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骂了一万遍,他依旧是那个“刺儿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骂了一万遍,他依旧是那个“刺儿头”

2022-07-08 20:53:41 作者: 北山度 来源: 读者人物 阅读:载入中…

被骂了一万遍,他依旧是那个“刺儿头”

  “许知远又不见了,许知远去哪儿了?”

  没有人想到,在新一期《向往的生活》中,最出圈的人居然是许知远。

  在节目中,许知远总跟别人是两个画风,还老让人找不着他。

  别人干活,他跟村口大叔聊天;别人做饭,他去海边挑海草。

  他不用刻意表现,就能让节目隐隐有些腥风血雨的味道。

  开播10分钟后,他就主动说:“我偶尔希望大家有点冲突,因为冲突意味着一种更深入的交流。”

  一个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中年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挑事?

  作为一个容易油腻的中年人,他难道不知道有很多人在讨厌他吗?

  对此,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但并不在意。

  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了解过他的生平,大概就不觉得他奇怪了。

  1976年,许知远生于江苏的一个乡村,7岁后跟着父亲移居北京。

  少年时期,脑海中充斥着理想主义的许知远总跟出身军旅、极守秩序的父亲产生矛盾。

  他想要自由地生活,但父母希望他未来能有个稳定的工作,规规矩矩地过日子。

  他高中时崇拜李敖那样的知识分子,可自己却无法脱身去做想要做的事。

  无处倾诉的痛苦贯穿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也为他充满争议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图片大学军训中的许知远(中间绿衣服张大嘴戴眼镜的那个)

  1995年,许知远踩着分数线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微电子专业,走向了梦想中的学堂。

  只是他没想到,微电子专业的课程这么令人窒息。

  跟所有迷茫的年轻人一样,许知远开始找各种事情打发时间。

  他开始去听文科的课,参加校园活动。

  等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觉得天天在学校里混没什么意思,就提交了休学一年的申请,跑到桂林去了。

  大学时期的许知远(左)

  在桂林逛了一圈后,许知远办起了校园杂志《微光》,可惜很快就被学校领导勒令停刊,这本杂志还被批评太过“世俗”。

  后来,在阅读中他意识到,国内大学的通才教育水平和学生的思辨程度其实远远不够。

  1999年,有200家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媒体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产生裂变。与之同时蓬勃发展的,是公众旺盛的表达欲。

  在这股浪潮中,许知远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将自己对这个世界说不完的话,汇成了他的第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提醒年轻人应该多闯荡,有自己的想法。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著

  毕业后,他进入了传媒行业,从记者做起。他开始走出国门,采访经济领域的各种顶级大咖。

  这种跟行业大佬对话的机会既让许知远受益匪浅,也让这个年轻人开始飘了。

  2003年的报社年会上,社长邀请许知远上台为去年的优秀员工颁奖,结果他竟然在台上公然砸场。

  他说:“今年的奖项都给了不该给的人,这完全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如果《经济观察报》这么办下去,就没啥希望了,我拒绝颁发这个奖项。”

  说完后许知远就下台了,留下社长一个人在台上凌乱。

  《经济观察报》时期的许知远

  可想而知,这样的许知远根本没办法在报社接着干下去。

  父亲知道后,大骂了他一顿。

  可年轻气盛的许知远哪里听得进去呢,毕竟智慧是需要跟着阅历一起积累的。

  2005年,许知远和朋友创立了单向街书店,名字取自本雅明的著作《单向街》,他希望跟一群有意思的人卖自己喜欢的书。

  那段日子里,他每天早上会顶着一头凌乱的卷发,穿着白色衬衫和牛仔裤,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到书店工作。

  几年过去后,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文艺青年。

  这个书店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文青们的圣地,同时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

  随着事业的发展,许知远变得忙碌,不能无拘无束地去追求自由。

  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资本沟通,和员工开会,要为一群人的生活负责,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接地气的中年人。

  单向街书店

  学会用微信红包后,他还被员工们一直骗着花式发红包。

  等他回过神,开始跟员工开玩笑时,员工们也会逗他。

  比如大家内部投票许知远是全公司工作量最不饱和的人,仅次于公司里的流浪猫,但许知远从来不会生气。

  这样的许知远虽然偶尔有点怪,但大部分时候真实得近乎可爱。

  可坏就坏在他一方面做着一个“勉强”的商人,另一方面又想保有自己文青的气质。

  2010年,得知韩寒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影响力百人榜后,许知远随即写了《庸众的胜利》来批评韩寒的文章浅薄,把韩寒的粉丝们得罪了个遍,也让自己被骂上热搜。

  韩寒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他既想着逃离浮华,又不由自主地走入舆论的漩涡,企图改变它。

  这种矛盾的言行也导致他被网友们众嘲。

  当然,许知远自己也承认,面对自己的作家和创业者的身份时,他确实处于分裂的状态。

  但这是一种人生的常态。

  既然无法拒绝,那就接受吧。

  《尚流观点》中的许知远

  在这个分裂过程中,许知远遇到了自己的精神危机,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渴望做一件有整体性的,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事。

  他给自己安排了两件事,一个是长达20年的写作计划——写《梁启超传》,另一个是开始做视频访谈节目《十三邀》。

  许知远在城市之光书店看到书封上的梁启超后决定为他写一本传记

  2016年,40岁的许知远开始主持节目《十三邀》,也拉开了他被网友大肆嘲讽的序幕。

  有人说,看《十三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看嘉宾怎么把许知远怼回去。

  在采访俞飞鸿(点击可查看)的这期节目中,面对心中的女神,许知远的尴尬、羞涩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甚至还因过于“猥琐”登上了娱乐热搜榜。

  许知远在《十三邀》中对谈俞飞鸿

  如果说“尬谈”俞飞鸿只是前奏,那么跟马东(点击可查看)的争议更是让许知远被骂出了圈。

  在节目中,许知远直言现在的文化有粗鄙化的倾向,可马东反驳说我们的文化没有精致过。

  他继续追问马东是否对新时代没有一丝抵抗情绪,马东回应说“我没那么自恋”,这也成为了后来人们攻讦许知远的金句。

  马东与许知远在《十三邀》中对谈

  在后续的谈论中,许知远试图让马东评判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异同,但马东一直把回答模糊化,这使得许知远像一直在钻牛角尖。

  结果就是,在一次次的争议性访谈中,许知远被扣上了“迂腐”“情商低”“精英主义”的帽子,各种人身攻击纷至沓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看他的节目。

  原本认识他的人会觉得许知远变得陌生了,而不熟悉他的人会从嘲讽中认识到他的负面形象。

  他不仅被00后嘲笑,他也被同龄人嘲弄。

  可《十三邀》的豆瓣评分从第一季8.4分的评分升至第六季的9.0分,许知远也肉眼可见地成长了。

  面对指责,许知远说:

  “我觉得真实的谈话本身就是会存在摩擦,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流畅的表演来完成一场对话呢?”

  误解是一种常态,他只要坚守好自己内心的节奏和秩序就可以了。

  在节目,他也承认自己带着偏见去看世界,但谁又不是呢?

  中年人的世界里,即使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是可以继续聊下去的,聊下去也许就会发现双方的共通点。

  可还有人执着地嘲讽他是精英思维,鄙夷他的清高。

  却忘了,这个油腻的中年大叔,也曾桀骜不驯,富有才华,大学毕业就出书,一度成为《经济观察报》的主笔,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

  他知道自己不合时宜,但只想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看世界。

  完全拒绝他的思想,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看着他,其实也在提醒自己,不要以己之心去判断别人,要走入别人的人生去看、去理解。

  许知远所做的一切既不是为了成为时代的偶像,也不是为了成为人们眼中完美的知识分子。

  他只希望在汹涌的流量下,做一个能保持清醒认知的人,永远捍卫自己的信念。

  这就是许知远,一个不合时宜的普通文化工作者。

  人到中年,他依旧如少年般纯粹,也从未停下传播知识的脚步。

  就像他说的:“要让自己像农民一样下地,每天坚持种一点,才会有结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