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社的艺术读后感精选
《结社的艺术》是一本由张艺曦 主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5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社的艺术》读后感(一):16-18世纪的东亚文人:结社、欢宴、交游……
.
谈笑有鸿儒,尽是文章俦侣,纶巾布氅,交参紫绶华裾,飞觥走斝,看笙歌罗列,尊罍具,乐陶陶。(陈铎,明代文人)
~~~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
作者: 张艺曦 主编
出品方: 大学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很盛。在我们印象中,文社常与诗文相关,追求风雅,如笔记引言这段话,欢宴雅集,风气宛转,然而这只是表现之一。
.
该书是2014年历史学界一次会议商讨的工程,历时六年乃完成的学术文集,完整详实地对明清文社做概括性、阶段性的总结,凸显社集所处的时代脉络和思想文化风潮。
.
编者指出,明中晚期思想文化史领域的三股风潮,分别是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阳明..心学,以及以江南复社与江西豫章社为首的制艺风潮,因应这三股风潮,则有诗文社集(主要是诗社)、心学讲会,以及制艺文社的流行。.
.
学者们围绕这三股风潮展开论述,分为五大块:社集与城市空间,社集与地方家族,社集与地方/阶..层,社集与方伎(书画、医学),社集、经学与科举考试。这些论述紧扣地方社集的区域特色而又挖掘其内在异同,结社也包括医生行业的教学指导、科学考试的攻研经学等。
.
比如,南京作为明代两京制下的首都,士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是各类诗酒雅集,人员参与多样而广泛,带动一时潮流。漳州霞中社与衢州府制艺文社的成员往往来自同一个行政或地理空间,而且两舌的涉及成员也都有以血缘、姻亲为主要联结方式的特色,有能力影响地方正局和正治形态。
.
谈及桐城、广东、江西金溪、扬州、北京、钱塘等地的结社活动和交游网络。还有两文专论近世日本知识人的游学与设计和15~18世纪的越南士人社集。德川时代的日本已经建构了“审美的网络”,雅/俗的判定成为衡量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是否有资格进入“我们日本人”这个共同体的标准。越南的社集寄托着黎氏王朝君主及群臣的正治理想,有很多歌颂国泰民安、抒发治国安邦理念和生活情怀的诗文。
.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明清知识分子多样化的生活状况和交际方式,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该书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引文注释周密,适合专..业研究。不是普及读物,一般读者进入有门槛。
《结社的艺术》读后感(二):《结社的艺术》——制艺风潮中的陆九渊心学
思想文化如从地方史或地域研究出发,便需要研究制艺,制艺即经义之学,即对儒学经典的义理诠释之学。——张艺曦
在古代中国社会,便有了小读书人的社集活动,这个活动在今天的江西地区尤为发达和活跃。
在江西的文化发达地区中以南昌、吉安与抚州为明朝中期的文学复古运动和心学运动,明末有制艺风潮,三地都在这股风潮当中。
在抚州的金溪这座城市城市化颇高,文学底蕴丰厚,诞生了诸如陆九渊、吴伯宗等理学大家,而且在清代金溪还是清代的中国四大印刷中心。
金溪的族谱和调查反应了当地读书人的郊游和制艺的集社活动,也正是临川和金溪两地密切的交流和学术集社活动,我们才能透过集社看到宋明理学在的发展。
金溪
本书是通过在社集当中所涉及的自然城市因素、地方家族因素、身份阶层因素等来描绘16、17世纪中国明清之际民间活跃的思想文化风潮。
值得注意的是,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提醒人们小城市中小读书人的活动是如此活跃,也不像过往的认为那是文化的“黑暗时代”。
在这期间宋代开始兴盛于明代的理学以及心学最能成为代表。
宋明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又称道学。西乡流派继承于诸子百家生活的纵横时代。
在宋明之后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宋明六百年理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理论或义理。
在义理之中,有多儒家学派的继承和道家学派的杂糅,在理学的哲学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唯心主义”,与同一时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理学中学分两大流派:一个是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另一个是心学,以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在西方,康德只建立了“道德的神学”,康德自大卫·休谟之后发展了道德神学,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
宋明道学不仅仅是笼统的道德学说,而且它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就使得宋明理学在人类文化中之位置得到真正肯定,也为我们了解宋明儒学打开了新的视野。
宋明理学在明代士大夫的发展之下,成为主流的学术思想,逐渐与皇权结合由田野之间走向了庙堂之上。
陆九渊的金溪心学
在本书的金溪情况中提到了陆九渊。陆九渊抚州金溪人,因曾讲学于江西贵溪象山,故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著作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他认为“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
陆九渊
陆九渊认为“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是人心之理和宇宙之理。提出“立大”、“知本”、“发明本心”。陆九渊用“心学”来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试图证明封建道德教条的永恒性,不变性。
所以受他的影响在金溪的族谱数据中重构了地方小读书人的交游和社集活动,也是在陆九渊的影响下,族谱中记录的人物成为地方社集活动的要角。
利用书中的文字,我们也可以发现明朝晚期金溪从心学讲会转向制艺文社的发展,在书中,以金溪的例子进行了总结,以明中期阳明心学的流行和金溪的学术生态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试图通过陆九渊的心学到阳明学建立系谱,有助于当地学术传统的重建和重生。
结语
16世纪,在明朝的中后期大量的社集涌现,思想活跃文化发达,因为诞生了各类文学作品和艺术大师。
通过对比西方来看,同时代的西方也是思想启蒙、文化开放的时代,但是历史的轨迹将东方和西方各自引向了不同的方向。
接下来的历史一切犹如大家所见,让人忍不住唏嘘的时刻,也值得深思。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
《结社的艺术》读后感(三):都说要当自媒体人,做社群运营,你可知道社群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社群异常活跃,有的却冷冷清清?社群运营这么难,背后有怎样的哲学?自媒体人要如何带好社群呢?社集,通俗来说就是社群、社团等,是一群人因为一个主题自发地集结在一起,创造各种活动和规则。大家在遵守规则之上,鼓励在这个主题上不断思考探索。人们除了家和职业单位之外,有了更多样的生活形式。从古代诗社到现代电竞俱乐部,社集永远都热情似火,是生动有趣的话题。
这本《结社的艺术》不光为我们介绍了明中晚期到清初的社集,作者认为社集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的思想文化风潮影响,因此主张将社集与社会背景、流行文化结合起来看,这本书从文化转型、城市地域、家族和阶层上,向我们展示了社集与社会发展、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张艺曦主编《结社的艺术》
书上是这么定义的:社集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理念相近,在某方面有交集,便集结成社,凸显这方面是这个社集的特色。凸显的方式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流行文化有关。
比如明中晚期,有三股流行文化促成了不同主题的社集:
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三种社集虽然主题不同,但社集中个体的思想,彼此交织与竞合。他们之间是竞争,也会有合作。
古代社团
城市是文化与消费中心,各阶层的人都聚集在此,有结社的条件。书中记录了明代中晚期典型的城市社集,可以看出城市等级、以及对这个城市的政治影响。
明中晚至清初的社集纪录
根据书中的介绍,我估且分为:
装桢精美,文字考究
社群与兴趣爱好关系紧密,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社群颇为相似:
前面有提到专注写作技巧的制艺文社,就必然会联想到“八股文”的科举考试。
此外,对于一些社集的领袖人物来说,带领成员练习八股文,除了科举考试,也有更高远的目标:除了科举考试的四书场,五经也可以按此推广开来。
科举考试
互联网时代,社群已是学习、交流、社交的代名词。现代人谁没参加几个社群呢?“社群运营”这个职位就应运而生了,还催生了很多自媒体人。
为什么有的社群、社团异常活跃,有的却冷冷清清?社群运营这么难,背后有怎样的哲学?自媒体人要如何带好社群呢?
这本《结社的艺术》为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社群,引导我们思考社会背景、流行文化、城市、阶层、家族对社群的影响,对现代人理解和运营社群,有很好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