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监狱琐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监狱琐记》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监狱琐记》读后感10篇

  《监狱琐记》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狱琐记》读后感(二):飞鸿踏雪

《监狱锁记》这本书,当初购进时只因它在2013年各大读书榜单中一枝独秀。没有鲜艳的封皮设计,看似土气,透着平凡,作者王学泰老先生虽是社科院老学者,在大众文艺圈里也不算是出名。本书却凭借着朴实、真诚、坦率的语言另所有阅过的读者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首先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此书的背景,否则对于在“号子”里呆过的人谁又会有什么好感?本书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中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所以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也决定着与现在我们印象中的监狱是有着明显差距。一般来讲,文革十年的大致时间是1966年至1976年,所以作者在75年因一本《推背图》和几句闲语成为阶下囚,在现在看来已然是荒唐至极。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没有接触过监狱和犯人的人们对于监狱生活抱有一种神秘感,以为关在其中的都是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物。其实,号子里人与当时社会上的人没多大差别。”在阅读此书之前,除了在电影当中,现实谁曾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犯人。作者以其坦然平和的心态讲述着那三年多在监狱中碰到形形色色人的与奇奇怪怪的事,对于一个委屈入狱的人,他是如何接受这一切的?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难得看到有如此认真的人文学者如此专业地、详实地、可以说几乎不带有太多个人情感地记述着那段残酷的历史画面,我认为此书今后必然会成为真实可考的历史资料。举一个书中提到的徐璋本老先生为例,他本与钱学森同龄,同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搞反导弹的。只因几句玩笑话在1957年成为右派,后被投入监狱至,历经20年牢狱之苦。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狱中犯人有才华的人更是会另人刮目相看,乐器、编演、木匠、文学各类人才都找得到。由于时代特殊,怪案奇案也是比比皆是,让人有捧腹、有唏嘘、有遗憾、有感慨。
总之,像现在这样身处一个安稳的社会大环境之中,我们也应该觉得幸运了。

  《监狱琐记》读后感(四):道德认知的价值

“我们时代不是一个平常的时代。它是在非人道的压力下沉重前行的时代,是经历过罕见大规模恐惧的时代,距离可能的毁灭并不遥远。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奢侈地享受超然,但是就怕承受不起。”
这是乔治·斯坦纳的《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在评述文学批评的功能时,对“我们时代”的一种阐述。这种阐述恰如其分地呈现了我阅读王老《监狱琐记》的一种感受。王老所描述的时代不是我的时代,但是这种历史积淀在今天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吸引着许多人去窥探其中的究竟。
在文革这个扭曲的时代里,确实有一些人可以奢侈地享受超然,把坐牢当做一种享受,而且不关心是否承受得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年代里,坐牢对于某些挣扎在温饱底线的人而言,反而成了一种庇护,而不是拘禁。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施暴者也有阅读过歌德和莎士比亚的,文革的施暴者也有毫无保留忠于一种信仰的。在这些受过文化滋养的施暴者身上以及他们身处的时代里,文学和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道德认知到底具有多大的价值?
如果人的行为和动机没有受到道德认知的约束,反过来就有可能会变成施暴的理据。
王老的《监狱琐记》描写了人,记述了事,还记录了史,他以个人的生存经验为读者呈现了他的时代里,那些不可思议却又实有其事的事件,确实深深吸引了我。一个上午的时间,我读完了整个文本。并将其与此前读过的类似作家(如谢泳等)的作品相比,他叙述的条理性更强,故事性更浓。
斯坦纳说“当我们捧读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无论是虚构还是理论,都会有同样的灵魂震颤苏醒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的震颤中,使得我的阅读在敬畏中前行,在残缺的认知中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