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2022-06-06 03:52:16 来源:网络 阅读:载入中…

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一: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trick or treat)。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篇二: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叮叮!叮叮!”闹钟响了起来。我立刻起床穿衣,奔向电子汽车。在这个焕然一新的世界里,我是一名时尚服装设计师,没错,我要设计一件超神奇、超伟大的发明。

  这件衣服白里透粉、粉里透红,而且有一股迷人的芳香,这件裙子上镶嵌着一些宝石,你可别以为它们只是宝石,其实,这些宝石还是按钮,各有各的功能哟!比如,猫眼石,只要你按一下它,它就会像眼睛一样观察你的心情,如果你非常开心,它就会变成粉红色,如果你忧心忡忡,它就会变成蓝色。如果再按一下猫眼石,这一类的系统就会全部关闭。再比如紫水晶,只要你扭一下它,你的身体就会漂浮起来,,因为有很多小机器支撑着。这时,衣领上就会出现一朵桃红色的小花,这朵小花上面有数千万个听筒,光凭肉眼是看不出的。只需把你想要去的地方的名字念出来,不一会儿,目的地就会到达了。这件衣服还有一个一技之长——能改变温度。这时,你就得靠绣在腰上的水仙了。水仙花里储存了两种温度。如果天气炎热,你就拉一下水仙花,就会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如果天气寒冷,也来一下水仙花,温度就提高了不少。

  大家有可能会想:“嘻!这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洗完后褪色!”其实,这件衣服不但不会褪色,还不用洗,它的系统会自动把衣服上的细菌蒸发掉。有的会想:“虽然不褪色也不用洗,但是,把细菌蒸发掉以后,会不会过于干燥呢?”不会的,因为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湿润。

  梦想就像一颗颗数不清的耀眼繁星,是那么的光彩夺目、绚烂多彩。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梦想纷纷变成现实吧!

  篇三: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少数民族文化作文500字 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

  我们中国是个庞大的家族,少数民族就有55个,而55各少数民族的建筑的特点、外形也各不相同。

  传统民居是蒙古包,是一种圆形毡房。顶部像撑开的大伞,中心开天窗,用柳木杆支撑住。又以一寸直径的柳木编成一个个称为“哈那”的网状的平行四边形,以便收拢、拉开。每个哈那高四五尺,拉开宽六七尺,若干哈那连成圆形墙支架。所用哈那的多少,决定蒙古包大小。墙架外包毡,东南方向设木门即成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通体白色,蓝天下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就像一幅迷人的画,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建筑。

  壮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的房子。“干栏”又叫“麻栏”、“阁楼”,分为上下两层,以木、竹为桩柱、楼板和墙壁,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一般干栏多依山傍水,四面向着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布依族习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典型民居是用薄石板搭盖“干栏式”房屋。除檩条和椽木之外,房顶和墙壁均为石板。它建筑经济、古朴美观、而且可以防风雨、避火灾等。浅灰白色的石料,白昼中是银光闪烁,月夜下似凝霜覆雪,煞是好看美观。

  满族则流行一家一户的院落而居,传统民居为草顶土墙的“口袋房”。房屋的周围用不高的土墙或用棚围起来,院内还有一个小菜园。

  今天只是介绍了55个少数民族的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还有很多,可以多去了解,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

  篇四: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少数民族介绍作文600字 傣族

  傣族聚居在云南,那次严重的干旱,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现在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让我们走进云南,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吧!

  傣家竹楼近似长方方形,以数十根竹子支撑着,屋顶呈“A”字形,密密麻麻的茅草整齐的铺盖着,既通风又透光,住在里面舒服极了!竹楼只有两层高,二楼的观望台上摆放着各种花草,偶尔走出去欣赏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更让人啧啧赞叹的是他们的衣服,傣族妇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穿上短袖衣和统裙,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上面裹着紧身的短上衣,肚子裸露在外面,长统裙正齐腰部,直垂地面,颜色多种多样,像孔雀开屏一般。

  那香甜可口的竹筒饭,更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将米洗净后饭放入竹筒中,将竹筒口塞紧,不过为了让米更软,可稍留一些空隙。装好后放在温火上烧,这带有竹子清香的米饭,让人百吃不厌,满口留香!

  说到傣族,当然少不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的来到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你追我赶,你拿着瓢往我衣领里灌,我拿着盆往你的身上泼。天仿佛下起了花瓣雨,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子,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人人脸上笑开了花。瞧,这几个小姑娘泼得多开心啊!他们互相追赶,后面的小姑娘端着盆,先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直接倾入而下。前面的小姑娘转过头来,埋着脸,紧紧的闭上眼睛,一只手挡着,边跑边躲。接着赶紧提起地上的桶,准备反击,你一下我一下,转眼间两个人就变成了“落汤鸡”,真是痛快极了!人们边泼边唱,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大家唱这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都不肯离去。

  篇五: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00字 畲族之旅

  今天,我体验到畲族的婚嫁习俗。我们跟着讲解员,她说需要四个人分别来扮演新郎、新娘的舅子和两位伴娘。赵老师自告奋勇的扮演“新郎”,另外三人都是我的同学。

  新娘在哪儿呢?我正好奇着。该不会在一旁的轿子里吧,想着,便探着脑袋往轿子里看,一旁的导游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接着说道:“我们现在还不能见到新娘呢,要新郎闯过一道道难关后,才能见到新娘。

  在一扇大门前,我大家停住了脚步,我看到前方的地上放着两把交叉的扫把,扫把上还有尖刺。它们挡着我们的去路,必需要对出歌才能继续前走,村里的姑姑们都说畲族自己的语言,让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也真难为赵老师了,他不但没知难而进,反倒知难而退,只好被新娘家的人罚了三碗酒。

  畲族的不少人家还会上山打猎,正因为这样,新郎的箭法一定要很准。对新郎的第二项挑战就是射箭,我们在一旁窃窃私语:“赵老师恐怕连弓怎么拿都不知道。”“小心,别被赵老师射到啦。”听了这,我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箭法不准的赵老师射到,果不出所料,五支箭,赵老师一支也没射到。

  要进到新娘的家中,还得猜出哪一位姑娘是女祭司。“应该是头上盘着鹤的吧。”“可能是身上的衣服绣着凤凰的吧。”“不对,可能是身上背一个包的!”大家七嘴八舌地给赵老师支着招。是啊,三个姑娘都不一样,哪一个才是呢?最终,赵老师选了那位绣着凤凰的。结果,讲解员说,应该是身上背着包的。

  赵老师最终没见到新娘,在真正的婚嫁中,需要全是满分才能娶上新娘呢。

  篇六: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唱起这首歌,我都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对每一个民族都充满了好奇。

  在众多少数民族中,我最喜欢的是傣族。

  为了了解傣族,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傣族吧。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人口12。5万人。

  傣族的男生,服装都差不多,都穿无领对襟,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穿着长管裤,头上蒙白布、水红布,或用蓝布包头。女生的服饰颜色各种各样,外形都是一模一样的,上身穿着小短袖,露出一点肚脐眼,下身穿着长到踝脚的裤裙。男女一起翩翩起舞时最让人赞叹!男女配合得天衣无缝,十分默契,总让人看得入神,一场场的演出都结束了,而人们还陶醉其中。

  傣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到泼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带着自家的塑料桶或大大小小的盆子来到空地上。人们先分为几个队,先举行“背新娘”比赛,谁先把“新娘”背到指定的地点谁就赢,或者用头顶着水桶,把桶里面的水能准确地倒到桥那边的桶里谁就获胜。这些“热身赛”过后就是重头戏“泼水”了。人们都举着泼水的用具,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朵朵水花串串笑,他们沉浸在笑声的海洋里,沉浸在幸福的时光中!

  水花在人群中绽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晶,这些水晶仿佛记忆着欢声笑语和这难忘的节日……

  篇七: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少数民族服饰作文400字 苗族服饰

  苗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八九四点五万人,为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大部份分布在中国西南或中南省份,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服装十分有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和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更简单,男子上身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身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或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黥东南苗族服饰不下两百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银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苗族银饰,也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苗族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配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铜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

  通过这次习作,我对苗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篇八: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篇九: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700字 水中欢娱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明。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傣族就是其中之一。傣族有许多节日,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泼水节,是人们都置身于水花之中,让大家都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

  傣族泼水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举行,持续三~四天。傣族泼水节是怎样流传来的呢?至今,傣族人民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一个凶猛的恶魔,它作恶多端,人们自然都恨透了他,但是什么方法都对付不了恶魔,后来村寨里的七位善良的姑娘发现恶魔弱点就是头发,便商量起如何杀死恶魔,为人民除害。一天夜里,勇敢的姑娘杀死了恶魔,但当恶魔头着地时,就会燃烧起熊熊大火。此时,姑娘为了不伤害百姓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每年替换一个人抱头颅。当替换时,人们都给原先抱头颅的人泼一次水,冲走身上的血污、疲倦和晦气等。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在节日的第一天,人们清早就要采集鲜花和绿叶到寺庙供奉佛祖神像。并用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去灰尘,冲去一年的灰尘,带来吉祥。“浴佛”完毕后,集体泼水活动便开始了。一群男女青年领着装满水的桶,拥到大街小巷,见到人们就泼水,怪不得傣家人常说“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生”两句俗语。

  到泼水节第三天时,泼水节最精彩的节目就要开始了——划龙舟。那日,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江畔,观看并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着数十名参赛选手。号令一响,龙舟像离弦的箭一般往前“飞去”。两岸到处是锣鼓声、号子声还有观众的欢呼、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到达了最高潮。

  “放高升”则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高升:是指傣族人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从而制作完成。燃放时,烟花在空中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观。人们不禁拍手叫好!

  一朵朵美丽而又独特的水花绽放在空中,为人们冲走了晦气、血污和疲倦,使大家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生活。

  泼水节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深厚久远、博大精深的象征。

  篇十:描写少数民族女性服装的作文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

  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