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考古现场读后感1000字
《我在考古现场》是一本由齐东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考古现场》读后感(一):《我在考古现场》
《我在考古现场》这部书的作者是齐东方,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齐东方博导,1956年3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的考古、历史、文物、美术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唐代金银器研究》等三部,发表各种论著百余篇,主要包括吐谷浑余部历史的研究、三国至隋唐时期墓葬制度的研究、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古代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等课题。 这部书分为十讲。这部书的简介为,丝绸之路,是商业贸易之路,也是东西对话之路,是友好往来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书作者从西安、碎叶、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坦布尔,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现场;并通过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铭记的经历,比如青海都兰吐蕃大墓的发掘,对海底沉船“黑石号”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现场,读出土文物,亲眼见证遥远的历史,亲手探索未知的文明。这本书有大量考古现场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视觉盛宴。 我读完这部书感受很深,这本书轻而易举的就能读懂,没有繁琐的史料,是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更能读的懂。对于历史系的我们更应该读一些史书来增加和丰富我们的知识与能力,书中的内容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复杂,使我读起来毫不费力。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图片,更加吸引我的阅读兴趣,想继续往下读。这所谓图文并茂,不仅写出高水平的文字内容,同时也要求插入高水平的插图,二者并重,不可偏废。里面的图片不仅可以使某些内容的描述简洁、清晰、准确,有利于紧缩篇幅、节约版面,而且具有活跃和美化版面的功能,使读者赏心悦目,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我在考古现场》主要内容是实地考察,有明确的目的,有缜密的计划。有一些关于吐蕃大墓发掘记很有意思,关于青海,唐朝时期吐蕃人的领地。吐蕃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是唐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墓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对比,有些信息、结论也就不言自明了。历史就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由人具体的生活构成,我们现在读到的研究成果是极简略版,是有意识的放弃一些、放大一些的结果,可填补可重写的太多了,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填补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历史细节。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了解到考古专家带我亲临其境丝绸之路现场穿越古今,而且还让我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感受到了真实壮美的丝绸传奇。
《我在考古现场》读后感(二):想要了解丝绸之路考古细节?这本《我在考古现场》带你大饱眼福!
许多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相信大家都会时常阅读和考古相关的书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考古内容进行阅读。你们或许和我一样,从小都到大心中一直都有个“考古”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有机会亲临考古现场。
如果你对我们中国的“丝绸之路”考古感兴趣,那你别错过这本《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它能够带你“亲临现场”,了解丝绸之路的许多考古细节。这本书就是我最近阅读的书单里,很喜欢的一本书。
我推荐大家抽出周末休息的几小时时间来阅读此书,为什么呢?
作者分享从西安、碎叶、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坦布尔等地的考古故事,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现场。他把许多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考古究竟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想与大家分享看完此书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青花瓷
今年七月的时候出差去景德镇做调研,刚好在博物馆里参观见到“海上丝绸之路”的部分青花瓷展品,甚是喜欢。在齐东方教授的这本书里,也刚好有篇章详细讲解了丝绸之路沉船“黒石号”打捞出来的青花瓷故事。
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就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个重要的补给点和中转站。
1998年的时候,在爪哇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搜沉船“黑石号”,从中打捞出大量9世纪早中期的中国文物,其中就有青花瓷。最早发现“黑石号”沉船的是一位名为提尔曼·华特方的德国工程师。他发现的时候不太懂中国文物,但直觉告诉他,这些东西很重要。
在这艘“黑石号”上出水的三件青花瓷盘,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器。专家们对“黑石号”的青花瓷进行化学鉴定分析后,发现它们是唐代长沙窑出品的瓷器。
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国内外的学者们。
因为关于青花瓷最早的年代起源,一直都有争议。有人认为起源于明代、元代,有人则认为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但又由于之前的考古过程里,从来没有发现过完整唐代的器物或者是可以复原的器物。而沉船上出水的这些五万多件瓷器,就是唐代长沙窑出品,如此大数量的长沙窑瓷器露出水面,是考古学里一次空前的发现。
长沙窑是中国瓷窑考古最早大面积发掘的一处唐代遗址。因为它是废弃的遗址,所以几乎没有完整的器物出土。而沉船上出水的这些五万多件瓷器,无疑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青花瓷确实在唐代就开始发明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繁荣,才会有如此多数量的青花瓷宝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陆续运往周边的国家。
二、唐代的女性陶俑
在考古学里,我们可以通过墓葬中的俑群来判断它们属于哪一个时代。这些俑群的服饰、姿态和手持道具,都在述说着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等,属于一个时代的信息符号。
齐东方教授曾做过一个小调查:让大家立马说出唐代印象深刻的文物是什么?有70%的人会说是“胖乎乎的女俑”,可见陶俑已经变成了唐代的文化符号。
唐代的女性陶俑服饰,在丝绸之路考古中也是有许多有趣的发现,这一个部分的内容也很吸引我。
作者用汉代和唐代的女性陶俑做对比,来讲解女性服饰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有何不同。从这些女陶俑文物中可以看到唐代的女俑,它们的服饰、容貌都非常具有唐代特色。“初唐的女装大多窄小细瘦,紧贴身体,袖子也细窄。”它们脸型也是富贵圆润,是非常典型的唐代“以胖为美”的风格。
如今的中国女性,服饰千变万化,也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影响。比如近几年来,大家会在平日里穿上汉服逛街,也是汉服文化的新起。
在服饰变化上,女性最为敏感。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社会风俗文化的变化,或者是受外来异国风俗的影响。但从深远角度去思考,背后是不同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异域文物与中华文化
从西安到敦煌,再到伊斯法罕、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这条长达几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多国共同维护的文化交流之路。
从古至今,其实丝绸之路并没有断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通过运送中国的宝藏文物等,与周边国家的产品进行交换,我们古人也打开眼界,了解到许都异国文化。通过这本书,就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以前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故事。
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当下的“一带一路”,皆可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是一件源远流长的重要大事。
通过阅读齐东方教授的这本《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可以看考古现场,读出土文物,亲眼见证遥远的历史,亲手探索未知的文明。书中还有有大量考古现场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视觉盛宴,实属好书一本,值得收藏。
《我在考古现场》读后感(三):走进考古现场,感受丝路传奇
白马啸西风,怒剑鸣黄沙,大漠落日下,驼铃声阵阵,沿着荒烟古道,踏过古老的战场与曾经繁盛的古堡,遥远的的阿拉伯族商人踽踽而行,跨过玉门关,走进当时最繁荣的大都市长安,各个民族欢聚一城,叫卖声鼎沸。诗人马上吟诗,歌女弹起琵琶,发髻高耸,舞姿曼妙。诗人王维的诗句:
正是展示这万国来朝的盛大气象,长安城的开放大气热情与包容才造就了盛世的风度,而这与丝绸之路的开放有很大关系。
所谓的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此概念在不断扩展,而其本身并不是一条确切的路线,而是一个东西交流通道,并形成的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唐与阿拉伯国家的怛罗斯之战之前,这条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曾经无比繁荣。此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期就开通了。与汉武力的强势不同,唐朝的对外交流让丝绸之路呈现出东西双向的文化交流特点,这在北京大学考古齐东方教授的《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
这本书原是齐教授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讲座内容,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最后几讲通过虞弘墓与胡人俑的形态文字转变谈论中西文化的融合,大量的文物出土过程与其他考古文物相比较寻找文化的变迁与交融,同时考古者的艰辛历程在书中也有体现,如齐教授所言,除了虞弘墓,书中所讲内容作者都亲临现场。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考古外行人也能通过本书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与考古人的快乐与痛苦。
陆上丝绸之路蜿蜒漫长,齐东方教授从伊朗、乌兹别克斯坦、昆仑源一路自西向东寻觅丝绸之路的踪迹,来自伊朗,古波斯的玻璃制品、金银器的纹样与加热敲打“锤揲”工艺传入中国,唐代金银器、瓷器的花口、长椭圆形都可能受到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而伊朗的的“克拉克瓷”也反映了中国青花瓷的输出。
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唐安西四镇最西,因为玄奘、李白而闻名海外。徜徉在遗址之上,眺望黄沙断石,通过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齐东方教授详细梳理了李白出生在碎叶城的理由。从西安挖掘的李静训墓、宁夏固原的李贤夫妇墓来细数北周至隋的李氏家族,从北周的李贤、李穆、李远兄弟三人都一直带兵打仗,军人世家,长期驻守经营河西,与粟特人等胡人交往密切,李贤夫妇与李静训墓出土大部分玻璃、鎏金银胡瓶、嵌宝石金项链等外来文物均来自同一时期的中亚,他们来自不同时期的李氏家族也就不足为奇,而隋朝时期李家获罪被诛,其中一房流寓到碎叶,这一支就是李白的五世祖。
因着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的怛罗斯之战,大唐的失败也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海上贸易的风帆扬起。自汉来,海上丝绸之路就一直存在,而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打捞的唐代“黑石号”沉船就改变了人们对海上贸易的认知。齐东方教授曾三次前往考察出土的上万件古代文物,比如一开始并不被重视品相不好的江心镜,原为唐扬州在扬子江中制造,供给宫廷,这是考古挖掘首次发现,纹样罕见,主要被用于祭祀,这也证明了江心镜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出水的三件青花瓷盘,也是首次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器,这也证明了中国青花瓷的起源至少在唐代制瓷技艺就已经非常成熟了。通过科学分析,不仅能够确定年代,也能确定生产厂家,“黑石号”整艘船大量文物也能展现唐时期扬州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海口岸,“黑石号”也只是当时往返大海之上波涛之中阿拉伯商船的一个缩影。
诸多的丝绸之路的遗迹、文物都凝聚了盛唐历史的光辉瞬间,就像一个个的音符,串联起中西交流的乐曲,这是来自文明文化的最伟大馈赠。唐人开朗豁达,接纳异族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也模仿并改造融合创作出新的作品,比如今天常见的带把杯子,原型就是中亚粟特人的带把杯。而丝绸之路的西方国家也吸收了中国的文明文化,比如前文说过的青花瓷丝绸纹样等,同时交流也会产生误读,比如法国艺术家18世纪制作的挂毯上内容是中国皇帝坐龙舟出游,可见,人类文明的交流也需要碰撞磨合才能加深了解。隋唐时期,大量外国人居住在中国,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入朝为官,他们也成为大唐的子民,落地生根,这些人就是文化使者,在共性与差异性之中共同享有共同的审美。
一部《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展现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同时通过齐东方教授在讲解挖掘吐蕃大墓的艰辛考古谈,让普通读者了解真正的考古人,他们这份工作背后所承受的压力与危险,也因为有这些考古人的努力与付出,才能将这些文物碎片拼凑起来历史最原始的风貌,让今人能窥见千年前的灿烂文明。正如齐教授在后记中深情写到:考古能打开一扇扇通往古代的门窗,真切地看到往日世界的辉煌。这些辉煌是考古人用繁重的体力劳动,调动全身神经的脑力劳动换来的。丝路行走,考古苦行僧不忘初心,无怨无悔。踏古寻幽,继续追随齐东方教授探索丝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