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物精神》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动物精神》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7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物精神》的读后感10篇

  《动物精神》是一本由乔治·阿克洛夫 / 罗伯特·席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精神》读后感(一):“故事”是如何影响经济的

商学院的基础课程会告诉学生,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理性的商家会考量成本,确定价格,而消费者计算效用,以最大消费者剩余为标准做决定。不管是竞争市场还是垄断市场,都是这样子。这样的理论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市场参与者”就应该是这样子的。然而这个理论的主语是“市场参与者”,如果我们真正把眼光放到现实中、我们的身边,我们都不会把自己定位为“市场参与者”,在定义性的身份之前,我们首先是普通、具有“动物精神”的人类。
试想这么一个故事:在北京天通苑的菜市场,或者青岛老式居民区外的沿街商铺,又或者是连云港的某个新“开放式社区”,有一对靠卖馒头花卷和小面点为生的夫妻,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做出来的食物也确实又够分量又干净,但是在这样居民密集的地方,最不缺的就是他们这样的食品工作者,每一家提供的商品质量和特性都相近,价格也没有什么差异——毕竟大家的面粉都从同一个批发市场来,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然而——且称夫妻中的女性为李嫂——李嫂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消费者是带着孩子一起,而孩子又会嘴甜地叫“阿姨”,李嫂就会很高兴,可能会给孩子多装一个小豆沙包。孩子得了甜头,之后又会更愿意来这里,于是接孩子放学顺便买晚餐的主妇可能就会在这里更多地消费。
到这里为止,这只能算是一种靠赠品吸引消费者的普通手法,那么接下来,我们为李嫂加一个设定:她之所以会这么喜欢小孩子,是因为她的孩子生下来夭折了,之后她也因为某些原因,不再能生育,所以当她看到小孩子,就会忍不住想要对他们好一点,仿佛这样能安慰心里对自己从未长大的孩子的思念
如果这个故事在周围不胫而走,并且成功让主妇们说出 “她也挺可怜的,我们多照顾照顾她的生意”,这就是一个故事改变竞争格局的真实案例。仅就食品的交易而言,即使李嫂的竞争者也都付出同样多的小点心,甚至李嫂有时太忙忘了送小点心,她也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这个市场上的主妇消费者——我们就先将她孩子的夭折算在营销成本之外,毕竟发生这种事谁都不想的。
而我们所面对的大多数、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市场,都有着无数这样的案例。小到李嫂这样的手工食品贩卖商,大到靠人格魅力就能卖手机的罗永浩。消费者是理性的么?他们会认真地考虑每种选择的效用么?决定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很多交易的收益是无法量化的。所以《动物精神》的作者罗伯特·席勒认为,“故事”在我们的商业乃至宏观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故事”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提供支持,也可以说,是我们接受的“故事”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行为。
无数年轻人涌向北上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地计算过不同城市的投入产出比(很多计算过的人都离开北上广回老家去了),他们只是相信了“在这里,努力就能成功”、“大城市,一切皆有可能”这样的故事,就造就了我们现在持续研究的经济和社会学现象。
如果“炒股发财”的故事流行起来,股市就会大涨;如果“学医短命”的故事变得妇孺皆知,几年内学医的人数就会骤降,医疗市场也会跟着在若干年后发生巨变;如果“肉翻大法好”的故事……
人们甚至不会去仔细求证每个故事是否真实,但巨浪就这么一波一波地被掀起。
一个更贴近,可能也更惹人厌的例子,媒体持续不断地渲染“中国梦”,街头巷尾都是24字箴言,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学里的“信心”也来自于故事,只要大多数人相信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工作和消费,不相信的少部分人也会从这个形势中获得信心,并且敢于投资到这个环境里。每当经济崩溃时,比各种需求指数下跌更快的,是投资者的信心。不论投资者拥有资源的多少,大家都在观望着整个市场的环境,而市场的环境又是大多数的普通参与者决定的,增发货币也好、对特定行业的注资救援也好,都是为了让市场信心最终能尽快恢复。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故事”越来越多,唱歌选秀需要故事,卖手机数码需要故事,连歌词里的女同学都必须要有故事。因为没有“故事”,消费者就没有动机。当然,“故事”的爆发也可能从侧面反映了,在这个时代里,确实缺少好得不需要故事的商品。

  《动物精神》读后感(二):动物精神是个噱头

这是一本为了给宏观经济查漏补缺的书,补上的一个部分就叫做动物精神。或许是自己的经济学素养还不够,读完全篇,对所谓的动物精神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如果没有绪论里作者的概括,恐怕连一个概念也建构不出来:
1. 信心。我们的理论基石是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
2. 公平。工资和价格的设定大体上取决于对公平问题的关注。
3. 腐败和反社会行为。
4. 货币幻觉。
5. 故事。我们对现实生活感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看法,是同我们自身和他人的生活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故事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书的前五章依次对五个部分进行了解释,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1. 不管是对理性推论得出的结果,还是对非理性决策包含的行为,我们都要有信心!这是种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2. 为什么公平在经济决策中很重要。(虽然我完全没有被他说服)
3. 通过对美国三次经济衰退中的腐败案例分析,提醒我们在宏观分析时要注意这个因素。
4. 货币幻觉是指:我们所看到的钱已经不是原来的钱了。在银行里存了一万块,经济萧条时,这一万块的实际价值也就不止一万块了,当然,这个时候你的工资也会随之降低。
5. 故事。主要论述了故事对公众行动的影响,比如说某某牛奶有问题,该牛奶的销量就会一落千丈
在搭好地基之后,作者从八大经济问题入手,开始建造自己动物精神的房子。八大问题分别是: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懒得打了。
我认为,作者在提出了这些大问题之后,并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在绝大多数的问题之中,他只是对问题本身做了一个解释,对问题的发展进行举例说明,一旦到了关键的问题分析和问题解答部分,就显得有些草率了——引经据典的时候理直气壮,一旦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显得捉襟见肘。只好把五个因素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引用,在事例分析地过程中显得牵强而缺乏逻辑。
问题构成大致是这样的:我给你讲个关于这个问题的故事吧。。。看看这个问题带来的危害吧。。。看看政府是怎么做得吧。。。这么做得优缺点是。。。对动物精神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这样的。。。what?
所以在读完全书之后,我只了解到了一些经济学术语和相关的故事,在几个地方做了笔记,比如:
“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萧条,基本特征都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逐利的意愿超越了某种极限,转而危害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萧条和这些难以量化的变量息息相关”(这一段是难得的一段概括)“我们迫切需要一个集中化的机构,这样当危机迫近时,我们就能合力来击退它,而不是由单个银行或地方性银行协会手忙脚乱地自行解决问题,那只会使恐慌来得更快更猛烈”——中央银行存在的必要性。
以及关于银行挤兑,腐败猖獗时道德操守的变质,经济萧条时工资与货币幻觉的关系,体现信心多少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美联储的重要性,信贷紧缩等问题的描述还是较为准确的,放在历史情境中也比较好理解
但这些和动物精神真的没啥关系啊!
或许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传统宏观经济学似乎弱化了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忽略了作为经济人的主体,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给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我们会受舆论风向的影响(所谓故事),我们有时候将公平竞争和人格尊严看得比工资重(公平问题),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政策制定受领导者影响,他们的行为自然对经济有影响(腐败),我们应该了解更多关于经济的知识,驱散货币幻觉。总而言之,一种只依靠死板的数据统计和模型搭建就能理性推断出经济规律的宏观经济学是不完善的,经济学家应该考虑更多认为的因素,只考虑供给与需求关系是不够的,我们要构建一个更大以人为活动主体的经济体系。动物精神所指的,大概也就是这样的精神吧?
所以我说本书很多的标题只是个噱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骗!子!哼!
还有一些“它现在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反复无常的元素;它被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不知说的什么玩意儿的定义,让整个动物精神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心!虚!了!吧!

  《动物精神》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经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中各类问题的分析都存在误导性,因为它们忽视了人性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而这些力量中有很多都与“动物精神”相关。所以,越是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动物精神”,越有可能是理解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
一、经济生活中的信心是一种传染病,毫无理性可言。
一向稳健投资,开创近代保险业的荷兰人可以制造出世界经济史上第一次投资泡沫(郁金香泡沫);现代物理学和微积分学之父的牛顿在股市市场中也曾一败涂地。所谓投资信心,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来了又去,去后复返,有时候,它是合理的,有时又不合理。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还是动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
二、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
在现代企业里,如果一个组织内部出现矛盾冲突,其导火索归根到底都会牵扯到公平问题。人性中对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追求,使得我们总是会忽视自己与他人在阅历、教育水平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相反我们会在同事、和上下级之间展开是否公平的对比,进而因收入和福利待遇差异而心生不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企业内部,打听自己同事或上司的收入是一大禁忌,因为这很有可能诱发一个组织的分崩离析。
三、即使在一个健康法制的经济环境里,同样也无法杜绝腐败和欺诈。
腐败和欺诈代表了经济运行的阴暗面,但是你知道吗,它的另一面却是创新。这个观点是不是很颠覆你的认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的?因为经济领域的创新,其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原有规则的破坏。只不过成功的创新可以惠及众人,作为一种新规则被普遍接受,而失败的创新就会被斥以欺诈和“钻空子”。
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幻觉会干扰人对经济生活的看法。
【案例】经济萧条
在19世纪的时候,美国发生过一次经济衰退,随之引发通货紧缩。不少企业主为了维持企业生存,与工人谈判,希望通过减少工人薪水缓和企业危机。企业主们认为,假设社会出现通货膨胀,工人就要求企业主加薪缓冲物价上涨,那么,为什么在通货紧缩时,企业主难道不可以减薪来缓和产业危机吗?结果,工人拒绝了。
你不会因为物价下跌而接受公司向你提出减薪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人们总是会执着于名义货币,而会忽略货币背后实际潜藏的价值。
五、讲一个“好故事”会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强心剂”。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可以把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抽象成为精密的数学公式。社会对人们来说,是一幕戏剧,而非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想要重塑投资者的信心,不妨利用“美国梦”、“中国复兴”等这类喜剧式的故事来激发经济复苏的动力。
金句:
1.要理解经济如何运行,弄清楚如何管理并促进经济繁荣,我们就必须关注能够真实反映人们观念和情感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动物精神。如果我们不承认那些重大经济事件背后基本上都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永无可能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2.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人类的心智构造决定了我们在叙述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和动态变化的事件时,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类之所以产生许多动机,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给了我们启示并为动机勾勒出蓝本。
3.信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是大众对新闻媒体和公共讨论所传播的经济转变机制的理解。信心的高涨往往由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致,这些故事总是和开发新业务、某人如何神奇致富这类传说有关。
4.信心,信心,更充足的信心,对于提振经济必不可少,而企业机构又是带领我们走出绝境的关键——公众的信心能够渗透到经济领域,还能推动这些企业机构重拾信心。

  《动物精神》读后感(四):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结合。

有关丹尼尔·卡宁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获得诺贝尔奖对心理学的意义
   这两人的研究彻底转变了我们对人类的决策能力及理性的理解。它改变了我们从前认为的,我们是逻辑思考者依据逻辑公理,数学和理智思考转而认为我们实际上是用简单快速的推断法。这种直观推断法在我们的进化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有时也会误导我们。四个直观推断的例子是:
   1)框架效应,这也是卡宁曼和特沃斯基在这类问题上做的经典研究。美国正在想办法对付一场大面积的流行病,估计会死六百人。有两个计划:计划A大约两百人会获救;计划B有三分之一的机率全部人会活,有三分之二的机率全部人都死。意料之中大多数人选择计划A,因为,怎么选都行。有趣的是,如果你把问题框架变一下,就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人们不再关注有多少人会活下来,而是集中在有多少人会死,同时关注的也并非没人会死的概率,而是所有人都死的概率。这样会得到相反的回应。这就是框架效应,它的观点是你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答复,取决于选项的框架。这个例子中还结合了损失规避的概念,人们厌恶某些损失,所以问题的框架能影响你的决定。聪明的广告师和决策者,会以不同的方式构架问题,突出不同的重点。
【“朝三暮四”的成语也是框架效应的一个例子】
   2)禀赋效应,这是一种非常强效且有趣的现象,大意是这样的,我向你展示一个本子或者一块巧克力,然后说,你支给我多少钱来买这块巧克力。然后你说,我愿意出两块钱买这块巧克力。大多数人平均会出两块去换一块巧克力。另一种情况完全相同,但是这次是我先把巧克力给你,然后说,你愿意多少钱卖给我这块巧克力。这时候,人们会说,两块五。事实上,当你拥有了某种东西之后,它的价值就上涨了。这迷惑了很多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如果你问愿意花多少钱买的话,这是获得,这是你愿意花多大的代价来得到某物。但是如果你被问到,你愿意以什么价格卖掉它,你觉得这是个损失,当它变成损失的时候,它就更有价值了。
   3)基础概率,约翰的例子说明,人们将对一个个体,会忽略他来自何方的背景情况,也忽略掉基础比率。
   4)可获得性偏差,如果你想知道某件事发生机率的话,你有多大的概率想到它是个很好的提示,但这也可能是误导。卡宁曼和特沃斯基的一个经典例子是,如果你问一组人,英语中有多少单词是以ng结尾,或者这样的单词占多大的比例。再问另一组以ing结尾的单词占大多比例。结果得到的数据是ing比ng大得多。尽管,ng结尾的单词包括了ing。只是人们更容易想到ing,这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比如,任何一年收到鲨鱼攻击人的机率是六百万分之一,被杀是五千万分之一。如果你住在佛罗里达,你受伤的机率是五十万分之一。人们往往高估了风险,因为鲨鱼攻击是受人瞩目的,总是会被新闻报道。我们往往会高估影响显著的被杀几率。

  《动物精神》读后感(五):看经济就像打麻将,你总以为凭借经验和技术就能够解决问题?

一本探讨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的书,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会失业?为什么房地产会有周期?为什么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多变?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给将来准备储蓄缺乏计划性?为危机当下,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奏效?
   扉页中写着,只有了解了动物精神,才能更好的认识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让公司更好的发展。
   可以说,乔治•阿克洛夫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一直站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对立面上。相较之同时代的一大群以数理见长的工匠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可谓异数。他一手写着严谨的经济学论文,另一手则是轻松活泼的科普文章。在凯恩斯主义如过街老鼠一般遭人喊打时,他只是淡淡地写道:“从政府维护市场信心的角度,可以说我是个凯恩斯主义者。”
  罗伯特希勒用动物精神这个词传神的解释了什么是人的动物精神和非理性,分为五个原理,下面是五个原理的解释。
1. 信心及其乘数,信心这个词是指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来涵盖的行为,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a) 当人们有信心时,他们会买进;当缺乏信心时,他们会退缩,会卖出。
b) 凯恩斯乘数,乘数效应= 1/ (1-MPC),乘数理论在计量经济学家中很流行,因为可以量化建模。
c) 信心乘数,表示由于信心一个单位的变动而导致的收入变动。
d) 信心乘数是若干轮支出的结果,信心的变化导致收入的变化和下一轮的信心变化,而每一轮变化都会进一步影响未来各轮的收入和信心。
e) 信心的存在对于乘数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其他乘数也高度依赖于信心水平。
2.公平,在许多经济决策中,对公平的考虑是一个主要动机.
a) 让人们感到幸福的大多数东西,其实就在于实现了人们认为应该做到的事情。
b) 对于非自愿失业, 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这类基本的经济现象, 如果把公平因素考虑在内,就可以容易的给出解释.
3. 腐败和欺诈, 经济中的阴暗面,以及时不时发生的溃败和失败让经济动荡不安,经济波动部分归因于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不同时期发生着变化。
a) 商业周期是同个人保持良好操守的责任感的波动以及掠夺行为的波动联系在一起的,而后者又和掠夺机会的变动相联系.
4. 货币幻觉,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名义美元的影响。
5.故事,人类的心智是按照记叙式的思维构造的,它把一系列内在逻辑和动态变化的事件,看成一个整体,人类行为的许多动机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产生了人类的动机结构。
a) 故事和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人们对于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来排列的。那些被记住的事实其实是附加在故事中的。
b) 人类的交谈,总是采取相互提醒的讲故事的形式,不断的相互回想提醒,形成很长的反馈序列。这种看似随机无序的交谈,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构思,对人类的知识至关重要。
c)交谈不仅是一种易于被人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还强化了对相关故事的记忆。
d) 一个国家的信心,往往围绕故事而波动。信息不仅是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看法。
e) 信心的高涨,往往是由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致,如果不详细了解这些故事,就很难理解过去的经济信心从何而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逐渐忘掉过去的故事,也因为如此,我们对过去的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总感到迷惑不解。
   从1929年经济危机到2008年金融危机,中间经历的无数次危机都无法让人们得到教训,更不用制定什么规则避免危机的发生,我想,所有国家、地区、组织、个人都希望能够增长,就如同购买股票,当你买去股票的时候,就必须承担股价下跌带来的痛苦,投资收益和风险需要共担。那么,需要增长,自然也就无法避免衰退,只是在衰退到来的时候控制好局面。
   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增长是好的。增长固然是好,但是面对非理性的——也就是具有动物精神的增长,在资产配置,金融监管方面应该做到什么,实质上,也只能做到从上一次金融衰退里学到的东西,不断完善和演进制度。
   第二,了解衰退的控制方法。增长大同小异,但衰退却次次不同,不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出现的时间点、诱因和深度。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靠边站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再次被搬了出来,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处处都充满刺激政策留下的痕迹。但是可能谁都没有想到大量的刺激政策落下的后遗症都不太一样,中国多年后的现在仍然面临着资金匮乏,外贸不振,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但美国却在摇摇欲坠中迅速站了起来——即将推出QE政策。
  书的最后写道,这样一个充满了动物精神的世界,给了政府插手的机会。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设定条件,使得我们的动物精神可以在其中创造性地为更重大的利益服务。政府必须制定游戏的规则。
   我想,不能用数理理论和个人效应单独解释经济的运行规律,这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参杂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可能仍然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逻辑关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庞杂的宏观结构的现在,却人类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不管这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不管人类进步的初衷和路径是否真的正确,现在我们始终是寻找目标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就如同阻隔着海洋的遥远大陆上的各种族人类,总是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
   无法预测未来是常态,目前实验状态下的发展轨迹终有失败的时候,无论如何,人类从洪荒时代走来的顽强生命力终将决定前行亦是常态。
常识普及: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所谓“奥地利学派”(TheAustrianSchool)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ViennaSchool)或“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School),它是异端经济学(heterodoxeconomics)的一支。奥地利学派强调价格机制的自发组织力量,认为主观的人类选择的复杂性使得涉及市场的数学建模变得极为困难(或者说不可能实现),因此该学派倡导放任自由的经济思维及其应用方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倡导实施经济行为者之间的自愿契约,而尽可能地减少对商业交易的强制力量(尤其是政府的强制力量)。

  《动物精神》读后感(六):《动物精神》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不承认那些重大经济事件背后基本上都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永无可能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 动物精神的5个方面分别是:
   *
      * 信心;
      * 公平;
      * 腐败和反社会行为;
      * 货币幻觉;
      * 故事。
   * 动物精神的理论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放大了各种干扰。
   * 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特征是繁荣与衰退。
   * 信任的真正含义是我们会超越理性。
   * 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
   * 在不同的时候,信心对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经济开始下行时,信心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就特别大,而且具有决定性,但在另一些时候就不那么重要。
   * 在现实世界里,制定工资所涉及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公平。
   * 当预期有多种不同奖励时,脑部的背纹体(dorsal striatum)就会有反应。
   * 公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地位低的人会低身下气:为了在交换中使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投入与产出相等,他们不得不比地位高的人付出更多东西。
   * 公平会将人们对自身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是非观等概念引入经济学。
   * 经济波动部分归因于公然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欺诈(即技术上合法但心术不正的经济行为)的普遍程度也随时间而变化。
   *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最大的损失就是他们已投入的股本。
   * 有限责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股东,这促使他们一开始就投资有风险的事业;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股东向他人出售股票,不过后者将不得不承担跌价风险。
   * 对会计师人格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他们是以“事实和细节”为导向的,他们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喜欢“以稳定有序的方式工作”。
   * 会计造假的可能性总是存在。
   * 商业兴衰周期是同个人保持良好操守的责任感的变化以及掠夺行为的变化(与掠夺活动机会的变动有关)联系在一起的。
   * 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定价和工资决策只受相对成本后相对价格的影响,而不受这些成本或价格的名义价值的影响。
   * 经济规划者的确可以降低失业率,扩大产出,但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产出是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
   * 如果在拟定合同时生活费用调整协议就不包含在内,等真正发生通货膨胀时,工资和价格就很有可能无法调整。
   *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实际值计算,可调利率抵押贷款的持有人偿还贷款的速度会更快。
   * 管理者使用营业损益账目来评判他们是表现“出色”应当扩张业务,还是表现“糟糕”应当收缩业务。
   * 故事以及讲故事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罗杰·尚克、罗伯特·埃布尔森
   * 在成功的婚姻中,夫妻通常会创造可以分享的故事。他们围绕一系列共同的记忆创造了一个故事,并用这个故事来印证,他们互相关心对方,在乎婚姻内在的价值。——《爱情就是故事:亲密关系的新理论》,罗伯特·斯滕伯格
   * 戏剧的20种基本情节:探索、冒险、追击、营救、逃脱、复仇、谜团、对抗、迫害、诱惑、变局、转型、成熟、爱情、乱伦、牺牲、发现、贪婪、升华和堕落。
   * 信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他人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对时事动态的一种看法),是大众对新闻媒体和公共讨论所传播的经济转变机制的理解。
   * 【因为存在货币幻觉和贪婪等因素,所以人们主观上只能接受账面收入增加而厌恶其减少,无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与否。】
   * 恐慌本质是非理性的表现。
   * 银行挤兑引发混乱是经济萧条最直接的先兆。
   * “经济过热”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信心超常之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怀疑经济前景,而是开始相信新一轮经济繁荣即将到来。此时,消费者们大手大脚地消费成为一种常态,各种糟糕的投资层出不穷,投资者一心想将投资转手倒卖给别人,对于真实投资是否合理稳健,他们并不确定。由于部分公众的信任和政府监管机构的放任,腐败和欺诈横行,直到狂欢结束,公众才发现真相。那还是一个人人都感受到高消费社会压力的时代,因为每个人看到别人这么做,自己也不想被看成是落伍者;他们不担心这种过高消费支出的后果,因为他们觉得别人都不担心。
   * 如果用提高税收手段来支付较高的实际工资,就等于把从纳税人手里获得的财富重新分配给政府雇员。
   * 英国摆脱经济萧条的真正秘诀在于,企业界的人们下决心专注于他们自己的事务,并努力做到最好。这保证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诚实和清白,也支撑了英国的信用和声誉。——洛德·梅斯顿
   * 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基本特征都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逐利润的意愿超越了某种极限,转而危害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
   * 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一种办法直接把资金注入真正需要资金的机构,前者则把资金分散给了整个经济系统。
   * 恐慌期间缺乏的并非货币,而是信心,这通常是恐慌发生的前提条件。——亨利·卡伯特·洛奇
   * 信贷紧缩的爆发有三个不同的原因:
   *
      *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原因就是标准融资模式的崩溃。那些发放贷款的机构再也不可能指望把贷款打包,并顺利地转手给毫无疑心的第三方;
      * 第二个原因涉及资本损失与杠杆率的关系。很多持有贷款或发放贷款的机构自己也投资了新型金融产品,它们的杠杆率也非常高;
      * 使用已经承诺的信用额度是信贷危机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 劳动力市场不能正常出清是失业的显著标志。
   *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者的效率或效益取决于他们得到的工资。
   * 除了技能外,工资差异还有其它原因。工作条件较差的公司一般会付较高的工资以吸引工人。
   * 失业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大量失业是因为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和使劳动力供需平衡的工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 工资不仅仅是一种激励,它还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双赢关系的一个标志。
   * 雇主在制定工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新雇员的工资对现有雇员的影响过低的工资,或者论资排辈式的工资,都会降低雇员把企业目标视为个人责任的意愿。
   * 储蓄政策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
   * 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称为消费的财富效应。
   * 商学院的学生需要学习资本预算的数学问题和最优投资决策理论,但在公司真正要做出投资多少的决策时,往往是投资背后的心理发挥主要作用。
   * 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是直觉而非分析。直觉是一种遵循心理规律尤其是社会心理规律的社会过程,因为群体的决策是依据社会心理做出的。——杰克·韦尔奇
   * 很多人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直觉,无论什么地方的房价都只涨不跌。他们似乎真的确信这一点。实验证明,人们甚至对最基本的的物理现象也会有错误的直觉模式。
   * 关于房地产是诱人投资的印象,货币幻觉似乎能够解释部分原因。
   * 如果土地的投资回报和GDP成正比,现值理论就会预计土地价格的年增长率等于GDP年增长率。如果拿它和别的投资相比较,如20世纪股票投资的年均实际回报超过7%(2%的真实资本收益加上5%的分红),就会发现土地的投资回报并不是很高。
   * 农业用地的供应量是固定的,但价格却不能和实际GDP一起上涨,因为它并不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
   * 土地并非住房建设的制约条件。所以,土地供应量固定对真实房价上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房地产总是理想投资对象的预期并没有理性的依据,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它才成立。
   * 造成房价上涨迅速扩散的反馈不仅和制度有关,而且有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 住房投资是影响最近美国经济繁荣和衰退的重要因素。住房投资变化的原因和动物精神理论的所有要素都存在关联,这些要素包括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而它们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传统经济学理论甚至排除了信任与信心丧失的因素;排除了公平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制约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本来能够稳定经济。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的腐败和出售伪劣产品的问题,以及泡沫破裂时它们一旦被揭发出来会带来的影响。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排除了那些说明经济变化的故事的作用。
   * 理解经济的运转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动机,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历史带给我们的故事。

  《动物精神》读后感(七):我所理解的动物精神

刚拿到书的时候,翻了两页感觉比较专业。花了一个多星期总算考完了。总体感觉也没有一开始的那么难,其实主要就是第一部分理解会困难一些,后面几部分基本都是用第一部分的理论去解释一些问题,所谓的动物精神就是不同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中理性部分,属于非理性的经济决策,人们在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中的一些非理性判断,或者非量化的决策结果在社会经济中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它并没有充分去否定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尽管在书中多次强调传统理论是错的,但一些基本解释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去解释,如非自愿的失业,中央银行的最终控制,其实都是一种信心和公平的体验,除传统理论中的乘数效应,已经有模型证实的,其实信心也有乘数,这个乘数系数虽然无法去证实,但的确是存在的。如在经济萧条时,国家宏观调控之后,对于一个想买车的人来说,尽管这种调控最终让他能凑得起首付,但他也不会选择去消费购买,其实就是一种信心不足。而这个信心与公平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包括腐败,伴随着经济萧条的往往有较为严重的腐败。还有按照传统的公平交换和供给需求理论中,在长期均衡时雇主愿意支付的劳动力工资和员工期望的最低工资应该是持平的,但是为什么现实中雇主均会愿意支付高于员工期望的工资呢。这是因为雇主会考虑到员工的责任心问题和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问题,反过来提高员工换工作的成本。当在均衡状态下,假设雇主支付的工资正好为员工期待的最低工资,对于工作的人来说,他就算失去了这份工作也能很快的再找到同样水平的工作,但当雇主提供的工资高于自己期望水平的时候,此时在市场上不见得能很快的找到同样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当很多雇主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工资的结构上就可以大做文章,可以用其他形式作为激励,而不是单纯的一笔工资,这种激励甚至可以维持在原来的工资水平,但通过加大员工的公平感来提高忠诚度。而反过来,当劳动力过多的时候依然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理论来说,当找工作的人都降低自己的预期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但依然会有人不愿意去降低预期,就如抢凳子,凳子始终是有限的,抢不到凳子的人肯定会存在,但这部分人中肯定有很努力的去抢的人。除信心和公平以外的货币幻觉,它不同于传统的凯恩斯陷阱,一个简单的例子,书中提到的房地产问题,人们关注十年前购买房子的价格,再对比现在房子的价格,觉得翻了好几十倍,但如果算上GDP的变化和通货膨胀呢,现在这个房子的价值一定就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十倍吗?这种货币幻觉也是工资只升不降的原因之一。总之,动物精神在于人的主观因素,并非每个人都是理性去思考,去投资,储蓄,消费的,就如我们不会去仔细计算我们未来的储蓄,而是凭着我们感觉到的信心,公平,或者故事相关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可以统称为动物精神。

  《动物精神》读后感(八):动物精神笔记

阅读时间:2017年9月9日 版本:epub

1. 有消费乘数、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它们分别代表当消费、投资或政府支出发生 1 美元变动时,收入会发生怎样的变动。信心乘数也同样存在。它表示由于信心的 1 个单位变动 —— 这种变化总有办法感知或度量 —— 而导致的收入变动。 2. 信心指标可能并不是在衡量信心,而只是反映了消费者对当前和未来收入的预期。 3. 如果这些投资还承担着偿还企业债务的跌价风险,人们就不愿意投资此类企业。因此,资本主义创造了一项发明:有限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最大损失就是他们自己已投入的股本。(区别于无限责任私人公司形式,类似于一种期权,向上无限,向下有限) 4. 弗里德曼的观点具体表述如下:假定失业率为 5% ,预期通货膨胀率为 0 ,在此情形下,工人和其雇主为工资上涨 2% 进行谈判。那么,在失业率同为 5% 的情况下,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 2% ,则工人就会为工资上涨 4% 进行谈判,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 5% ,则为工资上涨 7% 进行谈判。由此得出的一个一般原理是,通货膨胀预期将会一对一地 (one-for-one) 加入到工资谈判中。(理解名义工资增长和实际工资增长的区别,通货膨胀可作为薪资谈判的有力筹码) 5. 人们通常认为,商业票据是企业获得运营资本的主要工具,所以它是我们喜欢使用的指标。企业要用这笔钱来支付薪水和向供应商付进货款。虽然它并不是此类支出的唯一资金来源,但它下降25%而经济活动基本稳定,那意味着一定有什么事情出了错。一定是真的发生了信贷危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