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堡》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城堡》读后感100字

2022-06-05 09: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堡》读后感100字

  《城堡》是一本由[奥]弗兰茨・卡夫卡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堡》读后感(一):外乡人

  这本书感觉很难读明白,也许我不该想太多,仅仅是当成一部小说来看,读就完了。但因为这是卡夫卡作品,自然就不会当成普通小说,译者序又对《城堡》做了很多解读,强调本作揭露威胁人的生存的官僚…(不能说)和统治阶级…(不能说)。可能是年代与国家背景不同,很多深意我并不能get到。

  译者序中也表明《城堡》最具卡夫卡的特色,是一部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我也是在读前没想到会这么费脑子。后来发现,卡夫卡虽然是奥地利作家,但写作用的是德语。这使我想起以前学习法律时,有老师讲到德国的法典是最难的,原因是德语的词汇特别匮乏,以至于表达时用的简单句子难以说清楚。而卡夫卡在布拉格大学学习了法律,还获得了博士学位。虽然看似法律学习和文学无关,但无疑长期的法律学习对他的思维及文笔是有影响的。

  当然,《城堡》虽被归为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可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所以我读到最后也不知道K的打算。查资料有写布洛德回忆说卡夫卡这本书的结尾应该是:K会因心力衰竭而死去,正在此时他才被允许留在村庄居住。如果是这种结局到也可以,但我想的还是不接纳K为好,因为K始终是外乡人。我觉得卡夫卡之所以给主角起了个代号般的名字K,书中其他人物却都有真正的名字,是值得探讨一下的。这就说明了K与其他角色都不一样,是异类。村民们也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K就是K,不可能被接纳。所以我认为结局,要么是K死掉了,给他建个无名的坟,要么就是K离开了,仿佛不曾来过。如果更为复杂的化,还可以让K回到他记忆中自己的家乡,而在自己的家乡里,他也是外乡人。

  我甚至想,假如把K剥离于小说呢,会是什么样子。没有K,也没有土地测量这回事,书中拥有名字的角色其故事似乎也都完整。K可以是读者的化身,用我们的视角在观察这些人,去知悉他们的故事。K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也没有真正的名字。

  《城堡》读后感(二):用写作寻找内心的出路

  卡夫卡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作家,他只是一直在书写自己内心的声音。他内向、孤独、无助,甚至绝望,写作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一条内心的出路。

  卡夫卡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个失败的父亲,因为他养活了一家老小,所以他性格专横跋扈,像个专治的大家长一样对卡夫卡要求严格,母亲的性格则内向懦弱,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卡夫卡,很少能感受到父母之爱,所以才形成了他内向、孤僻的性格,不被亲友理解,不被世人所接受。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以看见他自己和他成长环境的影子,比如《城堡》。

  《城堡》讲述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受邀到城堡做土地测量员,但是他费经千辛万苦,始终没能进入城堡的故事。

  其实,这个土地测量员K何尝不是卡夫卡自己?在他的家庭中,他始终未能获得理解与支持,他三次订婚又三次取消婚约,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没有获得关注,直到死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价值。K始终没能进入城堡,卡夫卡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同。

  作为犹太人,卡夫卡是个没有根的人,既回不到自己的家乡,也无法融入其它人种的社会;K也是一样,不能进入城堡,在村里被赶来赶去,受尽排挤,始终是和外乡人、异乡人。这种身份焦虑、缺乏归属感的感觉伴随了卡夫卡的一生,也化成了他笔下的人物流传于世。

  《城堡》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卡夫卡英年早逝,他去世之前本来是委托他的朋友布罗德将他的作品尽数销毁,不能出版,也不能流传于世,但布罗德违背了他的遗愿,今天的我们才得以读到这样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

  客观来说,第一次阅读卡夫卡《城堡》的过程,是枯燥无趣的,故事叙述的冗长乏味有时甚至让人读不下去,想要放弃。卡夫卡是故意为之,通过故事叙述的索然无味来突显出K在试图千方百计进入城堡中的焦躁与不耐烦,这也是卡夫卡的人生带给他的感觉。他没有直接地表达自己有多么孤独无助,而是间接地通过小说人物K的想而不得、努力而不得的经历来让读者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和体验那种无力感和虚无感。

  在我们看来,城堡的处事逻辑荒诞无稽,两个助手的角色同样荒诞无稽,K执着的行为更加荒诞无稽,这些元素无疑使得小说具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但是,这种隐藏在可笑愚蠢行为背后的逻辑和社会,才更值得世人深思。

  缺乏人生经验的时候,读卡夫卡的作品,可能会感觉他的文字混乱不堪、抽象游离、不知所云;但是,当你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亲身体验过小说主人公所经历的那种荒诞离奇、亦幻亦真的事情,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的时候,你会真正发现卡夫卡文字的魅力——回味无穷,值得细细咀嚼。

  “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阅读的作用同样如此。”卡夫卡做到了。

  《城堡》读后感(三):我眼中的卡夫卡,是幽默风趣的

  在清新的空气中他清楚地看到了山上城堡的轮廓:到处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衬托出千姿百态,使城堡的轮廓格外分明。-卡夫卡《城堡》《城堡》是我读的第一本卡夫卡的作品,久闻卡夫卡的大名,却一直没有选择阅读,一方面是对大作家的敬畏,总觉得要感兴趣再读,方能读出滋味;另一方面则是认为,自己目前的文学修养能领略到作品的精彩吗?

  终于,我还是抵挡不住卡夫卡的诱惑,开始了《城堡》的阅读,想看看这个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的人究竟是有多牛?

  《城堡》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叫k的人,被聘为土地测量员,他千方百计、想尽办法要去城堡里面,全书洋洋洒洒25万余字,最后k没有达到目的,没有进入城堡。

  卡夫卡的神奇在于,每当事情出现转机,你以为k可以更进一步达到目标之时,他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另一个人的故事,又是几十页的长篇讲述,语言、动作、表情、对话……着实精彩。

  譬如:在k接到卡拉姆的秘书要召见他的消息后,激动地赶到了贵宾饭店,在等待召见的过程中,因为和弗丽达的对话,导致错过时机没有被召见,转而又和一位秘书开始了不停地纠缠,这一转笔就是几十页;再如:k重新开始等待,这时,代替弗丽达的另一个酒店侍女佩琵身上,从佩琵原来的处境讲到现在的处境,很多场景居然和我们现实中的社会相差无几。

  可以说,书中有大量的对话,有时读的确实是乏味枯燥,怪不得沈从文先生特别钟意“耐烦”这个词,他写文章耐烦,每部手稿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他当老师耐烦;批改学生文章及其认真。

  我们普通人读书要耐得住烦,只有耐得住烦,方能读出书中精华所在,在大量的、琐碎的、絮絮叨叨的语言中,我发现了卡夫卡的幽默。

  譬如:他在形容k看到村里的农民时,是这样写的“他们的头颅看起来像是被打平的,面部表情是在挨打时的痛苦中刻下的”,这语言感觉真是刻薄;k去村长家拜访时,两位助手帮助村长夫人盖箱子盖,“两名助手高喊了句‘棒极了’,因为他们终于把柜子门关上了。”这两位助手感觉着实不聪明;形容文书们做笔录“文书坐着根本听不见,那他就得跳起来,抓住口授的内容,又赶快坐下去记下来,然后又跳起来听……”,语言极其幽默、可笑。

  因为读《城堡》,我特意去了解了卡夫卡的生平,可以说,卡夫卡一生都活在了父亲的因一个阴影中,甚至有一次他看到父亲做饭,居然惊叹道“原来父亲也要吃饭。”父亲的强势、对卡夫卡的严厉,导致了他性格上的孤僻。

  卡夫卡曾经在1913年的一篇日记中写到,“我将不顾一切地与所有人隔绝,与所有人敌对,不同任何人讲话。”

  和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可是卡夫卡却通过书信来和家人交往。成年后的卡夫卡给父亲写过几万字的信,可以一封也没有寄出过,他甚至在写完很多作品后,就一把火烧掉,从不在乎它们是否被世人认可,也有人说,卡夫卡在作品中创作的人物都是以他自己为原型,都带着他的影子,我只读过这一部,不敢确定这种说法是否属实。

  《城堡》是一本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很多读者评论卡夫卡的作品读起来很压抑,我却总想从中读出些有趣,读出些不一样的内容。

  卡夫卡去世前不久,曾在街上碰到一个小女孩儿在哭,因为她心爱的洋娃娃不见了,卡夫卡安慰小女孩:“洋娃娃只是厌倦了人类而离家出走了,洋娃娃一定会写信给你的。

  后来,卡夫卡每天就以洋娃娃的口吻给小女孩儿写信,告诉女孩洋娃娃出走以后是怎样生活的。

  我眼中的卡夫卡是温暖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