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0 11:0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精选10篇

  《西方将主宰多久》是一本由[美] 伊恩·莫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一):未来世界谁领风骚?


      “在21世纪下半叶,具体的数字将证明一切,中国将统治世界,世界将被东方化”。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下文简称《西方》)一书中,伊恩·莫里斯借助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之口,说出惊人之语。中国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每一个中国人更该对此做出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一个外国人看好中国的未来,或许是基于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乐观估计,我们切不可被这“迷魂汤”灌晕以致忘乎所以。本书在2011年7月初版。在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中国不仅需要自我打气扬起远航风帆,也特别需要来自外部鼓励增强民族自信心,或许本书再版意义在于此。
      “主宰”也好,“统治”也罢,均显暧昧色彩或存在歧义,至少可作两种理解:一为占领掠夺,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具有话语权与号召力。尽管书中两方面内容均有涉及,莫里斯倾向应是侧重表达后一种意思。事实上,即便中国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东方崛起”,也不会甚至是不能“统治世界”。
    在二十世纪西方史学中,西方崛起的由来引人不倦探究让人怦然心动。不少学者往往循着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回望来路,使得研究不免呈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缺憾。随着上世纪末第三世界国家起步发展,一些欧美历史学者意识到,所谓西方的崛起,不过是全球历史进程中来自西方和非西方种种因素碰撞夹击的结果。于是他们开始反省传统框架,建立新的全球史和世界史框架。《西方》就是以世界恢宏历史跨度为经、以东西方地域空间为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讲述不同时空上演的标志性事件或者故事,重新梳理西方崛起的来龙去脉。作为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和古典文学教授、全球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思路开阔,纵横捭阖,著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细致,又有文学家的文采飞扬。
       《西方》主要观点: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共同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其中生物因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因素显示了社会如何发展,地理因素则决定了哪里的社会发展(或者倒退)得更快。莫里斯站在长达5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探询为何东方长期领先于西方,而在近现代西方的发展反而远远超过东方,他认为关键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发展又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的意义。笔者认为,世界各国发展密码“地理因素论”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它的有效性只能基于两个条件:一则,在工业革命以前,在交通道路以及航海不发达情况下,偏远闭塞地方自然无法与中心繁华地带相抗衡;二则,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不相上下的国家或者地区,发展或许会受制于地理因素。但是,在人类由农业时代迈进工业时代,尤其再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地理因素对于发展影响越来越弱化,不同社会制度使得各国发展呈现千差万别。
社会制度代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学常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促进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始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而欧洲封建社会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早950年。奴隶社会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意谓历史发展获得了先机,这想必是中国在过去长期领先西方发展的奥秘。颇有戏剧性的是,西方很晚进入封建社会却很早结束,而中国封建社会在“漫漫历史长夜”穿行太久。17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历史开始跑步前进,西方各国人民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了法律的笼子里;而清朝则将一国政事全然包揽在皇室之内,专制比明朝以及过去朝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20世纪到来又过了11个年头,才被孙中山推翻。如果说在取代奴隶社会之初和上升期,封建社会代表了先进生产关系,那么在西方资本主义风起云涌之时,中国社会仍然抱残守缺死抱专制不放,封建制度早已蜕变为落后反动的罪恶渊薮。
现代社会,先进的社会关系体现为民主制度。民主制度之下,民众个体人人意气风发,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成为可能,公共参与意识得到激发,主人翁心理认同得以形成,民族国家呈现空前创造性与澎湃活力;专制制度只能禁锢人们头脑,束缚人们手脚,窒息社会发展。民主制度才能造福大众,专制制度是非常自私的制度,它满足的是一个家族抑或一个集团利益。专制给国民性格带来毁灭性破坏,中国人奴性难消即是漫长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挤压所致。正如鲁迅在《春末闲谈》所说,“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当前,中国开始注重实施民主与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然而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亟需扫除——权力还未完全被关进制度笼子,官员不贪则已、一贪惊人屡见不鲜,民众合法权益时有被侵犯;市场经济还不尽规范,还存在垄断以及被权力操控风险;文化产品供给在城乡两个层面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产值还非常低,民众收入只有美国民众的十分之一,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落后水平。根本原因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民主与法治建设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们前面。
       莫里斯具有与时俱进精神,《西方》写作时间恐怕不会晚于新旧世纪之交,正值西方中心论在欧美学界失去影响之时,他很自觉地适应这种变化,不再使用西方历史重大事件,而是选用中国的王朝兴衰。这非常适合中国读者阅读。莫里斯语言有调侃意味,具有西方人固有的幽默,书中浓墨重彩铺陈描述若干与真实历史截然相反的故事场景(比如道光皇帝打破维多利亚女王),于幻想与真实巨大反差里呈现出别样的轻喜剧感。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以及文字的突兀洗练,亦为本书增色。胡适说过,千万不要把一种思想当成金科玉律去信仰,从这种意义上讲,纵是大家之作《西方》,我们也不应抱持寻找东方崛起“标准答案”动机。它只是一份材料、一个参考,为我们探求中国究竟向何处去打开一扇窗,真正答案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不以他人的脑子为脑子”之独立思考中。
        载于7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读书周刊(无电子版)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二):未来主宰世界的是中国还是生化人

当你翻看一本书,阅读前几页的时候,发现了一两处错误,开始觉得是排印的问题,当错误增加时,你就开始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盗版的,但如果错误并不严重,不影响你理解书的主旨,你可能会忽略到这些小错误。

然而,当你发现书中作者所引用的数据有出入,或者提出的观点和你所认为的对的观点不一致时,你或者想挑战一下自己,试试作者能不能说服自己,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开始用自己所学所读的知识开始反抗和辩驳。又或者直接将书丢掷一旁,不再阅读。

通常,我们能够通过直觉判定的事情,就不会动用理性。这是丹尼尔·卡尼曼在系列心理学实验后提出的观点,在《思考,快与慢》中,将我们通过直觉无意识且快速不费力思考的那一部分称之为系统1,例如计算1+1,或者判断一个人是否生气;而将需要复杂的运算,运用逻辑作出选择的那一部分称之为系统2,例如计算17*29的结果,或者数一下本文中使用了多少次“的”。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四):西方还能主宰多久

为什么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而不是中国?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牛顿、伽利略?如其说是对历史的关心,不如说是对未来的关注。但是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却不容易。莫里斯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他从大历史的视角,综合了人类学、社会学、未来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当然,此类问题是不可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围绕着东西方社会发展比较这一线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见解。1、作者构建了一个社会发展指数,对东西方的社会发展进行量化,该指数包括四个变量:能量获取、组织能力、城市规模、战争能力。;2、东西方的祖先都来自六万年前非洲;3、长达五六万年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西方主宰,只有在公元六百年到一千七百年之间的一千多年,东方占据上风。4、西方主宰世界的原因,不是长期必然,也不是短期偶然,而是长期更大的可能性。5、西方主宰东方更大可能性的原因,不是种族的差异,而是地理因素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生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演变成东西方发展的差异。例如,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地理和气候影响,西方有更明显的优势;在大航海方面,大西洋比太平洋更窄,导致西方发现美洲大陆的可能性更大。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五):发现一篇奇葩书评。

 发现一篇奇葩书评。
  
  未来世界谁领风骚
  ———评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
  
  2014-05-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4-05/28/content_90873.htm?div=-1
  
  我就想问,这书评写的时候,真的是读过书来写的吗?第5段对社会形态的描写,完全是从历史书上搬过来的,还封建时代,,,
  
  整篇文章都是党八股的语调,服了,,,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六):东方在哪里呀,西方又在哪里?

—— 读《西方将主宰多久》和《丝绸之路》引起的思考
Part I. 谁是东方,谁是西方?
今年早些时候第一次读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将主宰多久》,当即拜倒。莫里斯的厉害之处是身为历史学家的他提取了大量来自史料和考古学的数据,创造性地使用了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他的关键指标设定:能量的获取、组织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发动战争的能力——非常具有洞察力,其支持数据的选择也既有创造性也有说服力。
伊恩-莫里斯的结论是:在有人类历史以来(公元前14000年一直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候,西方的社会发展程度都高于东方。
当我第一次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对这种厉害又严谨的学术叹为观止。最近在读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研究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忽然意识到莫里斯书里的“圈套”和最大的缺陷——正在于他对东西方的定义。
在《西方将主宰多久》里,“东方”就是中国,其中心在10世纪以前在黄河流域,10世纪以后在长江流域,而他的“西方的中心”却是一个不断移动的坐标:在公元前选择的是古代文明发达的两河流域、在中世纪到16-17世纪选用的是当时文化发达的欧洲南部(意大利)、在18-19世纪选择的是欧洲最发达的英国、在20世纪选择的是美国!也就是说,他始终把中国的数据跟同样时期“西方”最发达的地区相比!难怪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西方在领先。当然,这一做法虽然明目张胆,但是也有两个说得过去的原因,而且作者也摆明出来了:一是这部书是基于“中国的崛起和威胁”为话题而引发的;二是作为考古学家的莫里斯是基于考古学对人类先祖分支的探讨而把两河流域和欧洲作为同宗同源来看。
除了这个“移动的西方文明中心”的弊病,《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更大的问题是关于两河流域是归属西方还是归属东方的问题。我们中学都学过所谓两河流域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一带古称也叫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就是希腊文“两河之间”的意思。从地理上讲,这个地区在现伊拉克境内;从宗教上看,这个区域从公元8-9世纪开始,就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从历史上,除了短暂的古希腊影响,这一地区在近千年来都是阿拉伯人的…….
因此,相信一般的地球人,不管是中国人欧美人还是阿拉伯人,是不会把这个区域像伊恩-莫里斯那般归属到西方去的。——正如莫里斯的研究,由于两河流域(以及更大的包括现今的约旦和叙利亚在内的“新月区域”)在古代具有适宜的气候和非常多容易被培养成农作物的植物品种,这个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从远古的采集狩猎文明进化为定居和农耕文明的地区,因此当这一区域被莫里斯归入“西方”之后,在整个一万多年的文明线上,“西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就整体上超过了“东方”。而如果我们只是把西方定义为古希腊、古罗马、现代欧洲和美国的话,在一万多年的战线上,粗略估计,西方领先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800年(从工业革命开始现代西方超过东方才不过300年,同时假设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前后1000年的时间中有一半时间比同时间的中国要发达)—— 如此这般的话,西方目前的领先位置还真是历史的短期现象了。
谈完《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的东西方定义问题,让我们再来谈谈《丝绸之路》这本书里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却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方定义问题。丝绸之路,是德国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的概念,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要道大致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公里。那么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广大地区,哪些是属于东方,哪些又是属于西方呢?
在当代公众的意识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欧美人,都知道中国、印度属于东方文明的代表,这一点没有疑问,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国家(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是西方也没有疑问,有疑问的是以下这些广大而历史沿革复杂的地区:
1. 黑海南岸的土耳其呢?
2. 地中海南岸的北非(今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呢?
3. 令人迷惑的中亚各国呢(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4. 甚至更进一步,俄罗斯呢?
5. 以及最最重要的: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国家呢?
Part II. 谁将影响世界发展和格局?
于是我们意识到,所谓东西方的定义,不但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如果粗略地以亚洲、欧洲为分界,那么土耳其是亚洲,中亚是亚洲,俄罗斯的一大半是亚洲,阿拉伯国家是亚洲。
如果从文化宗教上来分的话,东正教的俄罗斯是西方基督教的近亲,土耳其、中亚和阿拉伯是伊斯兰教——肯定不是西方,但是不是东方还有待探讨。同时,北非国家也是伊斯兰教的。
走到这一步,我们发现把世界简单地分成“东西方”已经不够了。
在另外一部声名远播的著作,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中,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成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非洲文明。
这样的分法又显得太分散。实际上,真正对当今世界产生影响,或者说影响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的,我倾向于分为三大阵营: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
拉美文明,在宗教和文化上是天主教的,在政治架构的外壳上是西方民主体制,虽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上落后,但仍可视为西方文明的近亲,因此,墨西哥移民在美国虽然有几千万,但是非常融入,除了抢夺低收入工作之外,对美国社会并不会造成如穆斯林移民对欧洲造成的文化冲突问题。
非洲文明过于弱小,在宗教上不是穆斯林就是基督教,在政治体制上少数国家有真正能够运行的民主体制,大部分国家是少数人垄断国家权利以某私利的寡头政治,自身问题不断,根本无法影响世界发展格局。
日本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建筑在东方传统文化背景上的西方民主制度。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太小,难以独立成为一股影响世界格局的力量,只能依附于某一主要势力——从西方看来因为其二战后完全跟随美国的政策而被视为西方阵营的一部分。
印度的情况与日本类似——由于三百年的英国殖民历史,被西方阵营视为合作者而非竞争者,同时受制于其内部无法解决的宗教矛盾,虽然人口众多、国力日强,但也不会独立成为影响世界格局发展的一支力量。
俄罗斯的情况比较特殊,东正教来自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本是天主教的近亲。从16世纪建立莫斯科公国,18世纪建立俄罗斯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与欧洲各国相互可视为兄弟亲戚(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是德国公主,俄沙皇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称)。但是苏联以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阵营的头号敌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以其军事力量和国土资源威胁美国的单一霸权地位,同时,其名义民主实则寡头的政治也被西方阵营视为异类。
因此,至少从西方的观点看,与西方能够形成对抗的,在文化上是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在政治军事上是中国和俄国。
Part III. 文明冲突是最后的冲突
纵观世界历史,首先是对于物质资源和利益的争夺。竞争的主体首先是以不同民族区分的“人与我”,在民族之分的外圈是同质文化的朋友圈(欧美阵营;阿拉伯阵营)。后来精神的东西也加入了竞争,它即是竞争的目标,也是竞争的主体。精神的竞争从中世纪的宗教战争,到20世纪的意识形态之争,在21世纪的今天和可见的未来,以不同质宗教和文化为核心的文明的冲突将会为国际冲突的提供深层的动力和原因。
因为文明的不同是最最根深蒂固的不同。其实,早在公元前330年,从古希腊北边的马其顿一路狂飙占领了中亚、波斯、一路打到印度,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已经遇见了文明的深刻不同:他从西方的马其顿和希腊带来的将军们都和他称兄道弟、勾肩搭背;而他遇到的东方的波斯和印度的贵族都会对他下跪——他曾一度因此自我感觉良好,希望西方来的兄弟也跟东方臣子学习下跪,却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下跪代表的是对权威的仰视和对其代表的权力的“高贵性”和“支配性”的认可。仅从这小小的一方面就可看出东西文明的深刻不同——在这上面,我们发现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这些亚洲文化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而与西方文化形成显著区别。
同样,亚历山大在行军的路上曾经遇到卫兵行刺未果的阴谋,最后那些被指控行刺国王的卫兵是在由全体士兵参与的审判中被判刑——作为受害者的亚历山大本人并不能直接宣判那些被指控者,而是作为被告提出指控,实行审判权力的是全体士兵——这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祖先古希腊文明。而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波斯),刺杀国王的根本不需经过审判而是直接可以五马分尸、株连九族的。这就是西方的所谓“民主基因”和东方的“专制基因”。
一方面是不同质文化传统的竞争,一方面是在当代占有主导地位的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推广,未来的世界格局仍将在暗流涌动、激荡不安中变化演进。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七):问天问大地,不如问问历史

今天是芒种,在这个闷热多雨,让人难以淡定的节气里让我们来谈谈这个让人不淡定的话题。
作者伊恩-莫里斯 Ian Morris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就有些歧义:它的英文本来是《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副标题是“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但中文译名是《西方将主宰多久》,副标题是“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会崛起”。从中英文书名的不同中似乎就可以看出东西方人对这个话题的不同心态:西方人是带着自信,淡定地用不含情绪的语言来谈客观事实;而东方人(中国人)则是一面不假思索地承认西方的优势,一面焦急地等待着翻盘的时机。在我们,这种不淡定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鸦片战争以降,我们的文化精英就已经为这个话题辩论得如火如荼,无数仁人志士更是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熬过了不堪回首的一个半世纪,如今俨然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眼看“中国梦”触手可及,即急不可耐,又感觉危险四伏。总之,各种不淡定。
所以,我觉得看这本书前,应该要放下输赢之心,好好看看西方人怎么说,怎么想。首先,我想向大家保证,这不是本专业学术著作,而是非常容易读的大众社科书,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趣。作者在书的开头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苏格拉底和孔子,西方的优势是长期注定的吗?”,以及“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一切都是偶然吗?”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被完美地回答,而且书的后半部分也太有野心,试图重新讲述整个东西方的历史和相应的所谓东方领先,西方赶超,东方复苏的大历史周期,但是过于庞大的布局,有时让你忘了这跟主题有什么关联——但是,一个作者,一本书,只要有一个闪光的点就足以让人记住。
伊恩-莫里斯是学考古出身的。所以他的视野比一般历史学者更长更远:他所着眼的历史从公元前一万四千年前开始!(这里我用了中文,没用阿拉伯数字,免得大家少看了一个零)。同时,正如同一个童叟无欺的西方学者所应该做的,他把他所讨论的东西方社会发展的比较进行了数量化计算。(相比而言,东方学者在我看来,更加喜欢形而上地谈情怀)。
下面,我就来“书透”一下,谈谈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一个考古和历史学家如何选择和收集数据,来给东西方社会一万四千年来的发展分别进行评分。
首先,伊恩-莫里斯选择了四个维度来对社会发展程度进行评价。
第一个维度是“能量获取”。他是这样解释的:“倘若不是从动植物中获得能量来养活士兵和海员,从风力和煤炭中获取能量以发动船只,从炸药中获取能量向对方开火,英国军队无法在1840年抵达中国发动战争”——于是从一个国家社会的需要养活的人口数、士兵的数量,船只数量、火炮数量等等从史料中可以获取的数据,作者就可以进行关于一个社会在“能量获取”方面的能力评分。
第二个维度是“组织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能力组织好,就算获取了所有的能量,也无法把军队带到万里之外,执行指定的任务:维多利亚女王的属下能够召集军队、支付军饷、训练他们听从指挥、开展大量棘手的工作。由于组织能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作者选择了一个替代性指标就是城市化程度,因为“支持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令人咋舌,要有人负责把食物和饮水运进来,把垃圾废物运出去,提供工作岗位,维持法律秩序,扑面火灾,日复一日进行各种活动。—— 而城市化的程度,就由城市的人口数来体现——这也是历史上可以获得的数据,比如我们知道公园一世纪的罗马城拥有100万居民。(除了人口数量,作者还用成人身高来代表当时社会的生活水平)
第三个维度是“信息处理的能力”:最简单的例子是信息传递的速度,比如1840年从广州到伦敦的私人信件需要3个月。
第四个维度是“发动战争的能力”:“在1840年之前,没有哪个社会军事力量投射到整个地球,而1840年以后,这可能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很遗憾的)”。
在之后的两章里,作者详细地解释了“如何进行测量”和“测量的时间和地点”。其中,关于“东西方”的定义是:“西方”的核心区域被认定为地中海东岸(1400年前),1400年后向北移动到意大利北部——法国——英国,1900后则是美国;而所谓“东方”的核心区域则长期保持在黄河长江流域:中国,1900年扩展到日本,2000年在中国的东南部。
于是,得出了下面这张令人叹为观止的图表: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八):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要吐个槽

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要吐个槽
书本身挺有趣,但中信组织的翻译未免太随意。译者缺乏常识,也不肯花费必要的心力,能力和态度都有问题
有些错误可以忽略,自动脑补一下也就过去了;有些则叫人迷惑,影响阅读
把红山文化女神像眼里的Jade译成翡翠(还是淡蓝色的,黑人问号脸),让大家以为五千年前华北就和缅甸有了国际贸易,这可能只是常识不足吧;但你们把商和周的君主译成皇帝,就有故意黑作者的嫌疑——商周统辖多个部落和封建属国,在莫里斯眼里等同于帝国地位,所以唤作Emperor,但你们在这儿不能往皇帝翻啊……你们这个样子,在始皇帝那会儿,是要被拉去坑了的啊。
亚述帝国封建领主的尊号确乎有神之子的意思,但你们非要装逼译成“天子”,假装本地化、硬充信达雅,实际效果就是给中文读者添乱。中国人熟知天子统领诸侯,但你们笔下的亚述帝国有一个加强连的天子(实际等于诸侯),统领他们的却只是国君(实际等于周天子)——我知道,你们非要这么拧巴着译,是为了培养中国读者的逆向思维能力。
考虑到正牌儿的周天子已经给你们擅自加冕成了皇帝,所以中国读者是看亚述也看不明白,看本国也看不明白,内心充满自我怀疑的挫折感——好了这个槽我刚才好像已经吐过了。
而该本地化信达雅的地方呢,你们突然又决定忠实于原文了。莫里斯引用了一些中国典籍,译者也不肯去查证原文,很多时候就直接拿着莫里斯的英译再翻译成中文,弥漫着浓浓的二手山寨味(“子曰:我越仰望它,它就越高;我越了解它,它变得越难;我看到它在我前面,突然又在我背后……谈论它时,有谁能一点都不犹豫?” ——孔夫子的文风在这里有了点郭敬明的神韵)。
把neutralized译成中立化(”东汉政府将军队中立化……” 黑人问号脸 again)这件事……我算是看出来了,你们是直接用的百度翻译吧——要是肯翻个墙用google也不至于译成这样。
我还没读到20世纪部分,所以不晓得后面会不会出现常凯申委员长。有点期待呢。
这样的态度,就别来折腾历史作品了,即便是通俗历史作品也不合适。不如去译点网络小说,大家都开心。毕竟,呐,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

  《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九):过分聚焦种族的不同

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恐惧、贪婪和懒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自身带来的矛盾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作者用了540多页的篇幅试图去阐释这个道理,但是过犹不及,书中过多的时间和胡乱的事件的记叙,使整个文章显得冗长和无趣,所以,与其在历史方面企图通过此书来增长见识不如去看全球通史。其次,作者从题目开始就认同了西方从人类起源开始或许就是主宰这世界,如果这样,中国也好,东方也好,他们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是作者试图也想搞懂的。然而于我而言,我只承认自近代以来东方的社会发展速度是缓慢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发展,但是如果是作者所提供的四个角度:组织、信息、战争、城市化四个角度来测量社会高矮,我并不认同。首先,就文化而言,东西方的地域差异决定了文化上的差异,这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但是也正是由于最根本的差异,就决定了不能仅仅采用本身就有被影响因素的因素去测量,其次,从文章的整体叙述可以发现,莫里斯对中国也好、日本也好,历史的发展在细节和纪实上并没有很深的造诣,可以体现在他的奇幻故事的引用,试图用具有偶然性的案件去阐述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无知,这是个人所疯狂不能容忍的。;
不过,换个角度,在社会整个进程方面,我是赞同与伊里斯的整体看法,这个社会的发展本身是受各种局限,但是正是想更快的适应局限的时候,这个社会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去创造、去发现,才能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每一步的探索都更像低成本的破坏性创新,高切入的病毒式蔓延。这个社会终究是个人群种体。只有真正的利用人类的恶根性,才能抵御天启的五战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