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母的羁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父母的羁绊》读后感精选

2022-05-19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母的羁绊》读后感精选

  《父母羁绊》是一本由尼娜·布朗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的羁绊》读后感(一):这本书和《生活大爆炸》一起服用,特别合适哦

  在看《父母的羁绊》时,一个电视剧中的角色不时地会跳出来,和书中所写的孩子融为一体,他仿佛在说:我就是证明,我就是在父母羁绊下受到伤害的孩子。

  这个电视角色就是莱纳德,感觉这本书可以和这个电视剧放在一起来看,相信你会更有体会的。就像咖啡要配伴侣,那么这本书能配上《生活大爆炸》一起看,会更有滋味的。 看过《生活大爆炸》的人一定对谢尔顿印象非常深刻吧。那个超级龟毛的小子居然会有一个固定的室友莱纳德,而且这个室友和他一起住了好多好多年,虽然经常口吐怨言,但仍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刚开始看《生活大爆炸》的时候,一直震惊于莱纳德的忍让,觉得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人。

  直到看到了莱纳德的母亲出现,我才知道《生活大爆炸》不仅仅在说科学,而且在讲心理。莱纳德的母亲是那种超级强势超级自恋的人,就如本书中所要说的主要父母类型。莱纳德从小在她的阴影中长大,甚至会把阴影当作正常的天空。在这样的阴影底下生活得久了,莱纳德的人生,根深蒂固地受到了母亲的强势影响,正如本书中所说:“这些负面影响会持续伤害成年后的孩子的健康和自尊,并反映在其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人际关系。” 莱纳德的母亲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学家,这个成功当然只是社会意义,她到处演讲,是畅销书作家,莱纳德的童年就是在母亲的百般挑剔下长大,在成功的哥哥姐姐的映衬下,莱纳德显得比较笨拙,母亲根本看不起他,母亲关注他的时候,就是把他作为反面的例子写入到自己的书中,来表示自己观察入微,洞察一切,莱纳德的一些正常的婴儿行为、少男行为,都被她公之于众,并且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连打码或者含糊都不屑一做,每一个看过她书的人都知道这个儿子就是莱纳德。 在这样的环境能长大的莱纳德,简直就活成了我们这本《父母的羁绊》中反面的模板,我对照了书中所写成年后这类子女可能受到的伤害,我吃惊地发现,莱纳德简直每一项都能拿满分:

  比如“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我才能活下去。”大家可能都会记得莱纳德对于表扬的那种特别不自信和特别的惊喜,有时候他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他仿佛才觉得这件事情是真的值得表扬的。这从他和母亲的相处中也能看出来,有时候莱纳德,做出了自己觉得还不错的成绩,但是当他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总是特别的淡然,觉得这不是应该的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比你的哥哥姐姐差多了,母亲对莱纳德的天才室友谢尔顿的关注都比莱纳德多得多,她能对谢尔顿的成绩如数家珍,60岁生日宴,她甚至就没想到要通知自己的儿子,却特别邀请了谢尔顿参加,当儿子无意中得知了这件事感到很震惊的时候,她的反应仍然是那么的习以为常,从童年就开启一直到成年都有的这样的一种伤害让莱纳德缺少必要的自信,遇到事情的时候非得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满足。 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照顾他人是我的责任”,“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简直没有一条不中的。可怜的莱纳德。

  这样的人如何改变自己呢?《父母的羁绊》给出了切实可行的30天行动计划,照着做,人生会变得完全不一样。至于这计划是什么,看书去吧,哈哈。

  《父母的羁绊》读后感(二):学会和自己和解,哪怕要重新撕开已经看似愈合的伤口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人,作为高等动物,终其一生学会的一件事就是伪装,所以我们羡慕小孩子的纯真,丰子恺先生更是将小孩子的这个年龄段称之为“黄金时代”。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有义务将自己的情绪完好地掩藏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有义务在人前带好脸上的面具,甚至人后也是一样,而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他们真的如同外表表现出来的一样快乐、包容吗?

  世上怎会有那么多幸福的人!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不幸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羁绊》这本书第一版原名《自私的父母》,就是揭示了“自私”之下的父母对孩子终其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一直以为自己受原生家庭影响很大,到了大学时期才学会和自己和解。读到这本书时,才发现和自己想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和这本书中所说的来自自私父母的影响有很大不同。我的父母并非“自恋型的父母”,而我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多的则是来自整个家族有形和无形的影响。

  所以,这本书我想分成两部分来讲,一部分针对像我一样的读者,另一部分则是针对深受“自恋型父母”影响的读者。

  1、不要变成让孩子受伤的父母

  当我拿这本书给对象看时,他唯一的感受就是毫无代入感,但我的初衷却在于,想通过这本书 让他学会做一个好父亲。而这一点,我也希望每个像我一样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养料,帮助自己成为或将成为一个“好父母”,去完善或形成真正对孩子好的育儿理念。

  不要再造成对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治愈的伤口,不要给伤害孩子的行为找借口。

  2、学会和自己和解,从伤害中获取治愈的力量

  《父母的羁绊》这本书只是列举了人格中的其中一种,“自恋型人格”,而“自恋型父母”的种种表现,总有一款戳动了自己的心。

  你什么时候觉得被父母伤害到了呢?有时候是言语,有时候是行为动作,但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作为父母是不合格的,而这种不合格的后果却要由自己的孩子承担。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无法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治愈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

  《父母的羁绊》这本书将不同类型的“自恋型父母”行为场景化,并提供了诸多治愈自己的方法,实用性很强,如果想要从被父母支配的黑暗中走出来,不妨跟着这本书中的小技巧一步一步做起来。

  学会和自己和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想要重新做人,摆脱父母的影响,想要让自己的伤口彻底好起来,我们就要忍痛撕开那一层看起来已经结痂的疤,挤出藏在里面的脓水。

  我们总是在等待着父母的一声对不起,却忘记了我们终将也会成为父母。有多少人发誓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却终将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有时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吗?

  尽管这本书的目标群体有点窄,除去真正深受“自恋型父母”伤害的读者以外,其他读者很难沉浸在这本书的内容中,但从上面两点讲,这本书也可以被当做是一本工具书,从中对标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伤害到了孩子、父母、身边的人。

  最后,希望每一个深受父母“毒性”影响的读者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治愈自己的力量[拥抱]

  《父母的羁绊》读后感(三):一本书透彻解读"毒性"亲子关系~《父母的羁绊》

  之前db有个小组,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上了新闻被社会广泛讨论并依法取缔了,是一个有关于父母的小组。那里面戾气极重,从头到尾充斥对于父母的强烈控诉抱怨和恶毒言论,这样的情况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对于子女和父母双方来说,就算掰扯清楚谁对谁错,其实最终也是两败俱伤的局面,没有人在如此激烈对抗的关系中是赢家。

  《父母的羁绊》这本书是武志红推荐的,之前因为读过《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对这类原生家庭伤害分析书籍特别感兴趣。《父母的羁绊》是美国作者写的经典的家庭关系类书籍,属于再版重新制作发行,旧版的名字叫《自私的父母: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通篇没有鸡汤,很客观真实的分析各种父母与子女相爱相杀的案例,以及提出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书写风格是我喜欢的一针见血的风格,比如在描写到面对自恋型父母对于子女伤害的时候:

  作者用斩钉截铁的语气来说明,试图改变自恋型父母对自己的精神压迫是徒劳无功的,不要对这样的父母抱有任何幻想,作者还罗列出来一般这样的子女们会抱有什么样的幻想,对,就是幻想:

  作者之所以把以上内容称之为幻想,是因为它们不可能发生,放弃幻想吧。自恋型的父母就像一个压榨你的无底洞,他们永远不会转变,他们畸形的态度来自于自己畸形的人生,有名人说过:“不要试图改变一个成年人,连佛祖和孔子都无法转变一个人,又何况你,你以为自己是神么?”大概这个意思吧。自恋型父母自己就有心理疾病,自恋,在《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里就属于一种”人格障碍的症状“。

  简单来说就是有病。他们一般有很多特征表现,比如:”痴心妄想有不切合实际的高追求、控制欲特别强、缺乏同理心无法感受到子女已经很难受了很压抑了、内心匮乏、双重标准(意识不到父母和子女,以及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总喜欢教育别人但不反思自己)、寻求存在感、渴望被欣赏(渴望众人的夸奖和赞赏,借此展示自我价值和优越感,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夸奖都是客套话)、嫉妒、蔑视、自大、内心空虚(没有别的追求只追求高人一等)、亲职化(亲职化的父母认为孩子要对父母身心健康负责。。。。WTF?!)、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认为孩子必须成功否则家长非常失望,但却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充耳不闻)、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和需求、利用他人、情绪贫乏。。。

  有以上这些症状的家长都有破坏性自恋人格的倾向,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对号入座,警惕pua。子女对于这样的破坏性自恋型父母一般都会呈现出2种典型反应,”顺从和反抗“。而这样的反应也对应了细分出的4种自恋型父母类型:“自卑型、易怒型、诡计多端型、哗众取宠型”。

  顺从型的子女一辈子成为父母的奴隶,永远取悦父母,别人一不高兴他就紧张,而且特别敏感,仿佛别人总是针对他,别人说点什么都以为在说他一样,充满焦虑,无法接受不完美,也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认知总是取决于他人的看法。

  反抗型子女成年之后总是与他人保持距离,很难融入群体,很难发展出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无法爱别人,也无法接受别人的爱,多疑,充满警觉。格格不入,总是怀疑别人的动机。。。

  自卑型父母,表面上总给人一副热心肠的样子,善于体察别人的需求,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这种对于认可的渴望就是自恋型人格的典型特征。他们希望自己对孩子的点滴付出都能得到认可,但不是无偿的,他们需要孩子情感上的回报,如果孩子拒绝好意,他们就会不高兴,比如过度保护,他们总喜欢过度夸大自己对于孩子的付出,总是缠着孩子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永远不会感同身受将心比心,也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冒犯到别人。。。

  易怒型父母,易怒的自恋型父母对别人要求特别高,希望别人永远又快又好的把事情做好,严以待人,吹毛求疵,任何事都要达到他的标准,苛求十全十美,将自己的不适归结于孩子或其他人,总是感觉自己被冒犯。

  诡计多端型父母,这类自恋型父母无时无刻不自诩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这类父母会为了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而撒谎、欺骗、歪曲事实,即使自己子女也是他们操纵和剥削的对象,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总是鄙视别人不如自己。。

  哗众取宠型父母,是“永远活在舞台上的人”。在别人面前表演引人注目,其实这类父母眼里自己才是主角,而孩子是他生命的延伸,“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孩子的优秀是他们成功的证明,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膜拜和关注,对待孩子往往表现谨小慎微,时刻寻求关注,渴望得到欣赏,这类家长往往在外人面前是正常的成功人士,但面对孩子就换了另一幅嘴脸,子女也会纳闷为什么父母在外人面前和自己面前不一样,孩子是他实现自己虚荣心的工具,而他们往往并不知道,在外人的夸奖不过就是客套话,没人真正关心他们所谓的成功。。。

  对于这场“相持”之下的子女和父母,《父母的羁绊》这本书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以按照尝试,帮助子女摆脱自恋型父母的精神控制,实现更完整更强大独立的人生,获得心灵自由,比如作者提出8条有用建议,其中1条就是“减少和父母接触”。这本书作者最大优点就是不说鸡汤,鸡汤好喝但是治标不治本啊,而很直接的给出建议:尽量不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保证和父母的接触主要集中在公共场合,也不要接触太长时间,不给他们pua的机会,另外7条有用建议大家可以自己读书学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觉得读这本书的意义,有3点,第一就是认清形势,放弃幻想,不要期望精神疾病自恋型父母有一天会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对于子女的钳制和伤害,从而主动去接纳和拥抱子女。。。这是不可能的;第二就是,也许你无法改变父母,但是可以调整自己处理父母关系的方式,用科学的方法面对他们,让自己走出心结让自己强大起来;第三就是多学习一下这些案例,让自己别误入歧途,以后自己为人父母了,别自己变成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神经病,自己活的不爽,别拿自己孩子发泄,你可做个人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