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铁,读书这事儿吧,是装不出来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铁,读书这事儿吧,是装不出来的!

2018-04-23 08:31:38 作者:阿饼 来源:新周刊 阅读:载入中…

老铁,读书这事儿吧,是装不出来的!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你要读点什么吗?

  所谓社交名利场,就是一部“假装阅读”的表演史。那些失败者,往往是缺少了系统的“假装”指导训练

  ——————

  如果说知识焦虑症是一种富贵病,那么“假装读过”就是针对该病症的特效药,一粒见效。

  知识焦虑症多发于中产阶层。上流阶层才不在乎你对他们读的书怎么想呢,贫民阶层也不在乎。处于两极的这两种人群,对读书的兴趣总是不能持久,他们有时也会摊开书,但根本打算认真读,除非是引人入胜神话侦探小说过完瘾也就忘了

  咖啡几乎成了假装阅读的标配。

  只有中产阶层,为了成为所谓“大人物”,孜孜不倦奋斗一辈子,甚至不惜假装斯文、蒙骗与歪曲。

  所谓社交名利场,就是一部“假装阅读”的表演史。那些失败者,往往是缺少了系统的“假装”指导和训练。他们等待着那个机会,在高档聚会场合中淡然地说出那句话:

  “通过阅读,我成为伟大读者链的一部分:奥勒留读柏拉图,然后奥勒留去世了。弥尔顿读奥勒留,然后弥尔顿去世了。现在我坐在床上读弥尔顿。”

  读弥尔顿《失乐园》时,是否要假装“失乐”?图/Curtis Wiklund

  招式篇

  最高境界是将格调基因生活融合

  ——最近看了什么好书

  ——没有啊,你呢?

  ——我在研读德国哲学家著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物质倾向只能限制,决不能完成或满足。”

  ——嗯,这句话来自叔本华的《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卷2.21第13段。

  ……

  装X失败,场面难看。图/GQ

  在“装”这件事上,谁先开口谁就输。只有门外汉才会谈论一本书的具体情节,而你关心的是故事背景写作节奏作家私生活,还有出版、改编、番外八卦等。

  不过这需要一些基础。你可以去看《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这份被称为“文学的DNA”的杂志创办于1953年,采访过艾略特、海明威、博尔赫斯、索尔·贝娄等319位著名作家。仔细阅读这份杂志的作家访谈结集,不仅可以找到很多文人八卦,还可以了解这些作家都写了些什么书、他们反复在看哪些书,这样就能得到一份权威的书目。

  读讣告也是快速制敌之招。《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的作者玛里琳·约翰逊认为,会被写入讣告的人,往往是某一种事物的先驱——猫砂发明者、卡车司机民谣先驱、海浪音乐先驱,还有口蹄疫防治先驱、冷冻蔬菜先驱……

  还好,“先驱”这玩意儿怎么也用不完,不像中国人最钟爱的“时代”,每一位大师的离世都带走一个时代,倒是符合了霍金的“能量变化产生时间”理论

  作者:  [美] 玛里琳·约翰逊   译者: 李克勤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当你和别人谈到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可以这么说:“故事设定富有想象力,以此为母本改编的《鸟人》的剧本比较弱了。但整体来说,出色的剪辑和炫目的大手笔制作,使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接下来,你就能超链接到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和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其他代表作者。

  担心背不全外国人名字或捋不直舌头的话,可以从卡佛聊到村上春树:“我刚看了他最新出的一本短篇故事集,特别有意思,不过好像还没有中文版……哦,我想起来了,你没学过日语,可惜!”此时,坐在对面的你就得适当反击了。你可以说你根本不读当代文学作品,“都是些朝生暮死的东西,不看也罢”。

  以上堆叠名词的几招,是“装”的基本功。要想达到最高境界,要学会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新模式,将一些代表最高格调的文化基因彻底与你的生活融合。

  假装阅读是一门艺术

  举几个简单例子:不抽丰塞卡雪茄、不喝劣质朗姆酒怎么读海明威?没把武士刀怎么读《源氏物语》?没出过轨怎么读懂《失乐园》?没买过一套酒鼻子怎么算得上真正读过《香水》?

  最后,“装”之大忌,是在朋友圈晒图书封面——稍微真读一点书的“同行”都知道,那本书你根本就没看完,拍完照片,那本书的使命就算完成了。因为从心理补偿角度说,当一个人越缺少某种东西,便越愿意对外宣示自己拥有它。

  而且,在朋友圈晒书的风险难测,一不小心就输了。比如,晒《冯·唐诗百首》显然就输给了晒维斯拉瓦·辛波丝卡《诗二十五首》的。另外,去“世界最孤独图书馆”“中国最美图书馆”打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它是不是某楼盘的配套工程——毕竟,“假装阅读”的工程,可大可小可公可私。

  冯唐粉丝微博上艾特冯唐,冯唐答曰:今宵欢乐多。

  装备

  越“无用”越有用,越“冷”越艳

  “装”备的精髓无非两点:“无用之书”最有用,“冷知识”最浓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门类,旧杂志、百科全书、辞典等品种,皆在此列。

  首先,必备几本有点发霉的塞缪尔·贝克特、弗吉尼亚·伍尔芙、克里斯托弗·伊瑟伍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简·奥斯汀等人的作品,最好是旧书店淘来的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稍微刷刷灰,但别弄得太干净,再随意夹几张Powell's、Acqua Alta、El Ateneo、City Lights Books、Shakespeare & Company等世界知名独立书店的书签。

  再来几套古典学和哲学的丛书,一定要那种原文对照的。不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不论是普罗提诺还是奥勒留,必须是原文的,至少是希腊文/英文,或者拉丁文/英文的。神学和宗教类的书也会显得很有品位

  阿奎那《神学大全》拿出来,能吓倒不少人。

  其次就是辞书,《牛津英语词典》《大英百科全书》《天主教百科全书》《宗教百科全书》《犹太人百科全书》……必须是被翻得破破烂烂的,多处书页脱落,前后封皮残缺不全,书页上有葡萄酒渍和用墨水笔写的旁注。若有人问起这些辞书,你可以说:“我知道现在手机就能查资料,但拿放大镜读字典感觉实在太棒了!”

  另外,诸如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巴黎,19世纪首都》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疯癫与文明》,也能为你的品位加分。不过得是琉璃厂、潘家园买来的上世纪80年代版本,用黄色的硬纸包一遍,小楷重写一遍书名,放在书架角落,让人不经意发现它。

  《疯癫与文明》这书名一听就很有逼格。

  不妨再整点港台版的《再造“病人”》《疾病的文化史》《疾病与治疗》《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如有人问起,一定要说清楚,这不是医学教科书,更不是养生鸡汤,而是文化史

  在别人都认为没意思的东西中找个奇妙的角度说出它的趣味点,你会成功圈粉无数。因为别人会假定这么冷僻的知识你都知道,一般常识就更不用提了。

  当访客接二连三地露出佩服之情时,记得说一句:“咳,这些破玩意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

  反侦篇

  “戏精”常有,“老戏骨”却是稀缺

  就像间谍必须拥有反间谍的能力才能活下去,由此反推,你还得具备识别伪“假”的知识。也许某次聚会之前,你刚刚背了一串名词准备卖弄,却偏偏遇到了另一个背过同一串名词的我,这就很尴尬了。

  演员靳东的人设之一是“人生导师”,他曾引用“梵高”的句子——“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但这句话很快被证实其实是出自心理学界资深导师曾奇峰。“社会精英”靳东还说自己研读“诺贝尔数学奖”,“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西点军校出的《没有任何借口》”。但早在2004年,这本书就被证实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

  类似的伪书还能列个名单:《执行力》(署名为保罗·托马斯)、《CEO的七宗罪》(署名为迈克尔·D.波顿)、《赢在执行》(假冒台湾学者余世维)、《塔木德——犹太商人创业圣经》(署名为弗兰克·赫尔)……

  亚特伍德版《人类简史》,作者是中国人,起了个外国笔名出的书。

  有一本特别要留心——《人类简史》。这本网红著作有两本,你以为这是近几年名声在外的以色列新锐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仔细看看,二者书名相同、封面设计相似,但小标题完全一样正版是“从动物上帝”,山寨版是“我们人类这些年”,可谓中招指数相当高了。

  在创业圈,“必读物”是《从0到1》《创业维艰》和《未来简史》,不同创业者在你言我语的引用中依稀看到了未来公司上市后的盛况。然而,两个事实是:1.《创业维艰》英文版在美国亚马逊收获了4.5星的高分,但最有用的两篇书评只给了这本书两星。2.被创业者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原来是海淀图书城。

  当听到有人一本正经地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春上村树”时,不要觉得太诧异。即使是知名知识分子、书店创办人许知远,在面对年轻后辈李诞毫无躲藏余地灵魂追问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会“找一些书评期刊引用自己根本没看过的冷门图书”。

  读书人恐怕都有点装。

  “戏精”常有,“老戏骨”难得。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阅读调查发现,有14%的英国人想过要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但真正完整读过的只有4%

  类似的榜单《卫报》也做过,那些重复出现的、人称“我不骗你,这些书我真的都读过”的作品一共有八部,分别是:《一九八四》《战争和平》《远大前程》《麦田里的守望者》《魔戒》《杀死一只知更鸟》《罪与罚》与《傲慢偏见》。当被问及为何撒谎,他们表示,主要是为了给谈话对象留下深刻印象。

  而中国人之年平均阅读量,近几年虽有攀升,但总量依然不容乐观。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能够成功地假装读过一些书,而跟我们谈话的人也没有读过那些书。因为真正读过那些书的人都是绝少参加社交活动的书呆子,你不太会碰上他们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13期

  小 新 推 荐

  点击封面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求生欲嘛,被逼到绝处谁都会有的

  口碑炸裂,这部纪录片有《舌尖》前两部的水准

  ——————

  新周刊媒体招聘 内容编辑 / 内容实习生 / 线上作者, 每篇稿费500元—2000元,欢迎简历和作品投递到 hr@neweekly.com.cn,具体要求请到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阿饼    排版 | 张家明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