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点,你的孩子已经翅膀硬了
很多孩子已经连续几个月在家上网课了,这就导致了家长有机会开始深度思考薛定谔的亲子关系。妈妈们目前面临的每日挑战,首先就是如何在母慈子孝中平稳度过每一天。
为了拉近跟娃的距离,避免“对看两相厌”,好多妈妈能想到最快捷简便的方法是“物质拉拢”,尽管大多数的“物质拉拢”都是大人们的“自我感动”。
比如前段时间妈妈们口口声声要为宅家的孩子团购可达鸭(因为自己想要),口口声声要为憋在家很久的孩子们团购蛋糕(因为自己想吃)和最新版的积木(因为孩子玩积木时不叫妈)……
当然,这种物质拉拢式的母慈子孝,演变到后面也会“夹带私货”,比如有人给娃们买了词典笔、错题集、《小学生作文精选》和《思维训练冲冲冲》……
还不都是因为那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学习使我妈快乐”嘛……
当妈的都这样,看起来是为娃操碎了心,实际上是自己得到的满足更多。
仿佛已经听到了这届小朋友的内心BGM: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我又多了两套题……脸上笑嘻嘻,内心哭唧唧——“到底啥时候我妈才能懂我?”
老母亲不懂自己的娃,以前我以为这说不通,但随着孩子年龄变大,我感觉我们是真的开始越来越猜不透他们在想什么了。
我一朋友说,孩子生日快到了,她费尽心思买来了烘焙材料,低筋粉、黄油、草莓、稀奶油,甚至排除万难搞到了食用色素,准备大展拳脚给娃做一个DIY版奥特曼蛋糕,以展现老母亲的细腻感人。
当她万事俱备之际,儿子飘出一句“你怎么就知道吃吃吃啊,我不想吃,我想要这个”,接着甩出一个图:
谁能想到,一个小学生,小小年纪已经厌倦了蛋糕零食奥特曼,在妈妈连他烧个开水都担心烫到手的年纪,他已经在向往大孩子们的实验玩具了……
这年头这年头,孩子的兴趣点和想法可能真的超出父母认知了。
这些孩子喜欢“酷酷”的东西,比如航空航天,比如人工智能,比如高科技。
家长们真的了解孩子想要什么,而且支持吗?好像并不一定。
拿编程来说,我在好几个妈妈群里,对近200位妈妈做了个小调研,有30%家长是“不支持”孩子学的。不支持的理由也很充分——
而支持孩子学编程的家长们,理由也是很充分——
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真挺重要的。有的小朋友遇到事情会就能马上想清楚步骤,脑子里有个很清晰的轴,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靠谱。有的妈妈说,娃学了编程后和她 讲道理 辩论越来越溜了,她几乎没赢过……
不止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对很多孩子来说,编程很有意思,是因为孩子能通过编程把自己脑子里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实现。而他们的想法,甚至他们创作的“作品”,有时会让家长叹为观止。
我儿子学校里一些被他们膜拜为“大神”的同学,大多从小学过编程,敲敲键盘就能玩出炫酷的花样,科技节上更是光芒四射,还能跟家长一起做各种炫酷作品,在学校展出。
我也觉得他们特别酷。回头看了眼我家孩子他爹,唉,我的意大利炮呢……忍不住把孩子他爹怼了一顿。
他委屈地问“我又做错什么了”,人家的爸爸会编程,能跟娃一起做酷酷的事情,你怎么不会呢?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鹅厂员工是否想让他们孩子学编程的内部调研,有83.7%的腾讯员工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学编程,并且已经有34.9%的“鹅二代”在学编程了。
而且,大多数“鹅二代”的编程初体验集中在5到8岁,其中最小的编程鹅二代,不到1岁时就开始接触了!
好家伙,我又回头看了眼孩子他爹,我的意大利炮呢!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孩子是通过编程学习给自己创造了光明未来。比如“老陈”的儿子——十几年前他儿子“小陈”还读小学时,他就每周拿着“小陈”自己列的书单去图书馆往回借编程书,从Javascript到C语言。“小陈”上初中时就开始参与开源项目,回答全球其他人对他产品的提问……一路叩开了国内顶尖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门,本校直博、投入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中。
但如果你以为“鹅二代”们学编程都是为了“子承父业”,那你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了,用“鹅一代”的话来说:“未来一切或许都不叫编程,但都与编程有关”。
编程这项技能就是一个重要工具,对于下一代来说应该就像“开车”一样,一项让日常生活更便利的技能。
当有的孩子在用编程模拟物理教材中的拟合数据寻找规律,还能设计一个程序,根据不同的天气、心情、衣着、为妈妈推荐今日口红色号时……你就会发现,这一代孩子的生活已经有了一番极美的远景。
今年4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信息科技”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成科目,也表明国家对培养孩子信息科技素养及能力越来越重视了。
我们的娃已经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啦,可以利用当下便利的互联网环境、技术提升数字素养及能力。
其实现在很多编程教学,不是家长想象中那种枯燥、烧脑的二进制代码轰炸,不少启蒙编程已经做得非常有趣,让孩子在类似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就能学到东西。
比如鹅厂码农“老解”的儿子喜欢玩游戏,他为了让儿子对编程感兴趣,就告诉儿子通过编程可以自己设计游戏。现在,“码龄”2年的“小解”已经用少儿编程工具做出了很多小游戏,比如飞翔的小鸟、饥饿的鲨鱼。“饥饿的鲨鱼”设计完成后,让“老解”意外的是,“小解”竟然一反常规地让鲨鱼去吃错误“食材”,不断测试鲨鱼到底能变多小。这两年,“老解”在孩子不断把他那些奇思妙想的脑洞创作成作品的过程中,见证着“小解”的成长和变化。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接触某种新事物,还是得动动脑子,找到能吸引他们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