影院享受恐龙的媚俗,不过我想我也会去博物馆,在展览中感受更多关于恐龙的真实。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四):人类为何对恐龙如此迷恋?

  《侏罗纪公园》电影的放映,让恐龙这种神秘生物首次以影视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它也掀起了一阵恐龙热。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此电影中的恐龙是被复活出来的,那么,现实中究竟有没有恐龙,恐龙复活有可能成为现实吗?人们又为何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生物这般着迷?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这本书会告诉我们答案,本书由美国作家博里亚·萨克斯所著,主要探讨了有关恐龙的文化,它揭秘了为什么人类迷恋恐龙,恐龙这种人类从未见过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恐龙在不同年代究竟有怎样的寓意,恐龙究竟存在与否等问题。

  恐龙对于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看一看孩子们多么热爱恐龙就知道。一本《DK儿童恐龙百科全书》能让孩子翻好多遍,抛开书本,可以头头是道的讲起书中涉及的恐龙。

  如此神秘、庞大,具有攻击力的生物,它似乎是强大的象征,也激发了人类对它无限的想象。这样的生物,因它的灭绝,人类从未见到过,自然让人为之着迷。龙骨的发现,似乎让人意识到这种生物真的存在,也打开了科学家们探索恐龙的一扇大门。当然,人类研究恐龙之路并不顺畅,譬如舍赫德虽知识渊博、求知欲旺盛、充满想象力,但是研究方法不对,不注意细节,他认为这种生物(恐龙)是因为堕落而失去了人形。不过,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科学家们对恐龙的探索更加执着,可惜的是,即使到今日,恐龙究竟长成什么样子,依然是人类基于现实的推测。

  恐龙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另一大原因,是它与人类政治、经济、宗教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比如,恐龙的灭绝与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中的世界末日文化产生共鸣;恐龙又因其庞大的身形,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大企业的代名词。任何事物一旦与人类的生活产生关联,它便不仅仅是一种生物了。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恐龙究竟是从何发展而来的?《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一书中提到,是神话之龙造就了恐龙。恐龙一直是神话中的龙,现在依然如此,亚洲的龙是布雨者,炼金术中的龙代表变化的力量,龙是威尔士的象征,西方的龙在原始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种种文化都在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恐龙是神话之龙在文化上的继承者,只不过到19世纪人们才有了“恐龙”的概念。

  此后,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出现,人类对于巨齿龙和禽龙的描绘,水晶宫首次展出恐龙雕塑,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博物馆对于恐龙的绘制,让人类愈发沉迷于恐龙的世界。尤其是《侏罗纪公园》的出现,一种大型生物活生生的行走于眼前,是何等形象生动,仿佛它们真的存在,它们的样子人们也不再陌生。现实中,恐龙乐园的出现,更是赢得了无数孩子们的喜爱,恐龙文化真切的从崇拜走进了生活。书中写道:“600万人造访过恐龙乐园,其中50万人购买了玩具恐龙。”未来,也许人类还会有更多关于恐龙的文化出现。

  《侏罗纪公园》复活了恐龙,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理论上,DNA克隆技术是可以完成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实际上,DNA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们不稳定,即使有利的条件下,一半的DNA链也会在521年内降解,碎片可能会存留100万年,但是6500万年前恐龙就已经灭绝了。因此,想要复活恐龙,几乎是不可能的。

  恐龙已经灭绝,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为儿童和成人平添了一份安全感和怀旧感。如此以来,“恐龙的形象激起了关乎危险的兴奋感,但并没有构成实际的威胁。”所以,连小孩子也那么迷恋恐龙。

  本书标题虽然是《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关于恐龙文化的书籍,人类对于恐龙的迷恋,也不仅仅是迷恋恐龙这种生物。对于喜欢恐龙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拓展你的知识面,不可错过哦!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读后感(五):“罗斯·盖勒博士喜爱的恐龙”

  作为一种曾存在于地球上的巨大物种,恐龙于我们而言既贴近又遥远。从古至今,关于恐龙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并成为了一种象征和符号,然而尽管科技发展至今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对于恐龙的认识仍就基于常规的研究体系以及固有的观念。当经典美剧《老友记》中的主角之一古生物学博士罗斯·盖勒总爱提及自己所迷恋的恐龙时,我想剧中众人对于其爱好的态度更多是以无聊情绪写在脸上,当然现实之中也会有不在少数的这类人群。所以,当有人提起恐龙的时候,人类究竟以何种态度认识它们、又能理解到何种程度,我想问题的答案要靠自己去寻找。

  《为什么迷恋恐龙》是一本致力于将关于恐龙的各类知识传递给读者的科普类书籍,由于所面向的群体是大众、尤其是那些执迷于恐龙的人群,所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较为扎实的事实论据作为支撑,从历史到现实,横跨几千年的时间维度,涉及到关于恐龙的各种知识都来源于大量的调查研究,保持了科普上的可信度和专业度。对于读者而言,在过往的阅读中必然接触过关于恐龙的内容,但经过本书系统完整的梳理和总结之后,相信会对恐龙的前世今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关于恐龙的形象只能借助虚拟构图方式呈现

  恐龙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地球的生命轨迹产生交错,即便是在其灭绝之后,人类也依旧可以通过留存下来的各类化石,从零开始一点点将它们复原,这一过程的复杂和曲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恐龙在最初开始的时候被理解为各类神话传说、宗教中的代表,到可以设想已存在的生物种,再到被定义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无疑也代表了人类以恐龙为出发点,在认知与探索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认知的过程中,以涉及龙或恐龙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等等内容日渐丰富,将恐龙的形象和影响深入人心,成为了占据人类心中的一个特殊的印记,无疑为日后的全面展开打下了深远影响。

  2020年,一具大约1亿多年前几乎完整的食肉恐龙化石在法国首都巴黎拍卖成交

  从巨齿龙到暴龙等等各类型恐龙的区别开始以后,恐龙的多样性为这一物种的扩大打开了更多可以探讨的视角,随着像《侏罗纪公园》主题系列的开发,恐龙题材的关注度逐渐升温,成为了全球性热议的话题,恐龙主题园、博物馆等场所的创造,为恐龙的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和丰富的内容,借助于人类大胆的想象力和塑造力,恐龙文化已形成了规模效应,由此所产生的复兴以及现代意义,已渐渐融入了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活的许多领域。随着恐龙热的波折化变动,对于恐龙存在与灭绝的研究也是逐渐深入的,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更加合理的构想去探求古生物学领域内恐龙灭绝的真相,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吸引了无数的科学家持之努力。

  美国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开放的恐龙与化石展馆

  恐龙身上所带来的强大与脆弱的双重性,将会一直引发人类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曾经统治地球这个世界的最强物种,要知道当时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所无法生存的,对于现在地球的主宰——人类来说,探求这个物种的强大属性,揭示不同恐龙种群之间的差异、特性等等,甚至以类似仰视的态度观察它们的生命轨迹似乎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点对于处在幼龄期的儿童而言是十分明显的,在意识深处对恐龙“强大”的认知,使得受制于专业知识获取的儿童更容易认同这个“并不怎么友好但又迷人”的物种,至于成长之后的关注度衰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恐龙认识了解的更加全面,不再拘束于原有的朴素认识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当面对恐龙因何种缘故灭绝消失的结果时,即便是绝对统治也是十分脆弱的——导致了人类会报以同情和怜悯的心态,由于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所导致的熟悉和认同,尤其是对于未来人类如何应对相应的由此及彼的灾难或危机时刻,则是横跨地球演变历程以来长距离跨度的使命,其结果的揭晓也必将是有里程碑式的价值。

  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在研究中,可能并不是我们传统的认识

  《为什么迷恋恐龙》在同类型作品中的出现是值得肯定的,在叙事方式上的描述、在细节情节的展示、在结构篇章的划分等等方面,都做到了严谨认真,在摆脱传统教科书式的阅读上更具有灵动和活泼性。而且两位专业领域内的中国译者将原书文本以出色的方式呈现,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地方。在本书中,读者也会欣赏到大量关于恐龙领域的图片,毫无疑问是十分丰富的一笔素材和资料,方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一本佳作其实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也契合关注和喜爱恐龙领域的群体的阅读需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