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话龙山药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话龙山药王

2022-05-10 15:31:25 作者:周喜根 来源:一步到胃推荐 阅读:载入中…

  话龙山药王

  说起这龙山的神奇,那真是天方夜谭。这座山不仅是一座“天下龙山”,而且是一座“天下药山”,同时还是一座“天下福山”。说起它的灵气,奇而又奇, 伟人悟道成帝,哲人悟道成圣,凡人悟道成仙, 想那一代枭雄成吉思汗、草莽英雄李自成、洪秀全,以及近代枭雄吴三桂、蒋介石欲图霸业千秋,遍找天下龙山,可惜都只找到了湘西的小龙山,结果即使坐上龙椅也好景不长,一个个都成了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唯有那哲人曾国藩,以忠悟道龙山, 当年攻下天京后,他特意专程登上龙山岳平顶药王殿,在“药王菩萨”面前问卦,卦曰:“面南称帝实堪悲,顿有刀光血影灾。莫使生民遭浩劫,千秋贤圣誉钧台。”曾公幡然醒悟,终成一代楷模。更有那伟人毛泽东,以孝悟道龙山。少年时他替母还香,登上岳平顶药王殿,朝拜药王,得沾龙山灵气,成为华夏千秋史中无人比肩的一代伟人。唯有周学霆这个凡夫俗子,皆以诚悟道龙山,终成一代名医,谓之“周神仙 ”。龙山之奇,还奇在山灵水秀的天然中草药基地,引得历代药王神往。相传,古代神医仓公采龙山之药,取岳平顶上池水煎之医人,洗目成明;汉代神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取道昭陵从南麓登龙山,采中草药医治伤寒,撰《伤寒杂病论》;唐代药王孙思邈,自陕西孙家塬村来北麓孙家桥村登龙山采药,悬壶济世,医龙治虎,撰写《千金要方》;明代药王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亦来龙山采集中草药标本;清代神医周学霆撰《三指禅诀脉》医书,足迹几乎踏遍龙山; 龙山与药山之神秘,且说当年“南岳菩萨”与“药王菩萨”斗法争高。一日,老子道君携崇黑虎与孙思邈二圣腾云驾雾来到湘境,见东西两座山高耸入云。道君笑指曰:“湘境乃藏龙卧虎之地、人杰地灵之邦,自古以风水宝地著称。东之山峰曰衡山祝融峰,西之山峰曰龙山岳平顶。衡山天下独秀,龙山天下独尊,二圣可择一而居。”崇候抢先道:“依我资历,骑龙跨虎,武功赫赫,威镇四方,当居龙山!”真人笑道:“依我道行,医龙治虎,大德彰彰,亦当居龙山!”二圣各执其词,争执不休。道君连忙相劝:“二圣不必争执,且施出各自绝招来,我自有分晓!”崇候即时施展驱妖除怪之术,妖魔鬼怪顿时望风而逃。真人即刻施展驱病祛灾之招,二竖膏肓果然消声匿迹。道君暗暗称奇,接着又问及镇山之策。崇候曰:“吾以神武之功威镇四方,自可功高天下,保境安民!”真人曰:“吾以仁慈之术普济八方,自可德行天下,济世安民!”道君闻言大喜:“自古以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相辅相成。祝融为上,崇侯居之,称‘南岳菩萨’,可成千秋之佛地;岳顶为尊,真人居之,誉‘药王菩萨’,亦可成千秋之福地。千年之后,修成正果,湘境亦出现‘惟楚有材,於斯为盛’之盛况,成为天下第一人才大省。二圣可善自为之!”且说崇候降落祥云,站在祝融峰上,跺了两脚,曰:“佛法无边,道法无比!”衡山顿时比龙山增宽60里,自此万年增宽一尺。真人降落祥云,站在岳平顶上,亦跺了两脚,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龙山顿时比衡山增高60丈,自此千年长一寸。自那以后,“南岳菩萨”享香火于衡山而建南岳殿,佛文化千载流传,举世闻名;“药王菩萨”享香火于龙山而修药王殿,药文化千秋遗泽,天下皆知。

话龙山药王

  且说清末神医周学霆,别号“梦觉道人”,人称“周神仙”,周学霆(1771-1834),清代医家。字荆威,号梦觉道人,今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爽溪乡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生,l3岁应童子试,名列榜首。但体弱多病,抚书长叹:"身之不健,谈何功名!"即弃儒从医,游历湖湘,广求名师。刻苦精研诸医学典籍,疑难怪疾,有独到疗效,医名大震。善化进士陈代霖,目之为"今之扁鹊、仓公"一日,途遇友人,头昏难忍,请周诊治,切脉后,不肯开方。友人以为病重推辞,坚请处方。周即于山间找一块巨石用有色石片写上处方,让友人背上,嘱其速去药店配药,中途不可停歇,越快越好。友人背着石块迅跑,累出一身大汗,至店,放下石块一看,上写:"君伤风,无需药物,大汗后,洗澡更衣,睡一个时辰即愈。"友人遵嘱果验。

  相传周学霆从家乡梅寨坳经过,见一户人家门前停放的一口薄棺中渗出鲜血,因说:"此人尚活,为何入棺?"众人央求道:"此妇难产刚死,请予搭救!"周为开棺,以银针刺穴,死者顿苏。众人欢呼周神仙!复服药打针,小孩安产,母子得救。从此,周神仙之名远扬。遂集四十余年诊脉经验,参考诸家之论,著有《医学百论》、《外科便览》、《三指禅》三卷(1827年)行世及《梦觉道人诗集》行世。道光版《宝庆府志》有传。

  话说湘中有座神秘的山,山脉绵延百余里,巍巍四十八面,因状若莽龙匍匐,故曰龙山。普天之下,号称龙山的山不少,但以形胜而又神似而出神入化的仅此一座。又因漫山遍野生长着中草药,与历代神医、药王结缘,故称“天下药山”。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说起这座山,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双雄斗法、二圣争高”的神话,说的就是“南岳菩萨”与“药王菩萨”争龙山的传说。因周学霆其时常疯疯癫癫说诳言,亦被时人称为“周大癫子”。其人不仅精通医学,而且通晓易经风水,自幼生长在龙山麓下,对龙山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了如指掌。一日,他与几位同僚登上岳平顶,放眼四顾,龙山九条溪谷呈九龙吸水之势,慨然叹道:“有仙则灵,有水则兴。昔双雄斗法、二圣争高,不久便可见分晓。南岳钟灵开化育,龙山毓秀启人文。日后,在白马蹬蹄掘井之处,必成水乡泽国。九龙吸水,九龙拱圣,以六十年为一周期,山之北麓,必将星、文星、诗星、财星、医星层出不穷。”同僚不以为然,只道“周大癫子”说癫话, 星移斗转。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山脚下修成白马水库,“九龙吸水”之地果然成了水乡泽国。近百年之内,果然应证“周神仙”的癫话,龙山麓下涟邵境内,出了二十七位中国国民革命军将军:一位上将民国开国元勋李燮和,12位中将、16位少将;1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开国上将李聚奎、开国少将罗 云,以及相继晋升的毛国斌、谢玉久、曾求腾、李绍庄、戴鹏志、廖湘科、梁甸农、周武光等8位少将。将星闪烁,涟邵地区成了名富其实的“将军之乡”。,

  “周大癫子”是新邵县潭溪镇库里村人。他“幼时工诗文,后精导引术”,对《灵》《素》《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医学典籍,精研之余,在家乡云游行医,走遍故里山山水水,“诊病多奇中”,且对脉学有独特见解和研究,将自己的行医心得和历代医学典籍研究所得撰写成《三指神)《医学百论》外科便览》等书稿,流传后世,其中《三指神》古线装本还保存在邵阳松坡图书馆的古籍部。《三指神》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部奇书,共三卷。该书条理清晰,语言通畅易懂。书的开篇是总论,总论之后细分为81个论题,具体说明诊脉部位,方法及切脉诊病等问题。周学霆论脉时把“缓脉”称为正常脉,认为“把缓脉弄得很精熟之全,就可以知晓各种病脉”。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统领各脉,其讨论了缓、浮、沉、迟、数、微、细、虚、实、长、短、弦弱、滑、湿、北、革、紧、散、漏、牢、洪、伏、结、促、动、代等27种脉象。书中采用虚实、长短、滑涩等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的不同点,便于学者领情,所以流传较广。清道光七年(1827年)夏,该书终于得以出版,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周学霆的心血。他曾经说:“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工夫非一朝一夕可得:一方面来自他长期临床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得之于他对前圣经典的钻研。他还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这下”,这就是《三指禅》书名的由来。

  为了给《三指禅》本书披上一层神秘色彩,崇尚道学的周学霆还在《三指禅》书后“赋”中称其脉学曾经得到过神仙的指点,让《三指禅》更加不同凡响。近代名医周乐道自幼在新邵龙山行医、采药, 一座龙山,几乎与中国历代神医与药王结缘,真是奇而又奇的“天下药山”。 他老人家组织同行进行对周学霆《三指禅》对其著作进行点校点评, 撰著对《三指禅 》点校, 给后人提供脉法, 此书有实践经验,切于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学所推重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话龙山药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