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摘抄

2022-05-13 00:1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摘抄

  《雪的50种表达》是一本由[英]南希·坎贝尔(Nancy Campbell)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一):《雪的50种表达》50种语言,科普关于雪的你不知道那些文化

  《雪的50种表达》50种语言,科普50种关于雪的你不知道的文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写尽北国漫天飘雪的磅礴气势,其情豪迈万丈;

  “雪夜的宁静沁人肺腑”,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领略了雪的独美宁静,令人迷醉。

  “雪”是文人墨客笔下绝美永恒的主角,也是自然学家、哲学家,甚至在语言学家笔下也是更久不变的青睐对象。

  《雪的50种表达》,是英国作家南齐写的一本关于雪与语言的社科类的书,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历史、传统、哲学等知识,颇具文学性。

  本书由50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选取一种包含雪的知识的语言。比如中文、日文、韩语、苏格兰语、西班牙语、毛利语等,与之相关的关于雪的故事:日本的雪女传说、藏地的雪莲花、韩国的初雪、苏格兰的牧羊人等,为我们妙趣横生地普及了雪文化。

  近多年来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气温逐年都在回暖,越来越的地方降雪锐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不再降雪,依赖雪生存的雪豹、企鹅、驯鹿等逐渐也在递减。伴随着雪的锐减,有关雪的语言、雪文化也在消逝,在顿悟这种情况下,作者搜集资料、走访,写成这本关于雪的书。

  如同雪一样美的,是本书的制作,书页采用蓝色油墨印出来,气质宁静而淡雅,阅读体验很美好。

  书中提到了众多的冰雪世界,俨然一本旅游指南,其内容丰富而有参考意义。比如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岛、日本雪村等。

  关于雪的文化,在本书中普及的极为有趣,在格陵兰语中,因为猎人有融雪注水的习惯,所以,把immiaq叫做融化了的冰或者雪,后来衍生出“饮用水”的意思;在西伯利亚地区方言中,最早出现了“雪脊”一词,所谓雪脊的形成,是由于风持续由海面穿过浮冰至内陆,形成山丘,被风持续雕刻而成。所以,语言是由大自然产生的。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道学家主张生命的诞生基于自然的丰沛与否:水足够深,则鱼出没;林足够密,则鸟现身”,工业化导致大自然收到严重的破坏,那些冰雪覆盖的北国,依赖冰雪生存的人、动物、植物,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你可能不能理解,雪有时候也会改变历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后失败在一场大雪中;从雪衍生的行业,比如人造雪公司的诞生,雪是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也我们了解到,其实,不管天南海北,我们的生活与雪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关联,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雪、雪文化。

  未来,人们对于雪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来自影视、书本中吧。那么,与雪有关的语言其实也在逐渐的消逝。

  这太可怕了,那滑雪呢?下雪运动员呢?世界,将会发生不可逆的恐怖颠覆!当然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你生活的地方,每年会下雪吗?如果,你也喜欢雪,喜欢冰雪世界的绝美,或者,你的写作中需要关于雪的素材,这本书很适合你。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二):绚丽多彩的雪

  世人眼中普普通通的雪,可以成诗,可以为歌,可以入画,当然也可以倾尽优美的文字撰写出妙笔华章,雪以其晶莹洁白占尽了人类对之象征的圣洁的崇敬与挚爱。但在英国诗人、作家南希·坎贝尔眼中,雪却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在她的笔下,雪和由雪延伸的世界呈现出美妙、神奇以及陌生的维度。从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更能涉猎到历史、宗教、地理、环保、气象、文学、音乐、语言和地域文化等相关知识,感受到自然与人性之美,眼界会随之大开,引发的思考也会由此深邃起来。这绝对称得上是一次妙趣横生的阅读之旅。

  就让我们跟随南希·坎贝尔的优美叙述,来踏寻多彩的雪世界。

  在这趟不虚此行的踏雪之旅上,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每年一半时光都被积雪覆盖的极地圈。在这里生活的萨米人以捕鱼、捕猎和放牧驯鹿维生,对雪对动物的影响有绝对深入的了解,早在14000年前的冰河期就画下了驯鹿的形象;来到日本,由雪山衍生出“雪女”的传说。这种“妖怪”拥有迷人的外表,而这外表很好地掩盖了其致命的杀伤力。她会与人类产生爱情,却因人类的愚笨而受挫。“雪女这一形象赋予了雪灵性与生命力,将其和人性连在了一起”;来到格陵兰岛,融雪煮水引发了啤酒酿造革命。南希·坎贝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人们可以一边喝着自酿瓶装啤酒一边透过酒吧的窗口对着不远的冰川发呆,这绝对是在极寒地带最惬意的享受。在苏格兰,读者可以体味到牧羊人与暴风雪搏斗后,尽情享用烤面包圈、燕麦蛋糕和威士忌的畅快;在德国,南希·坎贝尔告诉大家,电影里的雪并非真实,是人为制造的服务于艺术的冬日景象;在冰岛,我们被引发一种远虑:科学家们预测,到2200年,这里的冰川将稀树融化!在克什米尔地区,我们会记住一句古老的谚语:“财富的降临如降雪,财富的消逝如融雪”;在拉脱维亚,人们把云雀与春天的暴风雪联系在一起,因为雪花好像云雀的歌声从高处飘落;来到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是为数不多位于赤道地带能看到雪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马赛人依靠是冰雪融水,但他们正面临着冰雪加速消融的困扰。如果有一天乞力马扎罗的冰雪消失殆尽,马赛人将陷入永久的干旱中;在芬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株高大的云杉可以承受三吨重的积雪;来到巴基斯坦,珍稀动物雪豹进入读者的视野,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亚洲国家设立了国际雪豹日,达成协议为保护雪豹做出共同努力。令人欣喜和振奋!来到我们中国,是匈牙利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记录的在战火中打雪仗的孩子们以及抗日前线的生动影像;场景转向爱尔兰,南希·坎贝尔讲述了詹姆斯·乔伊斯和《都柏林人》的相关故事,特别谈到《都柏林人》中描绘的爱尔兰雪景;再次回到非洲,这次来到乌干达和刚果边境上的鲁文佐里山脉,南希·坎贝尔告诉我们,1906年在鲁文佐里山脉6座山峰上,分布的43处命名冰川总面积占到非洲冰川总面积的一半。但到了2005年,43处冰川只剩下一半左右。到2030年,鲁文佐里山脉的冰川将全部消失!去立陶宛上一节历史课吧。在这里,雪给拿破仑远征俄国撤退时打开了地狱之门;来到荷兰,我们可以品味特色食物巧克力碎屑。这种食物的发明灵感来自于雪雹落下又被弹起的景象;在墨西哥,信奉冰霜之神的阿兹特克人会举行扮神仪式,以确保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不被冰霜所伤;在爱沙尼亚,我们可以了解这里在冻结的波罗的海海面上,有着长达26千米的天然冰路。在此路上行驶有一条特别规则:禁止系安全带!为什么?感兴趣的话,请大家到书中找答案吧。

  在书中,读者还可以认识和了解到:阿尼希纳比族的超大脚掌(雪鞋)、在雪夜偷听贤人讲学被冻僵后来成为犹太人精神领袖的希勒尔、造成灾难的阿尔卑斯山“粉状雪崩”和“湿雪雪崩”、安徒生以雪为载体创作并以雪人视角讲述的童话、希腊人对雪的哲学和科学探究、意大利人把雪堆在雪窖中如何冰镇葡萄酒、喜欢在雪地上制造“雪天使”的瑞典人、土耳其盛产并出口世界各国的雪花莲、最优秀的滑雪板设计师都来自挪威、气候变暖给因纽特人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和他们如何建造雪屋……

  大自然的寻常现象,被南希·坎贝尔赋予了万千造化。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犹如串起的50颗水晶珠链,折射出七彩光晕,在每位读者心中筑成无法磨灭的美丽风景。我相信,当再次看到雪时,我也会看到她绚丽多彩的七色光芒。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三):这相当于一届简约世界“雪”博览会——通过阅读就能完成百科全书式的“雪”主题环球旅行

  《雪的50种表达》——看到此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感知到内容必然丰富,茫然到无限好奇,还有哪些方面内容呢?

  雪作为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客观实物,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载体,有着浪漫与艰难的极端双重身份,以及介于之间的游离状态,任由人类需要捕捉、放养。文学、影视、记录等作品里各类雪景比比皆是,在此不做冗赘。

  一、第一时间的回忆与第一同感的追忆。 1.第一时间的回忆。 每个人对雪的理解、解读、读心的角度千差万别,记忆深刻中最难忘的那一颗雪花,是远是近,是浪漫还是艰难,各有所感所见。 我个人有一个难忘的“雪”的意向,在大学期间,曾在校刊上发表了自己第一首小诗《雪》: 云的泪 化作一场洁白 轻轻地 轻轻地 落在你的 我的 睫毛间 眨呀眨 眨不落 心枝那朵雀跃 这是我大学的回忆、青春的记忆。 雪在每个人心头都有立足之地。 2. 第一同感的追忆。

  《序章》第二页倒数第一段的第一句话:“…雪能够使熟悉的场景变陌生。” 这句话让我追忆到了比上大学还久远的年代。

  我生活在华北的一个城市,近些年雪比较少、比较小,虽然不算奇缺,但有时候一年能下1、2场像样的大学也是难得的。 多年前,我在几公里远的学校上高中。一年冬天里,下了一场大雪,我和同村的发小结伴徒步上学,一边走一边确认原本就不太显眼的路标,确认每天都走几遍的路很艰难,好不容易才到了学校。 同样,“…雪能够使熟悉的场景变风景。”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代表中国出战,赢得2金1银,本身是雪场中的风景;牙牙学语的小玩玩,在雪地里尾随大人堆雪人是老少皆宜的风景;朋友圈里晒出一张张雪景是不同心境的风景…… 二、此书本身就是“浪漫的表达方式”与成书“缘起的艰难”的双重标识。

  我把作者的《致》作为全书的开篇。

  致 丧失了她的词汇却又努力将它们全部拾起的 安娜 这一句话,开门见山。让读者感悟到此书作为浪漫的载体、触摸到情感的温度,联想到安娜中风后恢复健康、重新学说话的艰难,同样联想到作者广泛研究、研撰成书的艰难。 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领域、多方的视角、大量的知识……作者通过艰辛的付出,学习雪的语言。同感安娜通过艰辛的付出,重学复杂的日常语言。作者与安娜一同学习,这份深爱,这个方式,让我们啧啧称赞。

  三、这本书是一届世界“雪”博览会——通过阅读就能完成百科全书式的“雪”主题环球旅行。

  我认为,作者南希•坎贝尔是一位出色的“雪”语言专家、“雪”专业资深学者,更是一位“雪”主题世界级导游。 作者在《雪的50中表达》中,以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语言、视觉,向读者介绍了与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气候、文化、生活、动植物、工具、出行、运动、灾害、神话、童话、音乐……等多层面、多领域涵盖广泛、涉猎广泛的“雪”主题内容,这是最新一届的“雪”博览会。 坐地日行八万里。读完此书,相当于做了一个“雪”主题环球旅行。 介绍、提及内容总有你感兴趣的内容。 如,音乐相关: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中有《雪花圆舞曲》;马文•盖伊的经典歌曲《紫色雪花》 浪漫相关:韩语中,据说如果和意中人一起经历了冬天的初雪,便能永浴爱河。 童话相关:安徒生《白雪皇后》,迪士尼改变的动画片《冰雪奇缘》。还有他的《雪花莲》、《雪人》。 神话相关:日本神话中的雪女。毛利人神话中雨神和风神之子。 动物相关:驯鹿、雪豹。 植物相关:雪莲花。 天文相关:苏必利尔湖以西的阿尼希纳比族把3月出现的月相叫做“雪面上结着一层硬壳冰的月亮”,之后的月相是“破就雪鞋的月亮”,与当地人顺应天时出行息息相关。 色彩相关:红色的雪、黑色的雪。 科技相关:人造雪。 地理相关:从南极到北极,再到第三极青藏高原。从亚洲、欧洲,再到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及隶属的多个国家、地域。

  《雪的50种表达》读后感(四):《雪的50种表达》:雪,窥探世界的棱镜

  在从来不会下雪的国家,遇到[雪]会怎么样?

  网友的孩子在新加坡出生,孩子2岁多才第一次回东北过年。当时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出生在热带的孩子从没经历过这么冷的温度,只敢待在有暖气的房间里。有天,说话还不利索的孩子,吸着鼻子、含着眼泪委屈地对网友讲:疼,妈妈我疼。

  一看这孩子对雪没概念,妈妈也没有给他讲在中国的东北会很冷,而且雪会铺成厚厚的一层。毕竟他是来自赤道附近的新加坡--东南亚国家。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有一天东南亚都下雪了,那中国北边的战斗民族就要冻死了。新加坡,没有雪。

  知道东南亚国家的成年人有多期待[雪]吗?

  泰国全年平均气温24~30℃,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夏天,别说雪,能见到一点点霜都足够兴奋了。

  据报道,在2019年底的时候,泰国清迈气温低至零下一度,当地居民们互相邀约一起上山看雪,没有防寒的衣服也难不住他们---那就披着被子吧。

  有人戏谑地称他们这种行为是重新定义了“围城定律”,高纬度地区的人来泰国避寒,泰国人以争先恐后、无论如何的态度都要上山求冻,真是妥妥的诠释。

  雪下的大的地方,一定是我国的东北。雪下得大的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堆雪人、打雪仗了。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在东北长大的人,据说可以通过踩雪时发出的声音,分辨这个雪是不是适合堆雪人的。

  发出“噗叽”声的,这是常见的雪。用这种雪堆的话,多半不是雪人,只是个在圆锥的形状上摞个冰块的冰人。

  如果是发出“卟吱”的,恭喜你呀,堆雪人的话就是这声!分辨不了声音也好办,可以抓一把雪过来,轻轻揉一揉就是一个结实雪球,那这就说明对了!就是这种雪!

  或许随着全球变暖,有一天,雪,慢慢的会消失不见。到那个时候,要怎么给没有见过雪的后人们描述雪呢?

  英国的南希·坎贝尔在《雪的50种表达》里,对世界各地对[雪]的文化做了一次探索,有气候也有语言的。

  其实无论是气候还是语言,就像南希·坎贝尔说的,“本来就都可以充当我们窥探世界的棱镜”。

  在写书的过程中,南希最亲密的伙伴突然中风,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到第二年的秋天,虽然伙伴的症状有所缓解,能断断续续的说些什么了,但南希也意识到语言消失的过程,是令人叹息的。

  作者南希认为,“即便是一个单词,也能让我能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力。”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

  国家地理写到:一个闪闪发亮的棱镜,折射出了雪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挖掘描述雪景的种种语言,从热带山峰到古代冰川,从北极地区到波罗的海。

  这就是对书里的文字,最好的诠释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