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进化》读后感锦集
《协同进化》是一本由[美]爱德华·阿什福德·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协同进化》读后感(一):推荐阅读
本书对前沿热点的机器智能与数字技术持有一种乐观主义态度,对人机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和认识。在书中,作者把机器视为与人一起可以协同进化的“生物”,机器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进化是相似的,但又有不同,因为机器的进化不是达尔文式的进化。鉴于此,作者认为,人与机器的关系也不是人与自然的那种互利共生(达尔文式),而是专利共生(人创造机器,机器塑造人),它们相互塑造,而不是控制关系;它们协同发展,共同进化。此外,作者还阐释了自由、意识等哲学理论中的概念范畴,强调了人的“责任”,而不是对机器智能与数字技术的过度担心。
《协同进化》读后感(二):值得反复阅读
人与机器的关系为何?这一哲学领域中的迷人问题在书中都有完美解答。本书作者为科学家,却对哲学问题思考透彻,在令人钦佩同时,不仅更引发人的进一步阅读愿望----如何理解科学家视野下的哲学问题?
很明显,作者通过生物进化论来佐证人与机器的协同进化,不只是在科学事实,科学理论之间徘徊,更多的是以哲学史的思想进行透视。不难看出,作者已经将协同进化作为人机融合的新未来,就是要实现互通,可以理解为贯通,贯通上下游,贯通企业和协作企业之间的关系,贯通生产领域、营销领域、服务领域、研发领域,还要贯通决策链条到生产的末梢节点。要贯通,因为在今天的工业互联网里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实时和可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协同进化》读后感(三):人机融合的未来
这本《协同进化》是为那些喜欢认真考虑和比较机器与人类的本质的读者写就的——在能力、智力甚至进化方面。正如作者爱德华 阿什福德 李所说,本书的中心宗旨是技术与机器共同发展,他使用了富有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方式来解释和支持这一主张。
这本书促使读者探索这样一个前提,即数字人工制品(我们的机器,我们的计算系统)有自己的关键过程形式,用于定义生物生命的属性,因为生物生命是根据过程定义的,而不仅仅是就“事物”而言(这就是为什么“活着”的人与刚刚“死去”的尸体不同的原因。) 作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反馈概述——并深入解释了人类如何使用反馈来适应和学习——以及机器如何利用这些反馈原则,尤其是现代数据浪潮驱动的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李还深入研究了数字算法系统是否可以或不可以完全复制人类的程度。 在本书的最后,李观察到“世界末日情景将今天的人类与明天的机器进行比较。但人类也会改变,而且确实已经在改变。”他详细阐述和说明了人类文化和技术正在共生发展,并且可能接近彼此无法离开的地步。而从现实来看,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即将到来的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未来。
《协同进化》读后感(四):AI持续更新迭代,能够成为生命吗?人类和机器协同进化的时代即将来临
6月15日,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彼得2.0宣告死亡,这样一个半机器半人类所构成的生命体依然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但他的传奇依然给人类的科技史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实证以及思考。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人工智能不断的迭代进化,是否有一天能够跨越奇点,成为智慧生命呢?更为重要的就是机器辅助人类而形成的这种彼得2.0是否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呢?这都是对于生命科学不得不探讨的问题。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电气工程师爱德华·阿什福德·李通过他的专业也对于这一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他的这一本书《协同进化: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未来》就是试图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从更为广阔的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研究出发,提出了机器与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因此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种生命,两者必然是一种不断进化,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彼得2.0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虽然他并不能算是成功的案例,但却依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借鉴意义。那么在科学家眼中呢?这样一个过程将会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他们的发展需要详细论述。而这样一本专业、厚重的《协同进化》就是试图在各方面给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想了解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吗?去阅读这本《协同进化》,从中去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