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的读后感大全
《鹊桥仙》是一本由萧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4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鹊桥仙》读后感(一):江南,逝水流年 ——萧耳长篇小说《鹊桥仙》阅读笔记(一)
江南是什么样子呢?
之前虽然读过一些与江南有关的长篇小说,但可能是我读得不好,读完了还是对何为江南知之甚少。有缘认真地读了萧耳最新长篇小说《鹊桥仙》,就好像到江南走了一趟,小住了几天。“醉里吴音相媚好”,虽然距离第一次阅读已经过去了数月,这趟纸上江南之旅至今仍余味悠长。
为什么题名“鹊桥仙”?书中有一座桥,是小镇的中心地点,很多故事围绕着桥展开。当我们想象江南时,我们的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座高高的桥,桥下流水,桥旁边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书中的“栖镇”,就是这样的一座江南小镇。“鹊桥仙”也是一个词牌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当我们回望鹊桥,却发现已无归路。逝水流年,就这样带走了我们的柔情和伤痛。
《鹊桥仙》描写了两代人的情感。书中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讲的是人的悲欢离合,暗线是过去一百年里中国发生过的的一些大事。全书因此有了纵跨一百年的厚度。同时,因为对人物、人情、物产、细节精妙的刻画,使得本书十分耐于精细的玩味。
《鹊桥仙》读后感(二):江南,逝水流年 —— 萧耳长篇小说《鹊桥仙》阅读笔记(三)
“当时栖镇商业繁荣,是大码头,聪明能干的人就有发财机会。”“父亲跟伊讲过小辰光,正是解放前些年,屋里条件优渥过一阵子,梳小分头,穿黑色小皮鞋,去大上海跟着阿爸白相,在豫园吃蟹粉小笼包,大世界看西洋镜,外滩看大轮船。”
“从栖镇坐船去杭州,武林头、清水港、三家村、余泾渡、义桥、拱宸桥、卖鱼桥,终点武林门。第一个码头,是武林头丝厂,已到德清地界。”
“栖镇内外方圆十里的水域,有好几处叫‘漾’的地方,靳天小辰光没见过大海,以为这就是‘海洋’的模样。人到中年后,回想起来,依旧觉得这是很大的一片水,配得上叫气气派派的‘漾’。”
“湘湘说,洛舍有大漾,叫洛舍漾。小辰光眼里的洛舍漾,跟海一样烟波浩渺,流进太湖,再流过去,就是吴兴地界。……小辰光,没有见过海,从洛舍坐船到栖镇,听说最早还没有小火轮,只有乌篷船,要划大半天,我妈说慌兮兮的,漾到处是水,看不到边。后来我去外婆家,就有轮船了,感觉安全多了。”
“戴正说,以前栖镇到临平,也是有河道的。我爸说过,解放前,有几年,临平的人要到栖镇来读书,就是坐船来的。”
“他们河边枕水而居的故园早已不在,轮船也绝迹了。真正的水乡故里早已被摧毁,那时毁得可真痛快。他们小辰光踏的桥,游泳过的小河,全变成了水泥马路,河边的老房子不见了,她小辰光玩耍的河滩,洗过衣裳的河埠头都不在了。”
“除了学校,小镇最重要的地点是轮船码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大婚那日,沈美枝的嫁妆,从水北绕一个大圈,一船花花绿绿的嫁妆从船上款款运来,陪嫁丝绵被就有十几床,登岸再走一段路,到了高庆家。”
千年运河还在,但轮船和轮船码头已消失。江南小镇还在,但水系支流填平,轮船消失了,公交车取而代之。再后来,主人公们纷纷开起了私家车。那个枕河而居的江南小镇,已逐渐成为梦里的故乡。
《鹊桥仙》读后感(三):江南,逝水流年 ——萧耳长篇小说《鹊桥仙》阅读笔记(四)
江南美丽富饶,物产丰富,物产有丝绸、珍珠、细麻;菜肴有酱油蹄髈、粢毛肉圆、白斩鸡、板鸭、细沙羊尾、烂糊鳝丝、清汤鱼圆;点心有鲜美的荠菜馄饨、虾腰面、茶叶蛋、亭趾月饼、白糖镬糍汤;水果有枇杷、杨梅、青梅、桑葚、甘蔗、荸荠;饮料有酸梅汤,是一个滋养人的好地方。
粢毛肉圆
“他看美枝做粢毛肉圆,鲜肉剁碎,淘好糯米,用温水浸泡三小时,捞出沥干,再将四比一的瘦肉和肥肉剁成肉茸,掺上辅料葱、姜末、黄酒、盐,加少许水,与一半的糯米拌匀,看美枝再用手搓成乒乓大小的圆子,一个个放进盛有糯米的筛子里滚动,肉圆子的表面就均匀地沾上了糯米,再放入蒸笼里蒸。
粢毛肉圆是最能勾起乡愁的美食之一。从前过年过节婚嫁喜事,“粢毛肉圆”是江南小镇“十碗头”之压轴菜。国内许多地方都有肉圆,但只有江南才先用糯米混肉糜以求去其油腻,再放到蒸笼里蒸以求达到清淡美味营养兼具,只有富庶的江南才如此讲究。”
白斩鸡
“唐妈妈去院子里的鸡笼里,抓了一只自己养的鸡杀了,做白斩鸡,鸡汤烧成菠菜豆腐汤。”
虾腰面
“老底子的虾腰面、虾爆鳝面,我都喜欢,好像比片儿川贵。”
“两个又吃虾腰面,浓油赤酱,腰花倒是嫩滑,吃得热气腾腾,鼻尖冒汗。”
“农历七夕,戴正和杜慧在杭州吴山街道领了结婚证,领证后,在十五奎巷的老面馆各吃了一碗虾腰面。”
“一会儿,隔壁店小二送面上楼,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热气一缕缕飘上头上方橘黄色的纱灯笼。易知一看,一碗片儿川,一碗虾腰面,立刻笑逐颜开,说,我很喜欢吃虾腰面的呀,好几年没吃了。”
亭趾月饼
戴言礼这么多年来老一套,从来不吃广式月饼,说那不叫月饼。他只吃苏式月饼,苏式月饼中,顶顶喜欢亭趾月饼。亭趾月饼中,鲜肉、白果、椒盐、白糖、火腿等等品种,顶顶喜欢火腿月饼,咸中有甜,甜中有咸,酥皮松脆。
荠菜馄饨
钟晓伟的嬢嬢在厨房忙活,过了一会儿,又端出每人一碗的荠菜馄饨。
白糖镬糍汤
镬糍是用柴火灶搨的薄薄一层糯米饭锅巴。吃的时候用开水泡,加白糖。
“他们一起坐在一张长条凳上,吃一碗白糖镬糍汤。他说,大概放了两勺糖,有点甜。她说,还是甜一点好吃呀。”
糯米镬糍是江南冬季特有的传统美味。用柴火灶搨糯米饭,形成的那一层极薄极脆极酥的锅巴,就是镬糍。一碗镬糍,舀上两大勺白糖,慢慢加入热水,原本酥脆的镬糍很快变成了绵软的甜汤。冬季喝一碗暖身又养胃。
梅雨季、青梅、酸梅汤
“戴言礼记得在栖镇待了大半辈子,从他童年时开始,每一两年冗长的梅雨季节,镇上就会有一件悲伤的事情,有小孩子溺水而亡的,有屋里或者厂里漏电触电死的,有正常人变成精神病的。他记得从前镇上有名的范小姐,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梅雨季之后变成精神病人的。”
梅雨季节几乎成了江南特有的季节。笔者曾经在梅雨季节到江南住过一夜,记得那被子摸上去几乎就是湿漉漉的——其实它是干的。“黄梅时节家家雨”,“纱窗几阵黄梅雨”。江南是水乡,而梅雨季节加重了江南的阴性气质。
梅雨季节也是江南梅子的成熟季节。
“梅花花落结子,分青梅、花梅两种。青梅花纯白,果实纯绿,俗称家梅。花梅花白,带点微红,果实绿中带红,俗称野梅。”
“这种青梅,要用很多糖腌过才不酸,要么浸白酒,那酒劲道很大的。”
“街上看到有卖青梅的老太太,一小盅里有三颗,很大的,五分钱。”
“那时候工人还吃香,每天早班船去,晚班船回。说到武林头丝厂,总是热闹又有趣,夏天时常用热水瓶带回整瓶的酸梅汤,还有好吃的菱角和糖藕。”
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桂花、冰糖、蜜。《本草纲目》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可见乌梅是由青梅制成的。
梅雨季、青梅、酸梅汤是江南特有的产物。梅雨季使得江南因为过于潮湿,而用烈酒浸泡的青梅饮则能够祛除潮湿。酸梅汤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酸梅汤甚至从江南传到了北方。乾隆帝爱饮酸梅汤,据说饭前饭后都喜欢喝。
白沙枇杷
“这点就我们老栖镇人的礼节。我坐火车一夜,早上到北京,白沙枇杷只烂掉十一只,我自己挑出来吃掉的。”
黑炭杨梅
刘凤娇洗好一篮子黑炭杨梅,摆到八仙桌上。
周作人在《杨梅》中写道:“去乡久,对于乡味无甚留恋,唯独杨梅觉得无可替代……杨梅生食固佳,浸烧酒中一日,啖之亦自有风味,浸久则味在酒中,即普通所谓杨梅烧,乃是酒而非果矣。”杨梅是凝结了乡愁的水果。
风干荸荠、甘蔗、菱角
“一吃风干荸荠,好像才真正到家了。”
“一尝,就说吃不惯这种奇怪水果的泥土味。”
“靳天说,我让我妈煮点茶叶蛋,再带点甘蔗。”
“那时候工人还吃香,每天早班船去,晚班船回。说到武林头丝厂,总是热闹又有趣,夏天时常用热水瓶带回整瓶的酸梅汤,还有好吃的菱角和糖藕。”
荸荠、甘蔗和菱角都是中国水乡特有的水果,后汉书记载荸荠:“王莽末,南方饥谨,人庶群入野泽,掘壳茈而食。”
风干荸荠是江南特有的做法。鲁迅在上海生活期间,荸荠是冬季家中常备的甜食。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墙上拉着一条绳子或者是铁丝,就在那上边系了小提盒、铁丝笼之类。风干荸荠就盛在铁丝笼,扯着的那铁丝几乎被压断了在弯弯着。一推开藏书室的窗子,窗子外边还挂着一筐风干荸荠。‘吃吧,多得很,风干的,格外甜。’许先生说。”
周作人在《关于荸荠》一文中写道:“荸荠……英国叫作水栗子,日本叫作黑茨菇,虽有意义,却很有侉气,可以想见是不懂得吃这东西的。”
“荸荠自然最好是生吃,嫩的皮色黑中带红,漆器中有一种名叫荸荠红的颜色,正比得恰好,这种荸荠吃起来顶好,说它怎么甜并不见得,但自有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与浓厚的珍果正是别一路的。”
他又在《甘蔗荸荠》一文中写道:“我至今不稀罕苹果与梨,但对于小时候所吃的粗水果还觉得有点留恋,顶上不了台盘的黄菱肉,……我却是最感觉有味,因为那是代表土产品的,有如杜园瓜菜,所谓土膏露气尚未全失,比起远路来的异果自有另外的一种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