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子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子集读后感精选

2021-03-10 00:2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子集读后感精选

  《教子集》是一本由安言著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子集》读后感(一):教育孩子其实也是一门课

  教育其实是一门挺深奥的课程。单独看这两个字,教好孩子,培育成才之路,是需要我们这些家长去学去改的挺多。有的时候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着家长的影子。这些都是耳濡目染形成的。就好像家长在玩儿手机,却要求孩子认真看书写作业一样,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是不可能愿意去这样做的。家长是什么样的性格,孩子也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个正是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结果。

  好的引导方式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孩子一个适合他读书学习的环境,孟母三次搬家。为了矫正孩子不认真的态度,剪断了她的织布机上没织好的布。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比任何事都重要。

  也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的强硬的态度,认为孩子不听话就要严厉的管教。这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只是这仅仅是短期效果,长期的影响是以暴制暴成了孩子在表达自己意见时候的当时。

  我们与人沟通大多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觉,而教育孩子同样是这样,能给孩子一种你是在了解他的感受的感觉,平等对话的方式去了解去体会。才有好的沟通结果。

  《教子集》就是这样一本让家长了解孩子,寻求正常方式沟通的书。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些例子,这样的直观的见解到孩子的需求,已经大人对孩子的影响。

  在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后来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同才让这些孩子有了不同的变化。掌握好对的方式方法,才能让教育孩子不再那么难。

  教育其实说简单也简单,你要有个正确的方法,还要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家长,注意聆听。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教子集》读后感(二):给他合适的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让孩子自由发展

  相信大家都喜欢懂事、争气,在家听家长话,在校听老师;在家在外都懂礼貌,讲文明、会感恩、爱助人、走到哪都有人尊重和欢迎,人缘也非常好,大家肯定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孩子,如果再配套一下孩子的性格:平时待人待事礼物谦虚、学习兴致高无须操心、心胸宽广不计较……好多好多好多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大家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这样,但是...非常的遗憾,现实生活中,这样孩子太少太少,反而熊孩子太多太多.

  相信大家都知道,孩子,是一点一滴,慢慢的调教出来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如我们所愿,就给他合适的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然后让他自由发展。

  在生活中,总是遇到孩子说了好多次,但是每次都是错的情况,每每这种情况,我们大人总是非常着急的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都是为你好””看吧,我说了很多次吧”…..是不是非常熟悉的声音,相信家长们都肯定有对孩子说过,下次当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时候,教大家个方法,大人先冷静,然后和孩子一起并排坐下,诚恳的问孩子“我是这样想的,你是怎么想的呢?有什么想法呢?”试试看,一开始孩子可能不愿讲,或者不敢讲,(注意,如果孩子不讲的话,就不是孩子的错了,而是家长的错了,因为家长,是无数次的打断了孩子的讲话,或者孩子和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却自己忙自己的,表现得心不在焉,甚至会叫孩子先自己一边玩去等等)这时候,我们更不应该放弃,更应该让孩子大胆的讲,鼓励他,给时间他,允许他讲,也要认真听他讲,切记在孩子讲话时候,心不在焉,或边忙边听,这样其实我们可以在孩子口中听到很多他的想法,他看问题,看事情的角度,原来是跟大人不一样的。

  教育孩子,简单一点,轻松一点,忍心一点,及早一点,反而更好,只要你给他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给他善心,他就会健康快乐长大。

  《教子集》读后感(三):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 读《教子集》 ——听雪78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读三字经的语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之间就已为人父。如何使自己孩子成才,是天下父母心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奋斗一生的你我都是这样想的吧!可是人生不能彩排,也不能重来。是不是把你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自己孩子?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教育孩子成才?有的人肯定说了,教育是学校的事,找个好学校就可以了。真的可以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安言先生著的教子集,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好的建议。“种植一颗果树,需要合适的土壤,水分,光,肥料。更重要的是,越早接受正确的栽培,对果树越好。”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你想要孩子长什么样,就要给他适合的土壤,水,光和空气。还要给他一颗善良的心,他就会健康成长! 感恩,要有感恩的心,你的教育就基本成功了,有感恩之心,就是做人的基本。有一堂课是必须要学习的,8-10岁的孩子最好,那就是,春天播种,夏天劳作,浇水,施肥,除草,除虫,修剪,有了播种和劳作的期盼,等待收成的忍耐,有劳动时的汗水和泪水,有收获时的快乐和感恩,这就是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就是要从劳动和生活中感悟,学会感恩! 孩子心性的教育方式,就是成才先成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第一,修身就是修心。孝亲尊长,懂得感恩,感恩才能长久。羊羔知道跪乳,乌鸦知道反哺,人如果没有感恩父母之心,那成了什么?畜生都不如。感恩是必修课!还要善解人意,会承担!就要从小事做起,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等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做。梅花相知苦寒来,剑锋从磨砺出!

  《教子集》读后感(四):教育孩子的智慧和心法

  传统中国有很多教育孩子的书籍和方法。很多家庭都会有家训,家训有些是自己祖上传下来的,有些是用前贤的教诲,不论怎样,孩子自幼都会受到家训的影响。比如仅有525字的《朱子家训》,就极其言简意赅的包含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从修身养性开始做起,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一丝不苟,从小养成认真谨慎的习惯,以及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和经验。《朱子家训》开头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与今天的小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是很相似吗?

  安言《教子集》即是这样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该书分“教论篇”和“心法篇”两部分,让孩子自由养成很多好习惯。这部书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案例,告诉家长们应该如何理解孩子、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如何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来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东西。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称得上是“蛮教”,根据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情况,时间久了,就会对孩子造成无法磨灭的创伤。

  有心理学家研究,很多原生家庭对孩子带来的其实并非积极影响,而是伴随一生的痛苦和折磨。这个结论看起来很惊人,然而却是建立在大量调查基础之上而得来的。这就是因为,原生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得法,很多时候只是一味的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期待、愿景等来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天赋、喜好和兴趣,这样适得其反的教育只能令孩子痛苦与无奈。

  《教子集》其实是在让父母学会如何与孩子更好的沟通,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过程,而且也是自己再学习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此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吧。如今的教育越来越重要,社会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孩子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比以前更大,孩子如今所需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一种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自我缓解的能力。

  《教子集》读后感(五):中国人的教育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自讲一些大道理就能教育孩子那实在是太不幸了,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做父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父母,都可以做一个好的父母,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本书就是来教述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不是有句老话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的自身形为就很重要,书中也讲的这个地方,言传身教比说大道理空话实际的多,父母担心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就误了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一生并不漫长,能够陪伴教育定型人的时间也就那十多年,成年以后很后就很难在改正归位到正确的轨道上了。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的保证孩子能够在所谓快乐的生活上再学习的环境中,在这个家长拼学区房找好的学校找好的老师,许多孩子被家长们推着往前,当然有可能推到沟里去,比如每个孩子从小开始就被父母亲送去那些所谓的"兴趣班"学乐器,好像这些每个人的必备一样,其实父母有的时候是为自己的子女好,有的太过功利心而让自己讨厌这就事倍功半了,而让孩子讨厌去做这件事,那些事也让家长也付出了高昂的费用,就以一节课保守说一百五十,一周上二节,以一个学期十八个周来算的话就要五千四了,如果还有寒暑假的话再来还有上其他的课,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费用,对于众多普通家庭算是一个很大的开销了,本来想出去玩,就有钱包空空的窘境。

  《教子集》本来就未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但它太过于浅显而形而上学这是我不喜欢他的地方,我更加喜欢交心真正符合时代性,不喜欢那种旁观者的说教像三姑六婆一样让人讨厌,每个人大部份都会有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只有那一个也不能退货,就想给他/她最好的,想要给最好的教育,可是他们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玩偶让人摆布,就在看此书之前看到这么一个消息,"一个在美国知名的大学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还要回国去某培训机构去补习”我都在想已经读到研究生了,难道不会自习吗?之后才知道了因为有他从小就是去补习机构上课,不去不放心,还有所有考试的中国人都去了不去的就不合群不就有差距了嘛!我在想日后在社会上打拼还能在去补习嘛。

  《教子集》读后感(六):养树先养根,教娃就得从小教

  在读安言的这本《教子集》之前,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多数是随感觉跟大流。其实每一个家长都渴望做一个好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又往往生出种种不知所措。而安言的这本《教子集》恰恰为我们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养树先养根,教娃就得从小教。

  安言的书,很有趣,里面有理论,有作者遇见的各种各样的小例子,还有一些传统故事。没有大谈特谈,反而每一个提问直击为人家长最担心的问题,这也归结到作者本身是一位高级心理咨询师有关。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我们家长的心理,为处在每一个时期的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上。而其有着丰富的经验,比如长期举办轻松做好爸爸好妈妈讲座,还有卓越少年训练营等心理训练,都是针对少儿学员的,也正是这些丰富的经验被作者总结于书。

  《教子集》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李白小时爱玩不喜读书,遇见一个老婆婆在磨铁杵,他听到老婆婆要将铁杵变成针。极其聪明的李白,立刻从中感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同样,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家长的做法,要有针对性。比如有些孩子,讲道理直接能听,有些孩子,需要从侧面去引志,而有些孩子,需要用反例让孩子自己去感悟。所以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作者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就是各种的方法是药方,而孩子如何看待这药,他们的看法决定了他们会用哪种药方。

  现在各大补习班辅导班在学生中间非常流行,往往孩子上完学,就去各种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啥的,甚至是放假也忙于其中。似乎不上这些,孩子的成绩就要比别人落后。其实家长与学生都落入一个怪圈:只有上补习班辅导班,学习才能上得去。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绪,其实这一切,都是辅助工具,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拐杖,那么而当他们真正懂了之后,就不需要再继续去上。学生认真听,真正懂得的基础上,就不需要借助这些辅助的工具了。

  翻完书后,感觉教子不如教好自己,唯有自己做好了,才是孩子的榜样,才可以带动出正能量,给孩子正确的灌溉,让孩子得以更好的成长。同样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样子,那么对待教育也是有一千种方法,我们需要有针对性。

  《教子集》读后感(七):治心从这里开始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很多学生打群架,早恋现象的普遍存在。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书籍市面上应该也不少见,可是真正有用的却寥寥无几。有的人以为做父母很容易,其实看完此书你会发现,天底下最难的就是为人父母,乃至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更是难上加男。原来,自己子女的命运就诞生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这本由安言老师所著的《教子集》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读完我想一定能要你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获益匪浅。

  《教子集》这本书没有很高深的大道理和天马行空的说教,作者就像一个长者,正襟危坐在你身边将他对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的理念向你娓娓道来。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熟悉的案例,这些我想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过,作者更是亲自为我们解答了这些案例的利弊,让我们能够体会做为家长的不易与艰辛。我们应当是孩子成长的见证者与引导者,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领,在孩子无助的时候,我们会作为他坚强的后盾。特别是心理塑造时期,很多问题都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以为只是孩子成长的插曲,却不料在他的眼中却成为孩子性格塑造的引线,也许你错过了敏感期,孩子就会殆误一生。

  我觉得教育孩子更多是给予治心,正如封面上写的,教子之道,治心为本。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吃好的 ,穿好的,用好的,孩子就会茁壮成长,殊不知是害了孩子,将来也会害了自己。等孩子长大了,一旦有了问题就是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够将某些问题解决。面对拜金主义的泛滥,看着大多数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孩子的心性教育就变得更为重要。我觉得作者提出的“生活教育法”,的确很有见地,能够消除孩子在心性和行为中的抵抗和抵触情绪,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成熟。

  中国要复兴,需要有强有力的接班人,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也是关乎一个民族的存亡,读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了良久, 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心性的成长和完善,这样才能站高一线,不应一味的大骂责罚,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会对这个世界怀有更多的尊重和爱。

  《教子集》读后感(八):教育的方式千篇一律,应用起来各不相同

  小淘气还有十余天的时间就要开学了,鸡飞狗跳的日子似乎又快要开始了。感觉这几天家里的火药味又有些浓烈起来。虽然不断的在心中默念“我亲生的,我亲生的。”可是临到事情上来了,还是不免要发火一通。

  虽然也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面对现实情况竟然会是如此之难。“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觉这句话特别适合现在的我,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自打小淘气出生后就一直没停下来阅读学习过,可是遇到问题时还是有黔驴技穷的感觉。所以药不能停,书还得看,方法还得学啊!

  最近看的这本的书名为《教子集》。一看书名便知道这是一本教授采用何种方式教育孩子的合集。该书的作者安言是一位高级心理咨询师,曾经任职于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此书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更像是一部培训课堂教材合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每一位初为人父母之人都是新手,都需要进行学习,而书本就是我们自学的课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来自于孩子自身的,也有来自于我们身为家长的我的们的,当然还有许多来自于外加的因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孩子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是以后的发展都会有所不同的。《教子集》中列举了不少事例以及应对方法,并且对于这些应对反应做出了相应的解释说明。不仅仅是单纯的告诉父母们应该怎样去做,更要弄清楚为什么去这样做。

  作者在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一些还是挺让我感觉到惊奇的,某些方法看似不合理,但是在经过作者的一番解读之后,在回过头来细想一下觉得作者的做法或许未必尽善尽美,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颇有一番道理的。

  育儿类的参考书看的多了,再往后看这类的书便很难以有整体惊艳的感觉。不过哪怕只是从一本书中受到了一点启发,产生了一点点共鸣这本书便没有白读。此书便会给人以这种感觉,虽然其中的内容好似都是我们经常听说过的,但是慢慢回味却又有一番不一样的感觉。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许就应该是这样,方式是千篇一律的,而应用起来却又各不相同的。

  《教子集》读后感(九):教子先修身

  湖南卫视曾经有一档很火的真人秀节目,叫《变形记》,通过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互换身份、体验不同人生,来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 。这个节目很有助益、也很残酷,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的收获是不对等的,农村孩子更多的是去城里走马观花旅了个游,享受了物质丰富条件下的生活,但终究是场梦,回到农村之后的心理落差反而导致有些农村孩子少了些许淳朴与天真。而对城里孩子的教育意义,那就积极的多了,而这也是安言在《教子集》中极力推崇的“生活教育法”。

  所谓“生活教育法”,就是把孩子带进一个以劳动、生活为主题的宽松而不失严谨的真实生活环境,在这里大家做饭做菜、下地劳动,也爬山取水、写字观影,在这里没有迁就溺爱、没有苛责放任,大家平等相待,真真切切感受到劳动和生活的真谛,体会、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乍看之下,安言提倡的“生活教育法”并无玄机,但细想一下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早已经“误入歧途”。大凡西方的教育观念是不打不骂、以爱感化,一听很有道理,但实践起来却效果不佳,因为光爱是无法树立权威的。教子是大部分的爱与适当权威的结合,现在教子的实际困境是:生活条件太好,家长单方面满足孩子的物欲,却一点都舍不得孩子吃苦,更别提耐劳了。这就陷入了亲自教子却教不好的怪圈。

  因此,冲破这股教子的困境,家长得有“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觉悟,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机会体验生活,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动手;如果家长见不得孩子吃苦,把孩子托付给专业有爱的亲子机构不失为一剂良方。对此,安言已有十七年的实践经验,其“生活教育法”的实践已经在云南取得成功的先例。

  《教子集》是安言长期专注于早期教育领域中少儿心性形成研究及少儿不良行为矫正实践的成果,一改西式教育水土不服的气质,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对当前中国社会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可操作的真知灼见。书中提到的依个人好恶对孩子考评、孩子劣行背后的原发性问题的思考、对孩子逆商的培养,亦都直指当下教子的痛点,给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

  惟愿中国的父母们能深检自身,重新回到教子的正确轨道上,不负安言的良苦用心。

  《教子集》读后感(十):父母者,时而习之!

  初为父母,总想在书本中找到养育孩子的秘籍,于是把各类育儿书籍奉为“圭臬”。初时,那些关于婴幼儿的“喂养”手册还是颇有用处的,孩子的成长阶段,身体的发育,如何科学的养育孩子,不得不说是很好的“指导手册”。

  孩子逐渐长大,那些手册仿佛就不那么有效了,每个孩子的心性不同,哪怕家里的孩子与书上描述的某些情况一致,采用同样的方法也不见有效了。如果此时还“唯书是从”,那孩子也只有毁在书本里了。

  所以为人父母者,常常怀念孩子小的时候,觉得小时候多么多么的可爱,多么多么的听话,只要你给吃饱喝足,偶尔逗之,时常关怀,他就能开开心心的长大,丝毫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完完全全的属于你。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对这个世界的懵懂看法,有了对成长对自我的意识,于是乎开始不再“听命”于父母。而且父母和孩子身上都压上了“读书考试”的大山,于是乎之前的快乐时光也就不在了,鸡飞狗跳,争吵打闹,简直不要太厉害哦!

  孩子“变”了,父母者也必须顺应他(她)的变化,你得跟着她的成长阶段调整心态。《教子集》里提到心性教育,这个完全就是可以贯穿到孩子们的整个成长过程,甚至成人者如父母,也需要心性教育的。

  心性的形成是不可控的,为人父母得处处注意,不得不说,父母者——亚历山大!我们变得战战兢兢,哪些地方应该轻,哪些地方应该重,哪些事情应该罚,哪些事情应该赞……好怕自己的一个不恰当处理,就“毁”掉了孩子的心性。很多时候,孩子可能无心的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说法,我都会“自责”很久,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对,导致她有这样的想法。书中提到不管是何种处理方式,都是一种“药”,可这药孩子能不能受,会不会受,也需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的。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情施教,做到这些,或许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父母吧。

  为人父母则,从书中从培训中能学到的是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或者处理事情的思想,但如何达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做到有的放矢,还是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亦然。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的不只是如何去教育孩子,还有学习的是如何能成为一个好的自己,不能因为孩子而丢弃的自我,毕竟——父母者,无毕业之期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教子集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